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顺水推舟
大家都是体面人,自然不会往外多嘴。
但这件事,还是在几天后,在京城传开了。
传言不一,但最终是将那天的对话都一字不落地传出去了,这其中,也包括许昭昭命人给另外两间雅室的客人们送酒并且提醒的话。
坊间传得最多的,但是崔氏女不知廉耻,勾引别人的未婚夫。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人说安乐县主也不过尔尔,面对势大的崔家,也同样是要低下头来。
崔家主命人查了几天后,最终得出结果,是酒楼的一个跑堂,再加上两位胡商给传出去的。
至于胡商,酒楼里一天来来往往那么多的宾客,如何查得出来到底是哪一个?
倒是抓住了那个跑堂的,结果没想到,找到时,那个跑堂的被人痛揍一顿,而且腿也被打折了,这下子,崔家真是有理也说不清了。
更何况,崔家原本就没有理。
那个小二原本以为是崔家人对他动手的,见到崔家人时还不停地磕头认错,说以后再也不敢了。
这种事情,如何能闹大?
最终,崔冲命人将他放了,同时还送上两贯钱让他就医,如此,才算是平下一些谣言。
崔琴的名声毁了,但是崔家的名声不能毁。
有崔家人出手,这件事还是很快就被人压下去,而且还故意放出另外一种流言,只说是崔琴在外游玩时,幸得宋三郎所救,二人虽无私情,但到底是身体有了接触,宋三郎不想败坏崔琴的名声,这才主动提及退婚。
总之,就是把锅往意外、无意这上面引。
至于有多少人信,那就不得而知了。
崔玄正其实有怀疑过是不是许昭昭故意设下的套子。
但是他也的的确确地证实了,许昭昭带着两位小姑子出门,又是买首饰,又是看一些稀罕玩意儿,最后才去的那家酒楼,而这些,都是崔琴命人查到之后,自己主动送上门的。
所以,这跟许昭昭有什么关系?
至于后面的流言,崔玄正和崔冲等人都不信和许昭昭有关。
理由也很简单,因为许昭昭自己也被流言所伤,比如说她虽是县主,但到底是比不过底蕴丰厚的崔家,或者是说她就算是县主,也得向崔家低头等等。
更有甚者,说许昭昭胆小怕事,明明是崔家欺人太甚,可是她却想着息事宁人,说她性子太软,日后定然撑不起护国公府的门户来等等。
这等的流言都出来了,崔家人是脑子有坑,才会怀疑这一切是许昭昭做的。
但事实上,这事儿还真是许昭昭让人干的。
只不过做的比较隐晦,而且关于自己的一些流言,那些不轻不重的,自然是她安排人故意散播的。
而后来有些不太好听的流言,许昭昭不用查,也知道是谁做的。
她也不急,甚至还故意给对方行了方便,好让那位自以为是地以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更因此而给对方一个许昭昭很好对付的错觉。
果然,有的人很快就飘了呀。
丁香有些生气:“主子,咱们就由着她这样胡做非为?”
“放心吧,闹不起什么大乱子来。而且这股子流言,虽说不好听,却帮了我的大忙。”
丁香不解,而许昭昭也没有解释的必要。
总不能说,她之前的名声太好了,又太能赚钱了。
如果再这样下去,难保不会惹人生疑。
如此刚刚好。
有些不好的流言作祟,至少可以让上位者对她更放心。
没有哪一位上位者会喜欢完美的世子或者是下属。
没有短处、没有缺陷,这样的人,不好掌控呀。
所以,纵观历史你就会发现,很多在皇帝那里受宠且得重用的,多多少少都有点儿不大不小的毛病。
各种各样的。
比如说有行事张狂的、有内宅不修,且惧内的、有好色贪钱的等等。
总之,有弱点,上位者才会真地愿意用,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掌控这枚棋子。
许昭昭不是朝臣,所以完全没必要考虑这些。
但
她的父亲兄长是武将,她嫁的又是一位武将,且都身份显赫。
她的父亲是出了名的宠女如命,她的夫君也许下了一生只娶一妻的诺言,所以,她有弱点,就意味着她的父兄有弱点,她的夫君有弱点。
这是上位者喜闻乐见的。
人不能太完美,否则就会招祸。
所以,现在有个小虫子拼了命的蹦跶着想要坏她的名声,许昭昭也就顺水推舟,看似是在毁坏她的名声,实际上,却是帮了许昭昭一个大忙。
谢婵的婚事定下,接下来便要开始准备聘礼了。
若是高门嫡女,自女儿出生之后,便会有其母亲开始攒嫁妆,一直到女儿出嫁。
许昭昭便是这样的例子。
但若是庶女,那就得看她是否得宠,自己的生母又是否富贵了。
显然,谢婵的生母只是一介奴婢出身,并没有多少的银钱傍身,所以也不可能给谢婵攒下多少好东西。
国公府的规矩,庶女出阁的相应陪嫁份例,这算是一份儿。
谢啸林身为谢婵的生父,自然也要为她准备一份儿。
无论是否丰厚,总归是做父亲的一份心意。
而谢铮和许昭昭身为长嫂,自然也是要准备一份的。
按国公府的规矩,等到郑家的聘礼送来,只要稍做调整,或者是更换后,便会原数再抬去夫家,这也算是对谢婵的看重了。
很多人家,送来的聘礼都会直接收入公中,不会再给庶女陪嫁回去的。
女子出嫁,是要将她日后生活所需的所有东西都备齐的。
家境越好,准备的东西就越多,甚至是连死后的棺材都是准备好的。
谢婵因为生母出身卑微,所以这嫁妆一事,就只能是拜托给许昭昭了。
贾氏也是多次向许昭昭示好,言行谦卑,只盼着女儿能风光出嫁就好。
谢啸林一个大男人,他准备的嫁妆,主要就是以银钱珠宝为主,其它的一些生活器具,他不懂,也不会去张罗。
于氏在请示了老夫人之后,便开始准备一些必需品。
比如说碗碟等一应器具。
至于成婚时用的一些家俱,这是国公府早就命人备下的,比如说拔步床、绣凳等等,都是现成的,届时只需拉到郑家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