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3章
朱元璋眯起眼,指头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了两下,眉头轻挑——
这小子,倒是一贯的会说体面话。
陆知白继续道:
“治河如用兵,非一人之功。周王督粮、楚王调运、刘芳守堤、河工舍命……此皆陛下统御之效。”
他顿了顿,声音愈发诚恳:
“臣不过恰逢其时,献拙计一二。真正的国士——”
他目光扫过殿中众臣,最后落在朱元璋身上:
“是敢为天下先,敢担千秋责的明君。陛下之决断,方是定鼎之功。”
他心里确实是这么想的。
管你有千般智谋,最后还是得领导拍板决策。
朱元璋摩挲着龙椅扶手,面上不显,心里却已乐开了花。
“行了,倒也不必如此谦虚,”他摆摆手,语气虽淡,却藏不住那一丝高兴,“好一个‘敢担千秋责’!”
陆知白拱手道:“陛下圣明如是。”
一时间。
众臣也是跟着山呼万岁,声浪如潮。
待到殿中宁静之后。
通政使紧接着上前,展开一份奏章:
“陛下,近半月来北方受灾各地,粮价已汇总完毕。”
他清了清嗓子,朗声道:
“西安府,米价每石八钱。”
“太原府,米价每石七钱五分。”
“开封府——”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中众臣,才缓缓道:
“米价每石四钱五分,仅比平日高出两成……”
殿内霎时一片哗然。
一个兵部郎中忍不住脱口而出:
“怎么可能?!漕运断绝,开封粮价,怎会这般稳定?”
朱元璋其实已经收到奏报了,但这时候他自然是要接着搭台,便问道:
“哦?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通政使详加解释,从袖中抽出一封奏本:
“回禀陛下,周王殿下与楚王殿下联手,自湖广调粮二十万石,设‘济民仓’平粜,开封百姓人人称颂。”
平粜tiào,就是官府在荒年缺粮时,将仓库所存粮食以平价出售。
奏本是开封知府所呈,力透纸背:
“周王殿下日夜督粮,楚王殿下自湖广调拨协调,二王仁德,百姓感念……”
朱元璋接过奏本,忽然“啧”了一声,似笑非笑:
“老六倒会做人,拿老五的王府当仓库?”
群臣的神色顿时都微妙起来。
这事儿,咋说呢。
要是放到平时,少不得要被狠狠的弹劾,说他们与民争利之类的。
从规矩上来说,藩王插手民生领域的经营,不太合适。
可是,从效果上来说嘛……
确实是把粮价稳定住了。
让开封百姓既没有遭遇水患,也不缺粮。
朱元璋微微颔首,目光扫过群臣,淡淡道:
“咱这几个儿子……倒还算懂事。”
语气平静,可那微微上扬的尾音,分明透着一丝“老子基因就是牛逼”的骄傲。
一名御史出列,义正词严:
“周王殿下编纂《救荒本草》已是功德无量,今又亲赴粮仓调度,实乃仁心济世!
楚王殿下自湖广调粮,更显兄弟同心同德!”
说罢,他偷偷抬眼瞄向朱元璋的表情。
工部一位郎中整了整官袍,拱手说:
“两位殿下这粮食调度,堪比广智侯的治水之法!”
他伸出手指在空中比划着:
“湖广粮船走汉水入丹江,再转陆路至南阳,最后经白河入黄河,这漕运改道的妙计,省了足足二十日路程!”
这其实全是陆知白规划的路线……
朱元璋听了,严肃地“嗯”了一声。
还有大臣张了张口,要来点锦上添花。
被朱元璋摆手制止了。
他面色严肃,沉声说:“可是其他地方的粮价,为何那般高?”
“咱知道,现在许多河道涨水,漕运风险大,可官府就任由粮商囤积居奇?”
他越说越是恼火:
“还有西安府,听说有的县,官府趁机把发霉的陈米施舍给灾民,致使多人上吐下泻?”
老朱一拍龙椅扶手:“着有司彻查此事,严惩不贷!”
殿中的气氛顿时又凝重了一些。
西安、太原也是有藩王的,秦王和晋王。
但是没有出现开封那样难得的清明景象。
这也就越发的衬托出,周王和楚王的举动,实在是难能可贵。
朱元璋微微的叹了口气。
他觉得,也不能对秦王晋王要求太高了。
他心里自然也是明白,要是没有陆知白从旁出主意,周王跟楚王大概也想不到要珠联璧合……
朱元璋又想起了锦衣卫收集的民间小道消息——
陕西山沟里,逃灾的流民唱:
“淤地坝,哄人坝,旱时修来雨时垮~
朝廷粮,老鼠粮,吃到肚里断肝肠~“
而黄河堤上,守夜的汉子们则是唱:
“水泥堤,救命堤,浪头再大不挪移~
侯爷策,神仙策,龙王碰上也没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