第853章 治倭
屠杀和驱逐,是最终极的酷烈手段,也是最简单粗暴的办法。
目前,也只有对吕宋和婆罗洲土著,采取的手段比较残酷,但也没到杀光的程度。
而相对于孟加拉的富庶,虽然吕宋和婆罗洲,以及登嘉府,向中央财政上缴的赋税金额不算多。
可治理起来也简单,并不象孟加拉这般复杂,改变人口结构的工作,也不象孟加拉这般困难而长期。
主要原因便是地广人稀,当地土著数量不多。只要进行一些压制措施,再移民过去,就很容易使可靠人口占据多数。
而倭国和孟加拉的情况比较相似,人口多、密度大,不迁出移入,难以达到黄立所定的稳固长期统治的标准。
但孟加拉人在黄立看来,是更难驯服一些,尽管现在表现得相当懦弱服顺。
毕竟,倭国处在大中化文化圈之中,更容易接受大明的文化改造。倭人的民族特性,也使其会屈服于强大的明国脚下。
所以,陈进才这边在实施三十年的人口结构改变计划,吕宋、婆罗洲、登嘉府和湄公省,则轻松地招收着倭人移民。
按照当地人口的数量和比例,各地申领的倭人人口也有多有少。
吕宋、婆罗洲、登嘉府各接收万余倭人,湄公省则是两万,这还不包括用于奴工的数量。
辽东地区接收的最多,三万倭人加四千奴工。毕竟经过不断的移民,那里的汉人数量很大,已经近两百万。
所以,按照人口结构的标准划分,汉人占五六成,满人、朝鲜人、倭人均分的话,三五十万也能安置。
而随着打击沙俄侵略者,并向远东进军,需要的人口会更多。
能够移民,并接受归化同化的倭人都是最底层的农民。他们基本上是文盲,接受大明文化更容易。
而且,在倭国的封建幕藩统治下,生活很苦,也容易满足,并老实地接受大明的统治。
随着气温转暖,冰融雪消,一批批倭人从九州岛坐船启航,直接走日本海北上。万余倭人从黑龙江入海口迁徙到黑龙江省,另有五六千倭人则在海参崴登岸定居。
刘享坐镇九州岛,又派出两万人马在四国岛登陆。
明军轻松灭亡了不肯降附的土佐藩,又横扫顽抗的松山、宇和岛、大洲、今治等大名,迫使其他大名降附归明。
在日本战国时期,近畿和关东皆是王兴的金角之地。
而关西和九州则是次之的银边地盘,剩下的四国和东北地区因为地理位置则是最次之地。
四国岛多山地,石高只有九十多万石,向来是贫困之地。在倭国人眼中,这里也相当于乡下,甚是鄙视。
而且,四国岛连同属岛,面积还不到两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百万万。在后世,也只有四个县的建制。
占领四国岛已经是去年冬初的事情,今年春天,明军又有五千人在北海道登陆,迫降了福山城的松前氏。
松前藩是“江户三百藩”之一,是日本最北的藩,因不产大米而主要依靠与虾夷人的贸易为生,也是“三百藩”中唯一没有石高的藩。
而当时的北海道还远未得到开发,人口最多的族群是虾夷人,还不到十万,保持着类似于原始生活的方式。
虾夷人又称为阿伊努族,分裂为东西两族,与松前藩的倭人时常发生冲突,甚至还发生过战争。
明军进入北海道,占据了小樽港、函馆港和室兰港,构筑了堡垒和工事,并从四国岛迁徙万余倭人在周边耕种开发。
当然,虽然是在原倭国的岛屿间迁徙人口,归化同化的工作也在同时展开。
相对于九州和四国,北海道地广人稀,在背井离乡的倭人农民之中,工作开展得要更加顺利。
