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先占觉华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52章 先占觉华
黄立就是希望战局如此发展,先难后易,只要鞑虏被逼出关,光复北方便是一马平川,各地清军便会望风而降。
所以,决战不在北方,而是在辽东。为此,黄立已经调动了足够的兵力,并向青岛和旅顺运输了大量的粮弹物资。
刘享和李岳手中已经有了六镇人马,以及北洋、南洋两支万人的陆战队,即便刨去镇守登莱、青岛、金州的兵力,也能有七万左右的兵力。
七万大军,占觉华、登陆宁远、塔山,将出关的鞑虏堵在锦州以西,足以抵挡十万鞑虏。
如果时机抓得好,鞑虏大队就要卡在辽西走廊,想再回头走边墙绕道出关,恐怕也来不及。
当然,黄立不会太过苛责,一切都交给刘享和李岳灵活掌握。甚至于,以攻克济南为标志的时间点,也不会强求他们遵守。
时机差一些,也不过是战果大小罢了,对于整个战略上的成功,对全局的影响,关系并不大。
就算现在实施行动,也能够达到目的,一举摧垮鞑虏的战心斗志。
但黄立希望能等一等,让准备更加充分,出击才能更加凌厉。
而他的想法,似乎与辽东的李岳和山东的刘享,相差不大。
“刘享干得漂亮。”李岳放下捷报,笑着通报诸将,说道:“拿下登莱,虽是两军,却已形同一部。两大水师相助,一次便可运载三镇或四镇兵力。”
登陆作战一定要保证一次投入的兵力充足和粮弹的供给,兵力不足,便有被鞑虏夹击,赶下大海的危险。
而且,海路运输,风浪无常。为了避免万一的危险,跨海的距离越短越好。这也是明军要在旅顺占稳根据,先占领登莱的主要原因。
登莱到旅顺,四百余里;旅顺到宁远,也是差不多的海路距离。古代航船的平均航速,大约在十五到四十公里每小时。
也就是说,从登莱到旅顺,或是从旅顺到宁远,最慢两三天可达,最快只需一天。与陆路相比,速度已经是极快的了。
这就能够基本保证后缓部队能够及时抵达,或是对面粮弹物资的补给不会中断。
“当然,为了保险起见,在登陆行动前,还是要拿下觉华岛,作为后勤基地,并驻军两镇。如此,进可攻,退可守。”
李岳沉吟了一下,说道:“从时间上算,应该在大举行动前月余占据觉华岛,并运输粮弹物资。”
见李岳的目光投过来,胡国柱想了一下,说道:“我觉得还缩短点时间为好,以免鞑虏生出警惕,向宁远增兵,于我军登陆作战不利。”
“或者——”他犹豫了一下,又接着说道:“与登陆作战同时进行,两三天的时间,两镇人马足以坚守。”
现在的问题在于运力,两大水师既载兵,又运物资的话,就只能仔细算计筹谋。既使登陆的兵力能够抵挡鞑虏的进攻,又使粮弹不缺。
如果有觉华岛作为基地,便是进可攻,退可守。提前囤积粮弹物资,可就近运输,不误军队使用。
但也象胡国柱所说,时间很关键。早了,会引起鞑虏警惕,增兵防备;晚了,就没什么意义。
李岳微微颌首,笑了笑,说道:“胡将军所言有理,诸位怎么看?”
祖泽清眨巴了下眼睛,说道:“不如现在就出兵占领觉华岛,所留兵力也不用多,鞑虏没有水师,也不担心其来进攻。”
“这样的话,反倒会让鞑虏生出错觉,以为我军是在牵制袭扰,就象水师沿北直隶沿海示威航行一样。战局还未完全倾转,鞑虏想必也不会有足够的警惕。”
黑有功眼前一亮,拍了下大腿,赞道:“好啊!此时占觉华,鞑虏想必会左右为难。不管是大规模出关,还是派兵增援,都对我军北伐有利。”
“况且,我军若登陆作战,也未必就选在宁远。葫芦岛,锦西,塔山堡,都能够切断鞑虏的退路。难道,鞑虏还能处处设防?”
