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中华民族,炎黄子孙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18章 中华民族,炎黄子孙
历史上,到了晚清时期。面对新时代的大变局,旧的华夷观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先进的中国人不得不探索新的民族观。
西方民族观此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近代中国人不再以华夷观念来进行民族区分,而是按照西方的民族观,以种群立论。
重新界定了中国民族的属性,即黄种,不是传统的夷夏偏重于文化的种族论,而更强调民族特性。
这就是近代“中华民族”思想的萌芽,中国境内生活的民族都是一个团体,应当以民族主义相凝结,如此才能团结各民族人民,共同抵御外辱。
于是,“华夷之辨”为主的民族观,渐渐被种族论和民族主义代替,通过“保种”来警醒中国人民,激发其民族情感,救亡图存。
在西方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中国近代“国族”概念诞生。
这才出现了后世经常使用的“炎黄子孙”和“中华民族”,便是“国族”概念的产物。
在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当中,天下各族都是炎帝黄帝的子孙后裔,只是分散到了不同的地方居住。
留在中原的就是华夏,外部的便成为蛮夷。而这一概念,完全能够转化成国族认同的族源符号。
从族群角度来说,在华夷观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民族认同就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族群认同。
但黄立也得承认,汉族认同已经不合时宜。
除了汉族,中国大地上还生活着藏、苗、回等多个民族。随着扩张,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民族,他需要把这些民族都集合到一个共同体中。
“革命先驱还是非常有智慧的,如果坚持建立汉族民族国家,就意味着主动放弃满蒙、青藏、新疆等地的大片领土,只剩下了汉地十八省。”
黄立知道,为了不给现在和将来的敌对国家提供借口制造分裂,最大限度地保证领土完整,以中华民族的定义来海纳百川,才是最明智的决定。
不管什么族,只要服顺了,在大明的统治之下,都可以归为中华民族。
嗯,只要是黄皮肤的,也都可以归到炎黄之孙。当然,你想自称炎黄子孙,还要看大明是否承认。
因为,大明才是最正宗的中华民族,才是最正统的炎黄子孙。
黄立翘起了嘴角,觉得自己的心胸又宽广了,气度又恢宏了,快赶上大海了。
“朕连最恨的倭人都没有赶尽杀绝的心思,对穷途末路的鞑虏网开一面,也算不了什么了。”
从长远考虑,不仅是满人,还有蒙古人,南洋的土著,东亚的倭人,以及东北和西伯利亚的少数民族,都将归入中华民族,成为大明的子民。
如果招降成功,宁古塔,或者说是黑龙江流域,就能够成为明军继续北进的基地,直接与沙俄争夺外东北,甚至是西伯利亚。
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在扩张,最重要的恐怕是粮食供应。
如果把黑龙江流域建设为稳固基地,就能保证大明在远东和西伯利亚牢不可破的地位。
黄立知道的是,即便在后世,西伯利亚和外东北,也是人口很少,经济发展很滞后的地区。
“毛子能沿河而进,明军也一样能够做到。松花江舰队,黑龙江舰队,以后还会有叶尼塞河、勒拿河,建立据点,步步为营……”
黄立知道历史上签订《尼布楚条约》的大概时间,离现在不过二十年左右。
这说明,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已经不是散兵游勇的性质,而是官方介入的层面。
