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见识厨房的苏轼
“还有一年的寿命!”
苏轼被张泊的这一番话惊到了。
万万没想到,他的寿命仅仅只有一年了。
不过,作为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苏轼,在短暂的震惊过后,脸上便露出了释怀的笑容。
人嘛,固有一死。
现在知晓了自己的死期,从另一方面讲,也算是一件好事。
这就意味着他有着充足的时间,去和亲属,好友做个告别,以及交代后事。
细想起来,他这一生,应该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事了,如果有的话……
就在苏轼都已经考虑埋在哪时,李清照在一旁嗔怪道。
“店家,别吓苏翁了,将你的打算告诉苏翁吧。”
张泊讪讪一笑。
“东坡居士,你也不用太过担心,虽然在历史记载上你仅有一年的寿命,但是这是可以改变的。”
“可以改变?”
虽说苏轼对于死亡可以坦然的接受,但如果能够活得长一些,谁不愿意呢。
况且,现在他已经知晓了后世的神奇,如果能够稍微活得长一些,便能够见识到以往人生几十年都未曾见过的景象。
“是的。”
“店家,那不知该如何做?”
“简单来说,就是去后世的医馆检查一番身体,看看身体是否有什么毛病,继而对症下药,将身体的隐患去除。”
“原来如此。”
苏轼明白地点了点头。
“店家,不知何时可以带苏翁前往医院?”
李清照在一旁关切地询问着具体的时间。
“这个嘛,就和我刚刚说的一样,东坡居士恐怕要在后世待上几天的时间了。”
虽然刘大爷和他说过,如果要看病,可以不用去医院,直接找他。
但是……
苏轼作为还有一年就要离世的老人,肯定需要一番全面的检查排除身体的隐患,因而,还是得去医院。
而下次刘大爷的号,就在几天后。
另外,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
刘大爷拜托他的事,他还没有完成。
他预计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等待着刘备的到来,然后再与刘备提这件事。
所以,时间就只能定在几日后了。
“如此,那便叨扰店家了。”
了解到具体打算的苏轼,向着张泊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不过,紧接着,苏轼变得有些扭捏了起来。
“店家,据端王所言,你这有《兰亭集序》的真迹,不知……”
苏轼也知晓,《兰亭集序》乃是绝世珍品,不可轻易示人。
但是,他又实在想见识一番《兰亭集序》的真迹,因而,经过半天的犹豫,他还是开口询问了。
“哦,原来是这件事啊,东坡居士你在此稍等,我去去便回。”
不多时,张泊就已经夹着一只字画框来到了桌边,同时手里还拿着三张字帖。
“东坡居士,这就是《兰亭集序》的真迹了。”
说罢,张泊将手中的字画框推到了苏轼的面前。
除了赵佶,宋朝一行人全都将脑袋凑了过去。
拿着字画框的苏轼,虽然惊讶于手中字画框的材质,但是,在看到字画框里的《兰亭集序》第一眼,他的整个心神就沉浸其中了。
“不愧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笔法,这笔触……仅观摩一番,便让人受益匪浅。”
“东坡居士,不用妄自菲薄,在后世所评选的十大行书中,你的《黄州寒食帖》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位列第三,因而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好家伙,天下第三!
赵佶一脸震惊地看着苏轼。
虽然他对苏轼的书法水平有着清晰的认知,但是他没想到对方的成就如此之高。
“店家,那我呢那我呢。”
赵佶迫不及待地和张泊打听起来。
“赵佶你嘛,倒没有此等作品,不过你创立的瘦金体,也算是在后世影响深远了。”
“这……好吧。”
虽然对没有排名有些可惜,但是赵佶也没有怎么放在心上。
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被苏轼拿在手里的《兰亭集序》。
准确地来说,是盯着《兰亭集序》外面的字画框。
此物他没有见过。
似乎是金属制成,但是表面却有着光可鉴人的琉璃。
“店家,这《兰亭集序》外面之物为何?”
