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各怀鬼胎
张巡抚、李麟和许七安同一辆马车,缓缓驶去,前往青州官办的驿站。n
“先生,还记得青州布政史吗?”n
张巡抚坐在李麟的对面,饶有深意地问了一句。n
“记得。”n
李麟说道。n
至于张巡抚想些什么,李麟还是门前清的。n
“紫阳居士是元景十四年的状元,次年致仕,在书院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n
张巡抚掀开车船帘子,目光看向远方的连绵大山,叹息一声。n
要知道,状元能进翰林院的,而翰林院的庶吉士又被称为储相,换句话说,状元有资格用途皆辅之位。n
杨恭次年致仕,即第二年辞官,许七安一听,都觉得太可惜了,更别说张巡抚这样有梦想的官员。n
许七安始终默默地听着,对于官场,他都是一知半解,很多官职都还没有搞明白。n
李麟没有接话,知道张巡抚还没说完。n
接下来。n
张巡抚的话都是围绕杨恭的,为后面的事情做情绪铺垫。n
张行英虽是巡抚,但巡的是云州,而不是青州。n
杨恭作为青州布政史,完全可以不理会张行英,说白了,杨恭不卖张巡抚的面子。n
许七安听着张行英的讲述,才发现白嫖诗词的紫阳居士是那么厉害的。n
张行英称赞紫阳居士的才华与手腕可谓当世一流。n
初到青州,杨恭就以雷霆之势,清扫了布政使司衙门,而后一月之内,共罢黜、入狱贪官污吏一百七十八位,让整个青州官场震动。n
可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n
杨恭在此次雷霆行动之中,体现出莽中有细,该拿到的罪证都拿到,该说的话也让一干犯官吐出来了。n
毕竟,杨恭还是强大的四品君子。n
问心术什么的法术,那就小意思。n
这,便是云鹿书院的读书人最擅长讲理,可以是道理n
许七安很吃惊,这位白嫖诗词的大儒还是一位不错的官员。n
许七安对于这样的官员,还是内心很敬佩的,毕竟他自己也是这样的人。n
至于杨恭当初为什么次年致仕,那是因为被朝堂排挤,心灰意冷,还在教坊司堕落(白嫖)了一年。n
虽然朝堂争斗很激烈,但是当面对着云鹿书院的学子,那就会一致对外,杨恭仕途自然黯淡无光,被派到山沟偏远之地去。n
这,又跟两百年发生的事件息息相关。n
两百年前的争国本事件,让皇室对云鹿书院的读书人又忌惮又厌恶。n
于是。n
程姓的亚圣崛起,创立国子监,取代云鹿书院为朝廷输送人才。n
可以说,双方之间既有利益冲突,又有道统之争。n
若非元景帝是个平衡疯狂魔,玩弄帝皇心术,杨恭恐怕至今还在书院里教书育人。n
听着听着,许七安突然意识到什么,好家伙,张巡抚是担心杨恭不见他,于是打算拉上李麟一起去。n
杨恭不会不见李麟。n
对此,许七安又有了想法。n
不管怎么说,杨恭都是青州布政史,权力之大,毋庸置疑,跟他搞好关系,肯定不会有错的。n
最关键的。n
青州与云州相邻。n
许七安无法保证元景帝这个皇帝突然发疯,搞什么平衡,强行搞一波魏渊,那么许七安就少了一根大腿。n
在这个皇权与高武并存的世界里,小人物的生死就如尘埃一般,无足轻重。n
许七安虽说成为许银锣,身份地位今非昔比,却还是很担心。n
真正能对抗皇权的,其实就只有高武。n
监正可以无视元景帝,正因为他是强大的一品强者。n
除此之外,那就是远离皇权。n
皇权的管辖范围,还是有限的,不然就不会存在云州这样山匪为患的地方。n
越是远离皇权中心,这种皇权的掌控力就越弱。n
许七安不能不给自己留条后路。n
如果没有李麟,许七安是不会给自己准备这条路的,n
那就是造反。n
造反,这是最后不得已的选择,却必须要准备。n
许七安相信,自己跟李麟联手,造反的成功率非常之大。n
当然。n
还是那句话,不是逼不得已,许七安不会选择这条路。n
能好好过日子,谁会闲得蛋疼去造反。n
今日无事,勾栏听曲,才是许七安当下的人生理想。n
许七安也看得出来,李麟就是一个喜欢吃瓜的主,不然以李麟表现出来的能力,加入司天监就是分分钟的事情。n
就在许七安思考着怎么将李麟和杨恭的关系进一步拉近的时候,马车已经停了下来。n
终于抵达了青州官办驿站。n
接下来,果然就跟许七安所想的那般,张行英特意带上李麟,前往布政史司,拜访紫阳居士,许七安也被喊上了。n