李岳的眼中也闪烁着光,从中得到了启发。
用兵之道,真真假假,本来就无定数。他光想着隐藏手段,不让鞑虏提前防备,却有些走偏了思路。
以明军水师之利,在辽东不占觉华,才更可能让鞑虏警惕。如果鞑虏只把明军占觉华,视为袭扰行动,那他的目的岂不是达到了?
换句话说,有觉华作为基地,在其它地方登陆,其实也能起到阻断鞑虏的作用。
就象明军若是在天津登陆,更能威胁到京师一样。但明军不正是在近海频频亮相,并不掩饰意图,以牵制京畿清军?
能登陆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52章 先占觉华
的地方太多,多到清军防不胜防。既然如此,又何必要担心引起清廷警惕?让他们误认为又是示威,或是袭攻牵制不好吗?
狼来了,狼来了!喊多了,人也就麻木了。
“祖将军此议高明。”李岳不是那种嫉贤妒能的人,不掩赞赏地连连点头,说道:“既是如此,那便加紧行动。先调一镇入驻觉华,并命水师加紧运输物资。”
对于海岛,缺乏水师的清廷已经完全放弃。说是占领,不过是不用战斗便能占居的无人之地,非常的轻松。
说起来,黄立也没有要求辽东明军在宁远登陆,这也与他的历史知识有关。
辽西走廊狭窄,不适合展开,也不适合登陆。但据他所知,在锦西,在葫芦岛,在塔山铺,却都是可以实施行动,割断与锦州的联系。
辽沈战役的关门一脚,那就是锦州;而打下锦州的关键,却在塔山阻击战。
塔山位于锦西与锦州之间,东临锦州湾,西接白台山,山与海之间最狭窄的一段,仅有十二公里宽。
塔山距锦州六十里,距锦西八里,离葫芦岛不过十里。周围是平缓的起伏坡地,东临渤海,西靠虹螺岘山和白台山。
由于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明军在此切断鞑虏退路,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所以,李岳等人的思路,也不局限于宁远,而是有数个选择。至少,除了宁远外,黄立也是比较看好此地。
当然,觉华作为后勤基地,如果能拿下宁远,是最近的补给;倚城防御阻击,也是最为有利的作战态势。
只是,战争不能是想当然。有最好,也有退而求其次。
……………..
京师。
胶州城失陷,图喇所部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守青州;
淮安外围防线全失,岳乐率部退守淮安,因军心不稳,损失较大,又再度退守徐州。
消息接连传来,带给清廷的是极大的震动。
这一年来已经是竭尽全力地准备,但在明军发动后,依然是难以抵挡。至少,从岳乐和图喇送来的急报中,显示出了他们的颓丧。
“明军火力强大,推进稳健,骑兵也没有可趁之机。还有什么上天的启示,天上的仙神,令军心涣散,兵无斗志。”
鳌拜忿忿地将报告扔在了桌案上,看着遏必隆和苏克萨哈,冷笑道:“这些胡言乱语,全是为无能狡辩,你们想必也不会相信吧?”
遏必隆苦笑了一声,说道:“信不信的,又有什么关系?尽快拿出应对之策,才是主要。”
苏克萨哈叹了口气,说道:“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将,想必不会虚言欺骗朝廷。这倒是让我想起了逹都,在金州失利后,他也是类似的报告。”
“显然,明军的火器确实犀利,应该是出乎他们的意料。至于上天启示,我觉得应该是伪帝的诡计。毕竟,伪帝以狡诈诡秘而著称。”
诡秘狡诈?!鳌拜看着苏克萨哈,不知道这个标签是什么时候加上的,让他甚是不解。
苏克萨哈垂下眼帘,淡淡地说道:“能在绝境中翻盘崛起,难道不是诡秘?当时,谁会想到,弹丸之地竟能死灰复燃?不狡诈,能把吴三桂的死利用到那个程度?”
