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请缨

第629章 请缨

送走沈禄。免费看书就搜:搜搜小说网

张峦回来后仍旧坐在原来的位子上,指了指门口的方向,问道:“吾儿,你说你沈姑父究竟是什么个意思?”

张延龄笑道:“姑父很喜欢当掮客,你没看出来吗?”

“掮客?”

张峦皱眉道,“你的意思,他以后就充当我在外面的影子,没事就喜欢给我当中间人,替他人跑腿传话?”

张延龄道:“说起来,姑父在京当官的时间可比你长多了,且他是通政使司出身,那可是李孜省以前控制的衙门,过去几年中,那绝对算得上京师中可通鬼神的所在。”

张峦诧异地问道:“嘿,当初我刚到京城时,怎不知你姑父有这么大的本事?”

张延龄笑道:“你真不知道还是故意装糊涂?要不是沈家姑父,你能结识李孜省这样只手遮天的大人物?当时咱们家是什么境况,你不会不知吧?”

“啊,也对。”

张峦回首往昔,不由唏嘘不已,摇头道,“话说,去年过年的时候,为父还在想着你姐姐应选太子妃的事情,结果这一年下来,我都当上国丈了!啧啧,这日子过得,真他妈的快!”

张延龄道:“所以说,爹你想开了?”

“儿啊,你觉得,为父应该跟你姐夫举荐保国公吗?”

张峦道,“这个保国公,我跟他没什么交情,我若是举荐了他,他一来不会完全听我的,二来嘛……要是他偌大的名声全都是吹出来的,在西北弄出个什么岔子来,最后却把屎盆子扣到我头上……”

张延龄道:“也不一定非得就用朱永。不过爹,我觉得这几天,会有很多人私下里跟你说项。”

张峦道:“你的意思,除了你姑父来找我疏通,还有当面来向我请战的?”

“呵呵。”

张延龄微微一笑,道,“你刚替咱姐夫的亲生母亲获得了太后的名分,还为她争取到了与先皇合葬的资格,别看你在家里坐着啥事都没干,但只要能看清楚局势的,都知道你现在受到何等信任!

“因派人押运粮草去西北之事,年前就会彻底落实,想来今明两天你会很忙。”

“是吗?”

张峦话音刚落,门口就传来常顺的声音,“老爷,二公子,宫里来人了,乃御用监的陈公公,说是太皇太后请您入宫。”

张峦指了指外面,问道:“吾儿,你说的不会是这个吧?”

张延龄道:“领兵去西北,明面上看只是押送粮草,走个过场,哪个勋贵不想完成轻轻松松便立下功勋的差事?

“这可是陛下登基后第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就算觉得自己没本事的,估计也都想在陛下跟前混个脸熟呢,或许周家人也见猎心喜呢?”

……

……

清宁宫。

张峦受邀来见周太后,同时还给周太后送来了礼物,但似乎周太后对于张峦所带的东西一点儿兴趣都没有,反倒是亲热地拉着他的手,到一边叙家常。

换作以前,张峦必定是各种排斥。

但自从经历了某些事后,他似乎是彻底想开了,面对周太后时也没有多局促,显得大方而又得体。

“来瞻,听说最近你府上不消停,外面有很多狂徒跑到你府上去捣乱,事情解决了没有?”周太后一上来先对张峦的家事表达了关切。

张峦摇头道:“具体情况怎么样,侄儿也搞不清楚,总觉得很冤枉。”

周太后摇头叹道:“这样可不行啊,堂堂国丈府都能被一群市井小民欺辱上门,试问朝廷的威严何在?

“哀家得让我那皇孙,好好帮你惩治那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

“不用,不用了!”

张峦连忙婉拒,“多谢大姑您的关心,此事基本上已告一段落,朝廷已有相关处置,只是侄儿不想过多去问询,免得被人说利用跟陛下的关系,谋求私利。”

周太后闻言不由莞尔,责备道:“你虽为大臣,但始终跟那些朝臣不一样,咱才是自家人。有这层关系,完全不用,那又何必呢?”

张峦一听,心里在想,不会真被我儿子说中吧?

难道说周太后也想举荐她的人“谋求私利”,让我帮其在五军都督府脱颖而出,负责这次押送粮草去西北的事情?

“设宴。”

周太后一摆手,大声招呼,随即转向张峦,和蔼地问道,“来瞻,我这里只有素斋,你没什么忌口吧?”

“没有。”

张峦摇头道。

“好!”

周太后微微一笑,道:“也是,你已不是第一次在这里用膳,要真有的话可一定得提前说明……咱席间再谈吧。”

“好,好。”

张峦赶紧应声。

……

……

另一边。

乾清宫内,怀恩和覃吉一同面圣。

怀恩拿出了英国公和保国公两份自荐的奏疏,请求皇帝允许他们带兵去西北,完成对外藩的震慑乃至彻底平定边患。 朱祐樘脸色不悦,问道:“此事并未对外公开,他们从何处听闻?”

怀恩道:“现在朝中已传得沸沸扬扬,也是奴婢不好,曾在与内阁接洽时,无意中提到了此事,或是因此而令朝中人知晓。”

朱祐樘诧异地问道:“不过是护送运送粮草去宣大和三边,微末之功,堂堂国公为何要自荐呢?”

在朱祐樘看来,我派谁去,谁去完成任务就行了。

你们主动来争取这差事,显得煞有介事,莫非其中存在什么猫腻?

