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升官,端王赵佶
“身体?”
侍立于赵煦背后的章惇,有些愕然地看向站在他身前的官家。
他从刚刚店家的言语中,获悉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官家的身体,貌似有问题!
“店家,你刚刚提到官家的身体,难不成……官家的身体有恙?”
章惇上前一步,有些急切地向张泊询问道。
目前元符二年的变法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如果官家发生点意外,那毫无疑问,毫不容易恢复的变法或许会与神宗朝那般无疾而终。
再加上,现在已经是知晓的南宋之事,两宋都需要官家站出来主持大局,官家可不能发生任何意外啊。
岳飞也是同章惇一样,极为担忧地望了眼身前的赵煦,随后将目光移到了张泊的身上。
身为南宋之人,他可是明确的知晓,官家将会在元符三年离世。
但是,想来店家应该有解决办法,就和当初治疗宗帅一般。
“章相,关于我身体一事,无须担心,根据历史记载,我可是还有半年寿命的。”
“什么!官家,您有半年的寿命?”
即使平日里一向老成持重章惇,在听到这个消息后,面色也是不由得一变。
这个消息对他来说,实在是如同晴天霹雳。
半年,如同弹指一挥间,转瞬即逝。
况且,现在的问题是,官家可还没有子嗣,一旦官家离世,那将来的大宋,即将前往何方,谁也不知道。
“章相,无需忧虑,店家已经为我找到了治疗的手段,我只需要跟随着店家前往医……院一趟,想来便可无事。”
“是啊,要相信我们后世的医疗手段,虽然我们距离你们宋朝,仅仅有九百年的时间,但是医术发展,绝对是超过了你们的想象。
可以这么说,大宋九成九以上的疑难杂症,在后世都不值一提。”
“这样啊。”
章惇神情也是一松,心中悬着的大石头也落了地。
“店家,关于身体一事倒也不急,我这次先回北宋一趟,交代一些事宜,便会回到食肆,然后跟着你前往一趟医院。”
“好,那我便在此恭候了。”
见看病之事告一段落,赵煦歪过脑袋,对着身后的岳飞说道。
“鹏举,你不是有事吗,还不快与店家说说。”
岳飞侧过身子,来到了张泊的面前。
“店家,你上次不是给我的手机上下载了一个驾驶教程吗,这期间我每日都勤加练习,不知道有没有能够达到要求。”
“哦,已经练习得差不多了吗,那我便来考考你。”
经过一刻钟的考验,张泊也是点了点头。
目前看来,岳飞确实已经掌握了初步的驾驶技巧。
“行,既然如此,那倒是可以买车了。”
反正古代也不需要驾驶证什么的,那不就是随便开。
除了加油麻烦点。
不过,这也不需要怎么担心。
加满油的货车,跑上几百公里,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店家,不知道你刚刚口中的那车有何神奇之处?”
“简单来说,就是一辆车,能够拉动数万斤的物资。”
“数万斤!”
