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万岁有些操切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42章 万岁有些操切
北京行辕。
张煌言看着快马送来的最新邸报,眉头皱得紧紧。
万岁竟然把孔家给满清上的劝进表和剃头表给明发,这事太大了,就差指着孔家鼻子说“汉奸”了。
可这事也真是摘不清,孔家也万万不会想到,这天下又成大明的了,相隔也不过十几二十来年。
哪个朝代不延续个上百年,就是元朝,也快有百年了。大清国祚这般短,可把孔家坑惨了。
记忆是有时间的,可这时间太短了,一代人都不到,大家可都没忘。
虽说黄立已经是皇帝了,也不用劝进啥的。
但孔家作为儒学的标志,这么打脸,甚至可以说是羞辱,张煌言并不十分赞成。
正巧,张公诲过来汇报工作,张煌言便把邸报递过去,说道:“万岁还是气盛。依某之见,对孔家不理不睬也就是了。”
张煌言是忠烈的性子,对孔家的行为心中也厌恶。但崇尚儒学,是历朝历代的传统,有助于王朝稳定,他也是为皇帝着想。
张公诲看过邸报,摇了摇头,说道:“万岁有些操之过急。”
秋闱在即,这个时候打击孔家,虽然也算名正言顺,可举子们都是读儒家书籍的,该是怎么想?
虽然科举内容有变,也不是全改。不到两年的时间,读书人还是读四书五经的。
张公诲想到这里又摇了摇头,猜测着说道:“万岁只是针对孔家,倒没说儒学,也没禁什么书,应该是无碍。”
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张公诲和张煌言一样,都认为儒家学说对皇权有利,对社会稳定有利。
张煌言苦笑着点了点头,说道:“能登载邸报,想必毛阁老、洪阁老他们,应该是知道详细的。”
大家都是读书人,自然也深知其中利害。若是皇帝有别的想法,肯定会劝谏。
只针对孔家还好,毕竟有实打实的证据,孔家这副只顾自家富贵,不管国家危难的嘴脸,也实在是令人痛恨。
张公诲笑了笑,拿着邸报又看了一遍,不禁咬牙道:“卖国求荣,这般无耻,也难怪万岁痛恨。若不是孔家,早按汉奸操家治罪了。”
吃着朝廷的俸禄,享受着超品的待遇。外敌入侵,不说舍身就义吧,转身就屈膝奉迎,你说是个什么东西?
这样一想,皇帝的处置也不算过分,没抄家流放还是手下留情。这样的所作所为,也确实不配让读书人奉为圣地。
张煌言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你当我不痛恨,可社稷安稳为重。”
他们的思想其实也已经固化,虽然皇帝的奇思妙想并没有强烈的反对,但涉及到根本问题,还是会有很大的阻力。
黄立自然也知道这些,才没有搞什么新的思想理论。这得慢慢来,急不得。最后是一代人之后,经过新教育,才会有大的改变。
现在,大明中兴,沿袭的多还是老一套办法。只不过是偏重工商,农业也没落下。
黄立在别的地方可能会操切些,但思想方面,却是不行。那是系统的工程,得有新教材,经过一代两代的培养,才有可能成功。
对此,黄立着急也没办法,只能耐下心,一步一步地来。
海外扩张是第一步,既是大明以后的国策,也培养不一样的思想和心性。尝到了甜头,自然没人说什么仁义道德。
中外交流是第二步,文化和科技都有,让国人能睁眼看世界,也了解新思想,不能固步自封。
第三步嘛,黄立也没想清楚,甚至估计自己是看不着了,那是儿孙的事情。
张煌言和张公诲自然想不到这些,谈论了一会儿,觉得木已成舟,孔家也确实难有挽回之地。
都崇尚忠臣烈士,孔家这是撞枪口上了,实在是无法辨驳。
除非重兴的不是大明,是另一个朝代,才不会在意前事,会让孔家继续荣华富贵。
嗯,孔家在宋、元、明、清能始终富贵,还真是这个原因。
“不说它啦!”张公诲放下邸报,说道:“我统计了下北方各省各地报上来的数据,如果明年风调雨顺,迁都之事便可提前进行。”
“而且,南方粮多,不用朝廷鼓励,或许都会用商贾贩来北方,就更不愁缺粮了。”
张煌言接过统计报表,翻看了一下,轻轻颌首,说道:“这个想法倒是独特,也很实际。光湄公省的粮食,就差不多能弥补北方缺额。”
南方粮食自给自足是没问题的,有湖广和四川江西,还会有很大的超出。没有海外购粮时,就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42章 万岁有些操切
是依靠南方补充北方。
张公诲的意思,就是不一定非在北方实现自给自足。海运粮食的价格,他知道,并不比北方种植的成本高多少。
而象湄公省、缅甸,产出的粮食是越来越多,也肯定是要卖的,不能囤在仓里生虫子。
这就是眼界的提高,不从一地一省看问题,而是全局考虑,才有的解决思路。
张煌言越琢磨越是赞叹钦佩,看着张公诲,试探着说道:“万岁恐怕也能想到,这是不愿意迁都?”