怀恩一脸认真道:“陛下,此乃您登基后第一次有意在西北用兵,且是从京师之地派遣将帅领兵前去,而先皇时有不少得信任的文臣武将,他们想在您面前有所表现也不足为奇。”

“想表现……”

朱祐樘听到这里,不由沉吟起来。

怀恩道:“此乃朝中大事,为的是安邦定国,但总会有人从自身角度出发,希望能以此来奠定在朝中的威望。”

这里指的显然不是主动请缨的张懋和朱永。

而是张峦。

只是怀恩表达得比较含蓄,结果就是连朱祐樘都没听出其中蕴含的意思。

朱祐樘问道:“那怀大伴认为,我应该采纳他们的自请,从中选一人领兵往西北吗?”

怀恩道:“陛下,自仁宣年间以来,尤其是英宗以降,领兵便成了文臣事,武将乃听文臣之令而行。所以……在奴婢看来,为今之计,应该是先定是否派兵前去,再定文臣领兵,最后才定哪个武勋指挥。”

“哦。”

朱祐樘问道,“那你认为,此行是否可以成行呢?”

“确实应该出兵。”

怀恩点头道,“张侍郎的顾虑是对的,如今西北不太平,各处又遭灾,且马上是改元后的第一年,需要彰显皇恩。

“所以,由陛下您从京中派遣人马护送粮草和布匹等前去西北,恩泽于将士,协同将士敲打鞑靼人的野心,这都是理所应当之举。”

朱祐樘微笑着点头:“怀大伴,看来你很认同岳父的做法嘛。”

怀恩道:“如果张国丈提议的是对的,奴婢有何理由反对呢?”

朱祐樘道:“以我的了解,大伴你行事还是非常谨慎的,像出兵这种事,很可能你心中并不太认同,只是为了附和我才这么说……好吧,你继续说。”

怀恩敏锐地感觉到,自己跟小皇帝的隔阂越来越大了。

论跟皇帝的关系,他怀恩自知难以跟国丈匹敌。

怀恩再道:“本来就要派人运送粮草往西北,特殊年景再加派护送人马,也在情理之中。但眼下要做的,是尽量减少护送粮草往西北的将士的开销,否则的话……这第一批二十万石粮食,还没发到将士手上,就将面临重大的损耗。实在是……”

“我明白了。”

朱祐樘点头道,“要减少运输损耗,就得适当缩减派去西北的人马数量。”

“是的。”

怀恩先予肯定,接着又道,“但要保证能对鞑靼人形成震慑,人马又不能太少,就得有经验丰富的老臣来完成一切。故此,去西北治军文臣方面,一定得挑选一位有担当且能力强的官员才行。”

朱祐樘道:“这个,我也知道。那么,该派谁去呢?”

怀恩问道:“陛下,其实最合适的人选,不一直都在吗?”

朱祐樘想了想,回头打量了下怀恩,问道:“你是说岳父本人?”

“奴婢是有推荐张国丈的意思,但具体以何人去,还得等廷议之后才能做出决定。”怀恩拱手道。

朱祐樘皱了皱眉,摇头道:“我之前倒是从没想过,让岳父亲自去西北……他身体能吃得消吗?

“再者,我岳父之前又没有带过兵,军中将士能信服吗?不行不行,一切还是从长计议……对了,岳父不是说了,他回去后会斟酌人选吗?等岳父亲自推荐人不更好?”

怀恩提醒道:“陛下,这会儿张国丈已经入宫了。”

“我知道。”

朱祐樘道,“老伴先前就跟我说了,岳父要去见皇祖母,乃皇祖母想趁着年前见见我岳父……你还别说,他们的关系很亲密呢。岳父既是我的长辈,又是皇祖母的晚辈,亲上加亲,这样就很好。”

怀恩问道:“那陛下,您设身处地想一下,太皇太后这时候是否会跟张国丈提出,找相熟的人来完成西北领兵的差事呢?”

朱祐樘神色淡然:“不会吧?皇祖母从来不关心这些事。当然,就算真的发生了,我会答应的。周家的人在都督府资历算是比较深的,就算真的要领军前去西北,也是皇祖母希望周家人能帮到朝廷,我为何要打消她老人家的积极性呢?”

旁边的覃吉听了忍不住暗笑。

你怀公公想借机挑唆陛下跟张国丈,乃至跟太皇太后的关系,你这用意也太居心叵测了吧?

你不知道咱这位陛下从来都是为人赤诚,不会把人往恶处去想的么?

这算不算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怀恩道:“但问题是……既然要减少用兵的人数,又要合理完成差事,就必须得靠有能力,且有担当的人前去才可。有时候,那些没有实际带兵经验的人只会添乱。”

朱祐樘问道:“岳父也没有实际带兵经验,大伴你为何觉得他就行呢?”

怀恩一脸认真地说:“因为国丈在朝中有威望,听说甚至有人暗地里请求他跟陛下说项,这足以说明,如果真由国丈亲自督军往西北,下面的官将对其是完全信服的。毕竟此事,从一开始就是由国丈提出。”

“哦。”

朱祐樘点头道,“那这样,等岳父跟皇祖母说完事情,我就让他过来,问问他的意见。大伴,你让人盯着点清宁宫,岳父一出来,就请他过来吧。”

“是。”

怀恩恭敬行礼,脸上隐现笑意,似乎一切都在他掌控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