“二十来年,不仅要稳固占领黑龙江流域,还要囊括外东北,打下继续北进的根基。西伯利亚苦寒,但真正的财富深埋于地下,却不是别人所能知晓的。”
沙俄别说不够强大,就是强大起来,对于在远东的争夺,黄立也不会退缩。
“二十来年,小冰河期也差不多过去了。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开发建设也应该初见成效,这就是与沙俄争锋的底气所在。”
沙俄在远东的人口和资源极其有限,即便是后世,也是如此。而其军政中心,离远东也实在是太远,也很难调集大军前来作战。
“要不要倾尽全力,把沙俄给灭了,让大明成为地跨欧亚的大帝国?”黄立摸着下巴,思路有些跑偏。
难度不在于兵力和资源,而是地方太大了,气候也过于寒冷。
黄立可是知道拿破仑就折戟莫斯科,德子也败在了冬将军之手。要知道,德子都机械化了,还是没能灭掉毛子。
“削弱是没问题的,逼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18章 中华民族,炎黄子孙
迫毛子向欧洲进军,打生打死都对大明有利。”黄立暂时放弃幻想,重新收回了思绪。
他抬起头,对小柳说道:“去南书房,将之前辽东报上来的俘虏名单拿过来。”
小柳应喏一声,转身而去。
“看在没烧紫禁城,没掘明帝墓的份儿上,暂且饶过你们。可要不识时务,那就别怪朕要赶尽杀绝。”
黄立起身,走到大地图前,仔细地看着,琢磨着。
永历八年(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率领八旗军三百名、赫哲军三百名、朝鲜一百名鸟枪手在厚通江(即混同江,今松花江)与四百沙俄侵略者激战。
斯捷潘诺夫率领的约四百侵略者遭到出其不意的攻击,伤亡惨重。
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沙尔虎达再次征讨斯捷潘诺夫率领的俄国侵略者。
清军一千四百人(包括朝鲜两百火枪兵),乘坐四十五条战船包围卡马尔斯克堡,在黑龙江和松花江的汇流处爆发激战。
此役,打死侵略者二百七十人,击毙斯捷潘诺夫,攻克卡马尔斯克堡。
两次战争因朝鲜两度派火枪手助阵,而被称为“罗禅征伐”。罗禅在朝鲜语中,就是罗刹的音译。
朝鲜史上,则将“罗禅征伐”视为堪比霍去病征伐匈奴的壮举,大加宣扬。
这是朝鲜方面的情报,黄立并不看重朝鲜火枪兵的实力,不过是仿造倭国的火绳枪罢了。
但他注重的是从朝鲜出兵到宁古塔的路线和距离,才让驻朝使臣着急搜集。
按照第一次咸镜道兵马虞侯边岌的说法:“奉命出征宁古塔,自会宁北行八日,至宁古塔又行百里至忽可江……”
会宁是朝鲜咸镜北道,图们江的沿岸的城市,位于朝鲜东北部,与后世吉林省的龙井市接壤,古时是图们江沿岸六镇之一。
从地图上看,会宁离海参崴也不算太远了。朝鲜火枪兵从会宁出发,应该是经过后世的延吉、汪清,再到的宁古塔。
全是步兵,还有几辆大车拉着干粮,八天便能到宁古塔。
如果换成骑兵,或是步兵急行军的速度,岂不是只需要五六天,甚至是更少的时间。
当然,开到会宁集结,路程也是不近。但在占领区行军,和荒无人烟的地方,那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而且,有相当长的路程可以借助鸭绿江水道来完成,就更减少了行军的困难。
黄立是作了软硬两手的打算,不战而胜能够加快进军黑龙江的速度,尽管有点小不甘心。
战而胜之则需要时间,需要调动大军和粮草物资,结果如何,却还不好确定。
毕竟,军队开到宁古塔还算是容易的,但要彻底消灭鞑虏残余,则要看对手如何应对。
就象对付蒙古人,论兵力,论武器装备,明军都占有绝对优势。
但草原太大,蒙古人行动迅速,你抓不到主力决战的时机。等到粮草耗尽,也只能无功而返。
这还是比较好的结果,就怕人困马乏、粮草不继时,蒙古人又从四面八方围过来。
同样的道理,黑龙江到处是荒山野岭,寻找鞑虏残余决战,就是致胜的关键。可鞑虏明知不敌,又怎么会自取灭亡?
