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马市,北进之难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75章 马市,北进之难
秋风萧瑟,放眼望去,山林草地已经是黄绿色居多,透着秋天的寂寥。
开原城外的马市,却是一派热闹的景象。
自从明军光复江南,象棉布丝绸茶叶等物,便几乎断绝。两年多的时间,满清在苦苦支撑,蒙古诸部也跟着物资匮乏。
现在,正是秋高马肥之际,马市重开,明军需要牛马,蒙古诸部也迫切需要生活日用品。
李岳站在城墙上,远远望着马市,听着马市管理官员的汇报,目光深邃,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现在辽东北面都是服顺了察哈尔的蒙古部族,原来科尔沁部的草场,也被新部族占了很多。”
“新迁来的部落更需要生活日用品,连粮食都想买。全大人也请示了朝廷,可以调拔部分粮食卖给蒙古人,但必须用马牛来换。”
金银对于大明来说,远不如更加实用且缺乏的牛马。
不光是粮食必须换牛马,连棉布丝绸茶叶之类的商货,也是尽量不用金银交易。
在马市上交易的商贾,都是为中兴大明出钱出力,并提前竞拍到边贸资格的。而官府所派的管理官员,只是负责指导和抽税。
只不过,辽东马市远不如北方边境的兴盛,商人也少一些。为了尽快多采购牛马,官府也不得不入场交易。
李岳听完汇报,轻轻颌首,说道:“马场刚建,总要几年时间才能见到成效。按照现在采购的数量,两年之内,也差不多能解决军民两用。”
辽东建起了铁岭和义州两处马场,雇佣蒙古人管理。除了养马,还有牛。
但马匹大约三岁时可以上鞍训练调教,五岁才算完全成熟。牛的时间稍短,也需要三四年。
所以,与蒙古诸部交易的马牛,不拘幼年或成熟,全部都收购。成熟的直接使用,幼年则送马场继续饲养,以缩短时间。
但蒙古诸部也很少用幼年的马牛来交易,价钱差得太多,他们也想喂到成年,以换得更多的财物。
其实,军用的话,辽东已有近两万的骑兵,短时间内已经足够使用。现在缺的是民用,李岳已经不太着急。
但战马是多多益善,不仅要有骑兵,还要有炮兵和辎重兵,都要实现骡马化。
而且,牛马除了马市交易,民间的配种繁殖也能增加数量。辽东有马场,山东也有新建。
“民用还有缺额,但集中统筹使用的话,也能解决很大问题。”官员继续说道:“至少,明年的耕种面积,会有几倍的增长。”
李岳点了点头,说道:“在政务上,全大人的才干,本将钦佩。”
集中统筹使用是必须的,在几年的时间内,也不敢奢望老百姓家家有马牛。
李岳也期待着辽东的恢复重建速度加快,不能成为后勤基地,北上拓展就要延后进行。
鞑虏残余还在,没有全部截住其北窜的部众,比如从辽沈转道吉林的,还有从建州北逃的,差不多有十多万。
这十几二十来万的人口,刨去老弱妇孺,也剩不下多少精壮。再加上黑龙江流域的鞑虏,也就能凑出几千的人马。
但除恶务尽,鞑虏的皇帝跑掉了,这就是未竟全功。况且,万岁要占领的整个东北,要击败罗刹国的南侵。
“明年估计就能差不多,春耕之后,便派人前往吉林船厂,驻兵设营,打造船只,后年就能北上。”
李岳心里想着,招呼着官员下了城,带着亲兵出城直奔马市。
马市人不少,牛羊马匹皮毛药材奶制品是蒙古人的主要商货,但除了前几样,奶制品却是少人问津。
大明这边的商货品种可就多了,生活用品样样齐全,不管你买不买,先让你眼花缭乱。
但蒙古人也不是什么都买,铸铁锅、茶饼、棉布和丝绸买得最多。还有精细的日用品,象针头线脑、姻脂水粉、水银小镜等等。
