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苏轼来了
农家乐的门口。
张泊正在与李白告别。
“此行,麻烦店家了。”
李白前后各挂着一个背包,俯身拱手向张泊表达了感谢。
他此行的目的已经完成。
一是为了前来后世取太宗皇帝陛下所要的诏书。
而那诏书如今就放在胸前的背包里。
至于第二个目的,则是为了从店家这获取一些后世的酒。
不过,酒并不是他自己想喝,而是为好友杜甫饯行。
先前他的这位好友就说过,在陪他见到太宗皇帝陛下后,就会暂时离开,前往大唐各地,去见识盛唐下百姓生活。
因而,他便趁着拿诏书的机会,来店家这取一些酒水为好友送行。
对于李白的感谢,张泊笑着摆了摆手。
“李叔,不麻烦,只是还希望李叔帮我和杜叔说说,留下些墨宝什么的。”
“店家放心,此事包在我身上。”
在与李白告别之后,张泊回到了农家乐,来到了一张书案的面前。
而那书案的后面,正站着一人,手里还捧着一张墨迹未干的字帖。
“虞县公,李白的书法如何?”
张泊面带笑意地和虞世南说道。
虞世南放下了手中的字帖,一脸感慨之色。
“店家,李白笔画流畅自如,笔力遒劲,气势雄浑,充满了飘逸和豪放的气息,可以说,是草书中的上上之作。”
“虞县公,李白与草圣张旭乃是好友,想来受到了张旭的影响。”
“原来如此。”
看着手中的字帖,虞世南对于将来前往盛唐充满了期待。
就在这时,一个欢快的人影快步跑入了农家乐中。
“店家。”
与虞世南聊着天的张泊,听到声音转过身子,就见到了阔别许久的李清照。
“咦,李小娘子,你来了,还有李娘子以及……”
张泊发现,除了他所熟知的元符二年的李清照与建炎二年的李清照外,她们的身后,还跟随着一位老者。
老者年纪大概六十余岁,一副儒生打扮,整个人看上去儒雅和善,平易近人。
见张泊的目光紧盯着苏轼,李清照嘴角挂着笑意,显露出一对浅浅的酒窝。
“店家,这位便是奴先前与你多次提到的苏翁。”
“苏翁?”
听到李清照对老者的称谓,张泊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个名字。
苏轼!
“李小娘子,这位难不成是苏轼,苏东坡?”
李清照脸上挂着笑意,快速地点了点头。
好家伙,真是苏轼啊!
虽然先前宋哲宗赵煦已经和他打过招呼,说苏轼不日便可回来,但是,张泊没想到仅仅过了一日,就能见到这位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
毫不夸张地说,苏轼全是来此的文人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因为他是一个六边形战士。
或者说,他每样都懂亿点。
在诗方面,其对宋诗影响深远,与“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黄庭坚并成为“苏黄”。
在词方面,更不用说,开创了“豪放派”,在某种程度上,苏轼是能够代表宋词的。
在文方面,苏轼那可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散文家,苏轼在其中也有一席之地。
在书法方面,成就颇高,乃是宋四家之首!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便是苏轼所写。
在绘画方面,擅长绘制墨竹、怪石、枯木等,提出“士人画”的概念,为以后的“文人画”奠定了基础。
而苏轼除了作为文人的一面出名外,在其他方面,苏轼同样有着非同一般的成就。
医学方面,苏轼收集并整理了许多中医药方,撰写《苏学士方》,后人将他与沈括的《良方》合编成《苏沈良方》。
