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风华东有扶苏
第六百一十四章 终平
小
大
在三万西凉铁骑奔袭大同功成的战报以人命为代价送回大魏后,整个北伐的局势,一下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
这既是因为这一仗打得太狠太快,导致魏国和辽国都没有反应过来,同时也是因为魏国眼下实际并不具备三线开战的兵力与后勤,北线李易挺进燕山的大战虽然很顺利,但如果要抽调步卒入西京道作战,那么毫无疑问需要的是整个大魏从幽燕到西蜀都运转起来,才能压榨出更多的战争潜力,供应兵员、粮草,以在这个冬天收复整个西京道。
毫无疑问这是极冒险的举措,要知道魏国能同时屯兵三线,很大原因是因为上京道主动收缩兵力,在榆关与辽阳这两个地方分别与陈平部以及金国对峙,三方都不敢贸然轻动,这也就导致辽国没办法出兵救援上京道、西京道,而魏国也只能在北线西线填充大量骑兵以及地方戍卫军队。
这大概是双方的一种默契,真正的决战只在上京道,但中京道与西京道爆发的战事只能依靠双方的残余兵力进行厮杀,胜负其实在短时间内都无法上京道注定的决战,对于辽国来说,西京道早已是孤岛,中京道他们也丢得起,只要将魏国的主力大军在正面挫败,那么以辽国的爆兵能力短时间内甚至可以借势南下,到时候魏国吃下去多少都得全部吐出来;而魏国则是打定主意要在决战之前将中京西京剪除,为此不惜让陈平部按兵不动,以此来达成战略对峙。
当然,能达成这样的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因为陈平善守,虽然陈平和李易都是顾怀带出来的大将,但三人的作战方式完全不同,顾怀喜欢以大势压人逼敌出错,在混乱中寻找一丝一锤定音的胜机,而李易则是着眼全局,喜欢稳扎稳打以竟全功,而陈平则是极擅长死守,这从当初辽国南侵时陈平在雄县顶住辽国右路军猛攻数日,把萧弘都给打急眼了就能看出来,他对于战争的天分基本都点在了这上面。
所以让他在榆关坐镇,让李易统帅北线大军跨过燕山攻中京道,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
然而当西京道的战报传回来,魏国当初所设想的在保持东线战略对峙的同时缓步蚕食西京道中京道的谋算无疑就显得有些过时,尤其是那三万西凉铁骑奔袭大同成功,即将面临整个西京道辽军兵力的围攻,不可能放着他们不管,所以身在北线的顾怀听说了这个消息,立刻离开燕山返回了幽燕,将北线战事全部托付给了李易--因为西、北两线同时开战的情况下,是必须要他坐镇中心的。
一道道军令从顾怀的仪仗发向四方,原本因为进入冬季而渐渐沉寂下来的幽燕立刻进入了战时的紧急状态,兵员被抽调,粮草被转运,几乎在北线李易开始挺进作战的同一刻,四万幽燕地方戍卫步卒悍然兵出居庸关,左路军沿太行山北麓修建烽燧链,采用“龟甲阵”缓进吸引辽军兵力,每日仅行三十里,沿途修复秦汉古长城缺口;中路沿妫水(今永定河)北进,清扫蔚州外围辽军;而右路军则是沿苍头河谷地(今山西右玉至内蒙古和林格尔)隐蔽行军,直插辽西京道核心区域,意图替那些下马守城的西凉铁骑解围。
很明显步卒的推进要比当初赵裕杨盛脑子一热就带骑兵奔袭的速度慢了太多,时间到了十一月十五的深冬时节,魏国步卒也没能摸到大同的城门,反倒是右路军在遭遇重重阻击之后不得已改变路线,反而抢占了浑河上游黑水镇(今呼和浩特南),分兵焚毁白道岭(大青山隘口)辽军粮仓,截断丰州(呼和浩特)、云内州(托克托)辽军联系。
