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还有几十年的小冰河期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09章 还有几十年的小冰河期
小柳谢恩已毕,脸上泛起了淡淡红晕。
难道只是自己当差用心,侍候得好,万岁才想着赏赐?若是金银也就罢了,用得着这般精心着意?
黄立确实不怀好意,但也不象封建皇帝那样,把皇宫里的女人都看成是自己的,还认为是天经地义。
收肯定是要收的,只是这过程,多点小趣味不好吗?反正也不是很着急,睡觉时都有人陪着的。
只不过,黄立还是小心着。
这个时候,都是顺产,女人既遭罪又伤身。不好好调理,频繁生育的话,容易落下病来。
皇子和两位小公主都不到一岁,黄立觉得让妃嫔们休养一年,有太医时时诊脉,补气养血的燕窝高丽参吃着,身体怎么也好了。
看着小柳异样的神态,黄立心中暗乐,喝着茶水,微笑着问道:“今天有些走神啊,外面有什么事情要劳心牵挂的?”
小柳垂下头,思量了半晌,觉得万岁既然问了,那还是实话实说的好。
“回万岁,奴婢昨天下值,路上跑来一只猫,在奴婢脚旁蹭来蹭去,象是在求奴婢什么。奴婢好奇,也见它可爱,便自作主张带回了值房。”
“可没想到,它在值房呆了一会儿便跑掉了。过了小半个时辰,它叼着只小猫又回来了……”
黄立眨巴着眼睛,听着这并不算离奇的故事,只是觉得有趣。
皇宫有排水沟,有的墙也不算高,猫咪又擅长跳跃,能进到里面并不算奇怪。
流浪猫自己找主人,也是时常发生的事情。
或许它只是想找个伴儿,或者希望你能给它们一些食物。也有可能它们觉得你是个好人,想和你回家。
黄立脑补出当时的画面:小柳走在路上,突然跑来一只猫咪蹭她的腿,还用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她,仿佛在说:“带我回家吧!”
小柳的身世,让她没有亲人,应该也渴望亲情。黄立也看出她的内心是善良的,怎么能拒绝可爱猫咪的亲近?
“奴婢知道这有些不妥当,便想着怎么处置,才有些走神,请万岁责罚。”小柳说完,有些忐忑地跪倒请罪。
敢说出来,小柳是有些期望的。皇帝不是一个狠心的人,可能会好好解决这个难题。
黄立沉吟了一下,缓缓说道:“把猫带过来,就养在偏殿吧!”
对于猫狗,黄立没有特别的爱好,但也不讨厌。只是小柳的形容,和他的脑补,却让他想起了曾经见过类似的一幕。
那是他率军征战的时候,路过一个村镇休息,看到一个瘦弱的女孩领着同样瘦弱的弟弟,向正吃饭的士兵乞讨。
那双大眼睛里有恐惧有期待有茫然有绝望,可为了生存,她还是克服了复杂的情绪,壮着胆子蹒跚靠近。
那只带着小猫崽的母猫,也同样是为了生存,为了自己的孩子,放下对人类的防范和恐惧,做出可爱乖巧的样子。
这是一只为母则刚的猫咪,也是一只有灵性的,听着描述,都让人生出怜悯和喜爱。
小柳喜出望外,叩首拜谢,匆匆出殿,向值房快步走去。
又纠结,又担心,终于有了好的结果。
猫咪和小崽有了家,不用再流浪,不会饥一顿饱一顿,还可能遇到危险。
“嗯,今天的鱼可以给猫咪吃一些。”小柳的念头一转,又马上否定了。
那是皇上赏赐的食物,是恩典,可不能喂猫。
就象你好心送给别人吃食,别人转头扔了,或是喂狗,那是嫌弃。对皇赏来说,就是大不敬。
“自己也吃不了,剩下的肉渣可以喂吧,就说是喂的鱼骨头。”小柳想着,觉得还能再偷偷地喂两只虾。
