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辽东新局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74章 辽东新局
现在的人口数量因为战乱而大幅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缓和。要百姓自愿地背井离乡迁徙到辽东,显然是困难的。
好在朝廷还是有办法,就是那些绿营官兵。除了山东绿营,还有直隶绿营,甚至是河南绿营,都能迁到辽东。
毕竟,大多数的绿营官兵,除了投降归附,寸功未立。受到这样的惩罚,也不算过分。
七八万移民差不多就是两万左右户人家,一家四五十亩地的话,就是一百多万亩。
“明年能多出百万亩的收成,差不多就不需要外运粮食了。”幕僚知道辽东的重要性,但要成为北进基地,能够自给自足是最基本的条件。
全凤翔轻轻颌首,却不是这样想的。
辽东还是要多种高产作物,至少明年不会大变,后年才会扩大稻麦传统作物的种植。
这样的话,粮食就显得单一。除了老百姓,可还有军队呢!所以,外运粮米还是需要的,让吃食更丰富一些。
而且,他知道湄公省的粮食产量是逐年增长的,不向外销售,烂在仓库里吗?
从海外运粮到辽东,价格竟然与本地相差不多,着实让全凤翔感到惊讶。尽管没有细究,但对于从外运粮,倒也不太抵触了。
只是可惜,辽东因为气候的关系,经济作物并不适合。不象南方,可以种桑麻、棉花,还有甘蔗。
种粮食让百姓心安,可吃的不缺的话,种经济作物更赚钱。
全凤翔知道,南方很多百姓都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是海贸大兴的结果,出口增加,收购增多,引得百姓也趋利所向。
当然,老百姓还是把吃饱肚子放在首位,只是减少了粮食种植的面积。
可如果市面上的粮食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老百姓觉得能够承受,改种经济作物更合算的话,恐怕就连口粮都不种了。
“是不是该上奏万岁,陈说利弊,由朝廷下旨,规定粮田的种植比例,不可让百姓逐利妄为?”
全凤翔心里想着,却还在犹豫。
在南方还看不出来,一年两季,产出较多。可北方的话,要是棉花种植面积大了,就会影响到粮食产出。
北方与辽东还不同,辽东应该没有这个担心。要扩大种植面积的,也就是大豆,更适合辽东的气候和土质。
“万岁英明,应该会有考虑。而且,有内阁诸臣,还有地方官员,总会想到,并上奏万岁的。”
全凤翔想到这些,觉得自己也不必操那个心。
他还真不知道皇帝已经有了计划,对于南方的农业,他并不算多插手干涉。
有湄公省这个粮食基地,还有不断扩张的南洋地盘,老百姓愿意种什么,就种什么。
毕竟,朝廷很快就要改革赋税,停止交纳实物,全部改为银钱。这与后世是一样的,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也是如此。
在南方实施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但一条鞭法在北方,却被百姓骂为“残民一条鞭”。
朝廷只收银钱,北方百姓就要卖掉田地的收成。但粮商压价,老百姓也只能咬牙亏本卖。
后世有粮食保护价,也是免得谷贱伤农,黄立也准备效仿。同时,在北方实施新政也会有所调整和改变,那就是把交纳赋税的时间延后。
粮商压价通常也只在秋收后的一两个月时间,给老百姓留出半年的时间来准备,应该够了。
不过是赋税收上来的时间晚一些,朝廷财政不紧张,自是不用着急,老百姓也有足够的时间卖掉田地的产出。
商品经济社会,用货币交税是必然的。既减少了中间环节,也少了很多贪腐损民的空间。
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黄立都准备将赋税延迟半年。尽管有地域差别,可还是要一视同仁。
况且,这也算是施恩,为了庆祝中兴大明的成功。
豁免是不妥当的,国战刚结束,财政还要缓上一缓。
何况,对海军的投入一直没有中断,光是皇帝拿出的内帑,就已经是数百万两之多。
虽然现在农业赋税已经被商税所压下,但也不是小数。明年北方不会误了春耕,这一年的赋税,也是不少。
