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5章 普遍义务兵役制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65章 普遍义务兵役制

但要全部由军队去占领,由官府去经营,投入太大,力有未逮。

如此,就不如以利诱之,由大明子民成群结队的去占领经营。或者,是富豪商贾招募人手去占领开发。

这既能被官府任命官职,又是生财之道,还是子孙后代的基业,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退役军人,也该发挥他们的余热,出外闯出一片天地。安居乐业,应该比不上金戈铁马的刺激吧?”

黄立很确定,如果给出政策,会有相当数量的退役军人会愿意重操旧业。

也不是参与什么激烈的战斗,打孱弱的土著,还不是轻而易举?

国战之后退役了很多的官兵,黄立希望那些一直在坚持抗清的将士们都能安享生活的美好,他们付出的已经太多太多。

其次,那些降附的绿营官兵,也该给他们戴罪自赎的机会。

当然,退役也是自愿的原则,且多数退投的官兵都品级不高,中高级的将领大多留用。

等到伐倭成功,北方和辽东的重建恢复也达到预期,经济条件也允许,黄立便准备推出普遍义务兵役制。

全体适龄男性公民都要服役一定的年限,呈现全民皆兵的色彩,而且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黄立的想法是常备军保持在二三十万,主要布置在北方,这对于大明帝国的疆域来说,并不是很多。

但后备军却很充足,有战事时征之即来,召之能战。

什么是后备军呢,和后世的预备役比较相似,也不同于民兵组织。

实行一年或两年普遍义务兵役制,只要身体符合标准,便要在十八或二十岁去当一两年的兵。

服役期限满了之后,少量义务兵会补充进常备军,而大多数义务兵会返回家中,成为平民百姓。

服过兵役又返乡从业的军人,便成为了后备军,或者改称为预备役。

有专门的机构对后备军进行管理,每年抽出时间进行必要的训练,并发放一些训练补贴。

这种平时维持较少正规军,同时大量储备后备军,战时一道征兵动员令,便能迅速扩充的体制,将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优点是有效缩减军队规模,节省军费开支,使军队保持一定的战斗力。

而且,能够防止一旦有战争爆发,或其他紧急情况,因兵力不足而措手不及。

“嗯,除了保持对预备役的一些必要训练,还要更重要的一点。”

黄立认为,确保常备军,特别是军官团的军事素质,才能起到战时领导和培训新兵的职能。

“各地应建立武装部之类的机构,负责组织训练,进行编制,以及保管武器弹药等等的工作。”

“等到战时,征召令下达,便能迅速地成建制转化为现役部队,参加作战。”

黄立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好,但具体的章程还要完善。本来是利国之举,可别变成伤民之政。

“一下子就全部参军,即便是一两年的服役期,也会有饷粮,但对于地方和百姓的影响也不会小。”

“而且,数量太多的话,建多少营房,多大的训练场地,多少军官负责领队,需要多少粮草物资?”

黄立冷静下来,知道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能需要逐步推进,可以先试点尝试。

比如在招兵的时候先严格标准,限制人数。然后再视情况,逐步放宽。

黄立准备仿效后世的某个国家,根据身体情况,实行服役分级的制度。

一级是正常服役,期限两年;二级期限一年,适用于身体较健康者;三级是得到严重疾病,但可独立生活者,进行短期的军事培训。

还可能有一个四级,适用于超龄的大明子民,属于国民军或国民警卫队的性质,在业余时间进行训练。

这样一来,全民皆兵的体制便基本建立起来。国民军还可以包含女性,年龄要小,十六岁到十八岁之间,业余时间即可。

这样,不耽误生产和嫁人,只要学会简单的军事技能和武器操作,便达到要求。

“几十年的时间,大明帝国的人口爆炸式增长,又有数以千万级的后备军和国民军,将让全世界为之颤抖。”

黄立露出开怀的笑容,知道如果成功,全世界各国的军队加在一起,在数量上也抵不过大明的军队。

什么沙俄,什么倭国,什么英法,只要大明海军规模够大,能将数量庞大的陆军运到各地,谁还有实力与大明争夺?

