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记克里斯韦伯

第162章 其七十六章 边陲

第162章 其七十六章 边陲

转眼之间已经到了傍晚时分,魏聪满意的看着木箱中一块块做好标签的矿石样品,一瞬间他好像回到了穿越前,刚刚参加工作跟着前辈屁股后面学习如何鉴别采集到的矿石的时候。此时他的不禁有些想念那个脾气很不好,每天嘴边不离下三路的曹队了,毕竟要不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自己也没本事仅凭看、摸、闻,没有任何化学仪器,就能确定这些矿石的主要成分和大概的品位。

“曹队,你想不到吧!我现在已经能够为自己找矿了!只要找到了,就是我的,不需要开采许可,不需要交税,挖出来就是我的!”魏聪自言自语道:

“要是你也来到这个世界就好了,我可以给你封个官,就叫山泽使好了。看在当年你教会我很多的份上,挖出来的东西咱俩九一分,我九你一,你还别嫌少,这年头在我面前磕头求自带干粮开矿的人排队能从洛阳排到长安去,不是看咱俩老交情的份,这好事还轮到你?挣钱嘛,不寒碜!”

“郎君,有紧急军情!”帐外传来刘久的声音。

“哎!”魏聪叹了口气,随手将装矿石样本的木箱合上,同时合拢自己的记忆,转过身的他又变成那个威严的绛衣将军,讨逆校尉。

“进来说话!”

“喏!”刘久应了一声进来:“郎君,郭奎和袁田半路上遭遇贼人袭击了!”

“哦?有这等事?他们两个怎么样了?”

“郭奎看到情况不妙,就让袁田先带着您的信上岸逃生了。袁田逃亡路上遭遇了杨征的巡逻队,郭奎现在生死不明。这是杨征的信!”

魏聪接过书信,拆看看了起来,几分钟后他放下书信,来回踱了几步。刘久压低声音道:“会不会是蛾贼觉得现在势力大了,已经用不着我们了,就翻脸了。若是这样的话,杨征那边就要小心了!”

“现在还不能确定!”魏聪冷声道:“蛾贼的势力很庞杂,指挥不统一,袭击的那伙人多半是贪图船上的财物!”

“可是郭奎在遇袭的时候明明已经表明了自己的身份,船上也打着您的旗帜呀!”

“我说过了,蛾贼的成分很复杂,袭击我的人未必是领了上级的命令,很大可能是利令智昏!不过你说得对,杨征那边的确要加强戒备,还有阿生要尽快撤回来,柴桑那地方早晚会发生大战,留在那儿凶多吉少!”

“郎君说的是!”刘久点了点头:“那我们这边呢?要不要召集各军?准备接应?”

“现在还没必要!”魏聪立刻否决了手下的建议:“我们还是先礼后兵,把这件事情告诉卢祭酒和大贤良师,他们若是给我一个说法就罢了,不然我自然会给他们一个说法!”

“喏!”刘久有些失望,他没想到魏聪此时表现的如此迟钝,或者说软弱。

“豫章眼下就是一团乱麻!我们不要牵扯太多的精力进去!”魏聪察觉到手下的情绪:“先把交州这边的事情处置好!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现在是雨季,不好动兵,等到十一月雨停,道路干燥时,贼人肯定会大举进攻,那才是我们该动手的时候!”

“喏!”刘久点了点头,他稍一犹豫,问道:“郎君,为何您对交趾那边看的那么重?却对豫章郡不愿管呢?我听说那边都是烟瘴之地,豫章郡比那边强多了!”

“我们来岭南之前,世人也都说这里是烟瘴之地,现在你来了,这里是吗?”魏聪问道。

刘久摇了摇头:“可是这里荒芜的很,到处都是蛮夷!交趾,九真,日南恐怕更荒芜,蛮夷更多!”

“没错!可这也意味着这里可供开辟的土地更多,资源更丰富!”魏聪笑道:“我问你,西周初年,有那些强大诸侯国?”

