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梅菜不蒸

第346章 赵祯要发债券

“让范希文去西北?”李放有些意外。本文搜:狐恋文学 免费阅读

历史上的范仲淹确实在西北军事上多有建树,但那起码是七、八年之后的事,现在的范仲淹还只是一个七品的右司谏。

哪怕他是谏官,位卑权重,可也不能说越过官场的规矩吧?

听赵祯话里的意思是,让范仲淹主抓西北兵事,这份权责可不轻。

最次也要给范仲淹一个知州吧?

这个官儿可不小。

知州的全称是“权知某军州事”,意为暂行主管某军州的兵政、民政等事务。

当然,知州的权力地位与负责的地方相关,有些知州类比知县,但有些那可就相当于封疆大吏了。

毫无疑问,赵祯属意范仲淹负责西北,这是毫无疑问的重用,而且算得上超品提拔了。

历史上,自明道二年范仲淹再次入朝后,他在朝廷里浮沉了近七年,才混到和韩琦一起当夏竦的副手。

现在赵祯却想要马上就把他提拔为地方一把手,不可谓不激进。

因为穿越的事,对于这些内情李放多少也了解了些,因此极为困惑不解。

“你之前说提拔狄青容易引人非议,提拔范希文就不会了?”李放询问道。

“自然不会。”

赵祯嘴角带着些讥笑:“他是文人嘛,只要想点办法,总能在程序上让人无可挑剔的,更别说还有吕公配合。”

“呃~~~”

李放闻言语塞,他却是忘了这点。

宋徽宗的时候,一个踢蹴鞠的小厮都能混成枢密使,提拔范仲淹这件事对于皇帝来说,好像确实算不得什么难事。

更别说范仲淹在朝中声望不低,多以直言敢谏示人,此事阻力确实不大。

“但是,你确定吕老头会配合你?”李放提醒道,“你别忘了,历史上范希文和吕老头很不对付,现在吕老头能坐视他升迁的如此之快?”

“知晓历史这个理由毕竟不能对外说,吕老头真磨洋工不配合你,你拿他有什么办法?”

赵祯微微一笑:“我把《百官升迁次序图》给吕公看了,你猜他是什么反应?”

说着,赵祯想起了此前自己给吕夷简看的那幅画,眼前仿佛浮现出了吕夷简当时的诚惶诚恐,郁闷的心情也不由得缓解了些。

《百官升迁次序图》,这是引发范仲淹和吕夷简冲突的直接导火索。

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也就是现在的三年后。

范仲淹因为看不惯吕夷简在朝中执掌大权,培植亲信党羽,因此向赵祯进献了这幅图。

这幅图是范仲淹绘制的北宋朝官的升迁路径,借此,他直言不讳表示朝廷的制度有问题。

最最关键的是,范仲淹用这幅图将矛头直指当朝宰相吕夷简,指责他任人唯亲,党同伐异。

更甚者,范仲淹干脆直接在图上标明了,朝廷里哪些人是吕夷简的同党。

这下子事情可就闹大了。

面对这种原则性的问题,吕夷简和范仲淹必须针锋相对,也只能针锋相对,除非吕夷简这个宰相不想干了。

之前,李放只给吕夷简看了北宋的未来,还真没告诉他最近的历史。

所以,吕夷简虽然现在还是和范仲淹不和,但二者只是政见相左,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

可现在,赵祯却主动点破了这件事。

李放愣愣的看着他:“你这是主动挑起他们的争斗?你要坐视他们搞党争?”

“不,不,不。”

赵祯摇了摇头,随后认真的说道:“我在现代学会了八个字‘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有时候党争不能真的彻底消除,适当的竞争是有利的。”

“在我的控制下,两方斗而不破,这不是最好的情况吗?”

李放继续问道:“所以呢?因为一幅画,吕老头就服了?”

“那是自然,吕公若要证明自己不欲结党,自然要答应我的要求。”

李放还是不太理解,皱眉说道:“表面上他肯定不会多说什么,但以后对范希文,他心里就肯定有疙瘩了。大臣失和,不是什么好事。”

赵祯双手一摊:“这也是没办法事,不下一剂猛药,吕公又怎会真的用心呢?”

