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章 资本主义萌芽
九州岛上战火连天,数万明军分路横扫,杀得倭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倭人不知道,大明帝国为何如此?
自元朝之后,几百年未遭外敌入侵。可现在,什么神风也保不住他们的狗命。
这是来自几百年后的复仇,所有的倭人,都将为他们后代的残忍付出代价,惨痛的代价。
这边无情的杀戮,大明本土却是一片祥和。黄立的迁都之旅,也是风光静好,行将结束。
天津。
作为北方最大的港口,京师的屏障,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至少,黄立在视察之后,表示了满意。
城市扩大了,但城墙也同样没有修筑。原有的城池,修缮之后,全部给驻军居住。
现在的天津,为府的建制,将塘沽、盐山、青县、庆云、南皮、静海等地划归其管辖。
即便如此,与后世相比,天津府的规模也差之甚远。
而且,天津,或者说天津地区的开发建设,在黄立看来,也是刚刚开始,前景可观。
“微臣效徐光启、汪应蛟之法,在葛沽、白塘口两地,用‘十字围’的方式试种水稻六十余亩。今年丰收在望,可贡皇家。”
天津知府黄炳陪在皇帝身旁,指点着泛黄待割的水稻,脸上显出得意之色。
天津早期的农业发展,是伴随着天津地区盐碱地的治理和水稻的种植开始的。
明成祖永乐二年,天津设卫建城后,一些官吏开始尝试在天津东部地区的盐碱地上种植水稻。
当时主要是为了减少当时南粮北运的费用,也是为了解决守城将士的军粮问题。
明朝万历年间,天津宝坻知县袁黄著有《劝农书》,书中对农艺、种植粳稻记述的非常详细。
明朝万历二十九年,保定巡抚汪应蛟在天津葛沽、白塘口两地,用“十字围”的方式种植水稻。
所谓“围”,就是从海河开一条“通道”,涨潮时将甜水引入。
再开一条“通道”,落潮时将咸水泄入海河,这种围田为天津改良盐碱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万历四十一年至天启元年,科学家徐光启曾先后四次来津,并在葛沽一带致力于垦田种稻。
他解决了南种北引,施肥耕作、以水治田等种稻技术,所有这些都被他总结在了《农政全书》里。
到了明末清初,天津的葛沽水稻已负盛名,并已成为了朝廷的贡米。
《天津县志》卷十一附《营田》中曾记述:葛沽所产的稻米颇佳,几于南方的“白玉堂”稻米齐名。
黄立不掩赞赏,连连点头,笑道:“那朕就等着黄卿种出的稻米,定然是口味极佳。”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天津地区的水田,还大有开发潜力。主要是水利设施的建设,要跟得上。”
黄炳微微躬身道:“微臣已聘请专家,进行了考察勘测。待踏堪完毕,便上奏疏请万岁圣裁。”
黄立知道,天津水田大面积开发,应该是在近代,小站水稻因此闻名于世。
除了小站稻,还有银鱼,在后世都是天津的特产。
“鱼米之乡,期待黄卿能够为朕实现此愿。”黄立呵呵笑着,说道:“尽快上奏疏,朕无不允准。”
对于基础设施的修建,黄立一般都不拒绝。
财政宽裕是一方面,基础设施对于国家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则是黄立所深知的。
尽管有海运粮食的供应,但本土的农业依然要足够地重视。
何况,现在黄立看到的天津地区,人烟稀少、满目荒滩,实在是与后世相差甚远。
而在后世,这里可是民居栉比、阡陌纵横、流水潺潺的北国鱼米之乡。
天津和辽南,以及朝鲜和倭国的大部分地区,处在同纬度。种植水稻,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不仅是天津地区,辽南地区今年也少量地试种了水稻和麦子。如果产量尚可,就又多了一种粮食。
小冰河期的影响还有十几,或者二十几年,但农耕带北移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也就是说,吉林和黑龙江的农业发展,会更加顺遂,黄立可还期待着响水大米、五常大米的问世呢!