两个大转折,一是三省会剿十三家,后来又调动了禁旅八旗,清廷上下都认为是胜券在握,消灭大陆上最后一支反抗力量,指日可待。
可谁也没想到,数万明军竟能连战连胜,于绝境中杀出一条生路,成功转进到了地广人稀的四川。
另一个形势消涨的转折,便是在贵州。谁也不会想到吴三桂竟然折戟水西,这当然也被算到了黄立头上。
接下来云南吴部反正,数万精锐将士降附明军,一下子便使得江南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改变,攻守之势易手。
这其中,一系列的操作令清廷措手不及。直到事后细细研究,才发现都被伪帝的阴谋所欺骗利用。
鳌拜收回目光,对伪帝的评价也不想多言。现在,他又要出手,借大败之罪,剥夺安亲王岳乐的兵权。
皇家子弟掌兵,对他是相当不利的。之前,他便试探过,但没有合适的名义。
“岳乐指挥不当,导致淮安防线失守,又狡言辩解,扰乱军心,实不宜再领兵作战。”
鳌拜冷冷的说道:“虽然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但其心已怯,难挽败势。”
遏必隆看了一眼鳌拜,并没有马上赞同,缓缓说道:“军有资历胜过安亲王的,实是不多。”
苏克萨哈张了张嘴,却没有说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52章 先占觉华
出反对意见。
朝堂形势已经是愈发紧张,这是从年后索尼上奏,请康小三亲政开始的。
虽然说亲政也不意味着马上剥夺辅政大臣的权力,但鳌拜却是相当的紧张,遏必隆和苏克萨哈都看得出来。
所以,在这个敏感时期,二人都不想触怒鳌拜。况且,索尼已是时日无多,现在也难以压制鳌拜。
“资历老,未必就有进取之心。”鳌拜冷笑了一声,说道:“或许就被明军吓破了胆子。图喇弃城而逃,转向青州,就是一例。”
这是又要换将啦!
遏必隆和苏克萨哈知道,图喇确实是有罪。手中还有一定的实力,却不敢坚守胶州城,牵制住青岛的明军,以致胶东难保。
说他被吓破了胆子,也不为过。撤换是肯定的,但安亲王岳乐这边,恐怕不是那么容易。
鳌拜也颇是焦头烂额,内部要忧虑被夺权清算,外部又有明军大举进攻,实在是难以应付。
但他已经不能退缩,他的兄弟和儿子,很快就要出关回辽东,因为奉天将军会发来急报,再次请求增援。
明军有没有行动没关系,阿布不禄只是遵从鳌拜的指示,给他调兵出关提供合理的借口。
这是鳌拜为自己留的后手,他暂时却不能离开京师,必须掌握权柄,控制朝堂。
索尼的上奏亲政,并不出乎鳌拜的意料,他也为此早早作了准备。
只要握紧手中的权力,就算小皇帝亲政,也不敢轻易动他。或者说,暂时不敢动他
如今的内忧外患,反倒是对鳌拜有利。因为,朝堂动荡,内讧内乱,是谁也不希望的。
而相对于经验丰富,饱经战阵的鳌拜,不谙政事的小皇帝,显然并不能得到群臣的信任。
见遏必隆和苏克萨哈保持沉默,鳌拜只当他们是默许,在奏折上会联名共署,便岔开了话题。
“明军倚仗水师之利,在北直隶沿海示威巡航,牵制住了京畿兵力。前线又作战不利,急需援军……”
明军的牵制还在西安,还在南阳、开封,清军在全力抵挡,难以抽调出足够的机动兵力。
主要还是钱粮不足,难以供养更多的军队。对于绿营官兵的不信任,也让清廷不想花费更多的资源。
况且,绿营的战力实在堪忧。都是当兵吃粮胡混的货色,能为清廷卖命的很少。
这就成了个无解的难题,对于鳌拜等人来说,十分的头痛。特别是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招募太多的绿营,很可能倒成为他们的隐患和败因。
“甘陕绿营还是颇有战斗力的,不如调他们去西安,把驻西安的八旗人马撤换回来?”遏必隆眨巴着眼睛,并没有把放弃西北的话说出来。
明军的战略昭然若揭,并不想在西北与甘陕绿营作战,只是专攻东路,准备直取京师。
等到京师不保,满人退出关外,甘陕绿营也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一纸书信便能招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