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4章 扩张不止,雄心
历史上没有朝廷的大力推动,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也会成为人们的求生选择。
就是自发的行动,也使南洋华人的数量占到了三四成,有的地方更是占绝大多数。
如今,朝廷既有鼓励生育,推动移民的政策,更有强大的军力作为保障。
再加上对当地土著的打压,华人占人口多数,不过时间问题。
至少,黄立认为自己还能活四五十年。在有生之年,完全能看到这样令人放心的结果。
杨生芳虽然也耐下心来,但却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就保持登嘉府的现状。
目前,向南是柔佛王国,经过葡萄牙、荷兰的侵略,又与苏门答腊的亚齐苏丹国长年战争,国势一蹶不振。
不仅如此,明军抢占淡马锡,驻防海陆军,便与登嘉府对柔佛王国形成了夹击之势。
登嘉府往北是北大年苏丹国,作为当时马来半岛的商贸繁盛之地,商贾云集,堪称大都会。
中国、荷兰、倭国、葡萄牙、英国等国商人,很多都聚集到北大年苏丹国进行贸易。
北大年苏丹国的不利之处在于被暹罗和登嘉府夹在中间,且军事力量孱弱。
现在,杨生芳已经有了发动战争的计划。首选目标是北大年,他看中的是北大年的财富。
柔佛当然也有令人垂涎的金银钱财,这也是封建社会都具有的现象。
不管国家和百姓如何,封建帝王的累世之积,都是相当巨额的财富。
之所以向北进击,主要是考虑到暹罗也有吞并北大年的野心。
当时的北大年苏丹国,包括了后世泰国的泰南三府:北大年、也拉府和那拉提瓦府。
其实,北大年苏丹国的人口多是马来人,与暹罗没有向心力。一百多年后,被暹罗吞并,可在后世,分离主义倾向依然明显。
黄立不想与暹罗发生战争,也没有吞并的意思。但北大年苏丹国这块肥肉,却不能让给暹罗。
尽快拿下,与暹罗形成边界,也避免了以后因为北大年而爆发冲突。
大明的实力,暹罗是清楚的,不遭受侵略,肯定不敢挑战大明。
况且,暹罗现在的国内形势有些乱,主要是宫廷内斗的迹象越发明显,也没有精力对外扩张。
打掉北大年苏丹国,或是迫使其臣服,不仅能得到巨额的财富,也抢到了马来半岛的商贸中心的地位。
这对于登嘉府的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相比较而言,柔佛王国自然要排在后面。
而随着淡马锡建设得愈发完善,杨生芳希望那里能成为商贸大港,或是南海进入印度洋的中继要地。
更长远的规划也有,皇帝向他说起过马六甲的重要性。
显然,早晚要与荷兰人开战,占领马六甲,控制马六甲海峡这条黄金水道。
也就是说,整个马来半岛,将全被占领。或许,那个时候才能够达到建省的条件。
“大人,吴之茂将军的书信。”一个小官吏走进屋内,呈上刚收到的书信。
杨生芳伸手接过,打开阅看,提笔铺纸,写了回信。
登嘉府有一支舰队,由陈霸率领;陆军则由吴之茂和杨宁为正副指挥。
国内无战事,海外扩张是主流,很多将领都被外派,以继续征战生涯,建功立业。
黄立也通过这样的调派,防范着军队可能会形成的山头倾向。
新调任的吴之茂和杨宁,显然比杨生芳更迫切。不管是北大年,还是柔佛,哪怕两个一起打,他们也愿意。
“可惜,只能等到明年了。”杨生芳也挺心急,也想着象征伐孟加拉那样,为朝廷和皇帝献上惊人财富。
但皇帝已经确定,除了孟加拉,各地暂停军事行动,明年才可能审议通过。
显然,对于伐倭行动,黄立是相当重视的。同时,这也符合他的谨慎作风。
尽量不多线作战,以免弹药物资供应不上,还有兵力的问题,总会保留足够的后备力量。
一旦战事不顺,便能以最快的速度增加援兵,确保每战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倒不是说伐倭作战会有什么意外,而是担心其他地方的征战陷入僵局,国内支援不及。
