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 下关防御战
就在黄立感慨万千,为自己的身家亿万,堪称世界首富的时候,倭人在下关已经是尸横遍野。
德川幕府还在向九州岛增兵,但明军占领下关港口却出乎倭人的意料,三万倭人援军刚刚到达萨摩藩,便碰上了这意外的情况。
率领这三万倭军的是本多刚吉和神原仓正,这两位的先祖很有名,分别是本多忠胜和神原康政,都是德川十六神将。
本多忠胜还在德川三杰、德川四天王之列,被织田信长称作“花实兼备之将”,被丰臣秀吉称作“日本第一、古今独步之勇士”。
世称“三河飞将”、“鬼之平八”、“日本之张飞”、“战国第一猛将”。
可惜,即便本多忠胜复生,面对明军的凶猛火力,也不过是一颗铅弹就能了结的狗命。
而本多刚吉和渡边仓正这两个家伙,全靠祖荫,从出生就没打过仗。
他们带着三万人马,气势汹汹地向明军发动了进攻,想要夺回下关港,先建上一功。
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德川家康晚年为了治理太平盛世,重点培养文臣饱学之士。
象本多一族的本多正信、本多正纯父子,四天王之一的井伊直政,都因为具有不俗的文化修养而得到重用。
反而象本多忠胜和神原康政等这样文化较低的猛将,逐渐淡出权力核心,成为“不受重用的重臣”。
而本原忠胜不曾学习过剑术,其勇猛全凭骑马挥枪而来。
德川家康晚年鄙夷剑术、摒弃武艺,并反对自己的儿子德川秀忠学习柳生新阴流剑术。
本多忠胜为支持主公的想法,也反对自己的子孙学习枪术,曾声称“枪术无用”、“武士只要忠诚勇敢就够了”之类的言论。
所以,本多刚吉和神原仓正作为重孙辈,在家族已经呈现末落之势时,更想通过此次战争来建功立业,重现辉煌。
明军的防御工事看起来并不算坚固,没有高大的城墙,只是两道不算太深太阔的壕沟阻隔,百多米外则是两道战壕胸墙。
阻隔的壕沟深只有一米多,宽不过三米,即便不用梯子,也能翻越攀爬。
海军陆战队在下关港登陆后,趁着倭军未至,向周边迅速出击,抢掠俘虏了上万倭人。
这道看似简陋的防御工事,便是被俘倭人日夜赶工建造起来的。
半环形工事并不长,只是护住了港口码头这一片不大的区域。阻隔的壕沟也不是封闭的,留有十数个两三米宽的通道。
本多刚吉和神原仓正稍加观察后,便指挥部队展开了进攻。
器械没有打造,只是搜集了很多门板木料,能够覆盖在壕沟上,使部队通过。
倭人的火枪射程有限,只有越过壕沟,再向前推进数十米,才有可能对据守工事的明军造成杀伤。
“明军有万余兵力,我军要连续进攻,且倾尽全力,才可能突破敌人防线。”本多刚吉伸手指着远处,脸上是严肃的神情。
神原仓正点了点头,说道:“逐次用兵确实难以击败明军,徒增我军伤亡。”
所谓的添油战术,严格的说这不是一种战争术语。
而且,通常用于试探攻击,有时候也会因为地形,气候和装备原因而迫不得已使用。
譬如著名的温泉关战役,波斯军队就是因为地形的限制而不得不将部队逐一投入战场。
所以,指挥官一般不会主动采用添油战术。
可如果对敌情掌握不足或错误判读战略态势,导致在第一波次的战斗中投入兵力不足。
这样既无法达成战略战术目的,又可能遭遇到敌猛烈反击,而蒙受重大损失难以撤离战场。
因此,为了急于达成作战目标,指挥官会在预备力量未充分集结,或有效整合之前,便将部队就投入战场,导致兵力投入不足的结果。
但是在有防御阵地的防御战中,添油战术却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防御部队依靠有效的防御工事,在各个地段部分批投入兵力,对敌人进行阻击和袭扰。
