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北上游山玩水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17章 北上游山玩水
黄立看着女儿胖乎乎的脸蛋,想着她叫爹爹,绕膝欢笑的情景,脸上露出了欢欣的笑容。
“嗯,还有一个小公主,也是同样的可爱。”黄立发现自己重女轻男,对两个小丫头的喜爱要超过臭小子。
语茉自是看出皇爷对于女儿的宠爱,心中也高兴喜悦。有了女儿,在宫中也算占稳了脚跟,心里也安定。
倒不是非要与谁争宠,但有皇爷关注,和受到冷落,那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何况,别人有儿女,自己没有,平白就没了底气。
现在好了,哪怕只是想女儿,皇爷也是时常来看看,自己也不觉得就比别人矮上一头。
“虽然北方寒冷,但皇宫很大,宫外还有园子,不象南京这边狭小憋闷。”黄立沉吟着,又说起了迁都的好处,“而且,运河沿途也有风景可看。”
语茉倒不担心迁都的适应问题,毕竟身份在那摆着,还能冷着冻着?其实,她心里还有点小雀跃。
“扬州很出名,这回肯定能见识了。”语茉把打着呵欠的女儿交给宫人带去睡觉,她坐在皇帝身旁,带了几分欢欣。
黄立搂过语茉,笑着说道:“那边修了行宫,少不得要住上两日,可以好好游览一番。”
说起游玩,黄立觉得这次北上就是好机会。以后要想出来,少不得又兴师动众地耗费很多。
而且,即便是再出外巡视,恐怕也不宜带着全部妃嫔。
好在皇家人数不多,连妃嫔加宫人,也不过一百来人。至于禁卫军,那就不能算上了。
语茉有些憧憬,也有些迷惑,说道:“臣妾没去过什么地方,只是南京已经如此繁华,想那扬州,怎么也比不上吧?可为何之前的名声,要强过南京?”
黄立笑了笑,说道:“扬州有运河之利,商贾会集。南京以前只是陪都,自然是差了些。”
扬州的经济在元、明两代发展最快,主要是运河扬州段经几次整治,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
中断的漕运再次恢复,扬州便又迅速繁华起来。
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
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盐税与朝廷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也成就了一批盐商巨富。
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捐资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兴建园林,对扬州的文化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当时的扬州,人口超过五十万,成为当时中国八大城市之一。在世界上,也能位列前十。
只不过,黄立知道扬州的繁华可能持续不了多长时间。海运大兴,没有了漕运,扬州除了名胜古迹,恐怕也没有别的称道之处了。
而且,实行了票盐法,虽然还是有盐商,却已经不再是垄断的暴利行业,也不会再有富可敌国的大盐商。
“扬州有很多名胜古迹,朕到时候带你们好好游览。”黄立心里也有些期待。
游山玩水也是他的爱好,可惜现在的交通速度令人难以接受。现在他这个身份,也不方便。
趁着北上,一路游玩过去,以后也不惦记,算是过把瘾。
语茉抿嘴笑着,说道:“臣妾孤陋寡闻,只知道扬州的瘦西湖很出名。”
黄立想了想,说道:“还有大明寺,文昌阁。瘦西湖最出名,素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的美誉,自然是风光旖旎多姿。”
扬州由于便捷的水运交通,成为全国盐运中心也成为盐商大户、仕宦名流的家族聚居地。
他们纷纷在此修建别业,如絮园、小盘谷、何园、许氏住宅等。
但很多是历史上晚清时大盐商所修建,黄立也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只能拣着自己比较确定的说。
“扬州的淮扬菜是最正宗的,到时候咱们好好品尝。”黄立对于吃也比较热衷,手上捏摸着语茉腰间的软肉,回忆着自己知道的菜名。
淮扬菜系指以扬州府和淮安府为中心的淮扬地域性菜系,形成于扬州、淮安等地区,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
著名菜肴有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软兜长鱼、水晶肴肉、松鼠鳜鱼、梁溪脆鳝等。其菜品细致精美,格调高雅。
而淮扬菜又属于江苏菜系之一,其它三系分别为金陵菜、苏锡菜和徐海菜。
虽然在南京,黄立也能点名吃各地菜肴,但总觉得地域不同,可能不是太正宗,味道也有差异。
天下已定,扩张的步伐也一直没停,黄立的危机感已经没有那么强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17章 北上游山玩水
烈,也情不自禁地放松下来。
“只要太平安定,老百姓能吃饱饭,朕就是明君。又有谁管朕有几个嫔妃,建了几处宫室,又游览了多少名胜古迹?”
