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 南掌内附,安南攻略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00章 南掌内附,安南攻略

皇帝不非刑杀人,这既是自我克制,且对于那些心怀忐忑的武将,也是一个友好的信号。

皇帝崇尚以法治国,也不曾不教而诛,只要遵纪守法、安守本分,也就不用担心受到惩处。

黄立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即便是纠正地方官府的判案,也尽量是有法可依,没法就制定补漏。

尽管他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但自光复以来,杀人也很少,多是流放。这与开疆拓土有关系,但多半也是他不想背上滥杀的恶名。

罪大恶极的除外,但包括那些大汉奸,也尽量是只诛首恶,家眷流放。

这样的行事原则,就与太祖迥异。

要知道,太祖杀功臣,又是扒皮揎草,又是诛灭九族,每一场大案兴起,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头落地。

比如胡惟庸案,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三万余人;

郭桓案,牵连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牵涉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侍郎、工部侍郎等高官。“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

蓝玉案,太祖不仅诛杀蓝玉一门,连傅友德、冯胜、王弼等公侯在内,一律牵连,死者达一万五千之多。

封建社会,皇权压在律法之上,大家似乎都认为没有什么不妥。但黄立却知道,弊端极大,必须要改。

制约皇帝的未必是内阁,还有法律。所谓“王在法下”,哪怕不是那么彻底完全,也给皇权戴上了笼头。

“南掌派使者至云南,贡方物及银器,请求内附。”黄立放下朝鲜之事,又接着阅看奏疏,沉吟着说道:“方光琛认为可顺势接纳,派驻军队。”

元朝统一中国,在“景咙”地方设置“彻里路军民总管府”之时,“猛老”和“八百”(原兰那)已经分离出去。

随着元朝对傣族“彻里路”统治的巩固,又在毗邻的掸泰地区先后建立蒙庆宣慰司和八百宣慰司,老族的“猛老”也主动向元朝“入贡”。元朝随即在老挝建立老告军民总管府。

明朝取代元朝统治中国后,老告土官在明初的洪武年间就两次到明朝“朝贡”。其时,“麓川、缅甸、车里、老挝、八百皆内附,准为宣慰司”。“

老挝宣慰司建立之后,对明朝的入贡最勤,联系最频繁,共向明朝入贡达三十多次,是云南省管辖的土司中入贡数最多者。

万历四十年,老挝再次入贡方物,言印信毁于火,请复给。朝廷再颁老挝印,但这次之后,便中断了来往。

其时的老挝,已经是在澜沧王国的统治之下。为应缅甸东吁王朝的扩张,与暹罗结盟对抗。

嘉靖四十二年,澜沧王朝迁都万象,以便更好地与暹罗接近,并确保自身安全。

东吁王朝在历经长久战乱后,逐渐走向衰败,国力退缩至缅甸本土。

澜沧王国解除了危机,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囊括了后的老挝和泰国东北部,总面积大约为四十万平方公里。

但就在不久之前,因为王位继承的问题,澜沧王国先后分裂为北部琅勃拉和万象两个王朝。

老挝所处的地理一直很不利,夹在安南、暹罗和缅甸之间,战争不断。虽然未被完全吞并,却也没有强大起来,经常是附属国的地位。

分裂成两个王朝后也是一样,不仅敌对,而且开始寻找外援来对抗。万象王朝与暹罗联合,琅勃拉则想重新抱上明朝的大腿。

琅勃拉又被大明称为南掌,这可能是老挝最早的称呼。因为与云南接壤,倒是有着与大明联系最便捷的条件。

“方大人判断得也没错,凭我大明现在的国威,只要接受南掌内附,别说万象,就是暹罗,也不会继续对抗南掌。”

张默认为这很容易,并不需要派出多少人马,只要大明表示出意图,就能保住南掌。

“万象倒象是引狼入室,暹罗很有可能对其不断蚕食,迫使其成为附属国。我军控制南掌,则可对安南形成夹击之势。”

