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稳则必胜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51章 稳则必胜

胜利的消息令皇帝龙颜大悦,下旨褒奖前线将士,也把大捷的喜讯宣告给全体的大明子民。

时隔一年的军事胜利,也标志着明军正式北伐的开始,彻底结束战乱的希望,驱除鞑虏的痛快,在民众的心绪中交织,又引起了一场欢庆。

“庆祝大捷,预祝北伐胜利,本店酒水半价。”

“北伐必胜,鞑虏必亡,本店商品打八折,热卖三天。”

眼看气氛再起,又有了节日的迹象,不仅是南京城,其它城市的商家,也开始了借势的宣传促销。

酒楼茶肆里,又多了推杯换盏、高谈阔论的市民。

由小见大,能够消费得起,有心情庆祝大捷,可见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

“淮安、徐州、济宁、济南……”

手指沾着酒,在桌上划了一条线,郑经又用力点了点,微笑着说道:“看来,万岁还是采用了太祖北伐的路线,沿运河北上,先取山东,撤其屏藩的策略。”

陈永华用力点头,笑着说道:“运河有运输之便,十数万大军所需的粮弹物资,可不是小数。”

“正面走运河,侧翼应该是从青岛发动,光复山东是指日可待呀!”郑经满脸的轻松,说道:“孤王游历了四处名胜,大好河山光复,脱于夷狄之治,此乃万岁之功,华夏之幸。”

陈永华举起酒杯,笑道:“为大王康健贺,为大明兴复贺。”

郑经伸手点了点陈永华,调侃道:“你这话说颠倒啦,还落了为万岁贺。”

嘴上调侃,手上却还是举起了杯,与陈永华相碰,一饮而尽。

吧嗒吧嗒滋味,郑经摇了摇头,说道:“这西夷的什么红酒,也就是尝个新鲜,还是换金华酒吧!”

婺州金华酒在明代曾是贡酒,以价格昂贵,口感丝滑著称。郑经喝过之后,深爱之。

沿长江而行,郑经这一趟远游可是走了很长时间,也真的是游山玩水,欣赏名胜古迹,心胸和思维倒是有了很大的变化。

二人换上金华酒,继续闲聊谈笑,不知不觉又说到了明军在海外的扩张上。

“湄公省已经稳固,又新辟了登嘉府,从海图上看,万岁是要把南海围成内海的意思啊!”

郑经嘿然笑道:“万岁好大的雄心魄力,孤是自愧不如啊!”

蜗于东宁那么多年,郑家也没向外开疆拓土。可大明只光复半壁江山,国战还在进行,便两面出击,着实是令人震惊和钦佩。

陈永华也不知道说什么好,明明是侵略,是欺负弱小,但对大明有利,那些迂腐的仁义道德便说不出口。

讪笑了两声,陈永华稍显无奈地说道:“以外补内,对于兴复大明确实颇有助益。只怕是一发不可收,将来会有穷兵黜武之举。”

郑经笑着摇头,说道:“复甫啊,你这就是多虑啦!开疆拓土,岂是独独朝廷得利?那些征战的将士,要想在外安家落户,哪个不是良田百亩,缴获的钱财也不在少数。”

尝到甜头的如果只是朝廷,或者只是为了虚名,那谁还有积极性?抢钱抢地抢女人,那谁不嗷嗷地往上冲?

陈永华轻轻颌首,说道:“确实如此。能得几百亩良田,还一年两三熟,那至少一个富家翁是跑不了的。”

“这就是能够长久持续下去的基础。”郑经的脸色正肃起来,缓缓说道:“闻战则喜,你说大明军队会不会是这样的状态?”

