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章 占领与征服,人口结构必须变

究其原因,就是扩张不够,世界上的各处要地,皆被他国控制,便要处处受制于人。

除了争夺资源,黄立对于沙俄的贪婪也深有忌惮,或者说是警惕十足。

猥琐发育,趁虚而入,沙俄扩张成庞然大物的手段其实很简单。别人强大时装孙子,衰弱时便象饿狼般猛扑过去撕咬。

而且,其杀戮之残酷,并不比日本鬼子差多少。比如江东六十四屯惨案,这也是黄立执着地要与其为敌的主要原因。

趁着沙俄还未强大时,打掉其扩张的野心。或者说,拖住其手脚,使其再也没有了强大的机会。

在远东与大明抗衡,沙俄处于劣势地位。且无论是国力,还是科技,更是远不如大明。

“海军已经占据了海参崴,再有黑龙江出海口,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应该更加便捷。”

巴海说完,自失地笑了笑,说道:“这是文官的工作,巴某有些瞎操心了。”

萨布素笑道:“经济繁荣,将士们的待遇更好,在黑龙江省扎根落户,生活得也安心舒适。”

“是啊,确实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巴海点着头,神情甚是复杂。

大明对于东三省的投入十分巨大,粮草物资和人力,可谓是不遗余力。

反观满清,将黑龙江作为流放之地,并且严禁在东北三省移民开发。

结果就是地广人稀、穷困艰难,连反击几百沙俄侵略者的粮弹物资,都难以囤集。

而大明的大力投入,现在也见到了效果。不过一两年的时间,便能够发动此次千里之遥的进攻。

说到底,还是朝廷的施政能力,眼光的长远,以及领导人的魄力,都有着极大的差距。

有过入京陛见的经历,所闻所见,都令巴海感到震惊。只看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便知道这天下已经安定。

之前在宁古塔,消息还是相当闭塞。

现在接受招抚,又有了实地见闻,还在大都督府查阅了历年的邸报和军报。

大明崛起的种种,巴海是了解得越深越多,越是心惊不已,也是万分钦佩。

之前,巴海和萨布素还觉得大清之亡,是朝廷无能,是鳌拜等顾命大臣与小皇帝争权所致。

但现在,他们的思维已经有了改变。至少,在巴海看来,明兴清亡,并不是侥幸和意外,大半的原因就在于当今万岁。

大清如果应对得当,在开始阶段没有轻敌,调动所有力量扑灭十三家,或许会有所改变。

但要调动更多的人马,就需要更多的粮草物资,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就又会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

“想得太多,又有何益?万岁能得天下,其英明睿智,以及天眷神佑的运气,确实是令人惊叹佩服的。”

巴海知道自己如果不能融入大明,前途莫测。可能会掉脑袋,可能成为一介平民百姓。

而这两个前途,都不是他所希望的。所以,他必须先抛开民族的纠结,把自己当成明人,当成明将。

“万岁都不提族别之分,李大人等也没对自己区别看待,再自外于明,岂不是自绝前程?”

巴海嘴角上扬,精气神都有所改变,连萨布素都感觉到了巴海振奋起来的情绪。

…………….

