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建兵:在转基因与分子育种的前沿探索
在现代生物科学的前沿领域,转基因技术一直处于舆论与科研的风口浪尖,争议不断。而有这样一位科研工作者,他以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在转基因技术与玉米分子育种领域深耕细作,为中国乃至全球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曙光,他就是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
严建兵教授长期致力于玉米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 ,在他的研究生涯中,转基因技术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他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及课题,其中就包括转基因专项。在这些项目里,严建兵聚焦玉米种质资源自主创新,围绕玉米生物育种的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协同科技攻关。
在玉米基因组学研究中,严建兵教授带领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他们建立了玉米种质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在全球收集1200多份自交系,构建起含527个材料、极具代表性和多样性的关联分析群体,解析了籽粒表达基因的转录调控网络 ,这一平台无偿向同行开放,累计向50余个单位发送种子余份,为国内玉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基础。在技术创新上,严建兵团队巧妙分离玉米四分体的4个小孢子并提取完整dnA,首次实现植物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 ,构建玉米近于单碱基水平的重组图谱,精确计算出玉米减数分裂重组交换次数,揭示诸多遗传学现象,极大丰富了玉米遗传学理论。
转基因技术在玉米分子育种中的应用,是严建兵教授科研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深入研究,他们鉴定出一批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功能基因 ,并积极应用于育种实践。例如,针对玉米维生素A原含量改良,提出利用温带玉米优良等位基因改良热带玉米的新思路,相关品种已在非洲赞比亚和中国云南等地推广,在提升玉米营养品质的同时,还不影响产量,有效满足了人们对营养多样化的需求。在高油玉米研究方面,严建兵与合作者提出微效多基因累加是高油玉米成因的观点,鉴定出26个与玉米籽粒总含油量相关的基因,为玉米品质改良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
面对社会上对转基因技术的种种争议,严建兵教授始终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他认为,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项前沿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科学的研究、严格的监管与合理的应用 。经过严格安全评价的转基因产品,是可以放心使用的。他积极的投身科普工作,期望公众能够了解转基因技术的本质和安全性,消除不必要的恐慌与误解。
严建兵教授的科研成果不仅推动了玉米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全球粮食产量和质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团队针对黄淮海、西南山区玉米品种抗病、品质、产量等问题,选育出“华玉11”“敦玉810”等20多个玉米新品种 ,创制大量热带玉米新种质,为国内选育出的品种占西南玉米片区50%以上种植面积。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我国玉米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增强了我国在全球农业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严建兵教授在转基因技术与玉米分子育种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影响深远。他以科学精神为指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为农业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未来,相信他和他的团队将继续在这一领域发光发热,不断探索,为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作者:怀疑探索者,写于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