黄立已经穿好大氅,随意地在殿外走动着,既消食,又能让脑子更清醒。
南京的冬天,比后世还要冷一些。主要是小冰河期还没有完全结束,长江沿岸省份,下雪也很正常。
虽然崇祯年间是小冰河灾变的高峰,但直到历史上的1700年,小冰河期的严寒才有明显的减弱。
也就是说,小冰河期的直接影响,还将持续三十多年。
其实,按照后世科学界的研究,普遍认同的小冰期开始时期为十四世纪,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后半期,时长足有五百余年。
不过,小冰期并不是一个持续稳定变冷的寒冷化时期。而是一个温度不停波动,极端气候频发的时期。
小冰期的毁灭性力量,在于它最寒冷的几个时期与极端的气候环境。而在不同的地区,寒冷的日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09章 还有几十年的小冰河期
期和极端气候的频率又不尽相同。
也就是说,小冰河期的漫长,是一条运行的曲线,有高有低。
1332年,黄河发生了淹死700万人的大洪灾。两年后,湖北又爆发了鼠疫。
其后战乱频发,整个中国有数千万人死于非命,这也是摧毁元朝的重要因素之一。
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尽管全球正经历小冰期,但中华大地仍然获赐一个稍暖的时期,一直持续到十五世纪三十年代。
在这个时期,江南地区的水稻产量大增,一年两熟为常态,许多年份里甚至出现一年三熟的大丰收。
在洪武和永乐的励精图治之下,明朝大力垦荒屯田,再辅以温暖稳定的气候,整个中国的粮食产出都十分可观。
当时,除了陕甘宁地区在出现过饥荒外,明初五十年几乎不见饥荒。
然而进入十五世纪,华夏各地开始降温,严寒使得渤海、洞庭湖、鄱阳湖都出现常年结冰的现象。
除了降温,极端的雨水分配也给农业造成了巨大的损伤。
在十五世纪,黄河决口了数十次,又断流了数十次,长江中下游的支流也时常断流,使得百姓无水可用。
受极端气候影响,江南地区的水稻从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变为一年一熟。
明朝北部的农耕区也因寒冷而往南退缩,从前设在黄河以北的屯田卫所,退到河套平原以南,蒙古人也趁此机会直入阴山之内。
恶劣的气候变化,使得明朝的国库收入骤减。
原本洪武年间能自食其力,还给中央输出税赋的北方卫所,已经必须从内地运粮接济。
粮食产量下降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饥荒,在十五世纪,出现了三次持续数年,影响深广的大饥荒。
不过,进入到十六世纪后,新的温暖期给明朝带来了又一次恩惠。
明朝弘治到隆庆的七十多年时间里,平均气温明显上升,三季稻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各地屯田卫所也再度兴盛。
嘉靖十九年,宁夏五卫的屯田面积有一万五千余顷;到嘉靖三十三年,已经增长到超过十三万顷。
不仅卫所屯田发展起来,蒙古人也开始农耕了起来,嘉靖二十六年,俺答汗“备外臣朝请,请瓯脱耕具及犁楼、种子,因归耕。”
可惜,这是大明朝最后的温暖期。接下来,就是长达一百多年的漫长寒冷,大明也由此走向了终结。
但在黄立看来,天灾难以避免,可最大的还是人祸。小冰河期是全球性的影响,其它国家呢,怎么渡过的?