陈永华沉吟了一下,说道:“这应该是万岁有意为之。以利诱之,最简单也有效的办法。”

郑经笑了笑,举杯抿了一口,说道:“登嘉府那边,孤王不会去争取。征伐吕宋,一定要参与。毕竟,那也是父王之愿。”

陈永华想了想,说道:“吕宋有西班牙人,实力不弱。陈某估计,会有国战之后,才能进行。”

“也就是两三年的时间。”郑经说道:“北伐开始要难打一些,只要取得几场大胜,便会势如破竹。鞑虏就算退出关外,也不复当年之勇,苟延残喘都不可得。”

陈永华笑道:“北方光复,大王是不是又要去游览大好河山?”

郑经笑了起来,说道:“别的地方倒还罢了,这京师嘛,还真是心中向往。嗯,估计肯定要去的。”

北京十有八九还会是首都所在,这是包括郑经、陈永华等人在内的共识。

在他们看来,大明水师已经足以保证南方沿海的安全,威胁仍然是在北方的游牧民族。

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也是老朱家的传统,从成祖开始,便形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51章 稳则必胜

成的规矩。

如果万岁定都南京,可能会被误认为是贪图享乐之辈。至于贪生怕死,可没人相信。

因为那可是马上皇帝,在大厦已倾时,亲上战场,力挽狂澜,才创造如今奇迹般的复兴。

陈永华自然知道郑经话中之意,皇帝迁都,文武群臣总要去拜见,除非真的有事。

要知道,京师附近,可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寝所在地。郑经作为藩王,怕也不能托辞不去。

陈永华心中很高兴,郑经当初放弃了与新皇帝的分庭抗礼,行动如此,可心理上显然还有着纠结。

此番游历过后,显然在心境上已经平和下来。应该是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自知万难与新皇抗衡。

至于要在海外占地,皇帝既然不反对,陈永华也希望郑家能为大明好好经营。将来嘛,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郑经怕是也顾不及到数代后的子孙。

“万岁的聪慧睿智,世所罕见。”郑经不掩钦佩地说道:“那个高塔通信,瞬息可达百里。听说,南京到福州的线路,很快也将建好?”

陈永华说道:“再有半月时间,便可建好。可惜,这边也没有什么紧急军情。”

郑经摇了摇头,说道:“高塔通讯可不是只能传递军情的,孤王就听说有很多商人想着用此来获悉行情。他们还可能向朝廷申请,自己出钱建高塔。比如直通到上海,或是广州。”

陈永华淡淡一笑,说道:“他们倒是机灵,看得也长远。”

“恐怕这也不出万岁的所料。”郑经挟了一筷子菜,边吃边说道:“军用和民用,也没什么区别。天下太平了,就转为民用,还能赚钱。”

陈永华笑着摸胡子,这倒是真的,皇帝最能赚钱,虽然这话不太好由他这个臣子说出来。

郑经的猜测,难道陈永华看不到?那肯定不是真的。对于高塔通信,他当然也是钦服备至,并对发展前景寄予厚望。

试想,原来需要几天,或者十几天的时间,现在传输起来不过几分钟、半个时辰,最多也就一两天,简直是翻天覆地的改变。

陈永华不仅比郑经更深入地了解过高塔通信,还推演过广泛应用的前景,着实让他大吃一惊。

信息传输的加快,将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这是层层推进的关系,一般人可能还想不到。

比如商贸,信息交流提速,意味着成交量的提升;商品的热销,又会促进生产环节,使工匠们不得不为增加的订单而加班加点。

这就象一条流入大海的河流,突然增加了流速,涌入大海的水量就是成倍的增长。

也就是说,信息的增速,将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对于工商的促进和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对于商人和工匠来说,这意味着赚钱机会更多;对于国家和朝廷来讲,则将得到更多的税收,充盈财政。