而这些工作已经归属于文官,九州、四国和北海道分设三府,合归总督府辖管。政治架构迅速完成,并开始行使职能。
除了本土派出的官吏,不少会汉语的倭人,也被招募任用。
还有那些降附的大名,也给了空头衔,领着俸禄,成为没有实权的傀儡。
被任用的倭人官吏,还有各大名,他们的子女和亲属,成为优先接受大明文化教育的一批人。
倭人各村也委派了翻译,教授倭人先掌握汉语。至于读书识字,将在以后逐步实施推行。
改变发型是强制的,服饰则采取自愿,逐步改变,但官吏必须率先垂范。
紧锣密鼓的工作还包括:统一语言和文字,统一货币,重新分配土地,确定赋税等等。
已经有了经营占领地的充足经验,很多政策措施照搬照用即可。更有很多官吏是从其他占领区调来,更有工作经验。
“春耕面积基本与去年持平,粮食作物的品种有很大改变。除了水田,旱地主要种植了土豆和玉米。”
杨洵阅看着统计文件,抬头对谢伯远说道:“如果没有大的灾害,今年的产量会超过去年四分之一。”
谢伯远放下阅看的文件,微笑着说道:“已经迁徙出去近二十万人,今年还将有二三十万的人口迁出。粮食产量能够增长的话,秋后便能自给自足。”
九州岛是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还拥有丰富的煤炭、铜和锰资源,其中煤炭的探明储量占倭国的50%。
而且,九州岛南部还有一个世界级的金矿床,被认为是世界上含金品位最高的金矿之一。
这也是大明帝国先以九州岛为目标,对倭国进打击的最主要原因。
粮食能够就地获取,还有矿产资源的收益,再加上岁币,以及对本州岛的商品销售。
不仅驻军军费得以解决,还会有赢余上缴中央财政。
“秩序已经稳定下来,一两年的时间,倭人也会有大的改变。即便离同化入籍的标准还有差距,五六年的时间也差不多能够达到预期。”
其实,九州、四国、北海道已经割让给大明,成为大明的领土,留在三岛上的倭人也就顺理成章成为大明子民。
但黄立依然设立了标准,能够入籍的,与大明子民享受一样的待遇。没入籍的,则在赋税等方面,要区别对待。
杨洵估算着说道:“倭人看来还是老实的,清除了武士阶层,收缴了武器,难以作乱。”
对倭人农民来说,就是老实地种田,老实地缴纳赋税,并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生活。
不仅要供养封建领主和武士阶层,还有幕府高高在上,等于是双层的剥削和压迫,生活相当困苦。
对于倭皇和幕府,倭人百姓根本没有多少感情,他们只是面对最直接的统治者,那些封建大名。
而对于明军的占领,以及明国的统治,他们能感觉到的是赋税的减轻,田地的增加。
况且,以前收取赋税的封建大名多数还在。即便不在,他们的生活也还是种地交税。
依据标准观点,十九世纪之前,人们有乡土性、区域性,或宗教性的效忠,但无国家观念。
而民族主义诞生得不算晚,发展得却很缓慢。
应该是到了十九世纪,意大利的独立战争,西班牙人反抗拿破仑,才得以完善,以及充分的体现。
这些,都要在两百年左右之后,才会出现,离现在还早着呢!
“向外迁徙的工作还将持续进行,既减少本岛倭人数量,又腾出安置移民的地方。”
谢伯远把手里的文件递给杨洵,说道:“这是选好的,你看看地点是否合适?”
