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南韵:原来这才是平生的目的
“月冬,暂停一下。”
任平生突然的开口,令众人不禁心生疑惑,好奇秦王为何要暂停视频?
是想就后世人之言说些什么?
王清心里这样想着,下意识看向秦王。
任平生平视众人,说:“诸位可对然然之言感到意外,疑惑?”
无人回答,任平生也不需要众人回答,接着说:“孤初闻然然之言,亦感意外,疑惑,不明素来没有尊卑之分,事事以平等的然然为何会有此观念。一经询问,孤方知这是然然对我等古人,君臣关系的刻板印象。
然然了解的君臣,是被后世奸佞小人歪曲儒学之君臣。儒学中有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推崇臣子对君王内心服从、忠诚,而这般忠君的前提是,君王礼待臣子。从而又有了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仇寇。
后世被弯曲的儒学,虽保有这些言论,但在那些奸佞小人之儒和君王为了弄权的私心的刻意引导下,将‘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仇寇’束之高阁,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句话曲解成三纲。”
任平生自问自答道:“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无论君王的道德如何败坏,如何昏庸无道,臣子都要绝对服从君王,忠于君王,是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无论父亲的道德如何败坏,孩子都要绝对服从父亲,是以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无论自家夫君的道德如何败坏,妻都要绝对服从自己的丈夫。是以妻从夫,夫死从子。”
说到这,任平生有意的停下来,等众人消化,反应。
众人的反应不出意外的强烈,一个个窃窃私语。王清、颜寿山、元臻等非儒士还好,反应相对比较平静,仅觉得这些言论过于荒诞,简直匪夷所思,不明白后世人如何能接受这样的谬论?
符运良、闾泽等儒学之士则反应极大,一个个又怒又气,恨不得冲到后世,把歪曲儒学的人宰了。
彼之娘!
直娘贼!
儒学典籍是这样的!!!???
越想越气,符运良忍不住的站起来,强忍着怒气,拱手道:“敢问秦王,后世人何以愚昧至此,任由奸佞、昏君蒙蔽?难道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这便是孤要与诸位说的。”
任平生说:“孤在与然然聊过后,特意翻阅古籍,以确定后世人是在何时开始歪曲儒学,又如何将之推行成天下公论?”任平生顿了一下,“原因多种,简言概括有三。其一,蛮夷祸乱中原。其二,庸君弄权。其三,小人媚上。”
“蛮夷何以为蛮夷?不通礼乐,衣不蔽体,言行皆如禽兽也。蛮夷与蛮夷之间只有主人与奴隶,没有君臣平等之观念。然然这个时期的历史学家,将此称为奴隶社会。而我们则被称为封建社会,较之奴隶社会,要高出一个时代。”
任平生继续说:“有这样的禽兽祸乱中原,中原礼乐能剩下几何?这种时候才是真正的礼崩乐坏,蛮夷之俗在我中原大行其道,便是离人在这些蛮夷的影响下,衣食住行皆如禽兽也。
在如此环境下成长的人,纵使一心向离,以离人为荣,亦难改蛮夷之气,无法理解君臣平等之观念。他们会认为君王至高无上,臣民都是君王的奴隶,君王可以对他们为所欲为。
这样的人建立的王朝,会是怎样的王朝,诸位应该可以想象的到。”
任平生接着说:“当然,茫茫中原必然会有高明之士,奈何前有昏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致使百家沦丧,后有蛮夷祸乱中原,有骨气、有才学的贤才死之殆尽,还活着的大多都是苟且之辈。
这些人固然有高明本知,又从何处学习?他们只能师从苟且之辈,学习残破的儒学典籍。最后大多数人在庸君、小人的教导下逐渐失去高明,沦为同类,视被庸君、小人歪曲的学识为不容玷污、曲解的经典。
少数坚持高明者,成为天下异类,为世人所唾弃,被冠以离经叛道,放浪形骸之名。
如此一代又一代,谬论、妖言自然而然的成为所有人的公论、共识。”
原来是这样……符运良眉头紧皱,如此说来,想要避免后世小人之儒盛行,唯有根除那个又独尊儒术的昏君……想到这,符运良不由绝望,后世如天堑,他们如何能根除后世之昏君。
符运良不甘心,希望秦王能有办法。
“敢问秦王,我等既已知晓原因后果,可否做什么,警示后人,避免后人迫从小人之儒?”