创建安乐坊,史上第一家慈善医院。
饮食方面,他创立了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鱼,东坡肘子等一系列流传至今的名菜。
水利方面,苏轼
在担任杭州知州期间,主持了西湖的疏浚工程,将挖出的葑根和淤泥筑成长堤,这便是后世鼎鼎大名的苏堤。
在被贬惠州期间,设计了最早的自来水系统。
还撰写了多篇水利文章,如《熙宁防河录》《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等,为后世的治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而与许多文人不善政治不同,无论是大大小小的官,苏轼总是能在其位谋其政。
在徐州筑堤防洪,在密州灭蝗虫、减赋税……在其任上,百姓无不对其心悦诚服。
并且,苏轼也算是现在北宋唯一一个明白人,或者是,是唯一敢说真话的人。
在新党执政时,他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认为王安石变法有些方面太过激进,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而在旧党执政时,他又反对旧党废尽新法,因为新法中也有可取之处。
这就导致苏轼不受新旧两党待见,一路被贬,最终被放逐儋州。
念及至此,张泊忽地想起一件事。
貌似宋哲宗赵煦自打来了食肆之后,便一直忙着处理南宋的事宜,还没有与他谈过北宋的发展。
下次赵煦来的时候,倒是可以和他谈论一番此事,以求将北宋的党争与隐患消除。
“见过东坡居士。”
思考结束后,张泊向着苏轼拱手行礼。
“苏翁,这位便是食肆店家,姓张,名泊,不过店家还是喜欢别人称呼他为店家。”
李清照向着张泊做了个鬼脸,便向着一旁的苏轼介绍起张泊。
“见过店家。”
苏轼第一时间予以回礼。
张泊刚想将众人引进屋中,就发现了一旁眼巴巴看了半天的虞世南。
“忘了与诸位介绍了,这位乃是贞观十一年的来客,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大唐的开国县公虞世南。”
“虞世南!”
北宋三人组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了虞世南。
虞世南的大名,三人可谓是如雷贯耳。
特别是苏轼。
原本因为后世之事,他就已经够吃惊的了,刚刚又经历了斗转星移,而现在,一个活生生的虞世南,就出现在他的面前!
作为书法大家,他可是太清楚虞世南的分量了!
在苏轼震惊得立于原地的同时,张泊也开始为虞世南介绍起刚刚抵达的北宋三人组。
“虞县公,这位是北宋的代理人,李清照,李小娘子,至于这位,则是来自北宋二十八年后的南宋的‘李小娘子’。”
“店家,也就是说,这两位是不同朝代的同一人?”
张泊点点头。
“没错。”
虞世南顿觉惊奇。
不过,惊奇归惊奇,他注意到了刚刚店家所提到的北宋代理人一词。
如今北宋的代理人来到了后世,也就是说,他可以跟随着北宋代理人前往北宋时期,去见一见北宋时期的那些书法大家。
“虞县公,这位便是我之前和你提到的苏轼。”
苏轼!
正在想着前往北宋的虞世南瞬间回魂,紧接着将目光落在了苏轼的身上。
没想到还有意外之喜。
他去北宋,不就是想要见见北宋时期的苏轼等书法大家吗,结果谁曾想,苏轼自己来到后世了。
随着虞世南与苏轼的拱手示意,张泊便准备招呼一众人员进屋详谈。
忽地,李清照发出一声惊呼。
“坏了!店家。”
张泊此时是一头雾水。
“李小娘子,怎么了?”
李清照指了指农家乐的门口方向,说道。
“店家,端王还在外面呢。”
“啊?赵佶也来了?可是他为什么不进来?”
