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余九思来同安县了
这次的圣旨中,银钱赏赐只是点心小菜,只有升官才是实打实的主菜。
但若干仆妇......
沈筝双手虚虚撑地,沉默了。
她是不需要人照顾,可她听余时章说了,上京那座府宅,称之为“府宅”都是往小了说。
那可是伯爵的宅邸!能住下一个大家族的超级大别墅区。
就算她不想要仆从,可她就一个人,两条腿,两只手,哪里能打扫得过来?
且房子没人气,要不了多久就会荒废,杂草丛生。
又是一笔大开支......
沈筝光是想着,便觉肉疼不已。
圣旨念完后,她还是高呼“谢主隆恩”,将其接过起身,起身后,她还是多看了余九思一眼。
嗯.....
一看便是余家人,尽管从武,但这气质错不了。
二人目光交错,微微颔首,算互相问了好。
工部检校拾遗!
百姓们爬起来后一头雾水。
工部他们知道,六部之一嘛,梁复梁大人不就出自工部吗?
可......
“检校拾遗”,是个啥官职?皇帝陛下是要他们大人去捡什么东西吗?
那他们大人接了圣旨,是不是就要去工部当官,就不管他们同安县了?
百姓们又好奇又不舍,一双眼巴巴地看向沈筝。
沈筝也还有些懵,正在低声问余时章:“伯爷,这是几品官?”
“正六品。”余时章顾不上看自家孙子,啧啧称奇:“你人还在地方上,陛下便让你直接跳了两阶......”
正六品!
沈筝还以为顶多是个从六品官职,结果陛下一来就给她整了个大的。
余时章还在说:“正六品,往后你到了府衙,除了正青这个知府外,便不用对其他府官自称‘下官’了。虽说在京官行列中还不太够看,但陛下将你挂在了工部,工部那老家伙很是护短,本伯也能省点心了。”
升官了。
沈筝看着手中明黄圣旨,逐渐接受了这一事实,丝丝喜悦从她胸腔中缓缓渗了出来。
地方官和京官的差距,本就不是一星半点,陛下此举,是硬生生将她塞入了京官行列。
那是不是说明,有些事儿,她更加能敞开手脚干了?
百姓们虽是不舍,但也知道这是个好消息,沈筝变成工部大人的消息,跟长了腿儿似得,逐渐往下河村外蔓延。
巴乐湛站在一旁,激动地直抹泪。
他就知道,自己没看错人!
余九思身着银色盔甲,马尾发被河风吹成丝丝缕缕,又缠绕难分。
他暗中呼了口气,行走间甲胄清脆作响,最后站立到余时章面前,“孙儿余九思,见过祖父,祖父近来......身子可还好?”
“臭小子。”余时章上下看了他好几眼,眼角终于有了笑意,“参军这些日子,你给祖父写过几封信?本伯一把年纪,还得拉下老脸,去探听你在军中的消息,你说说,那像话吗!”
他看着余九思挺拔的身姿,缓缓叹了口气,眼角有了泪光,“罢了,没缺胳膊少腿就好。”
薛迈站在一旁,险些控制不住自己的下巴。
他听到了什么?
整日跟他混在军营的头儿,是、是永宁伯的孙子?亲孙子?
永宁伯姓什么来着?
——余。
头儿......也姓余。
薛迈双眼瞪得溜圆,猛地看向余正青。
这位柳阳知府,也姓余!
想着想着,薛迈突然回想起他们回上京的那段日子。
头儿隔三差五就说,要回家看看,祖母还在家中。
但每次他想跟着去之时,都会被头儿撵回军营......
合着头儿是怕他看见“永宁伯府”几个大字?!
可他压根儿不咋认识这几个字啊!
他薛迈什么都不知道,就傻呵呵地跟着头儿来了柳阳府,傻呵呵地踩了人家地,傻呵呵地跪着听完了圣旨。
最后,傻呵呵地留下来补地。
造孽啊!
......
离开码头之时,沈筝又特意吩咐了许主簿。
“石灰矿那边,加快点进度,趁码头热闹起来之前,多派些人去采矿,不然等到后头百姓腾不出手。”
许主簿应下,沈筝看了看四周,又低声道:“明日你若得空,便亲自跑一趟柳阳府吧,去盐铁司寻方祈正,问他讨点儿......”
沈筝挡住嘴,用更低的声音道:“铁矿、精铁、还有磨下来的铁粉、炭灰粉,都讨些来。本官再给你写一文书,你将文书交予他,他应当不会不愿。”
朝官问盐铁司讨要铁矿,本是一件极不得了的大事儿,许主簿却面色不变。
“大人放心,属下明日定当将东西带回来。”
沈筝是乘余正青的马车回的县衙,余九思则坐上了余时章的马车,祖孙俩叙旧。
车厢内,余正青掀开车帘,看着前车问道沈筝,“本官儿子,你觉得如何?”
今日之事不可谓不少,沈筝还在愣神整理思绪,猝不及防被问,回神答道:“挺好的,余将军从武,器宇轩昂,一看以后便是个大将军。”
对这一回答,余正青显然不太满意,“就没了?”
沈筝狐疑地看他一眼,“剑眉星目,随了您,气质硬朗中又带了一丝温润,随了伯母,总之就是好、很好、非常好。”
——这样可以了吗?
沈筝用眼神问道。
她与余九思本就还不熟,硬要拉点关系的话......
昌南府与兴宁府一役,他们算得上半个战友,然后对方还是余时章与余正青的晚辈,算起来与她同辈。
“.....”余正青感觉自己对牛弹琴,“罢了,府试的消息下来了,这些老学究,今年都要玩儿出花来了。”
一听有府试的消息,沈筝立刻来了精神,坐直身板问道:“日子定了?几时?”
“这月二十八。”余正青拧眉斥道:“临到头半个月的功夫,他们当真是做得出来,不知会有多少学子怨声载道,待本官此次回京,定当参上他们一本!简直是不分轻重缓急!”
虽说秀才这一功名,在他们当官的眼中算不得大,但多少学子日夜孜孜不倦,就为了考试那两日?
用俗话来说,便是“不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