若论眼光和经济手段,当今万岁那确实是厉害,他们都大开眼界,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张公诲笑了笑,说道:“从万岁拿出的整治京师,以及周边地区的计划,万岁确实有些不愿意北迁。但这也由不得他,至多能拖一年。”
对于治理北方,张公诲还是有信心的。明年看秋收,从耕地数量和人口看,也能基本保证自给自足。
何况,南粮北贩,只有国内的范围,那也是再正常不过。否则,那些粮商岂不是要饿死?
“看情形吧!”张煌言也有些无奈。
皇帝要拖时间,也知道轻重缓急,北方没有大事,倒也不需要那么的急迫。
太祖时,南京就是首都,这天下也太平。如今,明军实力强大,边患也不用忧虑。
“缩减皇宫范围,也按旨意办吧!”张煌言沉吟了一下,看向张公诲,说道:“万岁节俭,虽说没考虑长远,可短时间内却是无虞。”
所谓的没考虑长远,自然是皇家人口会不断增长,等到皇子皇孙繁衍,宫人也日益增加,皇宫也就不显得大了。
那都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到时再扩建,或是六部搬迁也就是了。皇帝既是好意,现在倒是不好违逆。
“紫禁城原本也不是这么大的。”张公诲感慨地说道:“从元大都开始,几百年下来,才是现在的规模。”
张煌言也有些唏嘘,物是人非,朝代兴亡。皇宫里有人多的时候,也有亡朝末日的凄惨之景。只有不会说话的建筑,见证了一切。
“科举之后,万岁少不得要把一批进士派到北方历练。”张公诲继续说道:“南方已是大定,北方凋弊,才能看出个人的本事。”
张煌言点了点头,说道:“北方文风不盛,招募官吏也不算顺当。明年科举能不能补科,也在两可之间。”
南方光复后,是留了一年缓冲时间,让举子们有适应新科目的时间。北方这边的话,张煌言不太乐观。
而且,南北方的差异,要是考一样的题目,南方举子肯定要好于北方。这样分考分录的话,如果不限名额,倒是对北方有利。
这就象后世的高考,各省考的不一样,分数段也不同,就是为了照顾平衡。
张煌言和张公诲知道皇帝并不喜传统科举选上来的官,所以才有官吏招聘,再给他们晋升之路。
从基层做起的官吏,也确实在南方重建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可能又让皇帝坚信了做法的正确,才有拖后一年的科举。
按照常理,南方光复便会开恩科,以收读书人之心。但黄立确实是要改变选才之法,才加了科目,拖后一年。
张煌言等内阁臣子对于皇帝的心思揣测得透彻,黄立通常也不隐晦自己的想法。
但他们也知道,废除科举制是不可行的。至少,短期内要维持。所以,维持着双轨制,或许是最好的办法。
科举选官,再加上基层实习期,等于是和招聘官吏反过来的程序,这样也挺好。
张煌言也觉得进士学问是有,但庶务粗疏,直接放任为官,并不妥当。新官被胥吏欺瞒把持的,也不少。
说过了公事,气氛松缓下来。张公诲笑着说道:“从张家口运来了一批牛羊,牛要耕地,羊就打口祭。下官已经让人去买,今晚请大人喝酒。”
张煌言笑着点头,说道:“那就让你破费了。”
他们这个级别,已经差不多是封顶的俸禄。在北京行辕,如同出差,皇帝还另有补贴,钱财相当宽裕。