“因为端王为店家你准备了一大批字帖与画作,但是因为箱子太大,端王正在外搬运着箱子,奴刚进来,是想找店家店家帮忙的,结果……”
啊这……
得知这一切的张泊,当即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农家乐的门口。
就见到一只大箱子,正在向农家乐缓慢移动。
箱子后面,正有着一个人影在费力地推着。
听到农家乐的门口传来动静,推着的人抬起头,正是端王赵佶。
看到张泊前来,赵佶费力地朝张泊招了招手,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
“店……店……家,来搭把手。”
随着张泊上前帮忙,他这时也发现了,赵佶的箱子是真重。
“赵佶,我就问你要几幅字画,你带的也太多了吧。”
“店家,如果我只拿几副字画,岂不是显得太小家子气,放心,如果你需要的话,我还能不费吹灰之力,再拿几箱子。”
“行了行了,够了。”
经过这些日子的锻炼,张泊的力气也有所见长,
因而,与赵佶略微花费了些时间,就将箱子顺利地抬到了院中。
“店家,这是……”
虞世南看着被张泊抬到院子中的箱子,好奇地询问道。
“虞县公,这里便是先前我与赵佶所提到的一些字画。”
张泊说完,便打开了面前的箱子,从中取出一副字帖,将之缓缓打开。
随后点了点头。
确实,和网上的瘦金体一模一样。
这时,赵佶拿过箱子中的一副字帖,来到了虞世南的面前,将之递给虞世南,随后一脸期待地询问道。
“虞县公,还望品鉴一番。”
“岂敢岂敢。”
从赵佶手中接过字帖,虞世南便开始了细细端详。
“笔画瘦硬而有弹性,笔迹细瘦如筋,笔势舒展劲挺,挺拔秀丽,笔法犀利、飘逸劲特,好。”
虞世南说完,目光落在了面前的赵佶身上。
眼前这张字帖,与店家交给他的那些赵佶字帖想比,有些稚嫩。
但是现如今的赵佶,可还未曾及冠。
可以预见的是,赵佶将来的成就将会超过历史上的自己。
得到虞世南夸奖的赵佶,用手摸了摸鼻子,十分开心。
“行了,有什么事情,进屋详谈吧。”
见众人引进屋,为众人泡上茶水后,张泊也顺势坐下。
“李娘子,此行你想来是要回建炎二年了吧。”
“是的,店家,我前往元符二年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如果我再不回去,恐怕夫君要担心了,并且,官家还交代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回去劝说夫君,前往汴京任职。”
张泊微微点头。
这是当初他与宋哲宗赵煦说的。
一方面是给建炎二年的李清照一个好的归宿,防止建炎二年的李清照再像历史上那般命运多舛。
另一方面,这也算是为南宋积累人才了。
虽然赵明诚的品德有很大的问题,身为一州知府,竟然丢下百姓独自逃生。
但是不可否认,赵明诚抛开这一点,算是个好官。
清正廉洁、严于职守。
在他担任莱州郡守时,严惩贪官污吏,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即使是面对复杂的人事民情,冤假错案,处理起来基本上游刃有余,从不拖泥带水。
这也是他当时推荐给赵煦的主要原因。
“店家,奴家有个不情之请,不知奴家能不能购买一只手机,放心,店家,不需要史书什么的,只需要一个手机就够了,奴家想将来拍些建炎二年的视频,回去给爹爹与娘亲看看。”
易安居士李清照有些犹豫地说道。
“李娘子,没有问题,待会我便给你准备一个背包,还有上次我为你所准备的药物,一并带上吧。”
“如此,那谢谢店家了。”
在了解完易安居士李清照此行的目的后,张泊又看向了正在盯着茶水怔怔出神的苏轼。
“东坡居士,可是知晓了将来之事,才突然来此?”
“将来之事?”
苏轼回过神来。
不过紧接着就摇了摇头。
“店家,并非将来之事,而是我自儋州回到大宋,在见到官家后,官家便让我前往文叔的宅邸,我在文叔的宅邸了解到了后
世之事,然后,便跟着清照来到此地了。”
“原来如此,那东坡居士,你可能要做好在后世待上一些时日的准备了。”
“咦,店家,不知这是为何?”
在路途上,清照已经告知了他有关后世的一系列规则,其中就有一条。
后世的时间与元符二年的时间极为不同。
后世一日等于元符二年十日。
而现如今,店家突然地邀请他在这住上一段时间,恐怕是有着要事。
听到苏轼的反问,张泊便知道,现在的苏轼还并不知道自己的寿命问题。
对此,他也表示理解。
光从苏轼的讲述,便可知道苏轼的行程十分紧凑,恐怕李清照也找不到机会将苏轼的寿命告知与他。
他当即开口和苏轼解释道。
“东坡居士,按照原本的历史发展,你还有一年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