……………
孟加拉,特里普拉邦,南部山区。
西拉吉端着火枪,与战友们拉成一长排,在山地中缓缓前进,警惕着注视着前方的动静。
入眼都是树木、野草,风吹过去,四下摆动着,往往令人虚惊一场。
一万孟加拉兵,一千明军,兵分两路,奉命发起了对特里普拉邦的征伐作战,可谓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
要知道,当时的特里普拉邦,人口只有十四五万,由十九个部落组成,可谓是一盘散沙。
而特里普拉邦,面积有一万多平方公里,百分之六十为丘陵山地,只有
西部和北部是平原和城镇。
联军兵分两路,一路攻打西部,一路进攻北部,先占平原富庶地区,后进剿山区,是总的作战策略。
特里普拉邦首府阿加尔塔拉在进攻开始的两天内被攻下,土王仓惶逃进山区,积累的财富被明军所缴获。
占据平原地区后,联军开始进军丘陵山地,对各部落进行剿灭打击。
十几万的人口,十九个部落,陈进才采取的策略是以武力迫使其投降,并且择地安置。
呯!枪声让搜山的士兵一阵紧张,但随后发现是一头野鹿,才放松下来,甚至有的人发出了哄笑。
西拉吉也笑了,但却未停止向前的脚步。
这场仗打得太轻松了,聊胜于无的反击,不过是劣质的弓弩。自恃武勇的白刃冲锋,也很快就被密集的火枪所击溃。
到现在,逃入山区的土著几乎丧失了抵抗的意志,只剩下逃窜和躲藏。
“希望这仗能结束得晚一些。”西拉吉盘算着能多拿点作战津贴,再攒上一年军饷,差不多能娶上媳妇了。
他很珍惜当兵这个职业,不仅自己能挣军饷,家里人也跟着受益,能少交很多赋税。
相比于之前土王的统治,军人和军属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其他的百姓,却没有多少的改善。
因此,不仅他乐于当兵,很多孟加拉人也想。但官府招兵是有数的,身体健康和家庭情况都在审核的范围。
而且,从长远来看,服役期限一到,也就没了这份收入。军属的待遇也会废除,除了作战伤残或牺牲的,还能继续保持。
当然,总督府也不是不给你机会,那就是归化同化,拿到大明的入籍证明,成为大明的子民。
没错,大明子民的待遇很好,主要体现在赋税和工作岗位上。
赋税交得少,还能够成为总督府的官吏,包括警察这样的职位,以及银行、邮政等轻松又高薪的工作。
而入籍的标准,除了会说汉话,穿明人的服饰,宣誓效忠大明帝国外,还有识汉字、作出何贡献等条件。
“希望能在退役前达到标准,入籍大明。”西拉吉听到了命令,立刻警惕戒备起来。
直到尖兵发出信号,西拉吉和战友们才站起身,端着火枪,继续向前搜索。
西拉吉知道很多战友都是这样打算的,并督促家里人也多作努力。毕竟,一人入籍,只能是自己的妻儿受惠。
“嘿嘿,年轻漂亮的女人,嫁给明人,倒是一条捷径。”西拉吉摇了摇头,把鄙视抛开。
想要嫁给明人,也不是那么容易。尽管会惠及父母,但却要远离故土,随着明人而走。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孟加拉人选择了这个捷径。重男轻女的传统,好象比大明还要严重。
“跑步前进,快,快,包抄过去。”军官的大声喊叫,惊醒了西拉吉的胡思乱想,他和队友们跑过山顶,向着山下的村落冲去。
……………
特里普拉邦首府阿加尔塔拉。
安坤和叔父安如鼎正在土王宫殿里喝茶聊天,轻松而惬意。
特里普拉邦和米佐拉姆邦是此次征伐的两个土邦,加起来面积有三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却只有二十六万。
不管是消灭,还是迫降,或是迁徙他地,这样的人口数量,处理起来都是比较容易的。
而这两个土邦,也是总督府给予安坤等土官的赏赐。
