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2章

不过,现在。

皇帝是一代目。

藩王也是一代目,数量稀少,权力大。

在他们面前作妖,还是有后果的。

……

奉天殿。

大朝会。

晨光初透。

朱元璋端坐龙椅,面色沉静,但眼底却藏着一丝锐利的光——

降水最大的时段已经度过了。

但接下来,灾后重建工作,仍然是重中之重。

工部尚书薛祥手持奏本,声音洪亮:

“陛下,北五省汛情汇总——”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中众臣,才继续道:

“渭河决口三处,汾河溃堤五处,卫河漫溢二十里……然——”

这一声“然”字拖得极长,殿内霎时静得落针可闻。

“黄河全线安然无恙!开封段虽有险情,但堤坝稳固,无一决口!”

殿中嗡然,众臣面面相觑。

黄河是什么?

是“地上悬河”,是悬在开封城头顶的一把刀!

往年莫说暴雨,就是寻常汛期,也得崩几段堤防,淹几座县城。

可今年,上游这么大的水情——

开封段竟真守住了?!

朱元璋手指轻敲扶手,淡淡道:

“哦?不是说‘大旱之后必有大涝’是危言耸听吗?”

这回灾情的覆盖面广,涉及百姓众多,老朱心里是有些窝着火。

这一句话,像一记无形的耳光,狠狠抽在当初反对最凶的几个大臣脸上。

詹徽的胡子抖了抖。

王肃的笏板差点脱手。

兵部尚书赵羾更是老脸涨红,恨不得钻进地缝里去。

“往年也就罢了,那是天灾,”朱元璋声如洪钟,在殿中回荡,“今年呢?”

他冷哼一声:“咱一边让北边修淤地坝,一边治黄河。

北方的坝,就是修不成,刚流那么多水都守住了,一些支流,竟然多处决口!”

群臣都低着头,听皇帝的训斥。

朱元璋声音骤然拔高了:

“你们说说,这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啊?!”

他又哼了一声,黑着脸,心里头是感慨万千。

这段时间他算是看到了,全国上下有太多庸碌无为的官员,又或者说他们能力上有短板弱项。

在收到上头的命令之后,及时的开始调度,表现能算得上是良好了……

如果能够结合地方实际,协调各方,做出实效,那就是优异。

如果能够提前预知到风险,并以坚如磐石的决心,遇到再多质疑阻挠,也要让全国积极应对……

那便是——

国士无双!

殿中沉寂片刻。

户部尚书滕德懋率先出列,声音里带着几分叹服:

“陛下,工部侍郎此次治河之功,实乃百年罕见。”

他展开手中账册,指尖点着密密麻麻的数字:

“清淤疏浚、泄洪分水、水泥筑堤……若非四月陆侍郎便力排众议,坚持备汛,此时的开封怕已成泽国!”

兵部尚书赵羾也深吸一口气,上前拱手:

“老臣惭愧……当初还讥讽侯爷‘杞人忧天’。”

他苦笑一声,“如今看来,不是天灾难测,是老臣眼拙……”

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捻着胡须,难得没有挑刺,而是沉声道:

“《春秋》有云:‘圣人见微知著’。广智侯此番,当得起‘先知’二字了……”

一时间。

人红万人捧,墙倒众人推。

殿中众臣纷纷附和,赞誉之词不绝于耳。

面对满朝称颂,陆知白缓步出列,神色平静如常。

“诸位大人谬赞了。”他拱手向朱元璋深深一揖,“前瞻之能,不过术尔;顶压决断,方为大道。”

他抬起头,目光澄澈:

“若无陛下圣心独断,力排众议,臣纵使真的未卜先知,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这番话说完,殿中众臣神色各异——

有人面露钦佩,有人暗自惭愧,更有人偷偷瞥向龙椅上的朱元璋,揣测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