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相遇一月的雨季

第二百六十七章 北宋收获日

汴京城外,约三十里外的一处职田。

所谓的职田,乃是按官职品级授给官吏作为俸禄的田地,这些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官员在任职期间,可以耕种或出租,从中获取收益作为俸禄。

李格非身为礼部员外郎,乃是正七品,他所拥有的职田为两顷,也就是200亩。

当然,当时李格非的职田上已经种上了粮食,加之父女两人的目的也只是试种一番,再献上去。

因而,最终只种了约莫20亩的土地。

而今日,这20亩的土地显得极为热闹。

在这20亩田地的周围,禁军们按照严格的阵型排列着,每隔六七尺的距离,便有一位身着甲胄的士兵在严阵以待,阳光照射在他们的甲胄之上,散发出一股摄人的气魄。

除此之外,还有着不少的禁军,身着单衣,在田地中进行着收割作业。

距离此地不远的一处田埂之上,如今大宋的官家赵煦,正与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的章惇相对而坐。

两人的面前,正摆放着刚刚收割下来,已经做熟的作物。

赵煦此刻,心思完全没有在面前的作物上,而是看着两只手中的稻穗,怔怔出神。

一支稻穗取自隔壁田地中,传言能够亩产千斤的稻穗,另一支,则是真宗时期,由占城传入大宋的占城稻。

占城稻环境要求不高,而且产量惊人,目前大宋栽种占城稻的话,亩产量可以稳稳地到达三百斤以上。

与那亩产千斤的稻谷,简直可以说云泥之别。

不仅颗粒没有对方饱满,而且稻穗数量也没有对方多。

说不定,亩产千斤之事是真的?

比较完稻谷后的赵煦,目光看向案几上已经被做熟的作物。

伸出手,拿过一个如同两三只成人拳头大小的番薯,将之缓缓剥开。

“官家,要不再等等?”

章惇在一旁担忧地说道。

虽说先前找人试过毒,但是这可是先前从未见过的作物。

万一……

“章卿,无碍,已经过了一个时辰,不是无事发生吗。”

赵煦说完,便将剥开的番薯咬下小半个。

略微咀嚼了一番,赵煦的眼神瞬间一亮。

他发现,番薯的口感明显要比他想象中要好上不少。

细腻绵软,甜而不腻,入口即化。

即使是他,也不得不承认,这番薯的味道极为不错。

随后,他的目光落在了一旁已经垒得高高的两座番薯堆上。

好吃也就算了,问题是,眼前的番薯产量,称得上恐怖如斯。

千斤肯定是有的。

片刻的功夫后,赵煦目光又落在了一旁的玉米上。

赵煦想起了先前李格非与他说的话。

玉米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外面的玉米粒,是供人食用的,一部分是被玉米粒包裹的玉米棒子,可以用来喂养鸡鸭等家禽。

简单来说,玉米全身都是宝。

赵煦倒是没有拿起玉米直接开始啃食,而是捡起盘中的一粒爆开的玉米粒,放入口中。

口感酥脆,外层略带焦糖的甜香,内里蓬松。

不仅好吃,还带给人一种极为新奇的体验。

玉米也不错。

一刻钟的时间后,赵煦已然将案几之上的作物全都品尝了一遍,腹中也传来了一阵饱腹感。

对于今日之行,他甚是满意。

这些作物的口感味道,即使是他,都赞不绝口,也就是说,这些作物给百姓吃的话,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这些作物产量惊人。

就在赵煦感慨的同时,一辆马车进入到了赵煦的视野中。

几息的时间后,马车停靠在了距离赵煦约有十余丈远的地方。

接着,从马车上下来一位头戴直脚幞头,身着圆领大袖,年逾五十,身形瘦削的老者。

老者观望了片刻的时间,就一眼锁定了坐在伞盖下方的赵煦。

他没有停留,便快步向着赵煦的方向走去。

行至赵煦与章惇的身前,老者面对两人,极为恭敬地行礼。

“臣蔡京,见过官家,章相。”

身为户部尚书的蔡京也是没想到,官家这次召见他的地方,竟然会是职田。

虽说现在已是秋收的季节,但是职田的产出,与户部其实并无直接关系,而是归职田所属的官员。

不知今日官家在职田召见与他,究竟会是何事?

