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章 开放新鲜景,新一年的扩张

事实上,沙俄确实派来了军队,名为拜顿军团。

共一千两百余人,配备了十二门大小火炮,携带了大量的弹药,还有新式燧发枪近千枝,炸弹上百枚。

在沙俄看来,这支正规军可谓是兵强马壮,不是原来半兵半民的武力可比。

拜顿军团也雄心勃勃,想与明军好好较量一番。

确实,这已经比历史上的第二次雅克萨之战增加了近一倍的兵力。

但对于明军来说,这样的武器装备,这样的兵力,还不足以构成太大的威胁。

当然,冬季将至,再次进击尼布楚,要等到明年春夏。而且,光在黑龙江省能够出动的兵力,就将达到四千多人。

明年再次发动,就不仅仅是进攻尼布楚,歼灭沙俄的远征军。而是要一鼓作气,继续进攻沙俄的据点。

尼布楚西面是巴尔古津、伊尔库茨克和基廉斯克,打掉这三个据点后,便解开了喀尔喀部的北上压制。

与沙俄作战,黄立还要拉上漠北蒙古诸部,有他们提供的马匹、物资,甚至是出兵作战,将事半功倍。

当然,这也是立威和震慑,夹在大国中间的蒙古诸部注定要依附于其中的一方。

从历史渊源,以及种族和宗教上,蒙古诸部更倾向于大明。

况且,大明军力强盛,似乎能够击败沙俄,就更是实际上的考虑。

邓秉志写完了书信,又把俄人的书信奉上,派人随船送出。

通信高塔正在建设,但要到达雅克萨,便要等到明年。冬季冰封土冻,不能施工,这是建设东北的局限性。

但朝廷不计成本的投入,大量移民的屯垦开发,却使得吉林和黑龙江省的建设速度能够支撑军队的大举行动。

皇帝的决心通过实际行动已经表露无遗,东北地区的文官武将也不敢懈怠。

特别是蒙古诸部的纷纷降附,使得东北的明军在兵力上有相当大的充裕。

只要粮草物资供应得上,便能够出动上万或数万人马,完全不是沙俄能够相比的。

“只要明年春暖花开,水运再开,便能再次出击,继续为大明开疆拓土,更能建功立业。”

邓秉志知道,随着疆域的向北拓展,他也会成为一军主将,镇守一方。

虽然上面还有李岳,还有名义上的巴海和萨布素。但疆域不断扩张,总不乏空缺的军职。

在他看来,打出东北原来的疆土后,向西向北的两个方向都需要扩张。

向西是与蒙古联手,共同打击沙俄;向北则是占领西伯利亚。

不管是如此扩张,只要有仗打,就有战功可立,就有加官晋爵的机会。

虽然环境是差了点,可适应了也不错。是否繁华,也只是相对而言。到了一定的级别,再怎么也遭不了罪。

“屋内铺上熊皮,想必会更暖和。”邓秉志眼睛微眯,又想起了从尼布楚掳掠来了俄人。

男人或杀或服苦役,女人则成了军队的杂役,洗衣缝补,种地腌菜,还会烤制黑麦面的面包。

“好家伙,金毛的,在熊皮上打滚,更够劲儿吧?”想到美处,邓秉志不由得嘿嘿坏笑了起来。

“可惜万岁不收异族女,要不给弄几个金毛蓝眼睛的俄女,也能尝个新鲜。”

……………

秋高气爽,京城的气候很宜人。没有暑天的酷热,也没有冬季的寒冷,体感相当舒适。

“看到黄毛蓝眼睛的怪女人啦?”黄立呵呵笑着,对于小姨子应薇的描述,感到挺好笑。

大明与法国、英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互派了大使和公使,也建起了使领馆。

应薇看到的应该是英法的外交官家眷,而在南方,西夷可能更加常见。因为有传教士,有商人,也有聘请的技师和工匠。

应薇儿用力点着头,还带着惊奇的表情说道:“对呀,穿得也怪模怪样儿的。领子那么低,露着肉儿,还招摇过世,真不知羞。”

应盈打断了妹子的话,说道:“各地有各地的服装特色,只是看不惯,也不要在背后议论。”

黄立倒是不以为意,他要打造的是开放的国度,以后会有更多外国人来到大明。

大明的百姓从惊奇到习惯,也会有一个过程,所谓见多不怪。

也不是说哪国的服饰最好,各有各的传统,各有各的特色。

说不定,大明外交官和家眷的服饰,在外国也会引起轰动和效仿呢!