此时被困在大同的西凉铁骑也终于收到了魏国兵出居庸关、收复西京道的消息,城外辽军兵力不断被抽调去防御魏军步卒挺进路线也让城内压力骤降,终于从昏迷中醒来的杨盛接过了守城的指挥大旗,而终于得以放宽心的赵裕也有能力带着骑兵出城作战,彻底发挥骑兵的战场优势,让原本岌岌可危的局面一下子扭转过来。
而进入西京道的步卒大军虽然因为是地方戍卫兵力而难免不如主力部队精锐,却也屡屡建功,在西京道大同被破、地方戍卫辽军人心惶惶的情况下,魏军左路沿洋河攻占宣德州(宣化),建立起了初步的烽燧预警体系,连通了靖王设于独石口(赤城北)的行在,构建起了居庸关-独石口-松亭关的“三烽一驿”传讯网,白昼举烟、黑夜鸣炮,每三十里设双马信使,确保个六时辰内军令传达两线,由西京道到中京道的传令路线终于彻底稳固。
中路大军则是沿桑干河急行军抢占弘州(阳原),后经蔚州(蔚县)佯攻武州(左云),待辽军兵力被吸引,则突然转向西北,三昼夜强行军近百里,与出城作战的西凉铁骑会师天成。
在辽军清楚意识到无法继续围困大同,只能选择正面一战后,魏军三万步卒、一万西凉铁骑于十一月十三,在天成与辽军四万残军展开决战,战场焦灼,经历半日厮杀后,突然杀出的魏国右路军彻底奠定了战场的胜负,四万辽军残余兵力被杀散,至此,依托采凉山、雷公山,魏军的“品”字防御体系构筑完成,大同转危为安。
此时顾怀的又一道军令也到了,骑兵主力驻守镇川堡(大同北)监视草原,步军大营设于长青堡(阳高)控制白登道,烽燧线沿南洋河延伸至阳门镇(天镇东),此时大同-天成军-阳门镇形成三角铁壁,辽西京道南境全失。
他没有到战场,只是在自己大帐推演,传下军令,整个西京道南端的战事便已经尘埃落定,如果说当初在两浙时顾怀还对大军团作战的指挥感到生疏,那么看了他今日的表现,简直可以说在当初与耶律弘、萧山一战后,他便已经脱胎换骨。
只是短短半月,甚至都还没有跨过新年,四万地方戍卫步卒入西京道,三路并进转战数百里,步骑混合切割战场,控制关隘,整个西京道原本还扑朔迷离的局势顿时一清,简直像是一门艺术,战争的艺术。
与此同时西夏的国书也到了,果然如同顾怀当初猜想的那样,他们交还了河套平原,甚至还客气地表示,他们会派兵力继续驻守,到配合魏国扫清西京道,接管河套为止--这种作态实在是让北平的朝廷、幕府官吏们大吃一惊,任谁也没想到,西夏居然真的老实成这样,吃下去的都能吐出来?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如果西夏不吐,那么更有可能的是顾怀会帮他们一把,再顺手把西夏最后的国祚烧成灰一把扬了。
整个西京道的战事在收复雁门关的那一刻宣告尘埃落定,将辽国残余兵力从这里赶回草原,将大魏军旗亲手插到雁门关上的赵裕单膝跪倒在地,抓起一抔黄土,感受着它在手中的触感,看着这一片被辽人占据了许多年的土地,几乎热泪盈眶。
这一场战事看起来轻松,然而却实实在在是搏命搏回来的,三万西凉铁骑几乎是不要命地冲进了西京道,用人命堆出来六百里的奔袭路线,若不是桑干河结冰,他们是不是就要全陷在西京道里?而且之后进入西京道扫尾的步卒,也是抽调了幽燕地区大部分戍卫兵力,冒着风险才凑出来的,如果不是因为顾怀有这样的魄力,西京道的战事根本不可能这么简单就结束。
但无论如何,当雁门关插上大魏的旗帜,当河套平原被西夏移交给魏国,当西京道的辽军被仓皇地赶出关隘,逃回草原,这片久经战乱的土地,终于是再次回到了汉人的怀抱。
而在战场的另一端,李易率七万大军同样分兵出燕山,东翼两万轻兵沿云水突袭北安州(隆化),控制七老图山隘口,西翼八千精锐攀越雾灵山,奇袭辽泽州(丰宁)烧毁草料场,李易则是坐镇中军,一万重甲步卒强攻松亭关(喜峰口北),夺取了宽城的辽军仓储,在燕山一败后的辽国中京道人心惶惶,集结中京、草原的精锐大军都一败涂地,如今只剩下些地方戍卫军队的后方城池如何能守得住?