发展工商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超过传统产业的,农耕社会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当然,北伐成功的背后,并不是农业赋税的功劳。而是海贸关税,以及对外掠夺的财富。
光是两伐缅甸,就抢到了价值上千万两的金银财物。与土司分润后,朝廷也得到了五百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74章 辽东新局
多万。
湄公省那边,主要是湄公河三角洲的肥沃土地,金银只贡献了一百多万两。
登嘉府则陆陆续续献上了两百多万两的财物,以及已经接近马来亚半岛三分之一面积的土地。
明年征伐吕宋,也不会是亏本的买卖。凭西班牙人在吕宋的积累,几百万还是能够缴获的。
况且,吕宋铜矿储备多,那可是长久的财富,能够解决大明缺铜的困难。
而进军孟加拉,同样也能掠夺巨量的财富。莫卧儿帝国,或者说是印度的那些土王和总督,都是累世积攒,坐拥金山银山。
所以,明年这两战打完,黄立估算着,财政情况就会大有好转。他这个皇帝,也能给补上欠的薪水。
在明朝,皇帝的收入有几个来源,都会纳入内承运库里。
首先是皇庄收上来的税银,土地有数万顷之多;其次是户部每年拔银一百万两,相当于皇帝的工资;
还有专门给皇帝临时调取银钱的地方,叫广惠库。
皇城里有三个福库,除去前面提到的“内承运库”和广惠库之外,还有一个叫做东裕库。
广惠库里面是放着运到都城的赋税中的宝沙和铜钱的。
当广惠库里没钱时,皇帝就可以下令来提升下一次赋税中宝沙和铜钱的比例。
这些多出的赋税收入就进了皇帝的内库,只有少量一部分会用于户部。
黄立没有皇庄,也没沿袭什么广惠库、东裕库,只有一个内承运库。
但他有皇家工坊,织造、水晶等,精美丝绸和水银镜子的利润十分可观。对外扩张掠夺的缴获,也有他的三分之一。
所以,他才能贴补海军数百万,造船造炮,以最快的速度打造出目前亚洲最强大的海军。
全凤翔想到的,想不到的,黄立都有着长远的考虑,但却不会因为臣子操心而厌烦。
政务工作,黄立正在逐渐放手,只要把握着大方向不错,盛世可期,不过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与其劳于案牍,不如攀爬科技树,搞出有利于国际民生的大手段。
全凤翔边走边看,心中甚为满意。
除了秋收,官府还要趁着冬季未至,集中使用大牲畜将明年要耕种的田地,都开垦犁出。
再加上修盖的房屋,明年开春移民一到,便能够安居耕种,什么也不耽误。
“大型渔船还要打造,添加弩炮的那种。”全凤翔又想到一事,对着身旁的随员交代道:“据渔民所说,万岁所要的那种鲸鱼,在长岛海面确有出没。”
在黄海、东海,甚至是渤海,都有鲸鱼出没,通常是须鲸、虎鲸和露脊鲸。
而鲸鱼油脂不仅能制造蜡烛,还是极好的润滑油,鲸鱼肉也是优良蛋白质来源。
所以,黄立才给辽东巡抚全凤翔下旨,让他在辽东组建捕捞船队。不仅是鲸鱼,还有其它海产品,为百姓和驻军提供副食。
随员微微躬身,禀告道:“大人放心,北洋海军留下十余艘中型舰船,已经改造成远洋捕捞船。船厂也在加紧打造,明年还会再增加二十余艘。”
北洋海军实力较弱,但也是相对南洋海军来说。中型船排水量在一二百吨左右,捕猎鲸鱼没有问题。
除了海上捕猎,黄立还要求捕鲸船上设置提炼装置,或是在各岛上建立加工提炼厂。
因为当时的条件所限,海产品捕捞之后,难以长期储存。在船上或加工厂里则可以烤制熏制腌制,鲸油也能提炼出来,以免因为腐败而浪费。
全凤翔并不知道皇帝要鲸油的深远打算,那是为蒸汽机进入实用化而准备的。但万岁既然有要求,做臣子的自然要全力做好。
“辽东重建,确实要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全凤翔稍感无奈地说道:“因地制宜,方才能加快进度。万岁对辽东的关注和投入,都容不得咱们懈怠。”
幕僚沉吟了一下,说道:“大人,孔家就快到辽东了,如何安置,还要定下章程。”
全凤翔苦笑起来,缓缓说道:“既是流放,却也不必苛待,只当平民百姓安置即可。”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各村的教书先生还有不少缺额,就把他们分散开来,也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吧!”