伐倭之战顺利结束,或者说是告一段落。国战之后动用兵力规模最大,且是动用的本土精锐,也堪称罕见。

经过数月时间的稳固,德川幕府也暂时没有了反击的实力,大明帝国的对外战争又重新开始。

其实,在孟加拉的明军,趁着奥朗则布率领的军队主力深陷德干统一战争之际,先后占领并吞并了四个土邦。

如此一来,不仅打通了与缅甸的陆上联系,更占据了相当宽广的海岸线。

招募的孟加拉土兵装备了燧发滑膛枪,也经历了实战的考验,再有火炮助阵,在战力上已经超过了莫卧儿帝国的军队。

经过一年多的统治,孟加拉地区的秩序已经稳定下来。

归化同化的进程在不断推进,又有三万孟加拉兵被招募训练,使得在孟加拉地区的总兵力达到了十二万之多。

其中明军万余,土兵联军六万,孟加拉佣兵五万。

在武器装备上有所差别,明军和土兵联军全部装备了线膛火帽枪,足以压制孟加拉佣兵。

有如此雄厚的武力,实际上已经取得了对莫卧儿帝国军队的优势。

尽管莫卧儿帝国在兵力数量上,要超过明军。但在武器装备上,却差之甚远。

再加上郑瓒绪所率领的印度洋海军,还有一万多精锐的海军陆战队,优势更加的明显。

总督陈进才凭借实力的增长,以及莫卧儿帝国在德干的战争有旷日持久的判断,再次命令军队出击,以势如破竹之势横扫恰尔肯德邦。

恰尔肯德邦以其部落和民间文化,以及森林、野生动物、众多的瀑布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而闻名,面积为八万平方公里左右。

关键是加尔克汉德邦的矿产资源丰富,储藏有印度三分之二以上的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矾土,一半以上的石墨藏于该邦。

除此之外,还有储量可观的云母、石英、铬、白云石、钛、铀、金等,不一而足。

占领恰尔肯德邦之后,便有了工业发展的条件,能够使其成为钢铁煤炭的工业基地,为孟加拉的稳固提供持续的资源。

因为要发展煤钢工业,并将原材料和产品运出去,加尔各答作为主要港口,发展的前景广阔。

拿下恰尔肯德邦,明军继续南下,进攻沿海的奥里萨邦。

奥里萨邦面积十五万平方公里,有海岸线三百多公里,但是缺乏天然良港,仅在帕拉迪布有一个深水港。

同样,奥里萨邦以资源丰富而著称主要有铁、锰、铬、石墨、煤和石灰石等。

其煤炭储量占全印度煤炭储量的五分之一,铁矿砂储量占全印储量的四分之一,铝矾土储量占全印储量的三分之一,也是建立工业基地的优选。

至此,经过大半年的东征西讨,北上南下,在孟加拉的扩张才暂时告一段落。

有大量的可耕土地发展农业,有工业基地所需的资源,还有沿海的港口,各项要素全部具备。

将近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比大明的四川省还大,与法国差不多。

总督陈进才上了奏疏,并得到了皇帝的批准,暂时停止扩张,开始消化和稳固新占地方。

尽管相对于莫卧儿王国四百五六十万的面积,大明帝国只占了其中八分之一,但过快的扩张,很容易导致统治根基不稳。

现在还不是莫卧儿王国后期的衰落状态,明军还要做好与其展开一场大战的准备。

所以,面积小点没关系,反倒是兵力能够集中。

只有击败了莫卧儿王国的军队主力,使其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才是大肆占领吞并的时候。

何况,从皇帝到总督,已经改变了在印度次大陆侵略扩张的思维和策略。

现在占领的地方将是永久占领地,也就是大明帝国的领土。以后则视各土邦的情况,尽管采取间接统治的方式。

人口太多,还有乱七八糟的宗教,是征服印度的最大障碍。没错,占领和征服是两个概念,也是两种思路的对待。

能够改变人口结构的富庶地区,大明帝国还会去吞并。

宗教复杂、人口太多的地方,便象英国佬那样进行殖民统治,扶持傀儡为大明提供钱财和资源。

“如万岁所言,这样的地方,终归难以成为大明领土,强行统治,也不过是埋下隐患而已。”

总督陈进才放下文件,揉了揉有些酸痛的眼睛,才微眯着看向窗外,露出淡淡的微笑。

窗户已经换上了透明玻璃,这是新建的玻璃厂制造出来的,正在逐步地推广安装。

能换上玻璃窗的,当然首先是总督府及各处政府办公场所,以及非富即贵的人家和各家商铺。

玻璃窖在不断增加,产量也在不断增长,安装的地方也是越来越多。

还有新建的两个水泥厂,也投产使用。港口码头、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的用量很大,也促进了水泥厂的扩大增产。