黄立心里很清楚明白,明君的标准真不高。
象崇祯那样,节衣缩食,下罪己诏。可老百姓还是不领情,造他的反,可见是舍本逐末,并没有找到真正受爱戴的原因。
“清炖蟹粉狮子头就是淮扬菜吧?”语茉有些拿不准,便开口问道。
黄立颌首道:“扬州一带江面特产鲥鱼、刀鱼、鮰鱼,号称长江三鲜,肯定美味。”
座钟敲了几响,黄立才有些不舍地收回咸猪手,起身道:“朕去前廷处理政务。”
语茉赶忙起身相送,在此留宿一夜,已是欢愉,她可不敢太过贪心。
黄立来到前廷,偏殿的御案上已经摆好了要处理的奏疏题本。
而在偏殿一角的猫窝里,一大一小两只猫咪只是睁眼看了一下,便又继续依偎而睡。
多了两只猫,黄立感觉偏殿里多了些生趣。反正不是他照顾,看着好玩儿,也能松缓心情。
流浪猫母子也算是有福的,靠着自己的死皮赖脸,竟然住进了皇宫,成了不愁吃喝的御猫。
黄立已经让工匠打造猫爬架,看着小猫爬来爬去,也蛮有趣的。
“万岁,是喝茶水,还是巧克力奶?”小柳躬身问道。
“茶水吧!”黄立随口说了一句,便坐进御椅,拿起奏疏节略先看了一遍。
节略就是大概介绍,有些比较简单的,黄立批个准就行了。复杂难办的,黄立还要长篇交代,仔细吩咐。
年前没有太多的政务,代金券也发了,官府也执行得顺利,发钱又不是收税,老百姓也高兴。
多了少了都是白赚,半两银子能买几瓶酒或是几斤肉,南方的物价还要更便宜一些,买的更多。
全国光复的第一个春节,与只光复江南还不一样。老百姓这回是彻底放心,能够享受太平安定的好日子了。
“天下太平,可这进取之心还不能丢啊!”黄立勉励着自己,抽出全凤翔的奏疏看了起来。
东北是他相当重视的地方,尽管李岳和全凤翔都认为凭着现在的物资储备,至少到明年夏秋季,才有可能展开军事行动。
而李岳所谋划的千里突袭,虽然没正式呈奏,可黄立也想到了这种可能,只是条件既不具备,他也没提出来。
毕竟,这对于军队来说,也有一定的冒险成分。
明初,朱元璋倒是想一鼓作气,彻底消灭北元。
但在第二次北伐时,岭北一役失败,不能不改疾风暴雨般的横扫,为步步为营的策略。
千里奔袭宁古塔,抵达目的地应该是没问题的。但能不能消灭鞑虏残余,却是难以确定。
在明知道不敌的情况下,鞑虏还会傻傻地等着灭亡?或是避战,或是继续诱敌深入,都是大有可能发生的。
劳师糜饷,无功而返,黄立也能接受。但要是遭遇到意外的失败,就不是他所希望的了。
“如果不冒险,步步为营地推过去,怕是要两三年的时间。”黄立思虑不定,皱起了眉头。
鞑虏残余不足为虑,沙俄侵略者也不是明军对手。但要两者合一,就会有些威胁了。
只是靠军队的话,即便能够占领东北,也不牢靠。需要处处驻防,还要士兵屯垦耕种。
人口跟得上,处处有村落,通道路,有大城重镇,那才叫经营,才能长治久安。
何况,东北也不是终点,外兴安岭,西伯利亚,甚至是沙俄的本土。能抢到的,黄立都不准备放过。
别看后世有美苏争霸、美俄交锋,可现在老美根本还没有,沙俄也根本算不上什么强国。
要是论国家的人口数量,以及军队的装备水平,大明确实有东征西讨,扩张数倍领土的实力。
可惜的是,地方太大的话,兵力也分散。经营不好的话,倒真的成了穷兵黜武。
而且,民众的思想还没有转变,小富即安,安土重迁,还缺乏开拓进取和冒险的精神。
历史上,沙俄为什么侵略黑龙江流域,即便被打退后也贼心不死,最后终于是趁满清衰弱无能时,达到了目的?
