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7章 倭人手里的人质
温体仁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之间也是疲于应付。
看见同样被人群困住的薛国观,温体仁苦笑着对众人道:“诸位,诸位,徐家通倭案虽是厂卫主导,但三法司也有权旁听,定不会出现冤假错案,薛部堂以为呢?”
见他祸水东引,薛国观心里咒骂不已,但还是出声应道:“不错,诸位同僚放心,有三法司旁审,定不会让厂卫肆意妄为。”
见他这么说,都察院的曹思诚和大理寺的张九徳,也都纷纷开口表态。
好歹将这件事压了下去,温体仁等人快步离开了皇极殿。
已经回到乾清宫的朱由检,在听内侍秉奏完后,冷笑一声道:“哼!妄想自己手里的权力没有任何的制约?做梦!”
“厂卫平日里,要还是要代朕,好生监管这些官吏,莫要使他们没有了畏惧之心。”
王承恩和方正化两人赶紧躬身领命。
……
与此同时,诸王的舰队,正在五岛附近海域,和倭寇的舰船展开激战。
五岛,位于筑紫岛以西,对马岛西南,由福江岛、久贺岛、奈留岛、岩松岛和中通岛五个主要的岛屿组成。
大明要对扶桑用兵的消息,早就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不只是大明,就是扶桑岛内也是知之甚详。
诸王数百艘舰船出海,自是瞒不过扶桑人的眼线。
江户城的幕府,自然也早就接到了消息,为应对明人的进攻,现任征夷将军德川家光,从筑紫岛征召了近五万兵马,并数百艘海船,想要将明军挡在筑紫岛之外的海域。
虽是经历过朝鲜战争,和国内的关原合战后,扶桑兵力损失惨重
,但西海道诸藩的战力还是很可观的。
饶是大明诸王的船队无论在数量,还是排水量上都要远超扶桑一方,但还是被困在了五岛和对马岛中间的水域不得寸进。
周王朱肃溱的坐船上,一身纸甲的朱肃溱,举着手里的千里镜,看着对面和自己对峙的扶桑舰船,情绪有些焦躁道:“卢象升和毛文龙他们什么时候可以抵达?”
一旁同样一身纸甲的朱恭枵,躬身回道:“回父王,据之前传过来的消息,登莱水师和东江镇的舰船,顶多再有两天就回抵达。”
顿了顿,朱恭枵又补充道:“父王,或许不用等朝廷的水师抵达,我们就可以击溃倭人舰船。”
朱肃溱冷哼一声道:“哼!指望唐藩那个小子?”
朱恭枵见自己父王如此看轻朱聿键,忙是出言劝道:“福王,舞阳王能力尚可,之前在耽罗岛的时候,数次沙盘推演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倭寇这次倾巢而出,妄图想要在借助水战之利,将我们击溃,但其兵力毕竟不及我方。”
“为了挡住我们,唯有将所有兵力,都集中到这片海域,对马岛以北定会防备空虚。”
“只要舞阳王能够拿下对马岛的上县郡,我们就有了着力点。”
朱肃溱听朱恭枵分析完后,轻轻点了点头,脸色也舒缓了不少。
“告诉后面的潞王、郑王他们,不要贸然出击,一切等唐藩和鲁藩那边有了消息再说。”
朱恭枵躬身领命。
按照他们的谋划,周王、郑王、潞王等和河南诸藩留在原地,拖住倭寇的舰船。
唐王则是和鲁王、衡王、德王率领麾下舰船和兵马,从对马岛以北的上县郡登陆。
只要可以控制对马岛,自己这些人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
只等朝廷大军占领五岛后,双方就可以同时出兵,从两个方向,对筑紫岛发起进攻。
对面的倭人此时也是叫苦不迭,己方无论是战舰数量,还是排水量,都远远不及明军,能够将之挡在这里,还是凭借对周围海况的熟悉,以及海战的一些优势。
而一旦让明军登陆,凭借明军在陆地上的战斗力,筑紫岛诸藩国想要在陆地上挡住他们,那要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领兵的肥前国唐津藩藩主寺泽坚高,同样也站在甲板上,看着对面旌旗飘摇的大明舰队,头也不回的对身后的松浦栋道:“松浦君,你的家臣田川昱皇的继承人,是大明郑一官的儿子对吗?”
松浦栋身着一身武士服,双手插在腰间,微微躬身道:“寺泽君,田川左七门卫现在就在平户藩。”
“那就让田川昱皇走一趟吧,去和明人谈一谈,给将军争取一些时间,将军需要和萨摩、日向谈一谈。”
“好。”
松浦栋垂首应了一句,旋即转身离去。
平户城,田川昱皇在接到松浦栋的命令后,虽是心有不愿,但还是辞别了家人,登上了一艘小船。
按照他的意思,是想要带着自己的外孙左七门卫一起,前往明军的舰船,但却被松浦栋严词拒绝。
郑芝龙数次想要将这个儿子接走,都被松浦栋拒绝,这个时候田川昱皇想要带走他,松浦栋更加不会同意。
当天下午,朱恭枵就在自己的坐船上,见到了田川昱皇。
“草民翁立皇,参见世子殿下。”
田川昱皇经过严密的检查后,被带到了船舱内。
看着一身日本服饰,跪在自己面前的翁立皇,朱恭枵声音有些清冷道:“倭人让你来做什么?”
翁立皇叩首道:“回世子,平户藩藩主松浦栋,希望可以上国和谈,特命草民前来参见周王殿下。”
朱恭枵冷声道:“你是大明人?”
“回殿下,草民是福建人士,和镇海伯是姻亲,镇海伯次子现就被扣押在平户城。”
翁立皇一直没敢抬头,态度很是恭敬,但还是点出了自己的跟脚。
朱恭枵嗤笑道:“倭人以为将郑芝龙的次子握在手里,就可以让大军退却?”
“痴心妄想!”
翁立皇心里咯噔一声,猛地抬起头,面露恳求道:“殿下,镇海伯对大明忠心耿耿,还请殿下看在镇海伯的面上,能够将左七门卫搭救出来。”
“你也是大明人,郑芝龙也是大明人,偏偏弄了个孩子起了个倭名。”
朱恭枵毫不客气的讥讽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