“你说这个啊,这个是字画框,是后世用来装裱字画的。”
听到装裱字画,赵佶当即来了兴致。
“看起来确实不错。”
“这是当然了,这字画框除了看起来不错,还防尘防污防潮防霉防虫防蛀呢。”
“店家,这玩意这么厉害!”
要知道,现在北宋的字画,装裱无非是做成卷轴样式,就和他拿来给店家的那一摞卷轴一般。
虽然做成卷轴好处多多,例如便于携带,减少损伤,但是,还是会面临着上述店家所说的一系列问题。
而如果有这个所谓的字画框的话。
想到这里,赵佶搓了搓手。
“店家,不知这字画框价值几何?”
“放心,价格绝对童叟无欺。”
与赵佶完成交易后,张泊想起他的另一只手中还拿着三张复印件。
“东坡居士,李小娘子,李娘子,这是我送给你们的礼物。”
“礼物?”
李清照好奇地接过张泊递来的字帖。
“是的,简单来说,就是《兰亭集序》的复印件,可以理解为一模一样的拓印。”
“一模一样的拓印!”
苏轼将递来的复印件打开,开始与手中的真迹进行对比,很快他便发出了惊叹之声。
一旁的赵佶,看着苏轼的反应,忍住想要笑的冲动。
想当初,他第一次见到复印件时,也是同苏轼相差无几。
这时,李清照从《兰亭集序》复印件上收回了目光。
“店家,不知这些时日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近日可曾来过食肆?”
先前的盛唐之行,一行三人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因此,她来到后世后,便迫不及待地打听起有关她的两位好友之事。
“自从上次你们在此一别后,他们还未来此。”
“这样啊……”
李清照略感惋惜。
好不容易找到两位玩伴,结果现在杳无音信。
“那店家,不知最近可有新的朝代来此?”
张泊仔细回忆了一番,李清照待在北宋的这段时间所来到农家乐的人,然后缓缓道。
“有两个新朝代,一个是秦朝,来此的人物是南越王赵佗,另一个便是三国时期的曹魏,来此的人是曹髦。”
“曹髦……”
李清照美目微张。
他没想到曹魏竟然也有人能够来到此地。
细究起来,她其实与曹魏有着不小的渊源。
前不久,她只身前往曹魏,并且认识了蔡文姬,甄宓,辛宪英等一众曹魏的才女,并与他们交谈甚欢。
但是,他可是知晓,目前食肆可是有着汉武帝刘彻以及刘备这两位匡扶汉室的人物。
万一让他们遇见曹髦,那不还得打起来啊。
“店家,刘备可曾知晓了曹髦前来一事。”
“刘备并不知晓。”
张泊看出了李清照关心的问题。
“李小娘子,关于此事,不用担心,我会告知刘备这一切的。
毕竟,在曹髦的那个时期,还有着刘禅以及姜维在为蜀汉奋斗呢。
向刘备陈述厉害后,汉魏和谐共处,问题不大。”
众人的交谈并未持续太久,太阳便已西斜。
张泊看了一下时间,便开口道。
“诸位,在此稍等一会,我去准备一下晚饭。”
“奴家就不麻烦店家了。”
易安居士李清照向着张泊提出了辞行。
见状,张泊直接前往了仓库,为易安居士李清照准备好物资,然后将其送出农家乐。
回来后的张泊便径直走进了厨房。
没过多久,一个好奇的脑袋探进厨房。
“店家,这就是后世的庖厨了吗。”
苏轼一边说着,一边就如同好奇宝宝一般看着。
“咦,奇怪,为何不见柴火。”
作为农家乐,张泊这自然是有柴火灶的,不过是在另一个厨房。
而目前张泊所在的这个厨房,是一个现代化的厨房。
一般古人前来的话,他都是在这个现代化厨房中煮饭做菜。
毕竟现代化厨房快。
正在淘米的张泊看着探头进来,带着一脸好奇的苏轼,便知晓这位美食家,对后世的厨房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东坡居士,要说为什么没有柴火,容我卖个关子,我们跟着步骤一步步来。”
张泊说罢,来到电饭煲前,将淘好的米倒入了电饭煲中。
“店家,这莫非就是亩产千斤的稻米?”