四国岛安定后,驻军一万;九州岛驻军三万,再有一支分舰队,足以保护两岛,并威慑本州岛的德川幕府。
远隔大海,驻军轮换比较麻烦又困难,有家眷的会搬迁过来,没有家眷的就在当地娶妻落户。
驻军和家眷也就成了第一批移民倭岛的明人,这其中,还包括数万朝鲜军队。
大明已经向朝鲜政府提出要求,要求朝鲜政府为这数万朝鲜军队的家眷赴倭提供帮助。
大明帝国对倭国的征伐,不仅解除了朝鲜对倭国的防范和戒惧,也震慑了朝鲜国王和大臣。
虽然大明皇帝接见了朝鲜王世子李焞,重申朝鲜为大明不征之国,且讲清了伐倭于两国之利。
但朝鲜君臣眼见到明国的强大,更加地恭顺小心,对于大明帝国的要求全部照办。
也就是说,由大明训练并武装的数万朝鲜军,以后也会加入大明国籍,成为大明对外征战或镇守倭国的可靠武力。
而向外迁徙倭人的地方,也有了长远的计划。
黑龙江省、外东北、西伯利亚、库页岛、堪察加半岛等等,既增加远东的人口,有助于经营开发。
同时,又会不断设立据点和基地,以倭人朝鲜人进行屯垦,并向新大陆探索开路,实现皇帝的宏图大志。
南下北上的大战略仍然是大明帝国的国策,只是除了远东和澳洲,又多了跨过太平洋的新大陆。
杨洵看过文件,并无不同意见,笑着说道:“如果五六年之后,能够武装训练本地倭人,对德川幕府作战,那就更好了。”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谢伯远轻轻摇头,说道:“如果能实现的话,五六年不够,总要十几二十多年。”
他们并不知道,皇帝希望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驯化出一批倭人。还有同化的朝鲜人,组成数万的开拓军,前往新大陆立足。
在他看来,倭人农民本来就是目不识丁,便能暂时放弃认识和书写汉字这项标准。
只要会说流利的汉话,穿着大明的服饰,并宣誓效忠明国,差不多就能够使用。
也就是说,现在三五岁的倭人,经受大明的教育,十五年之后,便符合征募为兵的条件。
至于将来的条件是否会放宽,还要看改造倭人的效果,以及倭人归化同化的速度。
对此,黄立还是持乐观的态度。哪怕是二十多年,他也是可以等待的。
“大人。”一个官吏脚步匆匆,入内禀报,并呈上刚到的旨意。
皇帝与大臣们的书信来往还是很密切的,这比下正式的圣旨要随意,篇幅较多,说得也比较详细清楚。
通常都是对于工作上指示或建议,语气都比较温熙,少有疾颜厉色的斥骂。
反正,如果要是贬谪,或是有违法犯罪,直接下旨就是,也用不着书信。
谢伯远恭敬地接过书信,又向西拜了拜,才认真地验看封印,确认无误才打开阅看。
杨洵作为副督,已经看到书信黄封乃是总督府收,便知道自己也能看到,但还是投来关注的目光。
半晌,谢伯远看完书信,如释重负般地微笑起来,把书信递给杨洵。
杨洵接过阅看完毕,脸上露出笑容,说道:“万岁英明,对倭人恩威并施,且放权与我等,亦是信重之故。”
谢伯远点着头,说道:“倭人畏威不怀德,确实是此阴狭心性。万岁信重我等,却也令我等重任在肩,心下凛然啊!”
黄立一般都是大方向上的指引,对于海外占领地的总督们,也敢于放权。
总督辖管一方,又隔海千里,信息联系不便,很多事情都要根据具体的形势,以灵活应变。
所以,黄立也不用太多的条条框框来束缚他们,尽量让他们有发挥才智的空间。
况且,虽然自以为对倭人的民族特性足够了解,但实际上也会有所差异,不敢保证绝对正确。
得到皇帝的指示,或者说是鼓励的支持,谢伯远和杨洵都感到激动和振奋。大展拳脚,谁不希望呢?
每个海外占领地都有各自的特点,虽然很多治理经验能够借鉴,却也不是简单的千篇一律的照搬照用。
比如宗教不同,生活习惯和水平不同,原来的统治方式也不一样。就象倭人和孟加拉人,就要区别对待。
“扫除倭文,收缴倭文书籍,可以开始了。”谢伯远下定了决心,说道:“商铺的招牌,有半年缓冲期,先双语,期限到了,撤掉倭语。”
杨洵点头赞同,说道:“也给倭人一个期限,半年或一年,就只能说汉话,说倭语者,罚。”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