其实,黄立更希望大明子民的穿着打扮能够更加大胆奔放。比如夏天能穿短袖,大裤衩子,再配上拖鞋。

在秦皇岛建个海滨行宫,不用去南方,也能观赏海景。让妃嫔们穿上泳衣,哪怕不是比基尼,也挺养眼吧!

应薇暗自撇了撇小嘴,不再议论西夷的女人,一边吃着宫廷点心,一边又说起了在外面的其它见闻。

小丫头已经长大了,十四五岁的年纪,亭亭玉立,健康又青春阳光。

应盈看着妹子,满脸的宠溺。听着她的讲述,脸上带着笑意,不时插上两句。

“初中毕业后,打算继续读书,还是出来工作?”黄立放下手中的报纸,微笑着询问道。

应薇儿嘿嘿笑了两声,说道:“我想继续读书,以后到那个科学院。”

这丫头去过科学院,现在看来,对里面那些新鲜奇特的东西很感兴趣。

“科学院不错,说不定大明以后会出现女科学家,名字就叫应薇儿。”黄立笑着鼓励道:“科技的发展是永不会停歇的,好好学,好好干,大有前途。”

虽然黄立大力倡导,出巨资鼓励发明创造,甚至是组建科学院,利用自己的知识,强行拉起了一票所谓的科研人员。

但基础是薄弱的,都是半路出家,短期内恶补了相关的知识,理解得并不深刻而透彻。

黄立这属于拔苗助长,知识和人才的断层难以避免,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不足。

但黄立也在尽力的补救当中,在教育体系,在知识文化体系,都在培养科技人才。

从娃娃抓起自然是更重要的一环,慈幼院的孩子们就是最好的人选。

经受了小学初中,甚至是高中的教育后,由朝廷进行分派专业,进入到科研领域。

毕竟,老百姓虽然也在逐渐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舍得花上十来年时间供孩子读书的也还很少。

多数都是小学毕业,满足社会最低需求,他们也就觉得可以了。

当然,这可能与大明光复时间还短,百姓们刚刚温饱,还不是那么富裕有关。

尽管朝廷已经对教育大量投入,使读书不再是老百姓难以承受的负担。可谁家多个劳力也是很必要,闲着读书可没钱赚。

所以,黄立普及教育,也不是希望个个成才。但读个书看个报,了解些国家大事,也是好的。

何况,读书人的数量上去了,从概率上讲,成才的可能性也更大。

应薇儿听着皇帝姐夫的夸奖,更加开心,说道:“那我可得好好努力,发明个啥东西,得朝廷的奖赏,还能出名嘞。”

黄立连连点头,笑道:“到时候,朕下旨褒奖,还从皇家拿钱奖励。”

“好啊,好啊!”应薇儿嘻嘻笑着,却也看出真有这样的憧憬。

在那个时代,要搞发明创造并不是太过困难。毕竟,所用的东西都比较初级而原始,创造或改进的空间很大。

到了后世,科技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再想发明创造就越来越难了。

当然,这也个人的天赋和努力。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也会为发明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可能。

不管是物理化学,还是更玄乎的电气领域,现在都是刚刚起步,理论知识还不完备,奋起追赶也容易。

据黄立的估计,有二十多年,在他的指导下,大明所欠缺的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便能与西夷平齐。

