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探路的高适
“子美,不知是何要事?”
“达夫,此事还是由太白与你说罢。”
杜甫望向李白的方向。
他算是半路加入,虽然跟随着好友李白前往了一趟后世,但是如果换作他来讲解,肯定有很多细节无法面面俱到。
换作好友李白来讲述,更为妥当。
高适将目光转向李白。
“太白,不知你信件中所提到的那件天大的事情为何?”
“达夫,是关于安禄山的事情。”
“嗯?安禄山?”
高适有些惊奇地看着李白。
安禄山现在可是河东、范阳和平卢三镇节度使,在大唐可以说位高权重。
他有些想不明白,为何好友李白会突然提及安禄山。
“不知是有关安禄山的什么事情?”
“安禄山恐怕要造反了,我们想要将此事提前告知哥舒翰节度使。”
“什么!”
高适拍案而起,满脸的不可思议。
安禄山会造反?
真的假的?
“太白,你这消息不知道从何而来?是否属实?”
吃惊过后,高适便马不停蹄地确认消息的来源与真实性。
能让好友不远千里,从江陵赶到陇右,就足以说明了好友对于此事的重视程度。
但是,重视是远远不够的。
他要确定此事的真伪。
毕竟,这件事牵扯实在太大了。
安禄山可不是一般的节度使,毫不夸张的说,安禄山是如今大唐第一的节度使。
光是三镇的兵力,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河东5.5万人,范阳9.1万人,平卢3.8万人。
光是明面上的兵力,就有近二十万。
更不要说,如果安禄山想要造反的话,势必会隐藏兵力,二三十万都有可能。
而安禄山一旦造反,那无疑会是一场席卷整个大唐的动乱。
对大唐而言,那将会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所以,无论这个消息真假,他都应该要慎重对待。
首先第一步,便是要询问清楚,他的好友李白从哪里获知了这个消息。
毕竟寄信的时候,李白身在江陵。
要知道,江陵距离安禄山老巢范阳的距离,不仅是比长安到范阳的距离远,甚至比鄯州到范阳的距离都要远。
而现在,不仅是长安没有获得消息,节度使那也没有获得消息,但是,远在江陵的好友却获知了消息。
以他对李白的了解,他的这位好友,并不是无的放矢的人。
只是,他的这位好友的消息,究竟是从何而来?
感受到高适询问的目光,李白缓缓开口道。
“达夫,这件事应该准确无误,至于我如何得知……
虽然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是,有关安禄山造反一事,是我从后世获得。”
与李白料想的差不多。
在听到他是从后世得知这个消息后,高适脸上郑重的神情变得疑惑。
“等等,太白,你说什么,后世?”
李白点了点头。
见到李白点头,高适罕见地不淡定了。
“太白,是我理解的那个后世吗?就是天宝十二年之后的朝代。”
“是,准确地来说,是天宝十二年的一千三百年后。”
“太白,你是说,你前往了一趟天宝十二年的一千三百年后?”
“是的。”
高适一时有些无法接受。
常人怎么可能前往一千三百年后呢?
想到这,高适的目光落在了一旁的杜甫身上。
“子美,这……”
出乎高适预料的是,杜甫也在此刻点了点头。
这下子,高适整个人凌乱了。
不过,凌乱片刻后,高适便恢复了往日的神态,开始思考接下来的发展。
但是,最终高适还是摇了摇头。
“太白,关于此事,恕我无能为力。
即使我相信此事,但是因为缺少有力的证据,就算我将这一切告知哥舒翰节度使,恐怕他也不会相信。
而且,如果没有决定性证据的话,即使我们知晓了安禄山想要造反,也没辙。
现在的安禄山在陛下面前可是炙手可热的人物,加之陛下也知晓哥舒翰节度使与安禄山之间存在着间隙。
因而,缺少证据支持的哥舒翰节度使,即便去陛下面前陈述此事,也会被陛下认为这是哥舒翰节度使与安禄山的私人纠纷,不予理睬。”
高适的分析有条有理,李白也是止不住地点头。
如果是一般情况,确实是无可奈何。
但是,他这可不是一般的情况。
“达夫,如果我说,我能带着你与哥舒翰节度使前往一趟后世,这算不算有力的证据?”