“嗯!”刘久犹豫了片刻,苦笑道:“属下不知!”

“齐国、鲁国、卫国、宋国、申国,曹国、霍国、虢国!”魏聪报出一连串国名,最后问道:“你是不是奇怪,这里面大多数国家你都没听说过呢?”

“不错!”刘久苦笑道:“属下没读啥书,请郎君原谅!”

“这不能怪你!”魏聪道:“因为这里面大部分国家后来都被灭掉了,即便没有被灭,也变成无足轻重的小国,能保持强大并坚持到战国末年的只有一个国家,齐国!”

“啊!”刘久吓了一跳:“那,那些强国呢?比如秦国、楚国!”

“秦国在西周初年不过是个西部边陲养马的附庸,没有诸侯的身份,受封为诸侯要等到平王东迁的时候了。楚国的情况要好些,周武王灭商时楚国的先祖有功,被册封到当时的南方,不过也只是子爵,地方不过百里,而且所在的地方荒凉无比,还不如现在的番禺呢!

其实其他强国的祖先也差不多,三晋的先祖跟随的晋国最早受封之地也是戎狄之间,远不如同时的卫国、宋国、申国,曹国、霍国、虢国富庶繁荣;燕国的国都在今天的幽州,由于路途遥远,与宗周曾经断绝联系上百年;即便是齐国,其始封之地营丘也是在莱夷之中,其君王陵墓都在其都营丘城门附近,就是因为与周边的莱夷战事不断,怕被外敌掘墓泄愤。你看,战国七强之中,就没有一个一开始受封于富庶之地的,全都是从边陲之地发展起来的,你想想这是为什么?”

“因为,因为天命眷顾?”

“天命缥缈,谁又说的清楚?”魏聪笑了笑:“其实原因很简单,边陲之地固然夷狄众多,人烟稀少,但也土地众多,邻国少,扩张起来牵涉的力量也少。不像卫国、宋国、申国,曹国、霍国、虢国这些近于中原的诸侯国,稍有动静,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实力增长的速度会比卫国、宋国、申国,曹国、霍国、虢国这些处于中原之地的诸侯国快,时间一久,自然强国就多出于边陲,而中原之诸侯就逐渐落伍了!”

“郎君的意思是,我们占了交州就是边陲之地的诸侯?”刘久渐渐明白了过来。

“不错,我们在交州,无论并吞了多少蛮夷的土地,掠夺多少人口,开矿筑城,编练军队,打制兵器。朝廷都不会管也管不着。而在中原,稍微做点什么,得罪了当地的豪强,指不定就会引来朝廷的指叱,甚至被强制召回雒阳,前功尽弃。

至于人口稀少,眼下蛾贼之乱就是一个契机,随着战事从两淮向江南转移,越来越多逃避战乱的百姓就会向南迁徙,只要我们做好准备,把南来的逃难百姓安置土地,授予农具耕牛,让他们在交州安居乐业,时间一久,他们就会把这里当成他们的家乡,户口岂不就繁盛了?”

“难怪郎君现在不想插手豫章郡!”刘久钦佩的笑道:“那郎君准备如何安排?”

“很简单!”魏聪道:“北来之人一时间不习惯番禺的水土,不如便在这里设置一处侨县,专门用于安置北来之人,一来可以满足我们开矿所需,二来可以减少他们与本地人之间的冲突,三来可以募集这些侨民为兵,制衡交州本地人。为了避免南下之民宗族过于强大,我们可以在过山道路前设置隘口,将宗族过于强盛的挡在五岭之北,安置在赣县等地。只让零散百姓过岭!”