黄立以前并不清楚,或者说是没有仔细研究过。直到光复大业成功,他才有心情和精力来反复琢磨思考。
西伯利亚汗国。这个汗国位于鄂毕河流域,面积十分可观,但是人口最多有二十万。
除了蒙古人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17章 北上游山玩水
之外,汗国的其他民族还处于原始社会。这样状态无疑是有利于沙俄的征服。
万历二十六年,在沙俄的屡次进攻下,西伯利亚汗国灭亡。
灭西伯利亚汗国后,俄国殖民势力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延伸。
北方,沿着鄂毕河顺流直下,一直到达入海口,建立了城堡,于是再向东推进。
南方,沿着鄂毕河逆流而上,到达阿尔泰地区,建立了托木斯克等城市。
鄂毕河流域被占据之后,俄国殖民势力又开始进入了西伯利亚中部的叶尼塞河流域。直到天启五年之后,才彻底控制了这个地区。
在南部,俄国侵入了贝加尔湖一带,这里的布里亚特蒙古人激烈抵抗,但毕竟势单力薄,最终这一带还是被俄国占据。
占领了叶尼塞河之后,俄国就继续向东推进,进入了勒拿河流域。
俄国在占据了叶尼塞河和勒拿河后,就开始侵略黑龙江流域,相继建立了雅克萨城和尼布楚城。
依靠着这两个据点,沙俄侵略者四处袭击黑龙江流域的居民,主要是达斡尔族。
在当时的黑龙江流域,十分地荒凉。远道而来的侵略者也面临粮食不足的困难,便丧心病狂地吃起了人肉。
黄立放下了奏疏,想得有点多,并不全是奏疏上的内容。
屡次三番的侵略,宁古塔的清军虽然进行了驱逐和抵抗,但却未能给予侵略者沉重的打击,对沙俄进行有力的震慑。
而沙俄侵略者难以在黑龙江流域立足,也是因为当地居民的仇恨不配合。如果鞑虏残余与其勾结……
尽管明军稳扎稳扎、步步为营的战略,并不会因为增加了几百沙俄侵略者而遭遇到困难,但黄立也并不希望这种局面的出现。
“招降或许是个办法,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使明军抵达黑龙江流域,对沙俄侵略者进行最为沉重的打击。”
“还有十几万,或者二十几万的满人,成为开发经营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人口和劳力。”
黄立沉吟着,权衡着利弊,也想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不是没有臣子提出这样的建议,但黄立没有听从。明军的强大,鞑虏的败亡,使他坚持采用武力解决的办法。
而大臣们的建议,则还局限于传统的华夷之辨,或者说是并不符合黄立的思维和定义。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
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有三个标准:血缘衡量标准,地缘衡量标准,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
实际情况是,在先秦以后,在“华夷之辨”上的衡量标准是三个标准并行。
以血缘及地域进行衡量的观点,则一般在华夏面临严峻威胁,或遭遇严重入侵和灾难时占据主流,这主要也是为了保护华夏族群的存续。
而中国自古以来,处理民族关系的准则非常简单,是华夷观。
也就是说,华夏以外的民族,都是文明程度不如华夏族的落后民族,“贵华夏而贱夷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