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孔家忧惧,统计清查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44章 孔家忧惧,统计清查

等到马宝等将先行率军回来一批,便只歇息了一日,又补充上干粮,向北追杀而去。

只是耽搁了这么长时间,李岳也觉得追上的可能性不大。便叮嘱马宝等人,可着携带的粮草物资,追上几天,有无收获也即返回。

鞑虏不管是军,还是民,都已经损失慘重,沦落到一个小部族的境地,连辽东周边都不敢停留。

但辽东的战果已经足够大了,现在连什么太后皇后都成了俘虏,只逃了一个鞑子皇帝,也算不得什么。

何况,说是皇帝,还挂这个名头,莫不让人笑掉大牙。就是蒙古诸部,也不会服膺一个小部族,甚至会对其动手。

等全凤翔到了,看了急送的军报,也不禁欣喜之色。

“如此,辽宁无忧矣!”全凤翔哈哈笑着,也没有多说,直接去安排接收俘虏。

这是军功,与他不相干。但鞑虏到了这般地步,不说亡国灭族,也是相差无几,再也不用担心作乱的问题。

至于俘虏如何安置对待,皇帝虽然没有下旨定论,但也有相应的标准。

满清亲贵,男的是不用想,基本上是要砍头的。平民百姓或低级官吏,那就服苦力。

女人和孩子嘛,为了彰显皇帝仁厚,即便是杀了,也不会对外声称是奉旨。

象孝庄和赫舍里等后宫女眷,不会公开处死,但也不会谁都白养着。

全凤翔已经有了安排,反正不会让皇帝名声受损。若说是残苛,那这黑锅,就由他这个臣子来背。

知府也跟着全凤翔,听到这个好消息,也是半天都咧着嘴,高兴。

“这样一来,辽北的驻军似乎又可减少。”知府笑着说道:“倒是能多安置些百姓耕种。”

他是沈阳知府,人口多,发展才快。可粮草物资是有数的,军用民用是此消彼涨。

全凤翔点头赞成,说道:“先安排驻军的眷属,本官已与李将军说过,他会将原山东绿营的多留一些。”

这就是要在这边安家落户了,军人驻防,探亲也方便。为了保护家人,戍边也更尽职尽责。

两人一边商量着,一边向衙门走。又是好消息,心情都喜悦振奋。

如此强大的军力,鞑虏已经是不足为虑,科尔沁部估计也要在明蒙联军的打击下,元气大伤。

察哈尔部既为统一左翼蒙古,又与科尔沁部有旧仇,想必是要赶尽杀绝,不留余地。

明军也希望削弱边境蒙古诸部的实力,还能多缴获牛羊马匹。至于察哈尔部的实力增长,却是并不太看在眼里。

蒙古草原看似广阔无边,可人口数量却不算多。

天生的不足,也就是传统的放牧模式,使得抗灾害能力很差。工业几乎没有,在武器装备上,连满清都大大不如。

明军能够击败鞑虏,对蒙古也是胜券在握,只是因为政治和后勤的原因,并不会主动出击,在草原上开疆拓土。

所以,在全凤翔看来,至少三五年内,辽东不用担心边患的问题。

况且,向北拓展吉林和黑龙江,也是他知道的开发计划。辽东的明军经过调整和训练,数万之众满员,就该是蒙古诸部担心了。

“又能多增加不少牛马,明年的春耕面积,至少能翻上两番。”知府憧憬着,十分乐观,“等到今年的收成统计出来,明年的也就八九不离十。”

全凤翔连连点头,喜悦也溢于言表。

除了马匹牛羊的缴获,还有金银财帛。

那些满清亲贵,还有跟随出关的汉奸高官,都是带着家底的,可惜成了搬运工,最后是分文没捞着。

大胜之后,朝廷自有犒赏,缴获的财物也会折银赏给有功将士,但却不是全部,有一部分还是要划给官府。

虽然辽东有纸币撑着,银币也不可或缺。全凤翔估算着,少说也有几十万银子能入官库。

有人有钱,辽东的重建恢复,顶多三年,他认为就能成为向北开疆拓土的后勤基地。

……………..