商贸,物流,生产制造……赚到了钱的商人和工匠,又会继续投入,扩大生产。

嗯,陈永华光是自己想到和推演的,就已经吓了自己一跳。万岁在下一盘大棋呀,可却没几个人能够看出深意。

………………

加快生活节奏,如果用黄立的话来说,就是这么一句。

后世被称之为信息爆炸,皆是因为传输之快,一个电话,一条信息,相隔千万里,也能瞬息而至。

在古代,显然是达不到这个程度。但高塔通信,已经快了十几倍,甚至是上百倍,距离越远,越是显著。

而且,高塔通信还有完善的余地,传个几十字也不是不行。如果是紧急军情,可比什么八百里加急还要快上数倍。

如果是狼烟烽火,显然不能传递更多的内容,不能提供更详细准确的预警。

所以,高塔通信完全可以当作那个时代的电报。与正在发展完善的邮递系统一样,承担起大明新兴的通讯服务业。

如陈永华所料,黄立确实想得够长远,也足够广阔深入。

虽然不能完全改造,但黄立还是在尽力去做,使这个世界,有些熟悉的后世的味道。

至于国战,他不需太过殚精竭虑,只管督促后勤,保证前线部队的粮弹供给。并且提醒前线将领,不可轻敌,不可骄傲,只管稳稳地向前推进。

不需要什么出奇制胜的战略战术,比如东路军,只是一个目标,沿着运河向北打,遇城攻城,遇壕平壕,简简单单地取得胜利就成。

在强大火力的碾压下,虽然耗费较大,但却是最能发挥优势,也是最没有变数的战术。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51章 稳则必胜

就象后世那句话“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那就不是问题”。

黄立难以想象,有着两代差距的清军,怎么能抗衡军心士气旺盛的明军?

现在,他手中刚刚收到刘享所部的捷报。捷报走海路,从青岛到崇明,再通过高塔,直传到南京,比东路大军的消息迟延了三日左右。

即便如此,这也算是极快的速度了。

“刘享做得很好。”黄立看过刘体纯呈上的捷报,微笑起来,对刘体纯说道:“先占登莱,也是既定计划。”

刘体纯压着心中喜悦,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建功,又得到了万岁的赞扬。

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他的提点。对于万岁的心思,他觉得更为了解。

一个字,稳。对于北伐,这是万岁唯一的要求。稳则意味着少失误,意味着哪怕慢一些,也不要冒进贪功。

所以,无论是向沂州推进,还是紧追清军向青州进军,都不如光复登莱更为保险。

况且,万岁对于辽东攻略的关注程度异乎寻常,反倒是对直攻京畿,光复京师,并没有太过迫切的要求。

“万岁,等到占领登莱,是否便开始实施辽东行动?”刘体纯躬身请示道:“微臣以为,若是东路大军继续向前推进,鞑虏很可能会提前开始撤退出关。”

计划已经制定完成,但时机如何掌握,却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太早,鞑虏便可能绕道蒙古诸部返回辽东;太晚,又起不到歼敌于辽东之外的目的。

黄立沉吟了一下,说道:“便以东路军攻克济南为准,郡王觉得如何?”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要给前线将领灵活运用的空间,才能够不死板,不延误战机。

所以,黄立只定大略,非但是自己,连大都督府也尽量不遥控指挥。因为,他们得到前线的情报,再发布命令,往往已经有些晚了。

定下一个相对宽松的条件,由将领们机动灵活,才是最有效率,能取得最大战果的好办法。

打到济南,离京畿就不算远了,前方也没有太过坚固的屏障。这个时候,清廷也差不多该大规模向关外撤退。

黄立不求能够非常精准地切断鞑虏的退路,使其滞留在狭窄的辽西走廊。

绕道出关,也是防之不住,但路途遥远,道路难行,对于鞑虏来说,恐怕将是一场艰难的跋涉。

何况,如果在宁远、塔山布置的阻击,没有遭遇到鞑虏的拼死进攻,明军还可能增兵对辽沈发动猛攻,将鞑虏的核心统治区打烂。

刘体纯想了一下,说道:“微臣以为可行。鞑虏为免人心混乱,暂时应该不会大规模撤离。”

要想继续抵挡明军,就要维持军心士气。特别是绿营和汉军的,甚至包括满蒙八旗。

一旦开始大规模出关,影响到的就是全局。象西安、开封等地的驻防八旗,总不能死战到底,以至于在辽东也没有了武力保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