赵煦口中惊呼一声。
“店家,你的意思是说,一辆车,就能拉动万斤的货物?这得需要什么马匹才能驱动啊。”
“这可不是马匹驱动,而是……唉,解释起来颇为麻烦,这样吧,给你们看个视频就知晓了。”
张泊说完,便打开手机,搜索起货车的视频。
赵煦与章惇这对君臣,看着视频中货车那庞大的身躯,两人的脸上,均露出叹为观止的神情。
“店家,我也想要如此的车辆。”
“没问题,不过你如果要驾驶的话,也要学习一阵,而且价格……”
“这些都没有问题,顺便,南宋如果需要在店家你这购买什么物资,也一并记载我的账上。”
啧,这就是财大气粗的好处。
想来现在宋朝的国库里,最起码都有三四千万缗,支持岳飞北伐,那应该是轻轻松松。
“行,鹏举,那月余后你再来一趟便是。”
“鹏举在此多谢官家与店家。”
“对了,鹏举,既然决定另立朝廷,那也是时候可以招募一些人才了,我这就给整理一番资料,让你带回去好生招募。”
“嗯,确实应该如此,等过些时间,我可要带着老十一,去好好见一见他的这位好儿子。”
赵煦在一旁愤愤不平的说道。
结束完一切的事宜,赵煦见李清照似乎喝醉了酒,就没有打扰她,而是带着章惇离去。
这也是赵煦第一次完全靠他自己回到北宋,因而,回到北宋后的第一时间,还在左右观望。
不过,他很快就确定了他的位置。
正是李格非府邸中的书房。
当日,其实他是想直接从院子直接前往后世的,不过,李格非考虑到一系列的影响,便将前往后世的地点,安排在了书房当中。
与此同时,在书房中办公的李格非,见到赵煦出现,立刻站起身,迎了上去。
“臣李格非见过官家。”
回想起昨日所发生的一切,现在的李格非还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官家昨日竟然想要娶清照为后。
根据礼法来说,这确实是可行的。
官家先前其实是有后的,其姓孟,乃是早年间高太后为官家立的皇后。
只不过因为官家和太后的冲突,在官家亲政后,孟皇后便被废黜,安置在瑶华宫。
而清照如果答应的话,那可以直接成为大宋的皇后。
不过,身为清照的父亲,自然再次将选择的权利交到了女儿的手中。
与他料想的那般,女儿直接了当地拒绝了官家。
不过好在,官家并未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爱卿,无需多礼,此番你有大功。一是献上亩产千斤的作物,二是因为多亏了爱卿你的女儿,我才能知晓后世以及南宋之事。
如此功劳,我欲将你提拔为礼部尚书,爱卿你意下如何?”
章惇倒是神色平静地看向李格非。
凭借着李格非的这一系列的功绩,他确实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升迁。
不过,章惇还是有些意外。
从七品的礼部员外郎,直接干到三品礼部尚书,这升迁速度,他可真没见过。
而且,礼部虽然听上平平无奇,仅仅是负责大宋的礼仪祭祀朝会宴享外交之事。
但是,礼部可还有着一项至关重要的职能。
举行三年一次的科举。
这就使得,礼部的位置,仅次于负责官员升迁的吏部,以及负责全国财政的户部。
礼部尚书一职,自然也属于位高权重。
当然,还有一点。
李格非的老师,苏轼,曾经也担任过礼部尚书一职。
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继承衣钵了。
如此看来,李格非是要飞黄腾达了。
最起码,在官家一朝,是这样的。
李格非在听到官家对他的升迁后,也是一愣。
毫无疑问,这对于他而言,简直是一个巨大的升迁。
他现在的官职,乃是礼部员外郎,是七品官。
他的上面,还有着郎中,侍郎等官职,之后,才到掌管礼部的礼部尚书。
而礼部尚书,是正三品。
可以这么说,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礼部员外郎,一跃升迁为站在大宋顶端的人物。
说实话,李格非不激动那是假的。
但是,他的激动转瞬即逝。
虽然官职的升迁是一件极大的好事,但是他先前,仅仅是礼部的一个员外郎。
突然被提拔到礼部尚书的位置,他可没有相关的经验。
一旦做错事,认罚倒没什么,只怕会辜负官家的期望。
“官家,臣如今仅是七品员外郎,一跃成为礼部尚书,恐不能胜任。”
“嗯,爱卿所担心的确实是有点道理,这样吧,慢慢来,先升迁到礼部郎中,逐步熟悉礼部的工作,然后再升迁。”
章惇的神色终于有所动容了。
他没想到官家竟然做到了如此的地步,甚至将李格非将来的升迁道路都安排好了。
那李格非真可谓是扶摇直上了。
直接升迁和慢慢升迁的性质,可不一样。
章惇此刻甚至有些羡慕李格非,羡慕他有一个好女儿。
可以说,李格非能够如此,和他的女儿可脱不开关系。
想当初,他历经宦海,几经贬谪,这才坐上了尚书左仆射的位置。
与李格非的升迁想比,简直是不值一提。
想到这,章惇有些释怀地摇了摇头。
……
元符二年,端王府,书房。
端王赵佶的书房,可以说,是大宋文士趋之若鹜的场所。
不仅摆放着端王赵佶这些年间所收藏的各类字画,还有着端王赵佶他自己这些年来的作品。
而这些作品,如果流落在外面,势必会引起文人的哄抢。
此时,端王赵佶并没有像往常那般,在他的那张画案之后进行绘画,而是半蹲在书房的门口,看着门口一个燃烧的火盆怔怔出神。
赵佶的这一行为,自然赢得了府中诸人的小声议论。
“殿下这是怎么了,为何盯着燃烧的火盆一动不动?”