官员陪着李岳骑马走在马市里,过道又宽又长,并不拥挤。边走,他还给李岳做着介绍。
“下官也没想到,烈酒竟然极受欢迎,还有鼻烟,买的人也很多。水银镜子多是王公贵族购买,普通牧民却是买不起,只挑更加实用的。”
李岳轻轻颌首,观察着马市里的蒙古人。没有几个趾高气扬的,多数脸上都带着敬畏和恭顺。
要到马市,就要经过明军把守的几道关卡,别看兵不是很多,可个个都是精锐,那股子气势就令人心悸。
满人凶悍不,漠南漠北都臣服,可照样被明军打得屁滚尿流,只剩下不到二十万的族人,逃到海西避难去了。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75章 马市,北进之难
察哈尔部现有俨然以漠南诸部的共主自恃,可对大明还是恭顺得很。
只凭这两条,就知道自家的部落根本不是明军的对手。惹恼了明军,少不得被进攻灭族。
况且,能开马市交易到急需紧缺的物资,那也是大明的仁慈,他们轻易不敢生事。
要知道,中央王朝以马市交易为手段,可是没少制裁不服顺的蒙古人。蒙古诸部袭扰大明边境,也是穷闹得。
俺答封贡之后,能用牛马羊交易到生活用品,右翼蒙古诸部可是很乖顺,王公贵族更是富得流油。
当然,这也消磨了右翼蒙古的精神意志。当年,林丹汗西征时,想抢夺右翼蒙古的抚赏,可把右翼蒙古诸部打得落花流水。
能交易就不用抢掠,打不过的时候也得老实,这就是蒙古诸部对于中原王朝的态度。归根究底,还是实力所决定。
“真清晰啊,脸上的毛孔都照得见。”几个蒙古人在水银镜子前流连,发出阵阵的惊叹。
“竟然要二十匹马,可也真是好宝贝。”
“看哪,巴掌大的也要两匹小马驹呢!”
那不是巴掌大的小圆镜,而是两尺见方的梳妆镜。在江南,或许不以为怪,可在这里,却是宝贝般的存在。
当然,即便是在江南,这面镜子也价值不菲,不是富豪也是买不起。
李岳淡淡地瞥了一眼,却注意到异样的目光,待他仔细打量,发现是一个年轻的蒙古女人,却已经微垂下头,避开他的审视。
李岳也不以为意,继续催马缓行,巡视着马市。
“那是俺们大明的辽东提督,辽东最高的军事长官。”汉人老板收回目光,充满骄傲地对着几个蒙古人说道:“别看年轻,却是从南打到北,厉害着呢!”
几个蒙古人倒是没太在意,他们是来做买卖的,又不是来打仗的。
蒙古女人却是若有所思,望着十几骑逐渐远去的背影,好半晌才收回目光。
“谁能想到清国就这么完蛋了,与清国联系紧密的科尔沁部不仅成了大明的敌人,察哈尔部也要除之而后快。”
“今年是准备仓促,明年再卷土重来,恐怕科尔沁部就要被灭族了。”蒙古女人暗自叹了口气,再看那些丰富的商货,也没了多少兴致。
李岳并不知道有科尔沁部的人混了进来,也不在意。凭辽东的明军,任何敢来进犯的敌人,都将有来无回。
对于蒙古诸部的纷乱,他也不太关心。只有辽东的恢复重建达到目标,才是明军主动出击的时候。
现在辽东的明军只是骑兵略少,步兵却是足够的。以开原为例,一千步兵守城,凭借火炮火枪,就是来一两万蒙古人,也是打不下来。
而骑兵作为机动兵力,还是够用的。满清败亡,蒙古诸部也将生内乱,大明这边休养准备,等着局势明朗再出动。
李岳勒住马头,望着前方空地上的一群羊,嘴角微抿,露出一丝笑容。
“劳烦去问一下,价钱几何,用银币可能购买?”李岳转向马市官员,客气地吩咐道。
他不懂蒙语,马市官员能任此职,想必在语言沟通上是没有障碍的。
马市官员笑道:“银币肯定是收的,蒙古人还很喜欢,既精美,用起来还不麻烦。连纸钞,他们也是认的。”
说完,他纵马过去,与看管羊群的蒙古人叽哩咕噜地说起话来。
李岳寻思了一下,对着身旁的亲兵说道:“买羊犒劳,却是要全体摊钱,你们没意见吧?”
