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岩院士:我坚定支持转基因
沈岩作为医学分子遗传学的中科院院士,在基因研究领域成就斐然。他主要从事人类遗传疾病基因识别、dnA诊断和疾病分子机理研究,在单基因遗传病和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研究方面成果突出,还参与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中国承担的1%基因组测序项目 。
从科学原理层面来看,沈岩院士对基因的深入研究,让他深知转基因技术与传统基因技术本质相通,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只不过转基因技术打破了物种间亲缘关系的限制,能更精准高效地实现确定功能基因的转移,并且可以有效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的遗传资源,把传统育种不可能实现的基因转移变成可能。例如,从细菌中分离抗虫基因转入玉米基因组中,培育出抗虫玉米,这是传统育种难以达成的。
在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方面,沈岩院士必定看到了转基因技术的巨大潜力。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持续攀升,而耕地面积增长潜力有限,自然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常规增产技术突破受限。转基因作物具有抗逆、节水、耐盐碱等优势,可减少农药、化肥等成本的投入,避免环境污染,还能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稳定作物产量,这些特性与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高度契合。如转基因抗虫作物能让农民不再担心虫害减产问题,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让农民告别繁重的除草劳作,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沈岩院士基于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有着清晰的认知。
转基因产品从研发到最终应用上市,其间需要经历一系列严格且复杂的安全性评价流程。这些评价涵盖了多个关键方面,包括食用的毒性、致敏性,以及对基因漂移、遗传稳定性、生存竞争能力、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生态影响的评估。
首先,对于食用的毒性和致敏性,科学家们会进行详尽的实验和研究。他们会仔细分析转基因产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并通过各种动物实验和人体临床试验来确定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只有当这些研究结果明确显示转基因产品不会对人体产生毒性或致敏反应时,才会考虑将其推向市场。
其次,环境生态影响的安全性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基因漂移可能导致转基因生物的基因扩散到其他非目标生物中,从而对生态系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因此,研究人员需要评估转基因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竞争能力、遗传稳定性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只有在确保这些方面都不会带来负面影响的情况下,转基因产品才能获得安全评价的通过。
经过全面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后,那些获得政府批准的转基因生物,除了具备人们所期望的特定性状外,并不会增加致敏物和毒素等额外风险。这意味着,它们在安全性上与传统食品是等同的。
众多科学研究和长期实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经过严格审批进入市场的转基因食品,在营养价值、口感、安全性等方面与传统食品并无本质差异。它们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额外的危害,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此外,从全球农业发展格局来看,转基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国家的农业生产,改变着世界主要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格局。若我国不积极发展转基因技术,在国际农业竞争和产业分工中可能会处于劣势。沈岩院士支持转基因,也是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促进生物产业发展,进而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农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写于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