高适猛地抬起头,看向李白。
“太白,你……你说什么,你……你能够带着我与哥舒翰节度使前往后世?”
高适说话都有些结巴了,他没想到,他竟然也能够前往这所谓的后世。
如果能够前往后世,那确实可以算作决定性的证据。
望着略带激动的高适,李白微微颔首。
见到这一幕的高适有些迫不及待地询问道。
“那太白,不知我们该如何前往?”
“只需要跟在我身后即可。”
“如此简单?”
高适有些不敢相信,这么简单就可以前往后世。
“达夫,安心便是,我已经和太白去过后世一趟了。”
杜甫的宽慰之声传到了高适的耳中。
高适闻言,立刻行动了起来。
一炷香的时间后。
高适一个眨眼的功夫,就发现了眼前的场景骤变。
从熟悉的节度使府,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太白,这里是?”
“达夫,这里便是后世,走吧,我们去不远处的那个食肆,去见一见食肆的店家。
你有任何问题,那位店家都会帮你解答的。”
农家乐中。
虞世南正手持喷壶,在给菜地浇水。
面对着如此新鲜的浇水方式,虞世南感觉到啧啧称奇。
在虞世南浇水的同时,张泊半蹲在地,正在采摘着新鲜的蔬菜。
这时,李白杜甫领着高适走进了农家乐中。
一进入农家乐,高适就用好奇的目光,四处进行着打量。
他发现,虽然这间食肆表面上看起来就是一间普通的食肆,但是,较之大唐时期的食肆,明显精细太多了。
李白刚进入院子,就看到了正在忙活的张泊。
“店家。”
打完招呼的李白,注意到了院子当中,还有一位年岁较之他还要大上不少的老者。
见到久未谋面的李白,原本半蹲的张泊站了起来,与李白杜甫两人熟络地打起了招呼。
同时,张泊看到,李白杜甫身边多出一人。
结合着眼前之人汉人的相貌,加之年龄的关系,眼前之人必然不是哥舒翰。
而如果,李白与杜甫还会带一人来此的话。
那么这人毫无疑问,就是两人的共同好友,大唐中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也是大唐唯一一位封侯的诗人,高适。
在张泊思考的间隙,李白已经领着高适来到了张泊的面前。
“李叔,想来这位就是节度使哥舒翰的掌书记高适吧。”
高适没想到,他一句话未说,眼前这位刚过及冠的年轻人,便一语道出了他的身份。
微微一怔后,高适便对着面前的张泊拱手道。
“正是,不知店家怎么称呼。”
“我姓张,弓长张,名泊,水泊的泊,不过,还是称呼我为店家吧。”
高适闻言,点了点头。
这时,虞世南拿着喷壶,来到了张泊的身侧。
见此情形,张泊便开始为众人介绍起彼此。
“虞县公,这三位来客,是盛唐时期之人。
这位是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高适,字达夫,三人都是历史上留下极大名声的诗人。”
初来农家乐的高适当即露出一副诚惶诚恐的表情。
“店家谬赞了。”
此时的杜甫,听到张泊对虞世南的称谓,望着面前的虞世南,脸上露出了沉吟的表情。
眼前的这位虞县公,难不成是……
“李叔,杜叔,高叔,这位是来自贞观十一年,大唐的开国县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虞世南。”
嗯?
贞观十一年?