“嗯~~~”

李放缓缓点头。

看着李放的样子,赵祯在心中默默的又补充了句:“大臣失和,其实未必不是什么好事。”

李放终究只是一个现代人,对于赵祯的想法并不能完全的理解。

实际上,赵祯就是故意的,而且他的意图吕夷简也知道的一清二楚。

眼下吕夷简权责颇重,又知道了穿越的秘密,肉眼可见的,赵祯在未来的改革中会越来越多的倚重吕夷简。

短期来看,他们君臣同心自然能够合力治国。

可时间长了,人心易变,赵祯又怎么敢保证吕夷简的心思呢?

虽说是几朝老臣,但司马懿之事殷鉴不远,赵祯又不是不认识曹髦,他怎么能不多长个心眼?

而吕夷简自然也是人精,在赵祯主动挑明了他和范仲淹的矛盾后,老头几乎瞬间就想明白了赵祯的意思。

他这个吕相在朝中必须要有一个政敌,而这个人选又有谁会比范仲淹更合适呢?

毕竟历史上范仲淹已经证明过了自己,他是名留青史的能臣,更与吕夷简不和,完全是不二之选。

一老一小心照不宣,于是才有了赵祯今日的提议。

对于这一点,当过最大的官就是初中当了个组长的李放,自然是不可能立马明白的。

而赵祯也不会主动去跟他解释,此事就这么先揭过去了。

按下心中的疑虑,李放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另一个关键的问题上。

“你这个时候突然有调动范希文的打算,是不是西夏那边有什么动静了?”

听到李放的问题,赵祯刚刚好转的心情,顿时又阴沉了起来,表情变得难看起来。

稍顷,赵祯才沉声回道:“西北传来消息,元昊在西夏兴州大会党项诸部头人,公开宣称弃用大宋年号,改元‘显道’。”

“好在他还是有点顾忌,勉强找了个避父讳的理由,但自立之势已成,其人难制。再等下去,我怕还要打上一场三川口之战。既然早晚都要打,那不如先下手为强,派个能人过去扼制一下西夏的发展。”

李放恍然:“原来如此。”

虽然关于李元昊弃用宋朝年号的事已经写在了史书上,但赵祯毕竟还未亲身经历过,对于李元昊的野心没有个确切的认识。

毕竟李元昊名义上还是臣服北宋的,他爹李德明死后,李元昊还接受了北宋的册封。

北宋朝廷为了拉拢西夏,同时也为了那个名义,封李元昊为特进检校太师兼侍中、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赐爵西平王。

可转眼间李元昊便翻脸不认人,最关键的是,他选择在明道二年发难,实在是让赵祯绷不住了。

要说“明道”这个年号犯他爹的名讳了,那明道元年的时候为何不改元?

偏偏要等到明道二年才召集西夏各部族宣布改元。

分明是欺负宋朝最高领导权在交接,笃定此时北宋无暇顾及他,这才如此放肆。

这让刚刚亲政,欲要证明自己的赵祯如何能忍得了?

既然确定了此人果真野心勃勃,那之前商议的事就要提上日程了。

赵祯准备派个人过去,提前执行他的蚕食之策了。

他愤然说道:“不只是宣布废除我大宋年号,党项骑兵也是屡屡犯境,实在是欺人太甚!即便此举有些急功近利,但目下也顾不得这些了,必须先下手为强!”

经过今日一战,赵祯也果决了许多,尤其是自己心中有了底气,对于战争,他不再像历史上那么谨慎了。

李放一直在回想历史范仲淹的所作所为,对于赵祯选择的这个人选他倒是没有异议。

但他有别的疑问:“历史上范希文主张的也是徐图渐进,倒是能执行好你的计划,可有一点,你能给他足够的支持吗?”

