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苏子瞻
元符二年,汴京。
年关将近,汴京城中,一片热闹的场景。
街道上,人潮涌动,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过年前的喜气。
小贩们高声叫卖着,声音此起彼伏,夹杂着孩童的欢笑和马车的轱辘声,构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市井图景。
此刻,正有一辆马车,缓缓地向着皇城驶去。
待马车停稳后,从马车上跃下一人,正是端王赵佶。
望着身后无比热闹的场景,赵佶简单地活动了一番筋骨。
接下来他就要去面见六哥。
回想起这段时间的经历,赵佶无奈地摇摇头。
自打六哥回来以后,便被大宋的政务缠身,而前往后世一事,也就暂且搁置了。
这就使得他也一同留在了大宋。
如果是以往,他不知晓后世的话,那日子倒也说的过去。
平日闲来无事,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
但是,自从前往了后世一趟,原本,他还觉得颇为满意的生活瞬间变得索然无味。
因而,在经过一系列的挣扎后,他便决定向六哥提及前往后世一事。
就在赵佶准备进入皇宫的同时,他注意到,不远处似乎有一辆马车,同样在朝着皇宫驶来。
而看马车的样式,并不是汴京的马车。
在赵佶好奇地注视下,马车在皇宫门前停下,紧接着,在驾车之人的搀扶下,一位老者从马车上走下。
其年纪约莫六十余岁,头戴深色幞头,身着一身淡青色曲领大袖,看起来便是一副儒生打扮。
见到来人,赵佶的脸上闪过一丝动容。
因为他认识此人。
眼前之人不是别人,正是先前六哥与店家交谈中提到过的苏轼,苏子瞻。
当然,他更喜欢对方的另一个称呼。
苏东坡。
“东坡。”
听到这声略带熟悉的声音,刚刚下车的苏轼,抬头看向声音发出的方向,就见端王赵佶正一脸笑意盈盈地看向他。
“见过端王殿下。”
赵佶无所谓地摆了摆手。
“无需多礼,东坡,今日你才从儋州抵达汴京吗?”
对苏轼,赵佶一点架子都没有。
准确的来说,对于任何有才学之人,赵佶都没有架子。
“回殿下,我于昨日回到汴京,在向官家递上奏疏后,选在今日沐浴更衣,前来觐见官家。”
“既然如此,刚好我们同路,一同前往如何?”
苏轼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跟着赵佶便向着皇宫内走去。
不多时,两人便已经齐齐候在垂拱殿的外面,等待着大宋官家赵煦的召见。
而随着宦官的通禀之声,两人也一同步入了垂拱殿中。
在进入垂拱殿的第一时间,苏轼便注意到,除了坐在首位的大宋管家赵煦外,大殿之上,还有着一人。
凝视着那个十分熟悉的背影,苏轼瞬间就猜到了背影的主人是谁。
正是他……曾经的好友章惇。
赵佶与苏轼来到章惇的身侧,向着坐在首位的赵煦行礼道。
“见过官家。”
身着一身红色官家服饰的赵煦,此时目光从奏疏上移开,看向位于下方的赵佶与苏轼。
“老十一,今日前来,不知所为何事?”
赵佶讪讪一笑。
“六哥,最近一些时日,我实在是有些无聊,不知可否前往店家那一趟?顺便将先前答应给东西交给店家。”
赵煦微微颔首,挥了挥手道。
“行,你去吧,顺便向店家打听打听鹏举何时前来。”
赵煦与赵佶两人的谈话,一字不落地落入了苏轼的耳中。
就见苏轼的脸上,流露出一抹明显的疑惑之色。
端王口中的店家是何许人也,鹏举,又是何人?