比起西京道的穿插作战,北线的推进实在太顺利也太轻易了,好像打下了燕山,也就打下了中京道辽人的心防,虽然仍然存在一些死忠于辽国的将领带着兵力盘踞城池负隅顽抗,在炭山还设伏想要偷袭李易的中军,但一向稳扎稳打的李易根本没有给他们丝毫机会,他推进的每一步都很扎实,所以不但没有中伏反而趁这个机会一举击溃了中京道辽军惕隐司主力,而在占领了炭山后,李易也依着顾怀之前的吩咐,发布了《告蕃汉军民檄》。
除了附上的一些出征辽人字字血泪的家书,里面主要说了这么几点,首先是赦免了主动归附的奚族、松山戍军,这些依附于辽国的部族乃至汉人是可以争取的对象,在魏军逼近后,他们的观望态度也是最强烈的,毕竟和其他辽人不一样,他们还能退回草原,但这些人在中京土生土长,根本没有其他地方可去--这是纳降。
其次是承诺保留草原诸部冬季牧场,这意味着魏军表明了在占领中京道大部分区域,切断草原与上京联系后不会继续北上,甚至不会主动出长城进攻草原靠南诸部,要知道虽然辽国是自草原起家,诸部臣服,但实际上由于草原上的游牧习惯,大部分部落对于辽廷都是畏惧而不是敬服,打仗时出兵出粮,其他时候自己管自家事,如今辽国在燕山大败,大部分诸部出征的兵力都没能活着回去,之后的北伐决战形势已经出现端倪,如果魏辽之间没有出现胜者,他们不会急着替辽廷效死,保留他们的牧场,也就是在动摇他们继续为辽廷作战的决心--这是分化。
最后一点也是最狠毒的一点:悬赏截杀辽廷信使、辽廷官员,无论生死,截杀一名信使或官吏可使全家获赦,土地、金银俱有赏赐,这摆明了就是要彻底扫清辽廷在魏军占领区域的耳目,用最短的时间将占领区域稳定下来。
如此之多的手段,配合李易步步为营的进攻风格,仅仅半个月,大定府(宁城)以南十四州军望风归降,奚王府特使献地图请盟,愿让三子全部去南边为质--考虑到这么多年辽廷一直把奚族当狗使唤,打最要命的仗,给最差的牧场,女子过十五就要被筛选入宫,奚王府这种眼见魏国北伐到了眼下就立马望风换旗的行径...也确实能理解。
反正都是当狗,给谁当不好?之前只能给辽国当是因为辽国强,而现在魏国都打到这里了,还惦记着辽国给的几块破骨头是不是蠢得慌?
一开始李易还有些不敢相信奚王府如此彻底的投诚行径,毕竟他们不仅送出质子改换门庭,还准备调转枪口帮着魏国打辽人,原本前线还在作战的奚族士卒听到传讯,二话不说就转头对着城里的辽人挥刀子,导致接连几城都不战而破,这一幕让哪怕越来越沉稳的李易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就意识到这是个机会,一个可能让原本攻下中京道的时间缩短数倍的机会!
有了熟悉地形的奚族为先锋,北线大军推进的速度终于快了起来,李易主力中军屯驻临潢府南郊龙化州(奈曼旗),控西拉木伦河渡口,分派五千游骑扫荡饶州(林西)、庆州(巴林右旗),焚毁辽帝春捺钵行帐,又于潢水石桥(巴林桥)立碑宣示疆界,只用了短短一月,就彻底隔绝了漠北与上京的联系。
自此,西京道、中京道彻底被大魏收复,虽然这些土地上还生活着大量的辽人,甚至一些边缘城池还燃着战火,各处的反抗也层出不绝,但在上京道维持与陈平部战略对峙无法分出兵力作战的情况下,已经可以彻底宣布,这次北伐的北线、西线大获全胜了。
整个漠南,加上大同外的雄关,重归魏土,展开地图,能清晰看到原本辽国如同虎扑之势的疆域如今只剩下草原与上京道,而魏国则是由偏居南方变成又一次的偌大疆土,秦汉盛唐一寸寸土地,再次刻上了汉人的印记。
同时遥遥指挥两路大军攻城掠地的顾怀走出营帐,他想象着那些在前线扎下的防线,想象着那些收复的疆土,想象着几年之前辽国那几乎致命的南侵以及眼下屡屡建功的北伐,那身藩王蟒服上的金线似乎活了过来,在星夜下游动咆哮。
他看向了榆关,看向了对峙的魏辽大军,看向了上京道。
这一天,终于到了。
......
