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风闻奏事,应得享受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39章 风闻奏事,应得享受
南京,皇宫。
黄立这个冒牌货同样在喝着茶水,但那茶叶的档次,就不是真三太子所能品尝到的了。
不仅喝着特贡茶,冒牌货还是九五至尊,过得贼滋润,这到哪儿说理去?
其实,黄立现在已经不在意自己的出身,反正皇位坐得稳稳的。况且,这是自己奋斗来的,领兵打仗那是闹着玩儿的,真有豁出命的觉悟呢!
“风闻奏事的权利,朕不许。”黄立看着于成龙,并没有转圜余地拒绝,“反腐制度还要完善,但不包括此议。”
“风闻奏事”指的是在我国古代的一项监察制度,即言官们向皇帝奏报贪赃枉法的官员,可以根据传闻进行举报,不必拿出真凭实据,也不署名。
此项制度据说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明代,更是把该制度作为整饬吏治、巩固朝政的重要手段。
明朝的六科给事中及十三道御史等诸路言官,对于居官婪取之人,必须及时揭发,不管证据确凿还是道听途说,都可上奏。
即使是上奏错了,也不追究奏报者的责任。所以,明朝的言官官职不高,但却是令人生畏的。
本来,这项制度能够使御史言官敢于弹纠不法、部院大臣廉洁自省、百官小吏为之震恐,但实际上,却成了党同伐异的工具。
举报变成了诬告,不怀好意的小人可以冠冕堂皇地打着上折奏事的旗号,实际上干的却是诬陷忠良、伤天害理的勾当
而且,不管举报是不是事实,被举报者都要上疏自辩。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应该是差不多的事情。
于成龙躬身奏道:“启奏万岁。微臣会加强对御史的考察监督,务使其上奏举报出于公心。”
黄立摆了摆手,说道:“人心难测,于卿公正廉洁,但其他人不敢保证。朕不是不许举报,而是不许随便上奏。接到举报线索,督察院可以派人调查,但却不必马上公开。”
听说这个官员有违法乱纪和贪渎之嫌,那就查呗!甚至可以请国安部也派人侦悉调查。
但在水落石出之前,不能公开,黄立也不想听,也不要影响官员的正常工作。
御史的弹劾,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风闻可以作为线索,但却不是搞人整人的手段。
历史证明,很多干实事的大臣,就是被耍嘴皮子的给搞下台的。所以,黄立才坚决地不允。
于成龙也没想到皇帝的意志如此坚决,本来是明朝通行的作法,但皇帝却是成见甚深的样子。
没等他继续争取,黄立已经开口说道:“开国之初,气象清明,这是好事。于卿不必因为身负监察之责,便非要抓什么贪官,作出多大的政绩。”
“如果一个贪渎之官都没有,难道不是好事?朕看,于卿是有些操切了。监察在于长远,要坚持不懈。言官的考察监督也是如此,以防变质。”
这是对于成龙的安慰,也是对他的提醒。督察院要干出成绩,反倒显示出吏治的败坏。
非要抓出多少个不法官员,才证明自己在忙,在殚精竭虑地工作。工作性质不同,当然不能一概而论。
这又不是打仗,非要杀敌多少,非要占几座城,才能显出战功。
皇帝的话,于成龙听明白了。风闻奏事也被改了,就象很多原来大明朝的政策和法律一样。
而且,皇帝的提醒,或者说是告诫,于成龙不觉脸上微热。
皇帝简拔,从一个降官,一个小县令,直升到督察院头把,位列朝堂大佬,于成龙确实是满心热忱,想干出成绩来不负圣恩。
但王朝新立,官员们都算兢兢业业,都想奔着更好的前程,督察院的成绩惨淡,也在情理之中。
“万岁教诲,微臣铭记。”于成龙躬身道:“确实是微臣想偏了。”
黄立笑了笑,说道:“于卿有此心,朕甚慰。如果吏治清明,也是督察院之力,于卿之功。”
于成龙有些惭愧,又上奏了不太重要的人事变动后,便躬身告退。
黄立却并不是很在意,有积极向上、报效君恩之心,便是好官。虽然各有特长,也各有缺点,但人尽其才,还在于上位者如何使用。