黄立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先招降。但用武力解决的工作也不能放松,做两手的准备。
喵呜!细声的猫叫声打断了黄立的思绪,原来是小猫咪醒了,晃晃地从窝里爬出来,动作笨拙可爱。
母猫跳了出来,将孩子叼回了窝里。小猫咪在母猫身上拱着,不时发出叫声。
虽然南方的冬天与北方差别很大,但那个时候还是挺冷的,也会下雪。
猫也懂得好赖,很少出去,基本上就呆在偏殿内。偏殿里有火炕火墙,猫窝就挨着火墙,很是温暖。
黄立并不喜欢用火盆熏笼来烧炭取暖,虽然皇家能用最好的红罗炭,但黄立还是在入冬前给各处宫殿修了火炕和火墙。
红罗炭是由硬实木材烧制而成,成炭后按照尺寸锯成段,装入涂有红土的小圆筐,送入宫内使用,因此得名“红罗炭
因为具有火力旺盛、不冒烟、没有气味、不污染空气等优点,是明清宫廷中非常受欢迎的燃料。
而且,在明清时期的宫廷中,红罗炭不仅是燃料,还象征着身份和地位。
只有特定身份的人才能够使用红罗炭,比如皇帝、皇后、皇子、皇女等高级官员和贵族。
皇宫内的人员不多,也不是用不起红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18章 中华民族,炎黄子孙
罗炭。但直接烧煤确实更节省,少砍些树木也更环保。
北京的紫禁城,黄立也让张煌言派人进行了类似的改造。
很多宫殿外多了个类似灶房的存在,能烧热水能做饭菜,住在殿内还不用担心烧炭中毒。
土暖气也不是不能造出来,但成本太高,黄立觉得没有必要。
其实,紫禁城本来就有很多的取暖设施。除了火炕火墙,还有类似于集中供暖的地龙。
只不过,地龙都是建造用青砖或白石砌筑的基座内部,预留“盘肠式”或“蜈蚣式”的火道,蜿蜒贯通于地下各处。
那么厚的基座,不同于后世的地热取暖,热效率不高,耗费太大。
脚步声响了起来,小柳抱着文件资料走了进来,放置在御案上。
黄立点了点头,目光从嬉戏的小猫身上移开,重回御座,阅看起文件来。
当初奏上来的时候,黄立并没有仔细地看。不过是俘虏,他不太关注,只想着除恶务尽。
现在看着俘虏名单,他就比较认真,还真就有了一些意外的收获。
纳兰明珠,内务府总管,与其妻阿济格第五女,和儿子纳兰成德一起被俘,在庄河集中营劳动改造。
明珠有多少才干,黄立不清楚,哪怕他在历史上成为一代权臣。
可现在的纳兰成德,后来的纳兰性德的鼎鼎大名,却让黄立关注起来。
“只有十二三岁,名字还叫纳兰成德,不知道活下来的话,能不能写出饮水词,还有那个人生若只如初见……”
说起来,黄立还是很喜欢纳兰词的。但纳兰词偏向于凄清伤感,黄立这个身份,实在是不好剽窃,做无病呻吟。
沉吟半晌,黄立在纳兰成德的名字上做了标记,却还没想好怎么处置。
继续看下去,黄立的目光又停在了靳辅的名字上。这又是一位名人,应该还是一位专业人才,可怎么是兵部职方司郎中?
陈潢已经被黄立收入囊中,正带着人考察黄河,明年便会回来觐见面圣,拿出一揽子的治黄计划。
但在黄立看来,陈潢过于偏重专业技能,但在为人处事上却有所欠缺。
作为河道总督,或是水利部长,还要统筹全局,并与黄河沿岸的官府打交道,陈潢似乎不擅交际。
黄立思索着,提笔在靳辅的名字后面画了个问号。如果真有治河之能,就算不如陈潢,倒也是可以一用。
古往今来,治理黄河之人很多。明有潘季驯,清有陈天一。
靳辅则能与陈潢齐名,且是其上级。除了知人善任,靳辅的容人之量,以及不计个人安危的魄力,还是令黄立非常欣赏。
“不知道是不是徒有虚名,或是歪曲了历史,名不副实。”黄立决定眼见为实,如果真的可用,就与陈潢再结成黄金搭裆。
说起来,擢升降附的清官,已经有了于成龙这个先例。武将自不用说,有大批的降将和反正之将。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对于没有劣迹,反倒是为百姓所称道的清官,黄立也网开一面,并不过于严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