“和蒙古的马市陆续开放,马匹牛羊会源源不断。”张公诲开口说道:“南方的商货最受欢迎,蒙古人那边紧缺得很。”
张煌言也看过报告,颌首道:“马市新开,那些商贾倒也本分。只是监督不能松,免得再出皇商八大家之流。”
朝代更替,浮沉难料。
皇商八大家是彻底完蛋了,支持大明,并获得边贸许可证的商贾则抓住了时机,崛起之势难挡。
而蒙古诸部以牲畜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42章 万岁有些操切
换中原商货,也是传统。两下各取所需,倒是双赢局面。
况且,马市并不象以前的明朝那样,又是年市月市的。按照皇帝的章程,多为常市,且没有限额。
只要你有马匹牛羊,不管是部落派出的,还是普通牧民,都可以在指定的马市进行交易。
明军实力强大,并不太需要用贸易封锁手段来对付蒙古诸部。
反倒是,要尽快地恢复重建,加强军力,中原地区对于马牛大牲畜的需求,可以说是饥渴。
虽然也在甘肃和口外筹建了马场,可短时间内,不用指望那里能供应多少。
“普通驽马的话,倒是容易搞到,军马要难一些。”张公诲说道:“各军区都有缺额,辽东那边结束后,或许能有所缓解。”
虽然枪骑兵对于战马的要求不高,但也不是什么马都行。几乎全部的骑兵都去了辽东,各军区就更显得紧缺。
幸好明军的武器装备不仅有火枪,还有性能优越的野战炮、开花弹,蒙古诸部也被满清灭亡所震慑,暂时没有犯边之举。
辽东作战结束,骑兵便会陆续奉调前往各边镇。或许,还会有些缴获,使得明军骑兵还能扩充。
按照黄立的设想,以后的明军,特别是北方驻军,都要有马可骑,增加机动性。
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的马匹以十万计,可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满足的。
虽然不管军事,但军政也有交集。马市归行辕管,对于军队的需求,行辕也要尽量配合解决。
军队插手商业,是黄立绝不允许的。粮饷充足,没有克扣,军队自然忠心。缺什么补什么,可不能给军队留下贪腐的路子。
……………..
沈阳。
在养息牧河抓的俘虏已经押送过来,还有一批牛马,令巡抚全凤翔甚为惊喜。
他已经想好了,把这些俘虏分为三处,一处是鞍山,一处是抚顺,主要是开采煤铁矿。
另一处则是辽东的沿海地带,从庄河到镇江,主要是垦荒种地。
“本官已经上奏朝廷,想必万岁应该允准。”全凤翔看着李岳,笑着说道:“杀了也就杀了,留着还有点用处。”
皇帝会算账,这是全凤翔的信心所在。砍了脑袋,反倒是给个痛快,不如让他们作苦力,还有助于辽东的开发。
李岳对此倒不太在意,不过是派些军队看管,还是暂时的。等到警备队组建完毕,军队还会抽调回来。
“马牛大牲畜,希望李将军能够支援一二。”全凤翔拱了拱手,说道:“耕种和运输,都用得着。”
李岳沉吟了一下,才开口说道:“牛自然是全留给地方,可这马匹,数量却是不能多。”
连番作战,骑兵的战马也有损耗,虽然缴获要更多一些,但骑兵扩充也是既定的计划。
何况,辽东能留下的骑兵并不算多,只有王屏藩和赵云两个骑兵团。而按照辽东的军事布署,至少要扩充三个或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