官员的贪渎,肯定是难以避免,这是人性使然,不是读书识礼能够杜绝的。完善监察制度,使贪腐无所遁形,比圣人教化更科学合理。
收拾思绪,重整思路,黄立静下心来,又开始阅看奏疏。这是皇帝的本职工作,哪怕只是盖个章、签个字,也要知道有这么回事。
现在需要皇帝拍板的政事已经不多,他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39章 风闻奏事,应得享受
只是过下目,基本上都按照内阁拟定的章程处理。
没有了司礼监的批红,皇帝的工作要多一些,但也远达不到劳累的程度,还提高了政事的处理效率。
经过大半年的运行,太监的消失,对于新的大明朝廷和内宫,其实也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女侍卫、女官的运作模式,在磕磕绊绊中也日益成熟完善。到现在,大家似乎也接受了这个新体制。
内宫偶有重活儿,会临时征用皇帝的侍卫,甚至是外面的工匠,但次数不多,更不会出现什么其他的意外。
皇宫、内宫形成的适当分隔,在黄立看来,很省事儿。也就是所谓的内廷、外廷,两套人员的交接也甚是顺遂。
或许也是皇宫和内宫不算大,宫廷人员也不多的缘故,也和时间短有关系,暂时还没有什么乌七八糟的事情发生。
当然,这也与宫人的雇佣有很大关系。宫人们只要谨小慎微,不犯大错,或三年,或五年,或到了二十岁,便能够回复自由身,放出宫外自行婚嫁。
如此一来,都有盼头儿,也不用苦熬半辈子,也就能压下乱七八糟的念头和欲望。
而从增加人口的角度,对于宫人的宽松,则是非常有利的。
阅看了一撂奏疏,黄立稍事休息,轻揉着眼睛,后世的眼保健操中的一节。
早有宫人上前,趁着这空当,给皇帝续上新茶水,又乖巧地立于一旁听候吩咐。
黄立喝了一口香茶,突然想起一事,转头问道:“给张大人的贺礼送过去了吗?”
女官孙婉今日在皇宫内当值,听到皇帝询问,赶忙躬身道:“启禀万岁,贺礼已经送去张府。”
黄立点了点头,露出满意之色。
张煌言矢志抗清,颠沛流离,亲人也多数遇难。其妻董氏,死于满清的狱中;其子张万祺,先于其父两年,在镇江遇害。
也就是说,黄立初至夔东时,张万祺已不在人世。如果不是他折腾出大动静,连张煌言也会如历史上那般被清廷杀害。
黄立了解到这些事情后,深为遗憾,且更加敬佩,且送去了两名女子给张尚书作侍女。
侍女能不能变成侍妾,黄立不好说,也不确定,但却希望张尚书能摒弃传统观念,为自己留下后代。
为抗清而献出生命,甚至是家人的生命。或者是艰辛困苦,依旧不改其志、忠贞不渝的。
逝者将英灵永存,受后人瞻仰崇敬;生者将青史留名,也到了享受奋斗成就的时候。
黄立送上贺礼,也是表示出自己的心意和期望。张煌言现在是四十六岁,在黄立看来,还属于春秋正盛的年纪。
赏女、赐婚,黄立感觉自己在改变社会的同时,也在被环境所改变。对这些曾经厌恶的事情,正在变得习以为常。
只不过,在这之前,黄立还询问下女人的意见。看似虚伪,却也算是能够聊以自慰了。
在那个时代,真的别太指望什么自由恋爱。女的自不必说,男人也没那么大方开放。
所以,赐婚未必就不幸福。对于皇家工坊和内宫中越来越多的妇女,黄立觉得自己可以当一当月老。
很多将士,包括他的侍卫在内,都因为战争蹉跎了岁月,也耽误了终身大事。有的人就比较机灵,求皇帝赐婚。
对此,黄立倒也没有太多的反感和抵触,并把此事交给了小柳和退役军人管理机构共同处理。
按照登记好的男女资料,两人寻找比较匹配接近的,再促成见面,询问下双方的意见,这亲事就算成了。
想想后世自由恋爱的离婚率,黄立对此也就释然了。所谓旁观者清,恋爱脑的选择往往是冲动不靠谱的。
而且,如果是皇家工坊和内宫的,皇家还给出一份陪嫁,数目不算大,但也够常人一年生活所用。
关键这多少代表着皇家的态度,给那些女人一个皇家出身的标签。什么家暴之类的,也能够杜绝不少。
其实,这些举措,主要针对的就是退役军人。
为国效力,甚至是浴血奋战,难道不该解决他们的终身大事,不该让他们有美满的家庭,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
……………..