“蔡卿,召见你来此的目的,是想让你统计一番,今日这片田地中的作物产量。”

作物?产量?

让身为户部尚书的他亲自统计吗?

蔡京的直觉告诉他,此事非同一般。

缓缓转过身子,蔡京看到有许多的禁卫,怀中抱着一些他先前从未见过的玩意,然后将之垒成一堆。

蔡京粗略地看了一番。

除了稻米与小麦之外,其他的东西,他见过没见过。

“官家,这些是?”

赵煦一个眼神示意,章惇便领会了其意思。

他站起身,开始为蔡京介绍起今日收获的粮食。

随着章惇的介绍,蔡京麻了。

这些垒成堆的玩意是粮食,是作物。

但是这些作物的名字,他听都没听过,甚至都未曾在典籍上看过。

现在的蔡京很是怀疑,官家口中的这些粮食能不能吃。

当然,他可不会傻到直接问官家,这些粮食能不嫩吃。

因为刚刚官家说的话已经说得很明了了,只是让他统计产量。

因而,只需要遵照命令即可。

随着几位禁军,将一个能够称百斤重的太府秤抬出,如火如荼的称重工作便开始了。

对于蔡京而言,这一切都是轻车熟路,因而,没有花费多长时间,便已统计完成。

不过,令他有些惊讶的是,官家让他称重的作物,个头可都是不小,

就是不知道,亩产如何,吃起来味道又怎样。

如果味道尚可,亩产能够略微达到占城稻的水平,那说不定可以略微推广一番。

将数据统计完成,蔡京来到了赵煦面前复命。

“官家,臣已统计好一切。”

“产量如何?”

“禀官家,稻谷产量为一千零一十二斤,小麦产量为八百八十斤,番薯亩产两千八百九十七斤,玉米一千零五十九斤,土豆两千六百六十七斤。”

虽然赵煦先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如今在得到确切的数据后,他整个人也是精神一振。

如此看来,确实如李格非所言,这些作物的产量都能达到千斤。

虽然小麦差了一点,但是在番薯与土豆那庞大数量的加持下,这一点根本就不算什么了。

只可惜,番薯与土豆不能频繁种植,不然会有伤地的风险。

不然的话,赵煦恨不得将大宋全国都种上番薯土豆。

一旁的章惇在听到产量的具体数值后,也是震惊地说不出话。

竟然真的给苏轼做到了。

毫无疑问,苏轼回到京师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了,而且,其必定能够历史留名!

汇报完的蔡京,这时候一头雾水。

为何官家在知晓了这些作物的产量后,便不说话了。

“蔡卿,不知我大宋稻谷与小麦去年亩产如何。”

“禀官家,根据去年户部的记录,我大宋稻谷亩产约为三百三十八斤,小麦亩产约为一百八十九斤。”

赵煦此刻攥紧了拳头。

换而言之,苏轼献上的稻谷的亩产是他大宋去年亩产的三倍有余,至于小麦,则是近五倍。

不可思议!

这时的蔡京,也注意到了问题所在。

“官家,莫非刚刚称得的重量是……”

“没错,乃是其各自一亩地的产量。”

这……

怎么可能!

要知道,占城稻才传到大宋不久,就使得大宋的稻谷产量,能够稳定地在三百斤以上,这较之隋唐,提升巨大。

而小麦则是与隋唐时期相差不大,因为其不像占城稻那般,有着优秀的麦种。

蔡京这时看向他刚刚记下的产量,咽了口唾沫。

如果按照管家所言,那……现在大宋的作物产量,已经达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程度。

这让户部尚书蔡京,生出了一股如梦似幻的感觉。

就在北宋君臣,因为产量,都震惊地说不出话的同时,有两辆马车来到了此处。

“啧,高明,不得不说,这北宋不愧是大隋的五百年后,这些士卒们穿着的甲胄可真不错。”

杨广掀开马车的帷幔,看向外面井然有序的禁卫,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一旁的李承乾默不作声。

