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你不心疼吗?
谢家有权有势,自然在银钱方面也是富裕的。
关于谢婵的嫁妆,老夫人和于氏早就想过了,公中会出一千贯钱做为嫁妆银,还会给给她一处小庄子、两间商铺,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那个时候的老夫人和于氏,还以为谢婵是要嫁进宋家的,所以觉得这些嫁妆也是拿得出手的。
只是没想到,后来两家退婚,如今郑拓要求娶谢婵,这郑家,显然就比宋家差一些的。
但郑拓本人有前途呀,而且他的姐姐还嫁进了顾家,所以,这嫁妆方面,也是不能苛待的。
更要命的是,先前许昭昭闹了一出涨月银的事,老夫人和于氏就更得慎重了。
公中出的这些,按理也不少了。
但是谢啸林是长子,而且还是国公爷,如果分家的话,那么谢啸林是至少能分得六成家产的。
也就是说,这国公府整个儿都是谢啸林的,那些田地等相关产业,谢啸林手里也应该是最多的。
如果分了家,那么谢婵就是国公府的正经小姐,虽然是庶出,但是身份毕竟不一样,严格来说,谢芸和谢乔两人的身份其实是比不上谢婵的。
毕竟她们两个的爹都没有谢啸林厉害!
这年头就是这样,女儿家嘛,出阁前拼父母,出阁后拼夫婿,晚年时拼儿女。
啧,都一个样。
老夫人和于氏又商量一番,老夫人还是觉得得再加些嫁妆。
不能让老大吃亏。
家里这些年的安稳和荣耀,都是大儿子拼命挣回来的,他的女儿成婚,不能太小气了。
“把嫁妆银加高,加到两千贯。另外,庄子也给她换成一个八百亩以上的。铺面的话,京城这边只给两家就成,但是我记得云阳县还有几步铺面,给她拨两间过去,日后她是自己安排人做营生,还是只吃租钱,都由着她。”
“是,母亲。”
于氏不会有任何的反对意见。
毕竟谢婵是长房的姑娘,而且当初谢芸的嫁妆可比谢婵的丰厚。
当然,可是单纯看公中出的,好像比谢芸也少不了多少了。
那些个零碎东西不计数,最要紧的就是银钱和产业。
毕竟产业是能继续生钱的,至于一些器皿之类的,用了就用了,碎了就没了,所以于氏不是很在意这些。
婆媳二人商量好之后,就命人将谢啸林和谢铮、许昭昭都叫过来。
谢啸林没有什么意见,事实上他也不知道先前谢芸出嫁时都备了哪些嫁妆,但既然是母亲点头的,应该是错不了。
于氏将这些都说完之后,老夫人见长房没有质疑的声音,一颗心才落回到肚子里。
“这些年,婵儿和娟儿也都是在我身边养大的,两个孩子虽然是庶出的,但也是我的孙女,日日过来请安唤我一声祖母的。我年纪大了,有些首饰钗环颜色太过艳丽,我也用不上了,便拿出几件来给婵儿添妆。”
“让母亲费心了,您的东西,还是留着吧,好些都是当年外祖母亲手给您备的嫁妆呢。”
谢啸林想起幼时母亲对他们的教导,自然而然地便想起这件事,所以觉得自己女儿怎么能要祖母的东西呢!
老夫人笑了笑,看样子心情很好。
“我这半截土埋到脖子的人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这些不过是身外之物,我要是放不下,也是惦记着咱们国公府的这些孩子们。不过三郎争气,大郎和二郎如今也都有小成绩,我们谢家未来还会有小辈出头,我这心里头就高兴。
添妆的事情,你就不必多说了。我年纪大了,手里头也没有多少好东西了,就额外再给婵儿添两块金铤,两块银铤,成双成对,也图个吉利!”
老夫人都这样说了,谢啸林自然也不好再推辞。
而且于氏也知道,当初芸儿出嫁的时候,老夫人也给了两套首饰,金银铤各两块。
这也算是不偏不倚。
回去的路上,谢啸林将他们夫妻二人叫去书房。
“我这里的东西无非就是那么几样,三郎也都知道,没有什么好藏着的。谢婵是我的第一个出嫁女,我多年不在京城,对于如今的一些新规矩也不是很明白。
三郎媳妇,你且说说,家中给准备的那些嫁妆如何?在一众贵女中,可是落了下乘?”
刚刚当着母亲的面,谢啸林当然是什么也不能说的。
许昭昭细细一想,摇头道:“回父亲,那些嫁妆的数量还是可以的。虽然不及正经嫡女的规制,但若是放在一众庶女的嫁妆里,满京城排,应该也能排到前十的。当然,不能把皇亲的那些庶女算进去。”
谢啸林也不傻,听这意思,就是嫁妆可以,不出彩,但也不会掉国公府的价儿。
“我这些年在京城也没有另外置办产业,但是我在冀州那里倒是有不少,只是谢婵是女儿家,若是给她做嫁妆,我担心她也护不住那些产业。”
“父亲不必担忧,不是还有一位妹夫嘛!再说了,您给的陪嫁里,可不仅仅只有金银财宝,也可以是几个、十几个的魁梧壮丁,又或者是精明能干的管事呀!”
谢啸林顿时恍然大悟,对呀,他先前怎么没想到这一层?
“既然如此,那就只给他一处冀州的庄子吧,商铺这些,太麻烦,田产比较容易打理,只要不闹灾,一年的进项是大差不差的。也能让她省些心。”
“可以。”
谢啸林有些好奇地看向许昭昭:“我给女儿送出这么多的嫁妆,你不心疼吗?”
要知道谢啸林可就只有谢铮一个儿子,日后他的东西,自然都会是谢铮的。
现在自己送出去的嫁妆多了,那日后落在谢铮手里头的东西可就少了。
许昭昭扑哧一笑:“没有什么好心疼的。不过就是一些产业,您就算是都给了两位妹妹,我也没有什么不满意的。那是您靠着一身的军功和伤疤换来的,您给谁,我都没有怨言。况且日后妹妹有足够的嫁妆傍身,她们的日后过得好了,我和三郎也能省心一些,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