“没错。”
得到张泊肯定答复的苏轼,望着电饭煲中的米粒,顿觉口中生津。
他在得知亩产千斤作物一事后,便十分好奇亩产千斤作物的滋味如何,如今,竟有幸得尝。
只是,为何店家会将稻米倒在眼前的这个奇形怪状之物里。
难不成这是锅?
可是也不像啊,底下也没有多余的地方放柴火?
苏轼直接问出了心中的问题。
“店家,这难不成就是煮饭用的锅?”
“是的。”
“不知它是如何煮饭的?”
“很简单,用电。”
苏轼一脸惊讶。
“电还能煮饭?”
“没错,至于原理,解释起来有些麻烦,东坡居士待会还是直接看成品吧。”
“行。”
与苏轼沟通完的张泊,来到冰箱前,从里面取出今日要做的菜。
“店家,此物竟透着森森寒意,里面莫不是冰块。”
“这个……”
张泊额头上开始冒出点点汗珠。
他是知道冰箱工作的大概原理,但是,如果要让他解释给苏轼听,那就有些难度了。
苏轼看出了张泊的窘境。
“店家,如果解释起来麻烦,那就算了。”
“东坡居士,倒也不是麻烦,而是牵扯的东西太多。
如果东坡居士实在感兴趣的话,居住在我食肆的这几日,我可以和东坡居士好好聊聊。”
“那就麻烦店家了。”
取出菜后,苏轼也提出了帮忙,见状,张泊也让苏轼试一试手。
不得不说,苏轼不愧是美食家,虽然长得是一副文人的打扮,但是使用起菜刀来,真不赖。
苏轼在切菜的同时,张泊打开了水龙头。
苏轼手中的动作当即停了下来。
他可没有见到厨房内有水缸之类的储水装置,难不成……
“店家,不知这水从何而来?”
“此物名为自来水,从数十里之外输送过来,东坡居士你应该感到十分熟悉才是。”
在张泊的解释下,苏轼点点头。
他对这可太熟了。
想当年,在被贬惠州的期间,他便用竹管将水从蒲涧山引水入城。
“店家,不知后世是不是用竹管引水。”
“并不是,而是铸铁管。”
“铸……铁管。”
苏轼啧了啧嘴,对于后世的豪横,他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
在苏轼切配完成后,张泊来到了灶台边,用手轻轻一拧,一团熊熊火焰便出现在了灶台之上。
看到这一幕的苏轼当即瞪大了双眼。
他第一时间便是低下头看向灶台下面。
并无柴火。
“店家,这是如何做到的?莫不是鬼火?”
张泊摇摇头。
他知道苏轼口中的鬼火是什么,那是磷化氢燃烧时的火焰,一般出现在墓地附近,因为人和动物的尸体腐烂时分解出的磷化氢会自燃,所以一般被人称为鬼火。
“东坡居士,这可不是鬼火,而是液化石油气。”
“液化石油气?”
“这个嘛……”
“我懂我懂。”
在苏轼感慨后世神奇的同时,他注意到了店家的手,伸向了一旁的瓶瓶罐罐。
“店家,这些是?”
“这些是调味料,什么醋,盐,糖,老抽,味精之类……”
“老抽?味精?”
醋盐糖苏轼倒是异常熟悉,但是对于老抽,味精之类,他则是听都没听过。
见苏轼盯着调味区怔怔出神,张泊直接拿出几个小碟子,从各个调味料里取出,让苏轼尝尝。
苏轼没有犹豫,逐个开始品尝。
而在品尝的过程中,苏轼眼中的惊讶愈发浓重。
光是他熟悉的那些事物,就已经带给了他无穷的震撼。
醋无比清澈,没有杂质,糖,盐洁白如雪,没有丝毫苦涩。
至于其他未曾见过的东西,也带给他前所未有的体验。
诸如那个叫味精的,那是鲜得无以复加,比他在儋州用海草煮制出来的汤要鲜上百倍不止。
还有……
在张泊与苏轼在厨房中忙活的时候,外面太阳已经落下。
在漫天繁星的映照下,农家乐的不远处,突兀地出现了两道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