曲阜,孔府。

“承天御极,以德绥民”,“六宇共戴神君”,“八荒咸歌圣帝”,“山河与日月交辉”,“国祚同者韩并永”……

“臣等阙里坚儒,章健微末,曩承列代殊恩,今庆新朝盛治,瞻学之崇隆,趋距恐后”。

孔家家主孔衍植的儿子孔兴燮,看着一行行文字,那可是自己老爹写的,不由得眼前阵阵发黑。

孔衍植原名原名孔胤植,为了避免清世宗的名讳才改名,他是孔尚坦之子、孔贞宁之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44章 孔家忧惧,统计清查

孙、衍圣公孔闻韶的曾孙,孔子的第六十四世孙。

孔衍植向满清上劝进表和剃头奏折后,不仅继续衍圣公的头衔,还得到了满清的优待。

每次孔衍植进京朝见,皇帝都遣迎劳,入朝,班列大学士之上。

顺治三年,清帝在都城太仆寺街赐第一座,计门、厅、楼、房一百多间,这就是北京的衍圣公府。

“完蛋了,这只是开始,清算还在后面!”孔兴燮抚着额头,短短的头发茬,更令他发出哀叹。

大明王朝从开国到灭亡,一直厚待孔氏家族。

太祖刚刚称帝,就赐予了孔府2000大顷(合官亩6000顷)。

分为五屯十厂十八官庄,分布在曲阜、邹县、邪城、巨野等地,更将衍圣公的职位排在朝廷文臣之首。

明成祖赐加七十三大顷;到明朝灭亡时归衍圣公的祭田数目多达2157.5大顷,折合官亩6472.5顷。

到了崇祯朝,更是将其封为太子太保、太子太傅,成为太子的老师,让孔府一门真正地感受到了皇恩浩荡,福泽无边。

要知道,归衍圣公掌管的祭田、学田和孔林地,按规定可以不纳税粮。此外明朝还有专为孔家设立的费用高昂的驿路系统。

衍圣公所属各户,独立于官府外,不仅自编保田,其下面的佃户还需要向孔府领取户帖。

甚至曲阜县令多由衍圣公保举孔氏族人充任,使得衍圣公在地方上实际可以行使行政权和司法权。

在黄立看来,整个孔家,就是一个寄生在整个国家身上,吸食国家的利益,享受国家的保护,但却独立于全国的私人领地,是历朝历代不倒的“国中之国”。

而且,为保全家族,竟然将大明给予的恩遇全部忘记,厚颜无耻地投靠外敌,不是汉奸是什么?

“怎么办?”孔兴燮知道,这可能只是开始,之后还会有更严厉的实质手段。

比如没收祭田、学田和孔林地,甚至可能对他这个圣人子孙,也给予汉奸的惩处。

“抄家!不能吧?”孔兴燮想到这里,轻轻摇头,自己安慰着自己。

田地没收就没收了,只要人没事,慢慢再积攒起来。反正孔府有钱,历朝历代的积蓄呢!

初期的孔庙仅有孔子故宅三间,其后裔在简陋的故宅中奉祀孔子,依庙建宅。孔子的嫡系长支为奉祀孔子,原住在阙里故宅,称“袭封宅”。

随着孔子地位及其子孙官位的升高,孔氏住宅也日益扩展。

洪武十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衍圣公设置官司署,特命在阙里故宅以东重建府第。

弘治年间,孔庙遭火灾。弘治十六年,明孝宗敕旨大修阙里孔庙和衍圣公府,由内阁大学士、太子太保李东阳监工,孔府遂又改建。

嘉靖年间,为保卫孔府孔庙,明世宗下令迁移曲阜县城,移城卫庙。经十年时间建成曲阜新城,城墙高耸,外有很深的护城河,孔府、孔庙居于曲阜城中,占地二百四十多亩。

可以看到,孔府能有今天的规模,基本上是在明朝几番扩建之后。对于孔府,明朝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隆恩浩荡。