岁逢己酉,序属玄英,朔风裂帛,霜刃凝寒。魏室靖王秉钺北顾,察辽邦西京道阋墙纷起,辽主失驭,民心离散,遂遣骁将赵裕、杨盛,统西凉铁骑三万,自居庸关鼓角西发,欲袭大同,断辽西犄角。
初,赵、杨二将定奇策,以奔袭为锋,昼隐星驰,夜渡霜河。旬日间,铁骑卷碛云,过永兴、文德,若雷霆击幽谷,直薄怀安。辽军懵懂未觉,怀安城堞猝闻金柝震天,魏骑已若黑潮拍岸,一鼓拔城。旋渡洋河,踏雪破长青,长驱直指大同。
然行至长青隘,辽将已窥魏谋,旌旗蔽野,严阵以待。魏军三遭伏击,锋锐受挫,盛奋臂中流矢,血染玄甲,犹自挥槊喝令:“战不旋踵,敢退者斩!”裕登高瞰势,见桑干河银练横陈,忽指冰面谓诸将曰:“天时助我!今河封如铁,若踏冰径渡,可出其不意,直捣黄龙。”大军振奋,遂弃辎重,轻骑衔枚,踏冰疾行。
冰面滑若琉璃,战马铁蹄铿锵若战鼓催征。既渡河,魏军偃旗息鼓,啖霜食雪,稍息征鞍。裕解甲视刃,寒芒映眸,厉声曰:“此去大同,百二十里,非生即死!诸君可愿随某踏破贺兰,饮马桑干?”众将轰然应诺,声震霜空。
大同者,西京之锁钥也,城高池深,箭楼嵯峨。时辽将萧弘,本降魏复叛,屯朔州狼顾,闻魏军西来,竟驱难民、流民为肉盾,效田单火牛之计,然大同守军矢石如蝗,弘攻之旬日,城下白骨蔽野,终不得入。
焦灼之际,魏军忽自天降。裕分兵三路:一军攻南门,以火器轰瓮城;一军破东门,天雷裂帛,城垣崩摧;一军截后路,若铁索横江。魏骑如黑云压城,辽军惶遽,自相践踏。
大同守将见魏军破城,知大势已去,乃泣血登城,厉声呼曰:“吾辈守土有责,然天命在魏,今以死明志!”言讫,自刎殉城。余众见状,多弃械而降。弘闻变,惶急率亲卫突围,然魏军铁骑环伺,箭雨如蝗,亲卫十不存一,方得夺路而遁。
魏军入城,秋毫无犯,开仓济民,抚恤孤寡。百姓焚香顶礼,呼“魏军仁义,天兵降临”。赵裕登城瞭望,见大同烟尘渐息,抚剑长叹:“此城得复,非某等之功,实天意助魏,民心所向!”
未几,魏步卒大军继至,旌旗蔽日。辽民闻风归附,诸州望风而降。弘遁草原,欲投辽主,然辽主自顾不暇,拒之如敝履。萧弘悲呼:“吾一生反复,终作丧家之犬!”遂流亡漠北,举旗誓反魏、辽。
是役,魏军以奇制胜,斩首五万,获马八千,粮秣器械不可胜计。西京道平,魏土扩及河套,北疆之患,一时尽除。靖王乃铸铜鼎铭功,勒石记胜,传檄四方:“辽邦气数已尽,魏室当兴!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魏土!”