貌似在他离开汴京后,汴京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此刻,得到赵煦允许后的赵佶,一脸喜色地说道。
“是,六哥。”
说罢,赵佶正欲离开。
但是,他注意到了一旁正在等待的苏轼。
苏轼今日来面见六哥,或许,六哥也会让其前往后世。
毕竟这是店家所托。
既然如此……
见到赵佶离开,赵煦也将目光落在了苏轼身上。
对于苏轼,他是一点好感都没有的。
最直接的原因,便是苏轼乃是旧党,反对变法,而他,继承父亲神宗遗志,毫无疑问,是站在变法这一边的。
因而,在他执政后,便将隶属于旧党的苏轼一路贬谪,一直贬到了罕有人至的儋州。
直到……
为大宋立下了不世奇功的李小娘子向他请求,他这才将苏轼召集回来。
但是,说起来,貌似他与苏轼,也没有什么好聊的。
“苏轼,你重回汴京,可曾前往一趟李小娘子那。”
“李小娘子?”
苏轼有些疑惑,努力地在脑海中搜寻着这个名字。
“李小娘子,李清照,乃是你学生李格非之女。”
“清照?”
对于学生李格非之女李清照,他早就有所耳闻。
只是没想到,他竟然会在陛下口中听到清照之名。
怀着种种疑问,苏轼拱手道。
“回官家,臣回汴京后,第一时间就来面见官家,并未前往李格非的府上。”
“既然如此,那你便前往一趟吧。”
官家既然都发话了,苏轼也没有太过纠结,而是缓缓退去。
出了垂拱殿的苏轼,脑海中还在回忆着刚刚官家与他的交谈。
这时,他的身后,一道冷哼之声传来。
“运气不错,被贬儋州,都能够活着回来。”
苏轼不用回头便知晓,发出冷哼之声的,是他曾经的好友章惇。
“子厚……”
盯着眼前的苏轼,章惇一脸寒意。
曾经的他,为了苏轼,那可是连前途性命都豁出去了,结果呢,在他落难的时候,苏轼干了什么?
“苏轼,现在乃是在宫中,理当以官职相称,你应该称呼我为左相。”
苏轼的脸上浮现出一抹苦涩。
“子厚,关于当年那件事,我很抱歉……其实……”
“哼,还有什么好说的,恐怕当时谁也不会想到,我会重登相位吧。”
章惇说完,便甩袖离去,丝毫没有听苏轼解释的意思。
望着章惇离开的背影,苏轼无奈地叹了口气。
如今,还是先行前往去一趟文叔的府中吧。
至于与好友解释一事,还是来日再说吧。
苏轼出了宫,正欲登上马车,便又听到了一声熟悉的呼喊声。
“东坡。”
苏轼循声望去,就见端王赵佶正在马车上向他招手。
“端王殿下。”
苏轼来到赵佶的马车前,向着赵佶拱手道。
“苏轼,想来你的目的地,也是李小娘子家吧,走吧,上来一同前往。”
“这……”
苏轼被赵佶的一番话说的一愣。
他没想到端王的目的地,同样是他的学生李格非的宅邸。
难不成,因为他的这位学生,献上了亩产千斤的作物,使得官家与端王,对其青睐有加。
不对!
官家与端王的语气,很明显超出了青睐的范畴。
忽地,苏轼意识到一件事。
无论是官家,亦或者是端王,他们都并未提及他的学生李格非,而是都提到了清照。
换而言之,目前他所不能理解的一切,或许都与清照有关。
“东坡,东坡。”
赵佶伸出手,在苏轼的面前晃了晃。
这时苏轼也回过神来,忙是给赵佶拱手道歉。
“行了,东坡,快上车吧。”
见盛情难却,苏轼也就登上了赵佶的马车。
随着马车缓缓开动,苏轼犹豫了一番后问道。
“端王殿下,我有几个问题想要问询。”
赵佶摆了摆手,一副无所谓的姿态。
“东坡,有什么话直说便是。”
“端王殿下,不知前段时间那些亩产千斤的作物如何?”
“哦,你说那个啊,我听六哥提到过,说是大丰收,而我大宋预计在明年开始大规模的种植。”
“也就是说,那些亩产千斤的作物是真的!”
赵佶看着微张着嘴的苏轼,点了点头。
苏轼的震惊持续片刻,他又向赵佶抛出了一个问题。
“端王殿下此行前往文叔的宅邸,难不成是有着要事?”