老挝北接云南,东接安南,西北毗邻缅甸,西南毗邻暹罗,一个中南半岛的内陆国家。

黄立对老挝的看法,与朝鲜一样。穷困,接纳进大明统治,可能不是助力,而是负担。

当然,这也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就象安南,黄立不过是在等郑阮两败俱伤,明军能够以最小的代价一举鲸吞。

黄立思索一下,微微颌首,说道:“便准方光琛所奏,派兵驻扎,以千人为准,饷粮由南掌提供。”

现在的云南有不到两万的正规军,在土司大量迁往缅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00章 南掌内附,安南攻略

甸、湄公的情况下,在南方诸省中,已经算是很多的兵力。

其中的骨干力量是参加过国战后撤回南方的精兵,尽管多是吴系在云南的老兵,但现在却没有担心猜疑的必要。

因为吴系有影响力,有号召力的将领,如夏国相、胡国柱等人,已经被分开安排,加官晋爵的同时,也脱离原来的部队。

之所以在云南增加驻军,就是为了对安南动手,重新纳入大明疆域,进行实际统治。

老挝对大明没有威胁,内附得也不彻底。黄立需要时间来分阶段解决这些问题,先驻军表明态度只是第一步。

“根据情报,万象王朝也不安定,占巴塞邦有自立倾向。”张默说道:“这样一来,就更不会对南掌如何了。”

“在南掌驻军,如果占巴塞自立,说不定能从南掌就近用兵,把万象也占领呢!”

黄立想了想,说道:“朕以为不必急着占领老挝,不是什么要地,也不能为大明增添多少助力。安南这边,却要紧盯着。”

“南掌,万象,还有占巴塞,如果能扶持听话的国主,倒也不错。派些官员帮着治理,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历史上,老挝确实分裂成了三个王朝:琅勃拉,万象,还有占巴塞。最后,都成了暹罗的附属国。

黄立不知道具体的历史,他只是从现实利益进行考虑和取舍。

要切实稳固地占领并统治,势必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不管是人力物力,可能还包括财力。

黄立进行成本估测,觉得可以灵活一些。有的是直接统治,象朝鲜这样的藩属国,也未尝不可。

关键还在于价值大小,如同鸡肋般,食之无肉,弃之可惜,还要浪费资源的,暂时不取也是一种策略。

至于安南的郑阮战争,因为大明兴复的影响,还有持续下去的迹象,黄立就更不着急插手。

主要是明军抢先占领了湄公地区,堵死了阮氏南下扩张的道路。虽然阮氏吞并了占城国,但也到此止步,难以再继续发展实力。

这样一来,北方郑氏自恃实力占优,继续进行征服阮氏的努力。同时,向大明入贡方物金银,表现出藩属国的恭顺姿态。

要知道,虽然自明宣宗朱瞻基放弃安南,由其独立,但在名义上,安南依然是大明的藩属国。

新兴的大明展现出了咄咄逼人的扩张之势和强大军力,占领缅甸,占领湄公,这也使得北郑南阮感到惶惶不安。

他们唯巩重现明成祖出兵,强势攻打安南,并进行长期统治的情景,都对大明采取了恭敬的态度。

而对于已经被夹在云南和湄公中间的安南来说,北郑和南阮都要面临压力。

他们心里也清楚,当初明朝放弃安南,并不是实力不够,而是越人激烈的反抗,以及统治成本的高昂。

当时,大明从安南征收的赋税,一年大概只有七八万两白银。但为了统治的稳定,每年的军费却高达上百万两。

这样赔本的买卖,对于明朝来说,确实是难以长期承受的沉重负担。

听到皇帝说起安南,张默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说出自己的见解,供皇帝参考。

“万岁,微臣以为,今时不同往日,如果占领安南,施治妥当的话,可能就不会出现太过激烈的反抗。”