高适疑惑不解地看着面前的虞世南。
这……这不对吧。
与高适的困惑不同,李白与杜甫,在听到虞世南的名号后,两人皆是极为尊敬地向虞世南拱手行礼。
见到这一幕的张泊,想起来一件事。
虽然李白与杜甫两人,一人诗仙,一人诗圣,但是他们可不仅仅在诗方面有所成就,在书法方面,他们两人同样成就斐然。
就拿李白来说。
李白仅留给后世一幅字帖,其名为《上阳台帖》,作于天宝三年,是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宫后所作。
而就是这一副字帖,在历朝历代,收到了历代皇帝与文人的喜爱。
例如北宋书法大家黄庭坚曾经评价道。
“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
宋徽宗赵佶,乾隆皇帝也曾在《上阳台帖》作题跋。
所谓的题跋,就是指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后的文字。
除了这两位皇帝,还有着一系列的收藏家,文学家在上面题跋。
这就导致李白的《上阳台帖》原文是二十五个字,但是这些人在字帖上所提的字,超出了原文的几倍有余。
而在后世,国家文物等级分类中,《上阳台帖》可是“一级甲”的分类,也就是能被称为国宝的存在。
甚至网传仅仅二十五字的《上阳台帖》,价格高达四十多亿。
至于杜甫,虽然并没有像李白那样留下传世名帖,但是杜甫的书法同样没话说。
他家学渊源深厚,祖父父亲都精于书法,这就使得杜甫自幼学习书法。
说起来,杜甫与虞世南之间,有着一层特殊的关系。
杜甫的书法其实也算是传承于虞世南,在他所做的《赠虞十五司马》中就提到了这件事。
“远师虞秘监,今喜识玄孙。”
并且,他还不是学习虞世南的书法这么简单,杜甫甚至还认识虞世南的玄孙。
将来,如果虞世南想要前往盛唐时期,倒是可以让杜甫带个路。
“诸位,我们还是进屋再说。”
面对着张泊的邀约,众人也是欣然前往。
将茶叶泡好,推至众人面前的张泊刚刚落座后,他便开门见山地说道。
“高叔,想来现在的你,有着不少的问题想要询问。”
其实,在看到高适的第一眼,张泊大致上猜到了高适前来的目的。
虽说李白与高适乃是好友关系,但是安禄山之事实在是兹事重大。
他不好妄下决断,直接领着李白与杜甫,去见哥舒翰。
所以,他便来此探探路。
听到张泊问题的高适点了点头。
“店家,关于太白与我所说的安禄山造反一事,难不成是真的?”
“没错,现在是天宝十二年,按照原本的历史发展,安禄山将会在天宝十四年造反。”
得到张泊确切消息的高适此刻没有欣喜,反而是一脸忧愁。
“店家,既然我能够前来,哥舒翰节度使想来也能够前来,那哥舒翰节度使知晓此事倒也顺理成章。
但是知晓安禄山造反是一回事,能否阻止安禄山造反,又是另一回事。”
对于高适所担心的问题,张泊也能够理解。
毕竟现在的安禄山,可还是大唐忠臣。
如果哥舒翰想要动手,那就变成他造反了。
而且,哥舒翰的兵力与安禄山的兵力,有着不小的差距。
极有可能打不过。
“除非……我们将陛下也带来此地?”
高适的提议,令得张泊摇了摇头。
“高叔,虽说开元年间的李隆基是一位明君,但是,天宝年间的李隆基已然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
从李林甫与杨国忠执掌朝政十余年便可看出。
而且,说到底,安禄山的造反,与李隆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即使将这一切告知李隆基,能将安禄山之事扑灭,但是之后,势必会出现什么赵禄山,钱禄山。”
“这……”
高适面露难色。
他一时也想不出个合理的办法。
“那店家,不知你可有好的办法?”
“很简单,找外援。”
“外援?”
“高叔,你刚刚也听到了虞县公的身份了吧。”
高适微微点头。
这本来是他打算问的下一个问题。
为什么贞观十一年的开国县公虞世南会出现在此?
“刚刚我也提到,虞县公是来自贞观十一年,贞观十一年,高叔你觉得有谁能够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高适沉思片刻,眼睛蓦然瞪圆。
“店家,你的意思是,太宗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