“什么新大陆,什么澳洲,全是大明的,全是朕的,全是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65章 普遍义务兵役制

大明子民生活安居的乐土。”

黄立轻轻吐出一口长气,觉察到腿边有异,低头去看。

却是小猫咪跑了过来,在他脚下亲昵地蹭着,还歪着脑袋喵喵叫了两声。

黄立笑得更加开心,弯腰抱起,轻轻抚摸着“小乖”,这是他给随口起的名字,却是御猫一只,皇帝赐名。

“时间长了,即便不算亲近,动物也知道谁好谁坏,该向谁献媚讨好。”黄立撸着猫咪,相信大明子民也能感恩戴德。

大猫叫“大乖”,黄立是个起名废。此时趴在猫爬架上,懒洋洋地看着,一点也不在乎的样子。

小柳匆匆而来,看着皇爷惬意舒服的样子,笑着近前。

“小乖”喵喵叫了两声,在黄立怀里动弹着,显出了对小柳的亲近。

黄立将猫咪递给小柳,笑道:“就是小猫小狗,也知道远近亲疏,也知道感恩呢!”

小柳伸手接过,抚摸着两下,看着“小乖”翻着露出肚皮,一脸舒服求撸的样子,笑道:“其实,越是心思单纯,越是要求得少,就越懂得感恩。”

“猫咪只要有个遮风挡雨的暖和地儿,还不用四处寻食,就肯定当咱们是最亲的。”

黄立轻轻颌首,对此倒是深以为然。

人心易变,就是比猫狗想得更多,要得更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也是人的本性使然。

要是都那么容易满足,不思进取,估计还是原始人状态,穿着草裙兽皮,拎着棒子追逐野物呢!

黄立甩开思绪,看到桌案上的奏疏题本,稍感无奈地打开阅看。

北京行辕的张煌言呈上的奏疏,统计清楚了北方的春耕情况。什么作物,种了多少亩,都一目了然。

这是恢复重建的第一年,耕地面积有数倍的增长,但人口数量却因为移民的关系,比去年要少。

很显然,就算是有较大的灾害,只要海运粮食能够保障,迁都之后,也不虞粮食的匮乏。

说白了,今年迁都已成定局,只要皇帝愿意。

黄立早已经做出决定,今年夏末秋初便走运河迁都北上。

沿途的行宫正在抓紧修建,人员不多,也不要求太过奢华堂皇,再有两个月也就全部完工。

南京的主要部院将提前两月启程,官员连带家眷,却是人员众多。今年预计北迁两批,明年还有一批就能收尾结束。

之后,南京将成为大明的陪都,有一个类似于北京行辕的机构存在,主要负责南方情况的汇总报告。

这与明朝已大不相同,当时的南京六部皆在,与北京的朝廷机构并无两样儿。一个国家,两套朝廷,黄立看来是浪费。

等到北方大定,没准黄立还想着再搬回来。所以,留着陪都,以后也很方便。

大航海时代,南京其实更为合适。但环南海防御圈的形成,以及即将的伐倭,又使北方问题变得突出而复杂。

在亚洲,大明海军已经没有对手。在北方,则有着蒙古诸部,以及与沙俄的竞争。

所以,迁都北上,以最快的速度,以最快反应,分化瓦解蒙古诸部,击败准噶尔丹,与沙俄长期抗衡,便是黄立的工作重点。

而且,与沙俄争夺的重点其实还不在地广人稀的远东。黄立要开辟的新战场,在于西域,在于击败准噶尔丹后,从新疆向沙俄的进攻。

原因很简单,凭沙俄现在的人力物力,很难向远东投入太多的兵力。

对于明军来说,最大的困难在于西伯利亚的苦寒,在于环境的恶劣,而不是数量很少的沙俄军队。

黄立沉吟着,提笔作了批复。如不出意外,迁都时间也可以确定下来。

接着阅看的是辽东巡抚全凤翔和提督李岳的奏疏,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很是顺利。

有了朝廷供应的钱粮,什么都不是大问题了。黄立对此也不太担心,看过朝鲜方面的恭顺应承,心里更舒服了。

劳务输出,抽调军队,既给辽东开发提供了人力,也多出两三万可对外征战的兵力。

“劳务输出还要持续,规模也要扩大。吉林、黑龙江这两省虽然苦寒,但与朝鲜人多地少、灾害频仍相比,还是朝鲜人愿意来的。”