时人曰:昔汉武倾国逐匈奴,今魏以偏师定云朔,岂惟火器之利耶?观赵裕踏冰破城,杨盛骨矢守陴,皆以必死之心行非常之事。更兼靖王庙算,裂西京道于指掌。自此胡笳声咽,汉旗风卷,阴山南麓皆闻《无衣》之歌。--《北伐记略,其二,前魏无名氏》
这既是因为这一仗打得太狠太快,导致魏国和辽国都没有反应过来,同时也是因为魏国眼下实际并不具备三线开战的兵力与后勤,北线李易挺进燕山的大战虽然很顺利,但如果要抽调步卒入西京道作战,那么毫无疑问需要的是整个大魏从幽燕到西蜀都运转起来,才能压榨出更多的战争潜力,供应兵员、粮草,以在这个冬天收复整个西京道。
毫无疑问这是极冒险的举措,要知道魏国能同时屯兵三线,很大原因是因为上京道主动收缩兵力,在榆关与辽阳这两个地方分别与陈平部以及金国对峙,三方都不敢贸然轻动,这也就导致辽国没办法出兵救援上京道、西京道,而魏国也只能在北线西线填充大量骑兵以及地方戍卫军队。
这大概是双方的一种默契,真正的决战只在上京道,但中京道与西京道爆发的战事只能依靠双方的残余兵力进行厮杀,胜负其实在短时间内都无法上京道注定的决战,对于辽国来说,西京道早已是孤岛,中京道他们也丢得起,只要将魏国的主力大军在正面挫败,那么以辽国的爆兵能力短时间内甚至可以借势南下,到时候魏国吃下去多少都得全部吐出来;而魏国则是打定主意要在决战之前将中京西京剪除,为此不惜让陈平部按兵不动,以此来达成战略对峙。
当然,能达成这样的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因为陈平善守,虽然陈平和李易都是顾怀带出来的大将,但三人的作战方式完全不同,顾怀喜欢以大势压人逼敌出错,在混乱中寻找一丝一锤定音的胜机,而李易则是着眼全局,喜欢稳扎稳打以竟全功,而陈平则是极擅长死守,这从当初辽国南侵时陈平在雄县顶住辽国右路军猛攻数日,把萧弘都给打急眼了就能看出来,他对于战争的天分基本都点在了这上面。
所以让他在榆关坐镇,让李易统帅北线大军跨过燕山攻中京道,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
然而当西京道的战报传回来,魏国当初所设想的在保持东线战略对峙的同时缓步蚕食西京道中京道的谋算无疑就显得有些过时,尤其是那三万西凉铁骑奔袭大同成功,即将面临整个西京道辽军兵力的围攻,不可能放着他们不管,所以身在北线的顾怀听说了这个消息,立刻离开燕山返回了幽燕,将北线战事全部托付给了李易--因为西、北两线同时开战的情况下,是必须要他坐镇中心的。
一道道军令从顾怀的仪仗发向四方,原本因为进入冬季而渐渐沉寂下来的幽燕立刻进入了战时的紧急状态,兵员被抽调,粮草被转运,几乎在北线李易开始挺进作战的同一刻,四万幽燕地方戍卫步卒悍然兵出居庸关,左路军沿太行山北麓修建烽燧链,采用“龟甲阵”缓进吸引辽军兵力,每日仅行三十里,沿途修复秦汉古长城缺口;中路沿妫水(今永定河)北进,清扫蔚州外围辽军;而右路军则是沿苍头河谷地(今山西右玉至内蒙古和林格尔)隐蔽行军,直插辽西京道核心区域,意图替那些下马守城的西凉铁骑解围。
很明显步卒的推进要比当初赵裕杨盛脑子一热就带骑兵奔袭的速度慢了太多,时间到了十一月十五的深冬时节,魏国步卒也没能摸到大同的城门,反倒是右路军在遭遇重重阻击之后不得已改变路线,反而抢占了浑河上游黑水镇(今呼和浩特南),分兵焚毁白道岭(大青山隘口)辽军粮仓,截断丰州(呼和浩特)、云内州(托克托)辽军联系。
此时被困在大同的西凉铁骑也终于收到了魏国兵出居庸关、收复西京道的消息,城外辽军兵力不断被抽调去防御魏军步卒挺进路线也让城内压力骤降,终于从昏迷中醒来的杨盛接过了守城的指挥大旗,而终于得以放宽心的赵裕也有能力带着骑兵出城作战,彻底发挥骑兵的战场优势,让原本岌岌可危的局面一下子扭转过来。