要说买羊的这几个钱,李岳拿得出,也不在乎。可他却想到了“恩出于上”,觉得自己还是避嫌为好,省得有人说自己收买人心。
独镇一方既是皇帝的信任,天高皇帝远也要提防小人毁谤。
李岳很珍惜现在的官职,独当一面,兵力和权力都比同龄的将领要大,但心思也重了起来。
父亲李来亨也来过书信,要他恭谨自守,不可骄恣狂妄。还要他多读书,多看朝廷邸报。
李岳读书不多,但太祖时的事情倒是知道不少。既然万岁类太祖,他也想从中琢磨出万岁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要说杀功臣,太祖确实很过分。可也坑了皇孙建文帝,在与叔叔朱棣的争斗中,竟然无人可用。
李岳是跟着皇帝打出来的,对于皇帝的脾气禀性更加地了解。他不相信皇帝会做鸟尽弓藏的事情,但人也是会变的,他小心一些也没错。
亲兵们听到长官的安排,面面相觑,又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75章 马市,北进之难
“将军体恤,有羊肉吃,谁在乎那几个小钱?”亲兵队长哈哈笑着,说道:“只怕羊太少,手里的钱太多花不出去。”
论功行赏,皇帝是不吝啬的。何况,这些留在辽东的军官和老兵,还另发一笔安家费。
再者,粮饷充足,及时发放,也是皇帝最上心、最关注的事情,没人敢糊弄。
所以,这些辽东兵将便是最先富裕起来的。有军务时还能克制,休假闲暇时便是吃吃喝喝,大手大脚。
他们也确实不需要攒太多的钱,异地安置都有优惠政策。房屋田地都由官府安排,家眷来了,置办家什能花几个?
马牛或许是大头儿,可也不是买不起。
按照马市交易的价格,与明末相差不多,驽马也就在十几两。别说当官儿的,就是普通士兵,买起来也不算吃力。
明朝时期,马匹的价格波动很大。
早期最低,永乐时期,一匹马只值四五两银子;到了中期,嘉靖朝时,马匹已经上涨到十三至十八两。
到了晚期,马匹价格再次攀升,达到了二三十两银子的高度。
总体说来,战事较为频繁时,马匹需求量大,价格也水涨船高。和平时期,则呈下降趋势。
现在虽然也算是没有了战事,但大明对于马牛的需求量却很旺盛,价格也处于相对的高位。
同样,用来交易马牛的主要商货,象棉布丝绸茶叶,以及其它日用品,相对于内地来说,卖给蒙古人的价格也是偏高。
这时,马市官员已经与蒙古人谈好了价钱,每头羊约为0.6两银子。一头羊够四五个人吃,分摊下来真没几个钱儿。
李岳甚为满意,让蒙古人把羊赶到开原城下结账,他带着亲兵也驰奔而回。
辽东光复后,运输粮食是优先级最高,象猪羊等副食品,则很少。军队的副食品多为海产品,能吃到羊肉,将士们个个喜笑颜开。
没办法,战乱刚息,各项工作都在铺开,要见到成效,还需要时间。
比如军队的后勤供应,粮弹第一位,其余的排在后面。
尽管各地驻军已经基本安定,并开始自己养猪养鸡,可也要到明年才会有所改善。
幸好朝廷拔付的军费充足,偶尔对外采购以犒赏军队,还是能够承担的。
除了朝廷拔款,辽东的军队还有军屯,出产全部由军队支配,这也将大大改善军队的伙食和居住等生活状况。
李岳回到开原城内的临时住处,便开始写奏疏。
巡视边防,他已经在辽东转了一圈,对于防务和北进,有了更深入更透彻清晰的认识。
显然,由辽东北进海西,最大的障碍便是沿途的人烟稀少,物资匮乏。
除了步步为营,且屯且进外,李岳认为没有别的办法。
即便能够在吉林船厂造船,沿“海西东水陆路“深入海西,也同样难以携带太多的粮草物资,不能支持长时间的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