“我也不知,殿下每日都会如此,直至火盆熄灭,然后拿上一些焦炭,走进书房,如此反复持续十余日了。”
“你说,殿下是不是得了癔……”
“嘘,噤声,不要命啦。”
在下人们窃窃私语的同时,赵佶面前的火盆逐渐熄灭了。
不过,赵佶依然没有任何的动作。
待到火盆中的最后一点火星消失殆尽,赵佶这才面色一喜,小心翼翼地用手,拿起火盆中,一根已经被烧成木炭的柳树条,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前些日子,他通过在张择端处,所获得的那些画作与颜料,经过了一番学习,现在的他,已经初步掌握了那两种名为素描与色彩的绘画方式。
其中色彩所使用的颜色,倒是与大宋的朱砂、赭石、石青、柿饼、蛤粉所制成的颜料十分相似,不过颜色更加鲜艳,甚至还有好几种颜色,即使是身为作画大家的他,都没有见过。
他想破了脑袋,并且经过反复的实验,也没有想出这些颜料是如何制成的。
如果说,没有见过的颜料也就罢了,但是问题是,从张择端那里获取的那些用颜料绘成的画作,与如今大宋的画作,又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大宋的画作,内敛含蓄,追求意境和气韵,使用柔和的色调,营造一种静谧的氛围。
但是,从张择端那里获得的画作却不是这样。
那些画作,色彩丰富,对比强烈,带给人强烈的冲击,即使是他,在看到那些画作时,也被震撼了一把。
如果说,这些与大宋风格迥然的色彩,还在他理解范围内的话,那么素描,就简直是超出了他的想象。
一直以来,所流传的画作之类都是用毛笔绘制。
而素描,则是用硬笔绘制,所使用的材料,正是他从张择端处获得的那个名为铅笔的事物。
不仅如此,他从未想过,有那么一日,能够通过简单的线条,描绘一个人或物的结构、质感、光影和空间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素描能够创造出一副栩栩如生的画作,是那种跃然纸上的栩栩如生,与大宋所流行的意境就是两个不同的方向。
只可惜,他现在手中的铅笔,已经被消耗一空了。
他也曾经去过张择端的住处,想要再获取一些,顺便问问那位谜一般的人物有没有前来。
遗憾的是,最近那人一直没有前往张择端处。
因而,他为了寻求铅笔的替代品,开始了一步步实验。
其实铅笔这词,不是他第一次听说了。
早在汉代明帝的创修的《东观汉记》里就有“寝则怀铅笔,行则诵读书”的记载。
在梁朝文学家任昉的《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子宰碑表》中也有“人蓄油素,家怀铅笔”的描述。
因而,他第一时间,便找寻到了所谓的“铅”笔作为替代。
但是很可惜,此“铅”非彼“铅”。
虽然能够在纸张上留下痕迹,但是与他获得的铅笔想比,很明显不是同一个产物。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木炭所能留下的印记倒是和那所谓的铅笔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因为木炭的种类,以及烧制的方式不同,使得最终的产物也大相径庭。
最终,经过他近乎百余次实验,最终被他找到了可以替代铅笔的木炭。
即用柳树条烧成的炭条。
虽然与铅笔所绘有不小的区别,但是却绘制出一番不一样的味道。
而他最近,也在尝试着使用炭条作画。
赵佶在熄灭的火盆中翻找片刻,最终找到十余支炭条,正欲起身回到书房。
这时,府中的一位下人叫住了正欲离去的赵佶。
“殿下,官家派人传召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