而进入西京道的步卒大军虽然因为是地方戍卫兵力而难免不如主力部队精锐,却也屡屡建功,在西京道大同被破、地方戍卫辽军人心惶惶的情况下,魏军左路沿洋河攻占宣德州(宣化),建立起了初步的烽燧预警体系,连通了靖王设于独石口(赤城北)的行在,构建起了居庸关-独石口-松亭关的“三烽一驿”传讯网,白昼举烟、黑夜鸣炮,每三十里设双马信使,确保个六时辰内军令传达两线,由西京道到中京道的传令路线终于彻底稳固。
中路大军则是沿桑干河急行军抢占弘州(阳原),后经蔚州(蔚县)佯攻武州(左云),待辽军兵力被吸引,则突然转向西北,三昼夜强行军近百里,与出城作战的西凉铁骑会师天成。
在辽军清楚意识到无法继续围困大同,只能选择正面一战后,魏军三万步卒、一万西凉铁骑于十一月十三,在天成与辽军四万残军展开决战,战场焦灼,经历半日厮杀后,突然杀出的魏国右路军彻底奠定了战场的胜负,四万辽军残余兵力被杀散,至此,依托采凉山、雷公山,魏军的“品”字防御体系构筑完成,大同转危为安。
此时顾怀的又一道军令也到了,骑兵主力驻守镇川堡(大同北)监视草原,步军大营设于长青堡(阳高)控制白登道,烽燧线沿南洋河延伸至阳门镇(天镇东),此时大同-天成军-阳门镇形成三角铁壁,辽西京道南境全失。
他没有到战场,只是在自己大帐推演,传下军令,整个西京道南端的战事便已经尘埃落定,如果说当初在两浙时顾怀还对大军团作战的指挥感到生疏,那么看了他今日的表现,简直可以说在当初与耶律弘、萧山一战后,他便已经脱胎换骨。
只是短短半月,甚至都还没有跨过新年,四万地方戍卫步卒入西京道,三路并进转战数百里,步骑混合切割战场,控制关隘,整个西京道原本还扑朔迷离的局势顿时一清,简直像是一门艺术,战争的艺术。
与此同时西夏的国书也到了,果然如同顾怀当初猜想的那样,他们交还了河套平原,甚至还客气地表示,他们会派兵力继续驻守,到配合魏国扫清西京道,接管河套为止--这种作态实在是让北平的朝廷、幕府官吏们大吃一惊,任谁也没想到,西夏居然真的老实成这样,吃下去的都能吐出来?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如果西夏不吐,那么更有可能的是顾怀会帮他们一把,再顺手把西夏最后的国祚烧成灰一把扬了。
整个西京道的战事在收复雁门关的那一刻宣告尘埃落定,将辽国残余兵力从这里赶回草原,将大魏军旗亲手插到雁门关上的赵裕单膝跪倒在地,抓起一抔黄土,感受着它在手中的触感,看着这一片被辽人占据了许多年的土地,几乎热泪盈眶。
这一场战事看起来轻松,然而却实实在在是搏命搏回来的,三万西凉铁骑几乎是不要命地冲进了西京道,用人命堆出来六百里的奔袭路线,若不是桑干河结冰,他们是不是就要全陷在西京道里?而且之后进入西京道扫尾的步卒,也是抽调了幽燕地区大部分戍卫兵力,冒着风险才凑出来的,如果不是因为顾怀有这样的魄力,西京道的战事根本不可能这么简单就结束。
但无论如何,当雁门关插上大魏的旗帜,当河套平原被西夏移交给魏国,当西京道的辽军被仓皇地赶出关隘,逃回草原,这片久经战乱的土地,终于是再次回到了汉人的怀抱。
而在战场的另一端,李易率七万大军同样分兵出燕山,东翼两万轻兵沿云水突袭北安州(隆化),控制七老图山隘口,西翼八千精锐攀越雾灵山,奇袭辽泽州(丰宁)烧毁草料场,李易则是坐镇中军,一万重甲步卒强攻松亭关(喜峰口北),夺取了宽城的辽军仓储,在燕山一败后的辽国中京道人心惶惶,集结中京、草原的精锐大军都一败涂地,如今只剩下些地方戍卫军队的后方城池如何能守得住?