《宋史》记载,范仲淹在西北时曾上书给赵祯陈述自己对西夏的看法:先取绥、宥,据要害,屯兵营田,为持久计,则茶山、横山之民,必挈族来归矣。

核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屯田养兵,和西夏慢慢消耗。

范仲淹的行为也印证了这一点,他在西北多年,做的最多的事就是修筑要塞,乃至于把要塞修建成了城池。

同时他也积极反对朝中发兵的政策,好水川之战前他就曾强烈反对出兵,奈何朝廷不听。

按照赵祯和李放之前的讨论,选中范仲淹是迟早的事。

可他们当时的打算是,赵祯要在朝中进行改革,改善朝廷的收入,之后才有余力去支持西北的种种行动。

蚕食之策可不是说说而已,那是要实打实的花钱的,以国本伤人,效果虽好,可也靡费颇多。

就现在的赵祯,他能拿的出来钱粮支援西北吗?

“要在西北修建堡寨,每一处都要花钱,你才刚刚亲政,国库里还有多余的钱吗?”

李放的话,让赵祯昂扬的气势顿时打了个折扣。

他闷闷不乐的摇了摇头,一脸的无奈。

这话是真的戳中了他的心窝子。

北宋虽然富裕,但放到国家层面上,这点钱就不算什么了。

要养那么庞大的军队,每年的军费支出就是一个大包袱,再加上今年刘娥去世,国丧之下,又花了不少钱。

明道二年虽然还未过半,但国库里是真的挤不出多余的钱粮来执行赵祯的谋划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范仲淹再有能力,他也不可能说是凭空变出来钱吧?

至于和李放做生意赚的钱,那点收入养着狄青率领的新军都够呛,更别提干别的了。

更何况今年着实不是个好年份,虽然现在还没发生,但历史上可记载了,今年夏天,江淮之地将有旱蝗之灾。

这是天命,哪怕赵祯已经知道了,并提前和吕夷简做了些安排,但又能拿天灾怎么办?

想到没几个月就要迎来的灾祸,赵祯就替自己的内帑担忧。

国库用度不足,肯定就要他这个皇帝来补贴了。

现在李放跟他提钱,着实是是让他头大。

“所以,我这不是来问你了吗?”赵祯抬头看向李放,“钱的事先不论,你也觉得范仲淹十分适合蚕食西夏吧?”

李放不太清楚赵祯是什么意思,但还是点了点头:“没错。”

赵祯接着开口:“那现在的问题就只有一个了,我要怎么支援西北战事。”

看他那样子,好像是有了主意,李放安静的听着。

“我记得现代建房用的材料是一种叫水泥的东西,你家的房子我也看了,确实很坚固。要是用这种材料来建造堡寨,应该能把成本压缩下来吧?”

李放有些失望,还以为赵祯有什么妙招呢,闹了半天只是这样而已。

他摇了摇头:“不行的,就算你把水泥的技术在你们这儿复现了出来,也很难把成本压缩下去。毕竟要建造的东西实在太多,光靠节省是没戏的。”

“别着急啊,我还没说完呢。”

说完这句话,他迟疑了下,像是有什么顾虑。

可抬头看到附近驻守的士兵,赵祯却仿佛下定了决心。

他抱着某种觉悟,坚定的问道:“我准备举债,你觉得能行吗?以我大宋的岁入做保,向天下人发行债券,约定到期赎回。”

不等李放说出自己的意见,赵祯像是要急着说服他一样,紧接着继续开口。

“改革需要时间落地,但粮食的收益是实打实的,只要熬过头几年,后续增产的粮食足以换来巨额收益。无论是拿来稳住辽国,开榷场通商。还是平抑各地的粮价,只要操作得当,绝对能覆盖债券的利息。”

“债券......”

李放没想到,这个多少历史穿越小说中的一大利器,却不是自己先提出来,而是从赵祯嘴里听到。

他也是灯下黑了,总想着怎么通过经营手段去搞钱,却完全忘了,赵祯掌控的是一个庞大的国家。

以国家的体量,哪怕是古代的生产力水平,只要统治者想,还是有很多办法能合理的搞钱的。

深入思考一番,李放坐直了身子:“这事有搞头,看起来事情的发展可能要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