科举已过,对孔家的处置也下来了。
抄没家财产业田地,只留了人数最少的一支,作为奉祀官,看管洒扫孔庙。其他的孔家之人,全部流放辽东。
山东离辽东只是一海之隔,不是天南海北的遥远,气候环境也容易适应,倒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74章 辽东新局
是皇帝格外开恩了。
没了财产,没了收租的田地,更没了官衔和朝廷的俸禄,孔家人一下子就成了平头百姓。
对于历经四朝、衣食无忧的孔家人来说,不亚于从天摔到地。以后也只能靠自己的劳作,来挣吃食了。
也不一定是力气活儿的劳作,皇帝也没阻了他们从事其它行业的路。只要自食其力,黄立也不想多管。
说起来,黄立对孔圣倒没多大意见。封建礼教的话,还是程朱最可恨。
可辽东这边的读书人比北方还少,要推行朝廷的普及教育,缺额很大。
正好孔家人流放过来,倒是帮了全凤翔的忙儿。别的不行,当个教书先生,还能领份钱粮,比流汗种地强得多。
幕僚躬身应了,觉得大人这是给了孔家人照顾。
孔家那位衍圣公行事确实太过无耻,万岁心中生怨,也在所难免。但保留孔庙,还是给孔圣门徒留了脸面。
既没有动孔圣,也没禁孔圣学说,自然也就没掀起什么风浪。孔圣与孔家切割开来,确实是皇帝的智慧,或许也是臣子们的劝谏。
全凤翔严格来说,也是孔圣门徒,或者说是儒家弟子。
对于孔家人的下场,倒并不同情,也没有照顾之意,只是物尽其用罢了。
要知道,他可是一直没有降清,坚持到最后的抗清义士,对于屈膝投降的汉奸,最是痛恨,也包括孔家在内。
也正因为朝廷高层都算是忠义之臣,和全凤翔都是差不多的心思,对孔家的处置,才没引起大的反对。
“李将军巡边,不知道回没回来?”全凤翔想起一事,说道:“派人去沈阳走一趟,带上本官的书信。”
辽东的省府所在暂定辽阳,驻军总部却在沈阳。因为沈阳是下一阶段安置移民的重点,现在便要多依靠军队。
而在辽东的军事布署,以锦州和沈阳为两大重兵集团。锦州是副提督胡国柱,提督李岳则常驻沈阳。
现在,李岳和胡国柱都率领骑兵出发,巡视边防,却不知道到了哪里。
“科尔沁遭到重创,其他蒙古诸部也被震慑,不敢挑衅。李将军巡边,也有耀武之意,很快就能返回沈阳。”
听着幕僚的分析,全凤翔深以为然,本来也没什么担心。
经过明军和察哈尔诸部蒙古兵的扫荡,辽东北面的蒙古诸部非降即灭,特别是亲满的科尔沁部,更是被灭了六旗。
如果不是粮草不继,明军也不愿让察哈尔部太快地吞并左翼蒙古诸部,说不定就彻底灭了科尔沁四部十六旗。
如今,察哈尔部又返回了故地,再次野心勃勃地重新开始统一蒙古诸部的美梦,蒙古诸部的内乱就要发生。
没有了满清牵制,明军也将袖手旁观,左翼蒙古诸部要么被察哈尔部吞并,要么内附大明,这也是皇帝已经预料到的情况。
只要辽东和北方的恢复重建能够如期完成,兵强马壮的明军也不惧以察哈尔部为首的松散联盟。
当然,如果察哈尔部野心不止,要继续统一漠西或漠北蒙古,更是大明所乐见其成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