还有案件未结,可能需要许七安。n
走进布政史司,吏员带着一众人来到内厅,看茶入座。n
接待张行英一众人的,是布政使司里的左参政,从四品官员。n
而紫阳居士不在,前去各大衙门视察戒碑之事。n
张巡抚听到左参政那么一说,沉吟问道:“是前院立着的那块石碑?”n
“正是。”n
左参政笑着点头,解释说道:“布政使大人欲立戒碑,告诫青州百官,为官当廉正,当造福一方。”n
张巡抚点点头,明白到底是清扫官场风气之后的余波,巩固成果,道:“布政使此本用心良苦,只是戒碑上为何空无一字?”n
“布政使大人还没想好刻什么,近日苦恼此事,并要求我们集思广益,提供灵感,连带着我们都劳神受累。”n
左参政甚是无奈地说道。n
要知道,戒碑上的东西可不能随便来,万一没弄好,不是名垂青史,而是遗臭万年。n
很自然,此事不能马虎一点。n
“机会不就来了?”n
许七安坐在一边安静地听着,抬眼看了一眼与他一样都是安静听着的李麟,心中不由得笑了出来。n
这,天赐良机。n
要是不抓住,那就对不起自己。n
李麟感受到许七安的目光,只是淡淡一笑,知道这家伙又有鬼点子,不过也不在意。n
二品武夫,只要不是太浪,那就是稳如狗。n
强大的实力,让李麟有了更多的吃瓜资本。n
……n
青州衙门。n
布政史杨恭身穿绯袍,站立在一块石碑前,对于石碑的做工,还是非常满意的,就是上面刻写什么样的文字,让他很头疼。n
尤其他还是云鹿书院的大儒,对此的要求就更高,也就太为难青州一众官员。n
才短短数月的时间,杨恭身上那股教书育人的儒雅之气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为政一方的官威。n
青州的一众官员都恭敬地站在杨恭的身后,默不作声。n
衙门知府大人站在杨恭的一侧,提议将此行肃清官场的事迹刻录下来,以警后人,不过杨恭很快就否决了,碑文太长,不够醒目。n
就好比帖子回复,太长不看。n
“诗词如何?“n
知府大人试探地问了一句。n
他知道杨恭本就擅长诗词,于是默默地拍了一记马屁,希望能够拍对地方。n
“诗词?“n
杨恭早就有想过,虽然是他诗才不错,却总是不满意,而且使用他的诗词,会让人有所诟病,说是假公济私。n
作为读书人,还是很看重自身的名声。n
“你可有诗词?”n
杨恭转头看了一眼知府大人。n
知府大人当即垂首,不与杨恭的目光接触。n
杨恭心中摇了摇头。n
“布政史大人,京城来了一位巡抚,正在布政使司衙门等候着。”n
一名吏员走了进来。n
“巡抚?”n
青州一众官员不由一怔,怎么巡抚那么快就到了,这不合理。n
庚子年是京察之年。n
按照惯例,应该是等京城那边的京察出了结果,京中……n
再派巡抚下来。n
这里面涉及到官场的潜规则,京城那边结束了京察,n
也意味着各党派争斗有了结果,谁赢谁输已成定局。n
之后,才会派下巡抚,将败者阵营的官员拔除。n
“是去云州的,而非为青州而来,只是路过此地。”n
杨恭看到一众官员的担忧,便解释了一下,他前些天n
就收到相关传书。n
“云州......”n
一众官员瞬间就会意了。n
“布政史大人,巡抚还托小人带了句话,大儒李麟随行。”n
还没等杨恭开口,吏员补充了一句。n
张行英特意叮嘱了吏员,务必将“大儒李麟随行”这句n
话带到,其他的反而不重要。n
“大儒李麟?”n
一众官员闻言,又是一怔,作为官场老油条,他们明n
白到这句话才是重点,只是一时之间想不起来是哪位大n
儒李麟。n
“是他?!”n
知府大人反应了过来。n
《绵阳亭送杨恭之青州》,早已传遍大江南北,也让n
杨恭这位大儒刚一出仕,就有这首作打头阵,可谓占n
尽人和之利。n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看似言简意赅的一句诗词,n
却蕴含了深刻的意境与哲理。n
而此诗,正是出自李麟之手。n
“起轿,速回布政使司。”n
杨恭原本拒绝的话语,当即硬生生地吞了回去,态度n
一百八十度转变,语气里透着急迫和欣喜。n
知府大人连忙跟上。n
一众青州官员没反应过来,疑惑之余,迅速跟上去,n
哪怕是看看热闹也不错,更想知道是谁让布政史大人那n
么失态。n
黄昏。n
雅致小院。n
杨恭亲自宴请李麟和张行英,许七安和张开泰也在座,n
还有青州的一众官员。n