北方大米一年只有一季,生长期长,吸收养分充足,颗粒饱满,口感好,味道香,比南方稻米要好上很多。
黄炳受到了嘉奖和鼓舞,虽然修筑水利设施的计划还未全部完成,也有了大概的规划,不由得兴致勃勃地给皇帝做着介绍和说明。
“先开挖马厂减河,引南运河水,再自静海靳官屯经小站至大沽入海……还要修建九宣闸,一是分泄南运河洪水,二是引水灌溉稻田。”
“在海河修建挡潮大堤,并开挖耳河,最终形成灌溉系统。先官田,再由百姓领田种稻……”
黄立不时点头,或称赞,或详询,态度温和可亲,显示着他的好心情。
最新的秋收数据正在陆续汇总上报,经过一年的恢复重建,达到预期目标是没有问题的。
南粮北运没有中断,但数量
却能大大减少。北方粮食能够自给自足,意味着百姓达到了温饱的水平。
不管是粗粮,还是土豆,能吃饱肚子是最重要的。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顶多两三年,生活水平又能上升一个层次。
相对于北方,辽东还需要大量的钱粮。
主要是吉林、黑龙江的开府和经营,大量移民的安置,长途运粮的耗费。想要不依赖运进的外粮,至少也要两三年的时间。
但这并不影响大明帝国的总体战略,伐倭顺利的话,明年要进军西域,要打击沙俄侵略者,海外扩张也将继续有序进行。
除了海外占领地所上缴的钱粮,大明本土财政也在日益好转。
自给自足,就意味着节省了从外输粮的耗费,意味着百姓能够逐渐开始缴纳赋税,不需要朝廷的赈济。
当然,土地赋税在财政中的占比将不断减少,工商税收的比重,则会越来越大。
海贸的出口税收数额,随着海外市场的打开,逐年上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主要是对外出口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荷兰也被挤压得几无利润空间。伐倭之后,也彻底断掉了其最主要的商路。
虽然没有蒸汽机,但纺织机械的革新和进步,也使大明的纺织业比之前提高了数倍,甚至是更大的效率。
南洋地区的占领,使得蔗糖、香料、金鸡纳霜,乃至橡胶、可可等商品,有逐渐被大明垄断的趋势。
没错,只要把荷兰逐出亚洲,大明就能独霸这些利润很大的商品。
所以,黄立对于大明的财政很放心,对于田地赋税不依赖,也就能对农民这个群体实行较为宽松的政策。
一半粮食作物,一半经济作物,应该是能够快速富裕起来的途径。
比如河南,最适合的经济作物应该是棉花。棉纺业的发展,对于原材料的需求旺盛,农民不愁销路。
江南则适合种甘蔗,南洋则是香料、橡胶等经济作物。因地制宜,耕种务农也能富裕起来。
“天津作为北方最大的门户港口,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黄立语重心长,从兜里掏出一盒特供烟,袁东宝上前给点着。
在几个臣子稍显惊讶的目光中,皇帝惬意地吐出一口烟气,又继续开口说道:“南北皆有特产,海运最为便捷,可不光是粮食。”
海贸大开,首先受益的便是沿海地区。南方走得快,北方却滞后很多。
就现在的官员来说,还是缺乏创新的思维,多数还禀持着封建国家的老一套治理办法。
劝农兴农,能让老百姓吃上饭,社会治安较好,赋税再能按时上交,便是很好的政绩。
显然,皇帝的要求更高一些。光是农耕还不够,工商也要发展,天津有自身的优势,却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黄炳躬身受教,尽管还没有太过明确的思路。但现在还是恢复重建期,做到现在这个程度,已经相当不错。
黄立也只是提出展望,并没有苛责的意思。否则,也不会频频赞赏。
虽然在史书记载和后世专家的言论中,大明早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如果不是明清鼎革,或许正在进行社会的大变革。
这种理论的依据往往把中国和英国进行比较,确实,两国发生的大事件,在时间上很相近。
1642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同年,清兵入关。
而1649年,战败的的英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也就是说中英两国几乎同时发生了剧烈的政治变革,但它们的命运却走向截然不同的归宿。
如果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比较,其实两国在十五和十六世纪的经济发展,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比如,中英两国几乎同时在十五、十六世纪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就是指一种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雇佣关系。
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有许多以纺织为业的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
这些机户开设机房,雇佣几个或几十个工人,进行生产,称之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而在英国,从十五世纪中期,英国毛纺织业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
到十六世纪中期,英国毛纺织品已经占商品出口总量的90%左右。
但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在封建生产关系中的星星之火,要想形成燎原之势,真正发展成为资本主义,还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资本主义的出现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劳动力商品化,二是货币资本化。
以暴力掠夺的手段实现上述两个条件的过程,称为资本原始积累。
前一个条件是要有足够多的贫穷的自由劳动力可以雇佣,后一个条件是说要有足够多的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
显然,英国佬的圈地运动,以及对外的殖民扩张,满足了这两个条件。
而大明呢,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在比较发达的市镇产生,未深入到农
村,并且只是在江南地区发生。
而且,政府对手工工场的规模进行了严格限制。
如:《江宁府志》记载:“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
由于政府对商业的限制,以及小农思想的影响,商人往往会把赚来的钱购买田地,享受地租。
这样一来,就会使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足够的资金,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而在黄立看来,阻碍大明向资本主义演变的最大障碍,就是满清。
如果象英国那样,处于有利的地理位置,本土轻易不会遭到入侵或干预。
那么,小冰河期造成的灾害,出现了大量的流民,其实能够起到类似于圈地运动的效果。
可惜明朝解决不了农民的生计问题,解决不了财政税收问题,解决不了腐朽僵化的体制和思维,也解决不了威胁国家安全的敌人。
于是,只能在内忧外患中灭亡,中国也重新开始了新的历史循环。
如果放开工商业规模限制,如果流民能被吸纳进手工工场;如果朝廷减少农业税加征工商业税,如果能全面推行工商皆本……
历史上没有如果,但黄立有。
而且,他已经解决了华夏最危险的敌人,保证了国内的安定。
同时,对外的侵略扩张,也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只是思想领域的变革,时间要来得长一些。
当然,这些也只是打下基础,发展工商,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可能达到目标。
不过,黄立的支持和提倡,是最有力的推动。
一方面改变意识形态,一方面积累财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壮大已经不再有悬念。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人口。土地是足够的,小农经济也深入人心。没有足够的人口,哪来那么多的自由劳力?”
黄立想到了奴工,被占领的海外之地的土著,还有马上就要有的大量倭人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