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孔衍植也能想象得到,当今皇帝会如此的怨恨愤怒。

吃着朱家的,喝着朱家的,享受着朱家给予的恩泽,到头来却向满清劝进,说什么“天命所归”,为异族张目摇旗。

“唉,谁能想到明朝还能死灰复燃,还能振作中兴?”孔兴燮叹惜着,却知道现在无法可施。

嗯?也不是全无办法。现在已经换了他是家主,将地下的老爹从家谱中除籍,并上表请罪,或许还能挽救。

“皇帝不是打着这个主意吧,毕竟还是要收天下读书人之心。”孔兴燮很纠结,既不想抹黑老爹,也担心全族受牵累。

思来想去,似乎只有这一个办法,才能保住孔府的荣华富贵。

咬了咬牙,孔兴燮吩咐下人去请族老,共同商议此事,

……………

济南,巡抚衙门。

刘玄初这些日子终于能够清闲一些,主要是忙碌过后,山东省的重建工作进展顺利,秋收之后便有更大的缓解。

抢种抢收颇见成效,又有青岛等良港,海运也方便快捷,即便冬季也能继续囤积粮草物资。

与北方其它地方相比,胶东和鲁南地区还是先光复的,气候也比辽东暖和,补种的土豆面积较大,应该会有不错的收成。

而且,山东有近海的方便条件,有渔盐之利,还能开海贸,发展的潜力比河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44章 孔家忧惧,统计清查

南山西等省,要好得多。

“大人。”师爷敲门而入,躬身请示道:“您唤卑职有何吩咐?”

刘玄初指了指椅子,和颜道:“幕友,请坐下说话。”

师爷是刘玄初聘的,与他早就相熟,能力和人品都不错,也算是他的心腹和亲信。

师爷坐下之后,看到桌案上的邸报,嘴角微翘,猜到了刘玄初召他来的目的。

“这是估摸着万岁接下来的处置,要提前做好准备呢!”师爷垂下眼帘,思索着如何对答。

邸报已经到了一段时间,刘玄初再次翻出,显然是思虑成熟,要有所动作了。

或者是接到了皇帝的密信,已经有了处置的章程。毕竟,刘玄初是从皇帝身边出来的,也是心腹近臣。

而“师爷”是民间的俗称,真正意义上的、作为一级主官自行聘任的“师爷”,到明代才慢慢兴起,由此,慢慢形成一种特殊的职业。

从业者多为“越人”,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绍兴胥吏帮的兴起,绍兴胥吏帮,最后发展成遍布明清各地官场的强大的“绍兴师爷”帮。

“师爷”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国的吏治文化中,占有不可小视的作用。

他们本身虽然不是官,但是所办的都是重要的官府公事,成为官场中的一群特殊的“职业经理人”。虽说是佐官以治,实际却在很大程度上是代官出治。

刘玄初轻轻点了点桌上的邸报,说道:“万岁的意思还不算明确,本官猜测,还是要待秋闱之后,才会有实际的动作。既是本官辖内,总要提前准备一番。”

“大人所言极是。”师爷拱了拱手,说道:“朝廷给予的恩典和赏赐,想必是一定要收回的。既作了无耻之事,断没有继续承恩的道理。”

刘玄初轻轻颌首,说道:“除此之外,还要看孔府那边的行动。”

师爷笑了笑,有些讥讽,说道:“幸好孔衍植已死,倒是有推脱之辞。少不得除籍,来撇开关系。”

“父子相承,这关系也不是那么好撇清的。”刘玄初冷笑了一声,说道:“受了朝廷几百年恩典,少不得要吐出来。”

师爷微笑颌首,说道:“从太祖到烈皇,这赏赐恩遇就没断过。可做出此等事情,万岁作为太祖子孙,自然是不忿的。”

刘玄初赞同之余,其实想得更多,也和张煌言等人一样,有所忧虑。

万岁虽然英明神武,但少了帝王心术,有时候行事直通通的,不太符合中庸之道。

就说这邸报,就太过直接。打人打脸,一点都不含蓄。

“本官想让幕宾跑趟曲阜,由曲阜县令配合,把孔府现在的田地山林调查清楚。”刘玄初思虑着说道:“不宜大张旗鼓,毕竟万岁还没定下章程。”

师爷躬身领命,说道:“大人放心,卑职明日便出发。”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今日还有时间,卑职再查查其它资料。从太祖开始,对孔府的赏赐,应该有所记载。”

刘玄初不掩赞赏,说道:“那就辛苦幕友了。”

想了想,他又交代道:“还有孔家现在的人口数量,不管是嫡支分支,还有佃户仆佣,最好也能统计个大概。”

这是要流放嘛?师爷不敢想,也不敢问,躬身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