比起西京道的穿插作战,北线的推进实在太顺利也太轻易了,好像打下了燕山,也就打下了中京道辽人的心防,虽然仍然存在一些死忠于辽国的将领带着兵力盘踞城池负隅顽抗,在炭山还设伏想要偷袭李易的中军,但一向稳扎稳打的李易根本没有给他们丝毫机会,他推进的每一步都很扎实,所以不但没有中伏反而趁这个机会一举击溃了中京道辽军惕隐司主力,而在占领了炭山后,李易也依着顾怀之前的吩咐,发布了《告蕃汉军民檄》。
除了附上的一些出征辽人字字血泪的家书,里面主要说了这么几点,首先是赦免了主动归附的奚族、松山戍军,这些依附于辽国的部族乃至汉人是可以争取的对象,在魏军逼近后,他们的观望态度也是最强烈的,毕竟和其他辽人不一样,他们还能退回草原,但这些人在中京土生土长,根本没有其他地方可去--这是纳降。
其次是承诺保留草原诸部冬季牧场,这意味着魏军表明了在占领中京道大部分区域,切断草原与上京联系后不会继续北上,甚至不会主动出长城进攻草原靠南诸部,要知道虽然辽国是自草原起家,诸部臣服,但实际上由于草原上的游牧习惯,大部分部落对于辽廷都是畏惧而不是敬服,打仗时出兵出粮,其他时候自己管自家事,如今辽国在燕山大败,大部分诸部出征的兵力都没能活着回去,之后的北伐决战形势已经出现端倪,如果魏辽之间没有出现胜者,他们不会急着替辽廷效死,保留他们的牧场,也就是在动摇他们继续为辽廷作战的决心--这是分化。
最后一点也是最狠毒的一点:悬赏截杀辽廷信使、辽廷官员,无论生死,截杀一名信使或官吏可使全家获赦,土地、金银俱有赏赐,这摆明了就是要彻底扫清辽廷在魏军占领区域的耳目,用最短的时间将占领区域稳定下来。
如此之多的手段,配合李易步步为营的进攻风格,仅仅半个月,大定府(宁城)以南十四州军望风归降,奚王府特使献地图请盟,愿让三子全部去南边为质--考虑到这么多年辽廷一直把奚族当狗使唤,打最要命的仗,给最差的牧场,女子过十五就要被筛选入宫,奚王府这种眼见魏国北伐到了眼下就立马望风换旗的行径...也确实能理解。
反正都是当狗,给谁当不好?之前只能给辽国当是因为辽国强,而现在魏国都打到这里了,还惦记着辽国给的几块破骨头是不是蠢得慌?
一开始李易还有些不敢相信奚王府如此彻底的投诚行径,毕竟他们不仅送出质子改换门庭,还准备调转枪口帮着魏国打辽人,原本前线还在作战的奚族士卒听到传讯,二话不说就转头对着城里的辽人挥刀子,导致接连几城都不战而破,这一幕让哪怕越来越沉稳的李易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就意识到这是个机会,一个可能让原本攻下中京道的时间缩短数倍的机会!
有了熟悉地形的奚族为先锋,北线大军推进的速度终于快了起来,李易主力中军屯驻临潢府南郊龙化州(奈曼旗),控西拉木伦河渡口,分派五千游骑扫荡饶州(林西)、庆州(巴林右旗),焚毁辽帝春捺钵行帐,又于潢水石桥(巴林桥)立碑宣示疆界,只用了短短一月,就彻底隔绝了漠北与上京的联系。
自此,西京道、中京道彻底被大魏收复,虽然这些土地上还生活着大量的辽人,甚至一些边缘城池还燃着战火,各处的反抗也层出不绝,但在上京道维持与陈平部战略对峙无法分出兵力作战的情况下,已经可以彻底宣布,这次北伐的北线、西线大获全胜了。
整个漠南,加上大同外的雄关,重归魏土,展开地图,能清晰看到原本辽国如同虎扑之势的疆域如今只剩下草原与上京道,而魏国则是由偏居南方变成又一次的偌大疆土,秦汉盛唐一寸寸土地,再次刻上了汉人的印记。
同时遥遥指挥两路大军攻城掠地的顾怀走出营帐,他想象着那些在前线扎下的防线,想象着那些收复的疆土,想象着几年之前辽国那几乎致命的南侵以及眼下屡屡建功的北伐,那身藩王蟒服上的金线似乎活了过来,在星夜下游动咆哮。
他看向了榆关,看向了对峙的魏辽大军,看向了上京道。
这一天,终于到了。
......
