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争议背后的民粹力量
在转基因技术的社会讨论中,存在一类看似“关注民生”实则背离科学的思维模式,其逻辑链条常以民粹主义为底色,通过制造对立、煽动情绪来达成特定目的。这种思维的运作轨迹值得警惕:
一、民粹思维的逻辑闭环:从预设立场到谣言传播
民粹群体对转基因的反对,本质上并非基于科学论证,而是源于一套自洽的“有罪推定”逻辑:
1. 意识形态先行:将转基因技术与“西方资本主义”绑定,预设“外国资本=邪恶”的对立框架。例如,部分自媒体将外国科技企业的商业行为泛化为“西方阴谋”,宣称“转基因是帝国主义灭绝中国人的生物武器”,刻意制造民族对立。
2. 阴谋论建构:在缺乏证据的前提下,臆想“外国资本收买我国科学家和政府”,虚构“强制推广转基因食品毒害国民”的叙事。这类谣言常嫁接“粮食安全”“民族存亡”等宏大议题,利用公众对权力的天然质疑,将政府正常的科技政策曲解为“资本傀儡”。
3. 科学解构策略:为坐实阴谋论,不惜否定科学共同体的权威。例如,将全球超10万篇转基因安全性研究污名化为“资本豢养的伪科学”,宣称“西方科学体系本身就是反人类的”,通过解构科学合法性来维系认知偏差。
4. 社会动员目标:最终落脚点是攻击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将转基因议题包装成“路线斗争”,煽动“抵制西方一切技术”“打倒买办”等极端情绪,实质是借技术争议实现政治诉求。
二、民粹群体的操作手法:谣言工厂与流量生意
民粹阵营反对转基因的核心手段,是构建“谣言-传播-牟利”的黑色产业链:
谣言生产机制:境内外反华势力与民粹自媒体形成“跨国协作”。据大数据监测,某两个民粹类网站在2012-2023年间,刊发超1.8万篇转基因谣言文章,内容多抄袭自境外反科学组织(如“绿色和平”扭曲化报告),经二次加工后植入“xxxx卖国”等私货。
情绪煽动技巧:利用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天然敏感,刻意放大个案(如某省耕地流转事件与转基因无关,却被嫁接炒作),通过“断章取义的实验数据”“伪造的专家言论”“摆拍的农田现状”等虚假素材,制造“全民中毒”的恐慌氛围。
流量变现路径:一部分民粹“意见领袖”(如卢某元、李某平之流)深谙“反体制=流量密码”,通过炒作转基因议题打造“为民请命”人设,进而收割粉丝打赏、带货变现,形成“造谣-吸粉-牟利”的闭环。有调查显示,某民粹公众号单篇谣言文章的广告收益可达数十万元。
三、民粹反对的实质:借转基因议题实施政治攻击
农业领域专家指出,国际反转基因势力的两大主力是:欧洲传统农业利益集团(因转基因作物冲击其有机农业市场)和反华政治势力。而国内民粹群体与之形成“默契配合”,其真实目标并非技术本身,而是:
1. 否定改革开放:将转基因技术污名化为“西方糖衣炮弹”,宣称“推广转基因是走资派背叛社会主义”,试图动摇“引进来+自主创新”的国家发展策略。
2. 解构政府公信力:通过持续造谣“监管部门被资本收买”,将中国严格的转基因安全审批制度(如全球最严的“非食用-食用-环境释放”三阶段评估)歪曲为“黑箱操作”,激化民众与政府的对立。
3. 阻碍科技自主创新:中国在转基因领域已建立完整研发体系(如抗虫棉、黄金大米等成果),民粹群体的抹黑实质是配合境外势力遏制中国农业科技突破,让中国继续受制于国际种业巨头。
四、破除迷雾的关键:用科学逻辑击碎民粹话术
面对民粹思维的误导,需明确几个基本事实:
技术中立性:转基因是一项中性技术,其安全性取决于“转什么基因”“怎么转”,与意识形态无关。中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已推广30年,累计减少农药使用超100万吨,直接证明技术可为民生服务。
科学共识性:欧盟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471个国际权威机构,以及美、日、巴西等80余个国家的监管实践均表明:通过安全评估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实质等同”。所谓“科学界争议”纯属民粹编造。
监管严格性:中国对转基因的审批远超国际标准,例如进口大豆需通过120余项安全性检测,耗时5年,比欧美更严苛。“强制推广”之说纯属谣言。
结语:警惕民粹借科学议题制造社会撕裂
转基因争议的本质,是科学逻辑与民粹逻辑的对抗——前者基于证据和理性,后者依赖情绪和煽动。当民粹群体将技术问题政治化、将监管问题阴谋化、将科学问题意识形态化,其危害已远超议题本身,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认知毒瘤。
对公众而言,擦亮眼睛的最佳方式,是直接查阅权威资料:农业农村部每年更新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世界卫生组织《转基因食品问答》、中国科协《转基因技术科普读本》等,均以通俗语言展现了科学共同体的共识。
技术的未来,不应由谣言和情绪左右。唯有以科学为锚,才能在民粹喧嚣中守住理性的灯塔,让转基因技术真正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绿色农业的利器。
(作者:怀疑探索者,写于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