可能出不了牛顿、虎克等那样的大科学家,但这也不能奢求。

很多太过前沿的科技,对现实的促进很有限,只有实用的,才对国力军力有直接的作用。

比如高等数学、宇宙速度等等,又不能制造发明导弹,又不放卫星。只要学习,只要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了。

可一个普通工匠发明了后膛枪,或是能使蒸汽机进入实用,那对战争和生活的影响,就是巨大的。

但也不能说这个工匠就比科学厉害,也不能说科学家研究的太过高端,不接地气。

只不过是冶炼、制造、加工等方面的水平,不能使科学家的那些研究付诸实践罢了。

可那也不过是时间问题,理论研究超前,能起到指引的作用。而实践应用滞后,却也是以理论为根据。

所以,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千万不能急功好利,不肯花时间和精力在科学理论的研究上。

“可惜,牛顿虽然已经打听到了,却不是大明能够聘请而来的。”黄立有些惋惜,不能见到这位大咖,更为大明没有大咖而遗憾。

“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进英国皇家科学院,应该也用不了几年啦。凭牛顿那被苹果砸过的脑袋瓜儿,想不出色都难。”

其实,如果黄立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领域,或许能取得比牛顿还牛逼的成就和名气。

但他觉得凭一己之力推动大明的科技发展,虽然也很重要。

但与把大明帝国推向巅峰,改变明人的思想观念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中华民族是最聪明智慧的,只要解脱陈腐观念的束缚,就会绽放出令世界震惊的成就。

同样,中华民族也是最勇敢的。只要重新振作起尚勇精神,将令世界各国为之侧目战栗。

…………….

神武四年,公元1669年。

时间过得很快,平平淡淡地过了年,又好象突然就到了春天。

老百姓又忙碌起来,一年之计在于春,最辛苦劳作的就是农人,而农人还占着大明人口的最多数。

先南后北,按着气温高低的地域分布,农人们种下收获的希望,劳累却又快乐着。

耕牛马匹再次大量增加,耕地数量也再次创出新高。

本土还不明显,有退耕还林、轮耕休作的政策限制,主要增长的地方就是东北和西域。

海外占领地虽然也是大明的领土,但在人们看来,还是疏远了一层。尽管耕种数量大幅增长的就是这些地方。

移民的填充,苦力奴工的劳作,再加上气候的温暖,使得海外占领地不虞粮食缺乏,可以大量地种植经济作物。

而经过数月时间的休整,春耕一过,大明的对外扩张又开始有序进行。

土地就意味着财富,人口就意味着创造财富。

统治既然稳固,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都渴望着为大明帝国开疆拓土,也渴望着建功立业。

最令黄立关注的则是东北和西域,沙俄已经增兵,将是正规军对正规军的较量,也是沉重打击沙俄的作战。

而在西域,还有狼崽子准噶尔部没有灭亡。这个隐患不除,终归不能慑服中亚国家,不能对沙俄开辟新的战场。

今年还有他所布置的探索澳洲的行动,早一日发现,早一天向澳洲移民开发,就能占得地利,夺得先机。

明军占领的九州、四国、北海道三岛,由于大量迁走倭人,使得人地矛盾缓和下来,社会秩序日益安定。

鉴于倭人的服顺,以及降附的大名的配合,在三岛上开始招募倭人当兵。

当然,对于资格的审查还是比较严格,只有热烈响应归化同化的政策,并改造得较好的倭人才能过审。

德川幕府还在维持着本州岛的统治,暗中加强军力的行动,并没有瞒过国安部的耳目。

但处于封闭状态的本州岛,扩充再多的兵力,也无法在武器装备上得到大的更新和提升。

按照黄立的布置,可以再等一等,再进行最后的灭倭之战。

等到本州岛的倭人,因为幕府的横征暴敛而怨声载道,等到各大名对幕府失去信心。

毕竟,德川幕府不仅失去了九州和四国两岛的粮食和赋税,还背上了战争赔款。

如果节衣缩食还勉强能维持,可不择手段地敛财来增强武力,就是落进了明国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