所以,他一边向南洋扩张,保证大明的粮食供应。一边也在搜集各国情报,仔细地分析研究。
其实,与东亚一样,在十四世纪,欧洲也遭到小冰期的严重打击,饥荒、瘟疫将欧洲的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
然而,欧洲人找到了新的出路,首先发生改变的是资本经济最为繁荣的荷兰。
他们率先摒弃了延续于古罗时代的单一种植小麦的传统,开始尝试各种新的作物。
比如更加耐寒的芜菁、荞麦,以及刚刚才从美洲引进的新作物——土豆。
这种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作物的试种和多样化种植,使得荷兰人立刻就得到了稳定充足的粮食供给。
正在英国进行持续三百余年的圈地行动的大地主,看到荷兰人的成功之后,立刻也进行了效仿。
这两个国家的农业革命,使他们安稳度过了小冰期最寒冷的岁月。
而其它没跟上脚步的国家,诸如法国、德国、爱尔兰等,都遭遇大饥荒,法国更是因此损失了超过十分之一的人口。
黄立专注的不是这些,西夷闹不闹灾,跟他没有什么关系。他想的是满清,是怎么渡过小冰河最寒冷的时期的。
要知道,象土豆、甘薯和玉米,直到历史上的乾隆年间,才真正普及起来。在此之前,只有甘薯在东南方地区作为救灾粮食有一定规模。
当然,他早已经有了结论,并有了应对办法。否则,也不敢仓促北伐,就算成功,北方的沉重负担也很难承受。
如果只是天气寒冷,没有旱涝大灾,耕种肯定要减产,但颗粒无收的情况,还不是很多。
比如嘉靖年间,正定地区亩产量可达一石,到万历年间时却不足五斗,所谓“十年之耕不得五年之获。”
但单产降低,却可以通过增加耕地面积,增加总产来弥补。战乱导致的人口减少,以及可开垦耕地的富裕,才是满清熬过小冰河期的主要原因。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09章 还有几十年的小冰河期
明末清初,由于天灾和战乱的影响,耕地抛荒率达到了六成以上,而人口更是减少了数千万之多。
正因为如此,满清为了稳定统治,也颁布了《垦荒令》,出台了鼓励性垦殖政策,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说白了,人地关系的缓和,在对抗小冰期的灾害中,也能起到巨大的作用。
亩产只有原来的一半,或是三分之一。可总耕地数量增长一倍或数倍,也就抹平了单产不足的缺陷。
没错,就是这么简单,说不上什么英明仁政。杀了那么多的人,总要留下些为自己服务,并享受征服者的福利。
“可惜,史书上不会再有什么‘糠稀盛世’,有的只能是胜利者的宣言,还有关于朕的丰功伟绩。”
黄立停下脚步,抬头看着一棵依旧有着绿色的大树,嘴角微翘,象是在淡淡的冷笑。
也就是勉强太平而已,人口增长也不比其他国家高,还是得益于明朝的人口基数,才显得人口爆炸。
可就是这样,还被称为什么盛世,真是颠倒黑白不知羞耻。
能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勉强算是功绩,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阉割和摧残,却是万死不能赎其罪。
“到底是异族的统治,想的只是千方百计地压制占人口多数的汉人,而不是振奋民族精神,不断地开拓进取。”
“再过几年,最多十几年,朕的大明盛世就要显现人前。而那也只是盛世的开始,却不是盛世的顶峰。”
黄立转身回殿,步伐还是那么稳健,背影还是那么挺拔。
所谓的康乾盛世,如果从横向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对比,其实是中国近代衰败的起点。
当康熙自诩千古一帝,乾隆夸耀十全武功时,欧洲列强已经进入近现代史,更是直接开始了工业革命。
正是在所谓的盛世,欧洲开始彻底将清朝甩在身后。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生产力,让整个欧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人无法想象的是,美国的国父华盛顿,其实是和乾隆在同一年死的。而牛顿去世的那一年,则是雍正五年。
比较当时的美国和满清,已经能看到明显的差距。
只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所使用的武器装备,以及列强国家的海军力量,就已经甩了满清几条街。
大航海时代已经到来,即便是现在的大明,在海军上,也要落后于西夷。只不过,差距还没有拉开太大而已。
但能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虚心承认,还能奋起直追的,恐怕也就黄立能够做到。
与糠稀、拥正、钱聋差不多,现在大明的文臣武将,也不认为远在天边的西夷,能够威胁到大明。
居安思危,让大家都能意识到西夷是巨大的隐患,是可怕的敌人,确实有些勉为其难了。
“朕象一个孤独的行者,只不过是因为有皇帝的身份加持,才能左右帝国的国策,引领着大明向顶峰攀登。”
黄立走到殿门口,便听到了猫咪的叫声,不禁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