岁逢己酉,序属玄英,朔风裂帛,霜刃凝寒。魏室靖王秉钺北顾,察辽邦西京道阋墙纷起,辽主失驭,民心离散,遂遣骁将赵裕、杨盛,统西凉铁骑三万,自居庸关鼓角西发,欲袭大同,断辽西犄角。
初,赵、杨二将定奇策,以奔袭为锋,昼隐星驰,夜渡霜河。旬日间,铁骑卷碛云,过永兴、文德,若雷霆击幽谷,直薄怀安。辽军懵懂未觉,怀安城堞猝闻金柝震天,魏骑已若黑潮拍岸,一鼓拔城。旋渡洋河,踏雪破长青,长驱直指大同。
然行至长青隘,辽将已窥魏谋,旌旗蔽野,严阵以待。魏军三遭伏击,锋锐受挫,盛奋臂中流矢,血染玄甲,犹自挥槊喝令:“战不旋踵,敢退者斩!”裕登高瞰势,见桑干河银练横陈,忽指冰面谓诸将曰:“天时助我!今河封如铁,若踏冰径渡,可出其不意,直捣黄龙。”大军振奋,遂弃辎重,轻骑衔枚,踏冰疾行。
冰面滑若琉璃,战马铁蹄铿锵若战鼓催征。既渡河,魏军偃旗息鼓,啖霜食雪,稍息征鞍。裕解甲视刃,寒芒映眸,厉声曰:“此去大同,百二十里,非生即死!诸君可愿随某踏破贺兰,饮马桑干?”众将轰然应诺,声震霜空。
大同者,西京之锁钥也,城高池深,箭楼嵯峨。时辽将萧弘,本降魏复叛,屯朔州狼顾,闻魏军西来,竟驱难民、流民为肉盾,效田单火牛之计,然大同守军矢石如蝗,弘攻之旬日,城下白骨蔽野,终不得入。
焦灼之际,魏军忽自天降。裕分兵三路:一军攻南门,以火器轰瓮城;一军破东门,天雷裂帛,城垣崩摧;一军截后路,若铁索横江。魏骑如黑云压城,辽军惶遽,自相践踏。
大同守将见魏军破城,知大势已去,乃泣血登城,厉声呼曰:“吾辈守土有责,然天命在魏,今以死明志!”言讫,自刎殉城。余众见状,多弃械而降。弘闻变,惶急率亲卫突围,然魏军铁骑环伺,箭雨如蝗,亲卫十不存一,方得夺路而遁。
魏军入城,秋毫无犯,开仓济民,抚恤孤寡。百姓焚香顶礼,呼“魏军仁义,天兵降临”。赵裕登城瞭望,见大同烟尘渐息,抚剑长叹:“此城得复,非某等之功,实天意助魏,民心所向!”
未几,魏步卒大军继至,旌旗蔽日。辽民闻风归附,诸州望风而降。弘遁草原,欲投辽主,然辽主自顾不暇,拒之如敝履。萧弘悲呼:“吾一生反复,终作丧家之犬!”遂流亡漠北,举旗誓反魏、辽。
是役,魏军以奇制胜,斩首五万,获马八千,粮秣器械不可胜计。西京道平,魏土扩及河套,北疆之患,一时尽除。靖王乃铸铜鼎铭功,勒石记胜,传檄四方:“辽邦气数已尽,魏室当兴!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魏土!”
时人曰:昔汉武倾国逐匈奴,今魏以偏师定云朔,岂惟火器之利耶?观赵裕踏冰破城,杨盛骨矢守陴,皆以必死之心行非常之事。更兼靖王庙算,裂西京道于指掌。自此胡笳声咽,汉旗风卷,阴山南麓皆闻《无衣》之歌。--《北伐记略,其二,前魏无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