气候环境相差不大,朝鲜人和倭人是最合适的劳力。

要在远东打击沙俄,就要不断地北进,不断地耕种经营,不断地开发建设。

虽然小冰河期还没有结束,但有了不少耐寒的作物,耕种还是不成问题。关键是土地的基数大,亩产量少也能够弥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65章 普遍义务兵役制

补。

“朝鲜还能种水稻,吉林和黑龙江也不差什么吧?”黄立不是很确定,准备再看看朝鲜那面的情报。

在他的印象中,朝鲜地瘠民穷,连吃饭都成问题。即便是后世,生活水平也是不高。

特别是朝鲜北部,也就是与大明帝国隔鸭绿江相望的地区。多山地形,平原和可耕地面积很少。

自然灾害也时常发生,更不用说小冰河期对于传统农业生产的巨大影响了。

黄立思索着,认为再开设边贸口岸,对大明有利无害,也方便受灾的朝鲜人逃到辽东。

只是劳务输出的话,肯定要受到限制。尽管朝鲜官方,也通过征税,能从这些输出的劳力身上赚钱。

“这只是一个预想,做些准备也就是了。”黄立提笔给全凤翔写了回复,由他来处理与朝鲜的事务。

驻朝使节也有,但这由地方上处理更好。老是拿到外交层面,显得小题大做,以势压人了。

至于朝鲜军队的训练,以及将来的使用,早已有了计划,秋季就能随明军一起展开行动。

思索了一下,黄立又给李岳写了书信。在朝鲜军队的训练中,会调派山东部队的军官一起参与。

伐倭将是以北洋海军和山东明军作为主力,由他们提前熟悉朝鲜军队,更加合适。

当然,还可能会调动辽东的兵力,他们熟悉朝鲜军队,也是有备无患。

辽东要防范的敌人既有蒙古人,还有鞑虏残余,以及更北的沙俄侵略者。

但短时间来看,这三个敌人都难以构成什么威胁。除非蒙古诸部统一,明军才会重视一些。

对于李岳准备对科尔沁展开一次雷霆暴雨般的进攻,黄立也给予批准。只是科尔沁部,明军出动万八千骑,就能横扫。

如果科尔沁部降附,辽东就多了屏障,也有了稳定的马牛来源。

此时进攻的时机也正好,察哈尔部还没有吞并科尔沁部,科尔沁部还曾是鞑虏的帮凶。

这样,明军既不是与察哈尔部为敌,也算是对科尔沁部的严惩报复。

现在,黄立还不要算对察哈尔部用兵。

一来是准备还不充分,战马的数量还不够多;其次是想坐山观虎斗,察哈尔部的野心,会迫使一些蒙古诸部投靠大明。

黄立也不怕察哈尔部坐大,现在已经不是骑射称雄的时代。

火器犀利是致胜的关键,可蒙古那边,连铁都缺,更没有那个打造火器的技术。

对准噶尔也是如此,并不是不能打,而是还没准备充分,时机也不合适。

等到准噶尔把周围的蒙古诸部打得落花流水,纷纷向大明求助时,再出兵犁庭扫穴,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西域。

“准噶尔的野心膨胀不是没来由的,背后得到了沙俄的撺掇和支持。

但沙俄的挑拔也不是平白无故的,应该是在签订尼布楚条约后,暂时停止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转而在西北给满清添些麻烦。

而且,这有一箭双雕的作用。不仅对满清有影响,削弱准噶尔汗国也是沙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