皇家织造工坊,一间独立的办公室内,小柳正在认真地阅看着手中的资料册。
现在的小柳,不但是工坊的高级管事儿,还兼着妇女联合会的职务。
当然,这又是黄立搞出来的新机构,新名称。而且,妇女联合会坐镇的大佬,还是内宫的几位妃子。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39章 风闻奏事,应得享受
这无疑是足够分量的,也是为了长远考虑。现在的工作不多,但以后,却是会不断发展起来。
“万岁之意是尽量照顾退役军人,那就不能怠慢,总要做好才行。”小柳比对着男女两册的登记资料,按照年龄、条件等,尽量找出合适的。
军人已经不是社会的最底层,特别是退役军人,手中有退役金,能领到田地,在经济条件上,已经处于社会中层,强过大多数的百姓。
况且,退役军人已经不用再沙场征战,也没有了性命之忧,不用牵肠挂肚地惦记,这也是很有利的条件。
而织造工坊和宫人中,有很多被解救的孤女,自己就能作主。当然,有家人也没关系,只要双方同意,男方自会请人说媒下聘。
好半晌,小柳才放下册子,又匹配了数对男女,只要择日见面了。
见面的地点也是皇帝给选定和布置的,有个小花园,环境比较雅静,喝喝茶,聊聊天,气氛也好。
房门被轻轻敲响,小柳说了请进,一名中年男子才推门而入,笑着拱手见礼。
男子姓祁名升,也是织造工坊的管事儿,虽然与小柳一样,但小柳自从得了宫中贵人的赏识,身份却是大不相同。
小柳起身还礼,又请祁升坐下,开口询问有何事情。
“还是工坊的生产情况,因为原料不足,产量有所下降。”祁升客气地说道:“若是贵人提及,还请柳管事儿多多美言。”
海贸的繁荣,使得丝绸和布匹的销量大增。但养桑蚕种棉花,都是需要周期的,不是一下子就能增加供应。
何况,棉花和棉布又因为冬季军服的制作,而大量占用,能销向市场的自然就减少了份额。
经营情况现在已经是小柳向李云容汇报,祁升自然希望她加以解释和说项,使宫中贵人不会怪罪。
小柳笑了笑,说道:“祁管事儿放心,真实情况如此,贵人不会怪责的。”
祁升暗自松了口气,笑着说道:“年节将至,皇家要搞活动,正是花钱的时候。祁某只怕产量减少,令贵人不快。”
“贵人甚是宽宏,绝不会因此事而动怒的。”小柳再次宽慰,说道:“祁管事儿还不知道吧,现在贵妃休养要紧,工坊的事情,已经转给德妃管理了。”
李云容身子渐沉,虽然不想闲着,但黄立已经强行把工作暂时交给了德妃,不让她费心劳神。
祁升说完事情,便起身告辞,小柳送到门口才转身而回。
现在的日子,小柳过得很舒心。挣的钱不仅够花,还能有所积攒。更重要的是自由,还能享受到别人的尊重。
正因为如此,小柳与那些兢兢业业的大臣一样,工作起来也是极为认真。这不仅关系到前途,还是一种报答。
而这,也是目前大明从上到下的普遍状态。哪怕是百姓,也是充满干劲儿,有着美好的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