“况且,安南与朝鲜相似,汉化程度较深,若有十几年的努力,归化同化双管齐下,亦能成我大明郡县之地。”

成祖派参加过靖难之役的老臣朱能,以及张辅率领大军征服安南,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灭了黎氏。

之后便将安南设置为明朝的一个省级行政辖区,改名为交趾,并派去一些明朝官员管理。

开始的时候,管理交趾的是武将张辅和文官黄福。

张辅军事才能突出,坐镇刚刚打下的交趾,以强硬手段平定叛乱,使安南基本上安定下来。

黄福则是一个既有政治智慧,又有灵活手段的官员,在交趾的管理也是卓有成效。

黄福与张辅两人一文一武,把交趾治理得不说是井井有条,可也安定了统治秩序。这在征服之初,十分难得。

可等到两人遭到奸人陷害弹劾,被朝廷从交趾调走,交趾便再也没有能力出众的官员,只剩下一些中饱私囊的庸才。

特别是太监马齐接手安南后,他贪婪成性,暴虐害民,搞得安南百姓怨声载道,反抗便此起彼伏,没有停过。

在安南的史书中,通常把这段历史时期的民众反抗,视为民族主义的爆发。

其实,这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00章 南掌内附,安南攻略

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实质上,就是明朝用人不当,造成了官逼民反的混乱局面。

而且,到了宣宗时期,明朝已经没有能力突出,可以独挡一面的有力大将了。几次平叛都损兵折将,导致明朝失去了战略主动。

张默所说的理由,黄立也深以为然,有历史教训可以吸取,再占安南必然不会重蹈覆辙。

首先,明军强大悍勇,装备精良,又有久经沙场的名将,绝不是宣宗时可比的。

其次,安南的北郑南阮对峙,已经持续了四十多年。

长期的战争,以及繁重的赋税,使得南北统治下的安南百姓都是生活艰苦,负担沉重。

这样的民生状态,对于大明要建立在安南的统治,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战乱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是最苦最难熬的,不管是哪里的,都是一样。

湄公省就有很多逃避战乱的南下越人,对他们的治理,也提供了以后统治安南的经验。

“张卿所言有理。”黄立沉吟着,先称赞了一句,才缓缓说道:“便先易后难,也是稳妥之策。”

“安南多年战争,有兵力近二十万,要攻打并获胜,我军至少要动用四五万的人马。”

北郑的常备军大概有七八万,也有估计在十来万的;南阮的军队有四五万,但与葡萄牙人和荷兰人有联系,在火器装备上要胜过郑军。

打仗倒是简单,只是调动几万人马,凭明军的战力,几乎就能够战无不胜。

可接下来的统治,恐怕就不会这么轻松。毕竟,安南的人口和开发程度,不是南洋那些土邦小国能比的。

关键是安南称不上是一个富庶的国家,因此,黄立暂时也不想投入太多兵力和资源,来占领安南。

“相比较而言,在南洋用兵的收获更大,性价比也最高。”黄立最后得出了结论,也定下了缓攻安南的基调,“但攻打安南,也不过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张默明白了,也得承认,确实如此。安南没有威胁,和朝鲜一样,既然占领的收益不大,那也就不必着急。

“万岁英明。”张默微微躬身,说道:“北郑南阮的长期战争,使安南百姓苦不堪言。官僚腐败,搜刮盘剥,更加重了百姓的苦难。”

“等到民不聊生的时候,再攻打安南,就是王师讨伐,解民倒悬,肯定能够一举获胜。说不定,安南百姓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黄立微笑颌首,说道:“张卿所言极是。战争的胜败,实力是一方面,时机也极为关键。”

虽然不太清楚安南的历史,但黄立却看到了南阮北郑的统治下,因为封建制度的腐朽而显出衰败之象。

连年战争,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这些现象基本上都预示着农民起义的酝酿和爆发。

不过是时间早晚罢了,被大明压制住的安南,内部发生混乱的可能性已经是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