“山地虽多,某倒是很喜欢。”安坤心情极好,笑得开心,“已经决定,在此地与部分族人定居。”
安如鼎轻轻颌首,说道:“打通与缅甸的陆上通路,后有退路,前有孟加拉,可谓万无一失。”
“而且,此地有山有水有平原,只要人口数量合适,倒不失为安静休闲之所。”
安坤呵呵一笑,说道:“族人中有愿意安居乐业的,也有喜欢征战四方的,不可强求。”
“某虽要在此安居,但胜祖大了,还是要去创业去闯荡,不能守在这里,消磨意志。”
现在,原来的水西已经分成了数部,在缅甸,在孟加拉,都有定居的族人。
而象叔父安如鼎,年岁大了,和安坤是差不多的想法,安居乐业,休闲养老。
但也有象叉戛那般颇有野心,在征战中尝到甜头,乐此不疲,不想平淡终老的。
甚至于,叉戛已经并不满足于土官的品级,他希望能象安坤那样加官晋爵。那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战功,来达到这个目的。
其实,不仅是叉戛,还有众多普通的军官和士兵,都愿意当兵打仗。
一来是能拿军饷,抢掠的缴获,这是足以养家糊口,且并不比耕种辛苦的职业。
其次则是能够获得自由人的身份,不再是土司的奴隶。
这已经是越来越多的土人所期待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和努力。
安坤等土官也意识到了这种思想的蔓延,以及将来将如何发展的趋势。
再象以前那样的统治,越来越面临危机,也越来越行不通。或许,这才是皇帝所希望的最终结果。
不能继续维持,就要求变。否则,早晚会被原本自己的奴隶所抛弃,甚至是暴力反抗。
所以,安坤既不想征战,又已经晋爵,还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只需安心地治地一方,过上逍遥快活的日子。
越来越多的土官会效仿安坤,解除土民的依附关系,自己只作一个收取赋税的官员,领朝廷的俸禄。
朝廷虽然没公开推出政策,但对主动的土官,却给予很大的优待。比如安坤,晋封侯爵,可袭两次,便是对他的褒奖。
安如鼎年纪也大了,权力大多移交到了长子手中。而次子则担任军职,带着数千土兵征战,累功而不断升迁。
“依我看,孟加拉人也要外迁,孟加拉邦的人口结构也是要改变。富饶之地,终是要牢牢地控制。”
安坤表示赞同,说道:“通过不断地征战扩张,也不断地把孟加拉人迁到新占之地,这是总督的计划,肯定也是万岁的意思。”
“孟加拉人太多了,既要利用其对外扩张,便不能太过强硬。如此不断地移入移出,潜移默化地改变,是为上策。”
安如鼎呵呵笑着,说道:“既有更肥沃之地,又何必急于在此安身?”
安坤不以为意,说道:“此地虽不比孟加拉富饶,但人口少,矛盾小。只是咱们的部分族人,便能成为此地的主人。”
安如鼎沉吟了一下,开口问道:“朝廷开始出售岛屿的经营权,有些岛屿很大,不下于一省之地。”
安坤笑了笑,说道:“此事某也有所考虑,但族人恐怕不适海岛生活。大海阻隔,有如孤地,不如这大片陆地方便。”
要举族迁徙的话,安坤现在已经做不到。人少了,去岛上经营的话,便有困难。
而且,正象安坤所说,彝族是陆地民族,对于海岛生活,肯定不习惯。最主要是交通,海路漫长,远不如陆上更安全。
安如鼎点了点头,说道:“确实有此顾虑。但对某些人来说,却可成为家族和子孙之基业。”
安坤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某也知晓,可海洋,终归不是彝族能轻易涉足的。”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咱们先有两邦之地,再看将来朝廷的政策。若继续征战扩张,咱们出人出力,也少不了好处。”
安如鼎哈哈一笑,深以为然地举杯相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