甚至请来教坊司的歌姬和舞姬过来助兴。n
事实上,最初的教坊司就是纯粹的文娱部,专在官场……n
酒席上歌舞助兴,后来才渐渐演变成官办妓院。n
小姐姐们从卖艺到卖身,被迫营业。n
宴席中心人物是布政史杨恭、三品立命的李麟和巡抚张行英三人。n
一众官员敬酒的对象自然是他们。n
张开泰和许七安是打更人,被一众官员列入到粗鲁的武夫之中,自然没什么互动。n
武夫和文人是尿不到一壶的。n
许七安也乐得清闲,只是安静地坐在一边,认真地思考着怎么才能将酒席间的话题引到碑文上。n
要是强行开话题,就显得有点生硬,会让人觉得李麟太过功利,这不符合许七安的计划与原则。n
水到渠成,才是最好的。n
殊不知道,知府大人也正在想着和许七安类似的事情,该如何让李麟赋诗一首,刻录在碑文上。n
如此一来,他们一众青州官员就不需要头疼了。n
知府大人是收藏了李许诗集以及《红楼梦》的,所以对于李麟的诗才有多么恐怖,还是心中有数。n
要是贸贸然邀请李麟为碑文赋诗一首,就显得他们这些官员太过懒政,给了布政史大人一个很不好的印象。n
这种事情,万万不可。n
“有了!”n
知府大人很快就想起一件事情。n
不久前,禹州教坊司传出一首诗词,虽说此诗是跟花魁青荷娘子有关,但是这首诗出自李麟之手,让青荷娘子一夜之间成为花魁之首,身价暴涨。n
有了话题的切入点,青州知府心中便有了决定。n
他先是朝着李麟举杯,露出满脸的恭敬,试探地说道:n
“先生,学生听闻禹州传出一首佳作,‘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可否是出自先生之手?”n
虽说李麟很年轻,但是三品立命大儒是坐实的。n
最关键的,李麟并非云鹿书院的人。n
而这样的大儒,不会被朝堂排斥,自然是值得朝廷官员结交和示好的。n
三品强者,终究是超凡境,有了无视皇权的资本。n
青州知府愿意自降身份。n
相比于这一点,要是能让石碑刻上碑文,那这一切都是值得的。n
“好家伙?!”n
许七安一听,心中一惊,更是一笑,这下子,有人可以配合他表演了,正愁着没有什么好的切入点。n
这不,青州知府大人还是很上道的。n
一众青州官员闻言,顿时一喜。n
这首诗词,他们自然知道的,毕竟禹州和青州没多远,这种诗词佳作的传播速度还是非常之快。n
李麟闻言,没有太多意外,毕竟这也是他和许七安想要的结果。n
要是这首诗出自京城,就没有那么快就传到青州。n
“还有这事?”n
杨恭倒是一惊,最近忙于公务,真没有注意到这首佳作的存在,心中默默念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n
“好诗!”n
杨恭忍不住赞叹了一声。n
紫阳居士本就擅长诗词,奈何国子监取代了云鹿书院后,诗词在文坛的地位变得可有可无,也让大奉诗词凋零的原因。n
整整两百年啊!n
一想到这一点,杨恭那是痛心疾首。n
正因为这样,杨恭得知许新年的送行诗是出自李麟之手,便亲自去见李麟一面,才前往青州上任。n
顺便,白嫖了一个诗名。n
读书人,谁不想名留青史。n
“布政史大人过奖了。”n
李麟谦虚地说道。n
如此一来,也就间接回答了青州知府的问题。n
“子麟,你太谦虚了。”n
杨恭笑道:“你的李许诗集,不敢说是后无来者,但是绝对是前无古人。”n
子麟,是李麟的字。n
说着,杨恭还看了一眼许七安。n
许七安只是淡淡一笑。n
李许诗集,虽说有两位作者,但是杨恭看得出来,显然是以李麟为主,毕竟《红楼梦》的主笔就是李麟。n
“李许诗集能成,还得是宁宴的功劳。”n
李麟说道。n
“李哥,是你太过谦虚。”n
许七安回了一句。n
杨恭颇为期待地问道:“可否在青州也留诗一首?”n
“子麟,最近还有佳作吗?”n
李许诗集,就收录了九首诗词。n
许七安的话,要细水长流。n
九首佳作,足以让大奉诗坛狂欢好一阵子。n
许七安还使用了饥饿营销的策略,毕竟一本李许诗集的价格是三百两银子,要是第二册出版得太快,第一册就显得没那么珍贵,顺便给文人骚客揽银子的时间。n
李许诗集第二册早就准备好了,至今只是压着没出版罢了。n
当初太子茶会上的《暮江吟》和禹州赠予花魁的《采莲曲》,都是收录到李许诗集第二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