倏然,苏轼瞅着眼前十七八岁的赵佶,再联想到正值碧玉年华的李清照。
该不会……
不过,令苏轼有些失望的是,端王赵佶并未直接回答他的问题。
“嘿嘿,东坡,关于此事,等你到了李格非的宅邸,你就知晓了。”
回想起他刚开始的遭遇,赵佶便感到一阵汗颜。
被六哥瞒着带去后世与南宋。
这一路上,他就好像是没见过世面一般,真是丢死个人。
他如今,也想看看苏轼丢人的样子。
见赵佶并未回答他的问题,苏轼也就暂时闭口不言了。
这时,他的目光,注意到了马车内的一只箱子。
“端王殿下,不知此物是?”
“哦,你说这些啊。”
赵佶打开箱子,从里面取出一张字帖交给苏轼。
“这些都是我本人所写所绘的书画,准备一并带去李格非的宅邸。”
在赵佶说话的功夫,苏轼已经将赵佶交予他的字帖打开。
看到字帖上的内容后,即使是苏轼,也不由得频频点头。
虽然如今的端王,还未及冠,但是毫无疑问,端王的书法造诣已臻至化境,甚至,已然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可以说,将来端王的成就不可限量。
“端王殿下,不知你为何会将这些字画,带去文叔的府中?”
“嘿嘿,东坡,等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这……
苏轼一时语塞。
端王就仿佛在和他打哑谜一般。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东坡,我现在能够告知与你的是,此次李格非宅邸之行,恐怕会让你无比震惊。”
赵佶收起笑容,转而一脸正色地说道。
而听到赵佶如此言语的苏轼,对于此次行程充满了期待。
或许,在与他的这位学生见上一面后,他现在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都能够得到解答。
怀着此等想法,苏轼一边欣赏着赵佶的作品,一边与赵佶聊着无足轻重的话题,缓缓地向着李格非的宅邸靠近。
因为大宋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为假期,所以,今日的李格非刚好就在府中。
在一阵通禀过后,李格非行色匆匆地来到了宅邸门口。
然后他就见到两位下人,抬着一只箱子,在他面前走过。
从箱子上移开目光,李格非抬头看向来客。
蓦然,一抹惊讶中带着欣喜的神情出现在了他的脸上。
就在刚刚,下人仅仅是通禀端王前来,但是,却没有通禀端王身边之人的前来。
而李格非露出如此神情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通禀的那一人。
“老……老师,您从儋州回来了!。”
虽然李格非已经四五十岁的年纪了,但是此刻的他依然难掩脸上的激动之色。
苏轼一脸微笑地看着面前的这位学生。
“是的,文叔,我回来了。”
李格非当即一脸雀跃地说道。
“老师,快快请进。”
说罢,便领着苏轼进入宅邸。
而赵佶,则被人忽视在一旁。
见此情景,赵佶无奈地摸了摸鼻子,随后大跨步,跟上了李格非的步伐。
在李格非招呼苏轼的同时,赵佶先溜了。
毕竟接下来,就是李格非的家事了,他一个外人在场,属实尴尬,而且也不合适。
至于他的目的地,则是李格非的书房。
那里,可是有着不少的宝贝。
不多时,李格非的一大家子,都全聚集在了厅堂之中。
望着面前已有数年未见之人,一抹追忆之色浮现在苏轼的脸上。
“老师。”
率先打招呼的,是李格非的夫人王氏。
“苏翁。”
紧接着传来的,是李清照的声音。
望着面前正值碧玉年华的李清照,脸上露出了一抹慈爱之色。
“这位就是清照吧,几年未见,已出落地愈发亭亭玉立了。”
当即,李清照的脸上涌现出一抹红晕。
在将王氏与李清照认出来后,苏轼的目光,又落在了厅堂之上的第三人身上。
盯着面前这位中年妇人看了几息的时间,苏轼一脸疑惑。
而在记忆中搜寻片刻,并未找到有关眼前之人的线索。
无奈,苏轼只能求助于一旁的李格非。
“文叔,这位是?”
“老师,这位也是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