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取义、偷换概念:反对转基因可以这样搞
近日,自媒体号“农业里的生活智慧”发布的一则视频引发关注,并且造成恶劣影响,引导留言区的网民恶意攻击国家。视频里面,一个自称“大熊老师”的男子在视频中,对转基因安全性话题进行了看似“科学”实则扭曲的解读。
他说,关于转基因是不是安全,我们这样看,有专家说转基因食品无所谓是不是转基因成分,只要吃进去,那都是氨基酸,都是最基本的营养物质,都被人体吸收掉了,所以无所谓是什么样的基因。然后,这个“大熊老师”,话锋一转,又开始断章取义了。他说,河豚和蓖麻,里面都有毒素,我们吃到人体之后,还没有转为氨基酸,就把人给毒没了。
其通过断章取义、偷换概念的手法,将严肃的科学结论篡改为博眼球的谣言,这种反科学的传播模式值得警惕。
一、对科学表述的恶意切割:从“安全前提”到“毒素类比”的逻辑偷换
视频中,“大熊老师”先引用的专家观点其实原话是这样的——“经过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其成分进入人体后会被消化为氨基酸等基本营养物质,与传统食品无异。”
这一表述本是科学界对合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通俗解释——核心前提是“经过政府严格安全评估并批准上市”。
然而,“大熊老师”却刻意隐去“安全审批”这一关键前提,突然抛出“河豚和蓖麻毒素未转化为氨基酸就毒死人”的类比,将合法合规的安全食品,与天然有毒物质,进行强行嫁接,制造“转基因可能含未消化毒素”的恐慌。
这种逻辑谬误的本质,是通过偷换“食品”与“毒素”的概念边界,将科学论述中“安全食品的消化机制”扭曲为“所有基因成分均不被识别”的伪命题。
事实上,全球食品安全评估的核心逻辑在于:先通过毒理学、致敏性等实验排除有毒有害成分,再讨论其消化吸收过程。正如我们不会因“鸡蛋含蛋白质”就认为“所有含蛋白质的物质都能吃”,脱离“安全审批”前提谈消化机制,纯属误导。
二、科学事实的完整逻辑:安全审批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开关”
科学界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论述有清晰的逻辑链条,需重点关注两个“双引号”:
3. “经过批准上市”:这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前提。以中国为例,转基因作物需通过分子特征分析、实验室毒理实验、动物喂养实验、田间生态监测等5大阶段、600余项检测,耗时10余年才能获得安全证书。例如,我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需证明其含有的外源蛋白(如抗虫蛋白)无毒性、无致敏性、可被人体正常消化,且与传统大豆的营养成分差异小于0.01%。
4. “无所谓转基因成分”:这是指通过安全审批的转基因食品,其外源基因表达的蛋白已被证明安全,且进入人体后会被消化系统分解为氨基酸,与传统作物中的蛋白无异。正如我们吃牛肉、菠菜时,不会因其中“牛基因”“植物基因”而担忧,因为消化系统的功能是分解营养,而非识别基因来源。
我举一个具体的生活例子:
就像每天早晨吃的鸡蛋煎饼,里面可以包含里脊肉,也可以包含鸡块,也可以包含菜叶子——它们本身就是已经确认安全的食品——包含的这些东西,无论是什么材料,吃进肚子里面之后,人体无所谓它们是什么样的,最终都化为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掉,所以鸡蛋煎饼是安全的。
同理,转基因食品的里里外外,全部是确认安全的食品,人类原本就可以直接食用,无论包含什么基因——实际上,转入的那个基因,依然是来源于人类食用几千上万的传统农作物身上的基因——吃进肚子,都是安全的。
而“大熊老师”的类比谬误在于:
河豚毒素、蓖麻蛋白本身是未通过安全评估、人类原本就不能直接食用的有毒物质,与“经审批的转基因食品成分”毫无可比性。这种将“安全食品的消化机制”偷换为“有毒物质的毒性机制”的手法,本质是用极端个案颠覆科学共识。
三、反转基因谣言的惯用套路:为反对而扭曲事实的三重逻辑
类似“大熊老师”的言论,暴露了反转基因群体的典型思维偏差:
4. 前提虚无化:刻意忽略“安全审批”这一核心前提,将“合规转基因食品安全”的命题偷换为“所有转基因都危险”,制造“科学家认为毒素也能消化”的伪事实。
5. 类比流氓化:用天然毒素、化工产品等极端案例,混淆“经过安全验证的生物成分”与“未经验证的有毒物质”的本质区别,如同用“砒霜有毒”否定“食盐无害”。
6. 动机工具化:通过制造恐慌收割流量。据监测,该类视频常搭配“转发提醒家人”“关注我揭秘更多黑幕”等话术,利用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焦虑情绪,将科学议题转化为“吸粉-带货-牟利”的生意链。
四、理性审视的关键:科学结论容不得“标题党”式切割
面对此类言论,公众可通过三个维度辨别真伪:
查证来源:科学结论需看原始文献或权威机构报告。例如,世界卫生组织《转基因食品安全性20问》明确指出:“安全评估的核心是确保转基因食品中不含新的毒素或过敏原。”
追溯逻辑:安全审批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开关”,脱离这一前提的所有“毒性猜想”都是空中楼阁。
警惕对立:凡将“支持转基因”等同于“替资本说话”,将“反对转基因”塑造为“为民请命”的二元对立叙事,多数是别有用心的情绪煽动。
结语:当“科普”变成“科唬”,谁在为谣言买单?
转基因技术的争议,本质是科学传播与谣言传播的角力。“大熊老师”们打着“科学”旗号行反科学之实,既损害公众对生物技术的认知,也阻碍农业科技的正常发展。
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言:“转基因不能一概而论,关键看转的是什么基因。”对待这一议题,我们需要的不是情绪宣泄,而是对科学逻辑的完整理解——经过严格安全审批的转基因食品,其安全性不亚于传统食品;而脱离审批谈风险,不是蠢,就是坏。
真正关注食品安全的人,会选择查阅权威检测报告,而非轻信断章取义的短视频。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理性思考才是对自己和家人健康最大的负责。
(作者:怀疑探索者,写于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