“孤想过这个问题,亦想出一些办法,奈何后世小人之儒之所以盛行,除了有蛮夷祸乱中原,昏君弄权,独尊儒术的客观原因,还有无实干才学的庸君为掌大权,小人为了升官发财,无底线媚上的主观因素。
我等的警示纵使能流传后世,也必会遭到庸君、小人销毁,难见天日。
不过抛开这些原因,究其根本,还是人之私心作祟。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地位至高无上,都希望他人对自己言听计从。作为受益者,能有几人愿意放弃仅凭书上一两句话,就能到手的利益?”
符运良张嘴,无言。
王清、颜寿山等人亦是沉默。
是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说来是糟粕谬论,让人不齿,但作为君王,谁不想臣民对自己言听计从,让臣民死,臣民就乖乖去死?作为父亲、丈夫也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妻儿能对自己言听计从。
元臻、郎承、惊等不少人莫名的想到秦王。
秦王是个例。自入齐升学院、巧工坊之始,无论是政思员给他们上政思课、还是他们每每表示忠于秦王、愿为秦王效死时,秦王都义正言辞的纠正他们是要忠于陛下、忠于朝廷。
他们是为陛下、为朝廷,为天下百姓读书、做研究。
秦王从不要他们的忠诚,不要他们为其效死。
这一点从秦王发动惊雷之变时更加可以确定,秦王行如此要命之事,他们这些深受秦王恩惠的人,本该为秦王献策、出力,甚至在必要的时刻为秦王赴死,结果秦王压根就不告诉他们。
还是等惊雷之变结束,消息都传开了,秦王才不紧不慢的派个人过来,让他们该干嘛干嘛,不要多想,不要管,说什么惊雷之变与他们无关,还有告诉他们,巧工坊从此纳入朝廷,分封官职,就连坊间的组长都有了官身。
可以说,秦王是真正的始终如一,一心为公。
还有现在,他们在听到后世人之言论时,都以为秦王认可后世人之言,有意借此敲打他们,结果没想到,秦王不仅态度鲜明的反对,还是如此的开诚布公。
难怪后人会说“天不生秦王,大离万古如长夜。”“秦王是历史长河中最璀璨的明星。”
秦王就是当之无愧的圣人!
“不过纵使私心难除,困难重重,我等就要坐视不理,听之任之吗?”
任平生朗声道:“孤说过,乾坤未定,未来可变。我等现在的一言一行,都会让未来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是好是坏,固然难以断言,但孤相信只要我等行的是阳光大道,必能让后人免遭灾殃。”
符运良眼睛一亮,颓靡之气顿消,高声附和道:“秦王之言甚是有理,我等只要行之正道,必然可以改变未来,”符运良接着问,“敢问秦王,我等接下来该怎么做?”
任平生说:“孤的想法有三,其一,立齐升学制为国学制,消弭百家之私,化百家为学科,使百科无长短、尊卑之别,做到有教无类;其二,改进现有的印刷技艺,降低印刷成本,使翻印书籍不再是难事。就像孤从后世带来的打印。”
说到这,任平生当即让月冬演示给众人看,月冬领命,抽出一张A4纸,差宫娥送到王清、颜寿山面前,让他们在纸上分别写下一句话,然后在众人的注视下,复印王清、颜寿山所写的话。
当众人看到造型奇特的打印机眨眼间的功夫,一连吐出十张复印文字,震撼之余,皆进一步认识到印刷技艺的重要性,认可秦王之言。
“诸位或许会有疑惑,孤既然可以从后世带来后世的打印机,为何不直接用后世的打印机复印百家经典?孤有过这个想法,但打印机可得,打印机的印刷技术难得,我等要的不应是打印机,而是印刷技艺。
唯有得到并掌握印刷技艺,后人方不会在孤百年之后,因打印机损坏,归于原始,让印刷又沦为难事。”
任平生接着说:“其三,孤希望诸位今日回去后,能记下今日之事,就如乔靖的记载。他日纵使有庸君、小人联合销毁百家典籍,只要有一人的记载得存,后人便不会被庸君、小人蒙蔽千年,必能尽早醒悟,拨乱反正!”
南韵、任巧闻此,皆是心里一动。
原来这才是平生(阿兄)弄出乔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