正因为要成为大明的领土,朝廷才会如此扶持,也允许总督府进行大力的投入。

当然,玻璃和水泥,都是能够赚钱的产业。

尽管在初期,基本上都是官府在购买使用。但随着应用的普及,价格的降低,作为新建筑材料,民间的用量也是极为可观。

钢筋水泥的时代刚刚拉开帷幕,对于黄立来说,只有大力地推动。

新型材料也意味着建造技术的提高或升级,在他的预期中,不久的将来,跨江跨河的大桥将不断出现。

而他能看到眼中的民间房屋建筑,也将变成水泥钢筋预制板的楼房。宽阔坚实的水泥路将通到村屯,铺到各家各户的门前。

陈进才想不到这么远,却也看到了水泥玻璃的用途之广。

从茅草房到砖瓦房,再到钢筋水泥结构的建筑,不过是一次次的进步和更新换代罢了。

在他看来,如果老百姓家的房屋也能用上钢筋水泥,门窗镶上玻璃,就代表着生活水平的提升。

如果用温饱和小康来作为生活水平

阶段性标志的话,那就应该是达到了小康水平。

陈进才走到窗前,推开窗户,任清冷的风吹在脸上,四下眺望着城市的景色。

统治稳固的原因是百姓没有饥饿之苦,总督府的施政比较仁慈,使孟加拉普通民众少了赋税,也减轻了负担。

但陈进才却得到过皇帝的告诫和提醒,那就是时间长了之后,会有民族主义的崛起。

这个时间可能是上百年,也可能是几百年。但不管长短,总会发生。

对于皇帝的指示,陈进才保持着一贯的坚信,也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各种策略和手段。

所以,他收起了有些骄傲的情绪,并不以统治稳固为满足,对于孟加拉的人口结构,也开始进行调整。

但凡有违法犯罪的孟加拉人,阖家流放到婆罗洲;加征人口税,遏制孟加拉的人口增长。

以后还会实施更加快速的计划,那就是移民,移民地区将是由孟加拉佣兵打下来并占领的土邦。

一方面减少孟加拉人口的数量,一方面增加外来移民。驯服并同化的缅人、越人,最欢迎的则是大明子民。

大明子民自然包括了汉人,以及本土的各个民族,最主要是云南的土司。从云南到缅甸,再从缅甸到孟加拉。

“非是短期之功啊,二三十年,五六十年?”陈进才看到了街道上走动的行人的衣服,微微眯了下眼睛。

还有孟加拉民族的服饰,而且不少,这确实让他有些明白了万岁的担心。

归化同化已经着手进行,但这毕竟需要时间,最好是从娃娃抓起。也就是说,可能需要一代人之后才能看出显著的效果。

最麻烦的还是宗教,强硬手段可能造成动乱,任其发展又是隐患重重。

再往深里想,也不是换上大明的服装,说着汉话,写着汉字,就是真正可靠的明人。

“果然还是需要改变人口结构,才能使之成为大明帝国的稳固领土。”

陈进才若有所思,轻轻拍了拍窗棂,提醒自己不能因为孟加拉人的服顺而放松警惕。

皇帝提出了很多办法和手段,却也没给他定下什么期限。

但陈进才却想在万岁的有生之年,看到孟加拉成为大明稳固的领土之一。

如果从现在开始算,新生的一代都接受大明的系统教育,再过二十年就是第二代。

还不彻底的话,就是四十年后的第三代。

“四十年太久,三十年完成任务,为万岁分忧,为大明奠定万世不拔之基。”

陈进才的目光变得凌厉,街道上的花花绿绿服装,似乎刺痛了他的眼睛。

同化只是其中之一的手段,不断地迁徙,向外疏散孟加拉人,向内增加大明子民。

甚至还有更激烈的手段,虽然不是陈进才所希望,但如果真要施展,他也不会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