从而达成迟滞敌进攻、消耗敌有生力量,以及摧毁敌人进攻意志的目的。
这一点,在斯大林格勒巷战和上甘岭坑道战中,都得以体现。
倭军在总兵力上占有优势,可如果投入不足,对于防御姿态的明军,就难以构成威胁。
毕竟,防御作战是能够以少敌多,两三倍的兵力优势,其实并不算太大。
而且,本多刚吉和神原仓正都知道,幕府能够就近和最快调动的兵力,差不多就是他们这三万来人了。
倭国当然不是就这么多人马,而是在一两个月内,再抽调不出更多的机动兵力。
离得远的大名,集结调动需要时间,积聚粮草物资并运输过来,也同样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
也就是说,如果本多刚吉和神原仓正所率的人马不能重夺下关港,九州岛的倭军就孤立无援,死路一条。
而且,他们还不能拖延。谁知道九州岛的友军在后路被断的情况下,还能坚持多久。
甚至于,军心动摇,不用明军进攻,友军恐怕就会在短时间内崩溃。
旗帜摆动,战鼓隆隆,倭军迈着步伐,向明军的防线压来。
明军阵地上静寂无声,炮不响枪不鸣。如同坚不可摧的礁石,等待着把冲击上来的波浪击成粉碎。
“盾牌兵、火枪兵、弓箭手、长枪兵。”杨彥迪放下望远镜,微笑着说道:“如果没有火枪,应该就是最落后的装备。”
刘国轩笑了笑,说道:“也不算太落后吧,几年前与鞑虏作战时,也是一样的装备和打法。”
“所以,鞑虏败亡,大明兴复。”杨彥迪有些感慨,说道:“几年的时间,已经是天翻地覆。刘兄,应该也是同样的感觉吧?”
刘国轩用力点头,带着唏嘘的意味,说道:“是啊,现在我军的武器装备,与数年前几乎是天壤之别。”
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道:“依刘某看,也不必费事,迎头痛击倭人,再趁势出击,尽快击败他们。”
杨彥迪颌首赞同,说道:“确实不用太麻烦。击败当面之敌,刘兄也可放心而去,袭攻倭城。”
现在,对于倭人已经用不着什么计谋。象什么示弱于敌,诱敌不断进攻,以杀伤更多的敌人。
倭人死伤多少,已经不影响伐倭第一阶段目标的完成。
在刘国轩和杨彥迪看来,抢掠更多的财富,毁掉其几座大城,把恐慌散播得更广,才有意义。
毕竟,这只是第一阶段,后续还会对倭国展开行动。打击倭国人的心理,对以后的行动或许更有作用。
命令传达下去,更多的明军进入防御工事,更多的枪炮等待发射。
海军陆战队也装备了火炮,数量没有陆军多。主要是便于机动,减少舰船的运输量。
但为了弥补火力的不足,他们配备了火箭弹,重量轻,也便于携带。
尽管火箭弹还是有精准度较差的缺陷,但对于呈密集进攻队形的倭人来说,却正好能发挥威力。
至于火炮,全部装填霰…弹,布置在阵地上。
既要取胜,也要尽量地避免伤亡。倭人的狗命,十条百条,也换不了一个明军。
线膛燧发枪虽然在射程和精准度上,都是前膛枪的巅峰。可到底没有机关枪,也不可能遏制住所有的密集冲锋。
即便是有机关枪,有了更猛烈的炮火,一战二战的时候,白刃格斗也是有的。
明军也有刺刀格斗的训练,但到底还是远程击杀更有利,伤亡也更小。
一枝枝火枪架在了胸墙的凹处,瞄准了压过来的倭人。
明军现在已经有了好几本操典,给陆军的,给海军的,给海军陆战队的。如何设置防御阵地,自然也在其中。
看似简单的防线,其实却是经过仔细测量的。距离是关键,壕沟既能迟滞敌军,又在线膛枪的最大射程之内。
也就是说,在倭人越过两道壕沟前,凭借他们的破火绳枪,只能是被动挨打送人头。
而甲胄早在重型火绳枪普及后不久,就成为了淘汰的装备。
盾牌嘛,还有些作用。但铅弹巨大的撞击力,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