听到这里,刘久已经是心领神会,对于魏聪这种外来户,最担心的始终是本地势力的崛起。所以能够获得远远不断地北方移民是能够压制本地势力,确保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决定性因素。魏聪这套说白了就是借鉴了永嘉之乱南下的东晋朝廷的玩法——将南下流民安置在若干侨郡,不使其与江南人混居,使其成为朝廷手中控制的主要军事力量来源,比如著名的北府兵,其兵员就是来自南兖州(治所在广陵)。

而为了避免强大的流民帅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力,东晋朝廷通常禁止这些流民帅领部众渡江,只让其囤聚在两淮的险要地带,成为东晋朝廷的屏障。

而魏聪则是在五岭设置关卡,将实力较强,已经有强大宗族武装的流民集团安置在五岭以北的赣县、庐陵等几个赣南的县,作为己方五岭方向的屏障;而大量无组织的或者较小的流民集团则让他们过五岭,然后安置在韶关为中心的土地上。

一来这里人烟稀少(东汉韶关当地隶属扬州豫章郡南野县,其治所在今赣州南康区西南章江南,相距足足两百公里),流民自然就不容易和原住民因为争夺水源、土地发生冲突;

二来矿产丰富、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无论是农业,还是采矿、冶炼、各种手工业,足以安排大量的南下流民。气候在岭南也算凉爽的,更适宜北来流民。

三来,这里是从豫章郡前往番禺水路的必经之路,如果将来魏聪打算向北用兵,从这里征发军队,调运补给也非常方便。在魏聪的心里,如果说番禺是自己未来的交州蓝图里的北都(南都位于红河三角洲,或者位于湄公河三角洲),那么韶关就是蓝图中的北府(这里的府是军府之意),是北伐经略中原的发起点。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魏聪一边派出随员在当地勘察矿产,同时还对当地的河流、土壤、地势高地等情况进行勘察记录,为即将到来的流民安置做好准备。此时孔圭也看出来了,魏聪对这片土地看的很重,他找到一个机会,问道:“魏公,你打算将你的治所放在此地吗?”

“孔公说笑了!”魏聪笑道:“在下是讨逆校尉,是个武人,我的治所自然随着军队移动,怎么会固定一地呢?”

“那你这是——?”

“这里有铁矿,还有铜矿!”魏聪道:“而且若是由豫章郡来的流民翻越五岭,乘舟向南便到了这里,所以我打算在这里设置一处侨郡,用于安置那些流民!”

“豫章郡的流民?”孔圭的反应很快:“你是说朝廷的平叛大军会向南——”

“现在还没有!”魏聪笑了笑:“不过预先做好准备总没错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不立嘛!”

“魏公!”孔圭神色顿时变得严肃起来:“此事我觉得你还是要慎重,若是真如你说的那样,那时从豫章郡往南来的逃难之人里肯定有大批蛾贼。这些蛾贼都是些无法无天、肆意妄为的狂徒,早已习惯了那打家劫舍的日子,逃到岭南之后又岂会受人管束?老老实实的去种地?切不可因为一时妇人之仁,祸害了交州的数十万百姓呀!”

“孔公放心,我会在翻越五岭的过道设置关卡,只让良民过岭!”魏聪笑了笑,这孔圭倒不是那等徒有好心的腐儒。正如他所说的,在古代大一统帝国当一个编户齐民可不是啥好滋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劳役,精神上的乏味,物资上的匮乏,这就是帝国治下百分之九十九的普通农民的一生。

为了确保广大农民能忍受这种生活,就要严刑峻法加精神洗脑双管齐下,精神洗脑告诉农民这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严刑峻法从肉体上消灭少数不安分的家伙,以维持帝国的内部秩序。

可一旦爆发大规模战乱,千千万万的农民摆脱了原有的桎梏,过上了另外一种生活,他们就会发现原先的生活是多么的让人无法忍受。像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再给自己套上枷锁,重新回去过那种人形牛马的日子。

唯一的选择就是把这些已经品尝过自由滋味的人从肉体上消灭,这也是古代国家经常对投降后的农民军屠杀的缘故。孔圭不知道魏聪需要大批的士兵和手工业劳动者,有足够的地方安置那些前“蛾贼”,反倒是对抱团紧密的宗族豪强有些头疼,干脆留在五岭以北当屏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