因为他感觉,这些士卒身上穿着的铠甲,极像他们大唐的乌锤甲与山文甲,甚至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这北宋都不改进的吗。

“高明,你是不是也很羡慕这些甲胄。”

见李承乾半晌不说话,杨广在一旁继续说道。

“这些甲胄,有些像我大唐的甲胄。”

“喂喂,想想也不可能啊,现在可是大隋的五百年后,你的贞观年间不就是在大隋的几十年后吗,也就是说,你们大唐与北宋相隔了四百多年,四百多年没有发展甲胄,这怎么可能?”

话是这么说,但是他的眼睛又不会出错。

或许这一切,只有大宋的官员才知晓了。

随着马车停靠在一旁,李承乾与杨广也是下了马车。

“咦,李小娘子,你没有去见大宋皇帝吗。”

见李格非独自一人前往,杨广向着一旁的李清照打听道。

“此事尚且不急,因为官家先行召见的爹爹,所以爹爹会在完成官家的任务后,再向官家引荐我,而且,这里也并不是一个适合前往后世的场所。”

在李清照解释原因的同时,杨广则是抬头眺望这不远处伞盖下的几人。

“奇了怪了,为什么那几人中没有一人穿着绣有龙纹的龙袍。”

“那是我大宋的国情,龙袍之上没有龙纹,只是单纯的赤色。”

“哦,原来那个身着赤色长袍的年轻人就是你们的皇帝啊,也太过年轻了一些,高明,你说是不是?”

李承乾此刻也在默默观察着李清照口中的那位大宋皇帝,听到杨广的问询,他也是点了点头。

“李小娘子,不知你们大宋皇帝年纪几何,又是何时登上的皇位。”

李清照歪着脑袋,想了几息的时间。

“目前官家二十有三,十二年前就登上皇位,不过那时尚小,直到六年前才亲自执政。”

听到这一切的李承乾也是颇为感慨。

历史上,刘据37岁离世时,依然还是太子,朱标37岁离世时,同样还是太子,杨广,直到三十五岁,才成为皇帝。

眼前这位大宋皇帝,竟然在与他相仿的年纪,就成为的一个国家的实际掌控者。

“唉,真是人比人气死人,我现在三十一岁,连个太子都不是。”

杨广见状,小声地嘟囔了一声。

在李格非向着赵煦行进的同时,赵煦也注意到了李格非的到来。

赵煦没有犹豫,直接站起身,向着李格非的方向迎了上去。

从刚刚称得的重量上看,先前李格非的所言非虚。

毫无疑问,李格非算是大功一件。

当然,这一切也少不了苏轼的功劳,他回宫便下旨,让苏轼返回京师,好好犒劳其一番。

现在赵煦只感觉到一身轻松,因为接下来,大宋将会迎来一个没有饥荒的盛世!

而他,完全可以凭借这股优势,实现太祖太宗皇帝未能实现的愿景。

收复燕云十六州。

蔡京顺着赵煦行进的方向,看到了一位与他关系匪浅的人。

李格非。

理论上来说,李格非是他的姑丈。

因为李格非娶了王珪的女儿,而他娶了王珪的孙女。

不过理论是理论,他平日里与李格非倒是交流不多。

但是,在见到了官家向着李格非走去时,蔡京心中一惊。

他压低声音,向着身侧的章惇询问道。

“章相,这是为何?”

章惇自然明白蔡京所指何意。

“元长(蔡京),你刚刚已经获悉了那些作物的惊人产量了吧,那你可知,这些作物是何人所献?”

章惇的问题,结合着刚刚官家的动作,一个大胆的念头,浮现在蔡京的脑中。

“章相,你的意思是,那作物是李格非所献!”

“准确的来说,是李格非与其老师苏轼所献,当然,经此一事,想来苏轼从儋州回来,已经是板上钉钉一事了。”

章惇话语中无喜无悲,说完后便跟上了赵煦的脚步,只留下了蔡京愣在原地。

得到惊天秘闻的蔡京,现在脑海中就想着一件大事。

他要不要改换门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