所以,倭人在进攻上,还不如有楯车的鞑虏。
枪声响了起来,刚刚越过第一道壕沟的倭人,在血花迸溅中倒下一片。
一旦开始发射,火枪就如同爆豆般响个不停。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以井然有序的动作,将一排排致命的铅弹射向敌人。
这还不是明军最强大的火力,倭人在不断的死伤,却还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打仗嘛,肯定会有死伤,哪有刚刚遇到阻力便半途而废,狼狈撤退的。
所以,倭人虽然惊讶于明军火枪的犀利,却还在向前推进。门板木料用完了,倭人就跳进壕沟,再从另一侧爬上去。
一米多高的壕沟,即便倭人长得矮小,也不是猴子,可也不是不能克服的困难。
两道壕沟,几十米的距离,已经倒下了成百上千的尸体。
倭军在整个防线都发动进攻,虽然也有强有弱,却是想使守军疲于应付,可也使自身的伤亡大大增加。
枪声有节奏地响着,显示着守军的沉着和镇静。
海军陆战队的战力,可以比肩精锐陆军。
大半都是参加过国战的老兵,甚至是从陆军转到海军的,在经验和意志也无可挑剔。
与最凶恶的鞑虏交战过,象倭人这般的军队,陆战队的将士根本不惧,能够稳定发挥。
稳定发挥就意味着能够好好瞄准,而线膛枪的精准度才能够得以发挥。
黄子迈就很稳定,以无比熟练的动作装填完弹药,架上枪,向着倭人瞄准,轻轻扣动了板机。
那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目标,象是小军官,当然倭人不这么叫。小军官穿着不错的盔甲,挥舞着武士刀,在倭人中象个花孔雀般显眼。
在黄子迈的视线中,目标倒了下去。他瞄准的是躯干,命中率更高。而甲胄对于高速旋转的子弹来说,并没有多大的防护作用。
下了类似台阶的土堆,黄子迈面无表情,侧着身子站立,迅速地装填弹药,手很稳,一点也不抖。
他是参加过国战的老兵,当时使用的还是燧发滑膛枪。即便如此,他也击杀过鞑虏。
那是他第一个击毙的敌人,现在还记得那家伙长得人高马大,很凶恶的样子。
可那又怎么样,被一枪打在了脸上,血肉模糊,面目全非。
其实,黄子迈参加的战斗并不多,可也不愧于老兵的称呼。
他再次到了射击位,瞄准敌人,扣动板机。对于杀戮,他已经没有了太多的感觉,但也不是麻木不仁的机器。
只不过,对于任何大明的敌人,或者说皇帝要征伐的对象,黄子迈都将是冷酷无情的。
在吕宋时如此,在倭国也是一样。他是大明的军人,是为万岁效忠,也在为家人更好的生活,在做出自己的贡献。
射击完毕,黄子迈微抿了下嘴角,又重复着装填的动作。
纸壳定装弹加上火帽,使得前膛火枪的装填,简化到了极致。一分钟三四次的射击,在世界上的军队中,也是顶尖的速度。
黄子迈心无旁骛,在战场上就是杀敌,家中的富裕和幸福,也不是这个时候回想的事情。
当他再一次瞄准射击后,扑天盖地的火箭弹已经凌空飞过,狠狠地砸在倭人进攻的队列中。
爆炸声此起彼伏,烟雾裹着火光迸射升腾,激射出无数带着死亡尖啸的弹片。
倭人的队列如同被暴雨猛击的沙滩,在烟火中出现了一个个圆形的无人区。尸体、残骸、破碎的刀枪旗帜,散布在圆形的区域内。
本多刚吉目瞪口呆地望着战场,惊骇于如此密集的火炮轰击。没错,这个土包子,根本不知道火箭弹是何物。
爆炸声还未完全停息,火枪的轰鸣声又响彻战场,更加密集,更加急促。
轰,轰,轰……火炮怒吼着,将密集如雨点的铅弹射向倭人。
在壕沟留出的通路上,倭人如同被狂风吹倒的庄稼,一下子被扫了个干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