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皇帝可以享受

特别是作为皇帝,一国之君,只要国泰民安,享受一下,奢侈一些,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老百姓生活富足,哪怕只是温饱,也不会因为皇帝吃的是山珍海味,而产生怨恨和不满。

在他们看来,高高在上的皇帝,本就该有皇家的标准,不是他们能够攀比的。

对于官员臣子们,其实也是一样。他们甘心情愿地跪拜,山呼万岁,也并不会觉得是屈辱。

老百姓家的房子可能只是茅草屋,但他们不会觉得皇帝住在金碧辉煌的紫禁城,有什么不对。

但要是连饭都吃不饱,哪怕皇帝也吃糠咽菜,老百姓也照样会造你的反,为了生存而拼命。

何况,黄立还是自己挣的钱,怎么花,也是促进消费,拉动经济,根本谈不上劳民伤财。

当然,皇家也有国家财政拔款,算是皇帝的薪水。这本来就是黄立应得的,他为大明做了那么多的贡献,也不能白干活儿不是。

“玻璃游廊,温室,还有运动场……”黄立看着图纸,圈划着要马上修建的设施。

在北京,冬季的寒冷是可以想见的,黄立可不想自己和妃嫔们天天躲在屋子里。

何况,这是迁都后的第一个冬天,需要适应的过程。

尽管有不少冰雪项目,但黄立觉得,除了自己,象李云容、应盈等,都是南方人,肯定不能这么快地适应。

但在封闭的运动场内,打打羽毛球,或者是乒乓球等小项目,还是满不错的。

黄立感觉到自己有点变懒了,锻炼身体也懈怠了下来。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还想多活几年呢!

小柳站在旁边,仔细看着图纸,笑着说道:“皇爷,这些要在冬季前完工,又要花很多钱呢!”

黄立呵呵笑着,伸手搂住小柳的纤腰,嗅闻着女人的清香,温声道:“钱赚了,就是要花的。何况,让工匠们多个活儿,也能增加收入。”

这话倒不全是假的,为花钱找借口。而是新兴的大明推出的新政策,使得大兴土木成为了拉动经济、增加就业的手段。

以前的封建帝王,修园子盖宫殿,是征召百姓,利用徭役的名义,对百姓进行压榨和虐待。

现在的朝廷和官府,则是以雇佣的形式,进行各种工程和设施的建设。

徭役并没有取消,但却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比如养护村屯周边的道路,比如修建水利设施,比如植树造林等等。

这些都是百姓们不用走太远的道路,不用背井离乡,只在自家村屯附近的劳作和工作。

而且,这些工作也不是白干的,官府会有补贴。至少,一天的米粮是不用自己出的。

真正的徭役其实并没有取消,但却隐藏在了各种税收之中。

比如食盐,实行票盐法后,盐价有所下降,对老百姓是好事。但实际上,票盐中的税,有一小部分就是徭役折算的银两。

除了盐铁酒茶所收的税额中包含徭役折算外,还有销售市场越来越大的烟草。

这样化整为零,把徭役折算到必需的消费商品中。老百姓觉得减轻了负担,也确实减轻了。

因为,盐是必需的,其它商品却是可以选择性购买的。

生活条件好,你就喝酒喝茶抽烟。不好的话,你就节俭,不用这些也能生活。

这有点象后世的消费税,属于价内税,是价格的组成部分。

只要你购物消费,就是在纳税,是在为国家财政做贡献,却还体会不到太大的负担。

小柳偎在皇帝怀里,抿嘴笑着,看着图纸上自己建议添加的建筑,伸手点了点,柔声道:“谢谢皇爷,奴婢就在这儿给您弹琴唱歌。”

黄立侧过脸,亲了亲小柳白皙细嫩的脸蛋儿,说道:“看着飘雪,梅花又开,意境很美。嗯,等朕教你弹唱一剪梅。”

小柳还未封嫔妃,尽管与黄立已经发生了最亲密的关系。

这是她的要求,只希望能多留在乾清宫,或是皇帝身边,以宫人的身份多陪着黄立。

这也是宫中的规矩,妃嫔不能在外朝,全部在深宫内院。

从陪伴时间上看,小柳倒是最多的,超过后宫的嫔妃。甚至,连贵妃李云容也比不上。

小柳既然不计较名分,黄立也乐得有小柳在身边,让他感到愉悦和快乐。

“皇爷,您现在就教奴婢呗!”小柳的眼睛亮了起来,挨得更紧,贴着黄立的脸,香馨的味道让黄立有些躁动。

黄立呵呵笑着,搂着香软的女人坐在沙发上,咸猪手乱摸,在女人的耳旁轻声哼唱。

这就是皇帝奢糜的生活嘛,黄立觉得

不到万分之一。

要知道,崇祯看似勤勉,经常在乾清宫加班加点地把大明推向灭亡。

但为了方便皇帝,乾清宫能够侍寢的宫女也有几十个。或者说,宫女也都是皇帝的女人。

比如在御前侍奉的答应、常在等宫女,虽然不属于后宫嫔妃品级,但从名字上看,便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黄立已经算是非常节制的皇帝,这与他后世的思维有关系。至少,他现在觉得是很满足的。

妃嫔都是自己选的,仅此一点,没有几个皇帝能做到。也是这样的原因,他与妃嫔之间是有感情的。

李云容、语茉、云舒和应盈,都是与黄立有过较长时间的接触,不是通过选秀入宫,那种光看脸就册封的。

小柳更是如此,从宫女到女宫,与皇帝算是日久生情的那种。

当然,这几个女人都不丑,也各有各的性情。

至于什么天香国色,倾国倾城,黄立还没见过,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再有心动的女人。

反正,就是一句话,现在很幸福,很满足。大明已经安定,扩张计划也确定,他能够好好享受一下。

“二十年,一代人的时间。应该能够改变明人的思维观念,建立起自己希望的价值观,培养起开拓进取的精神……”

短暂的亲热缠绵之后,黄立又回到了正殿,南书房送来了奏疏和题本,他又得批阅指示。

现在,除了伐倭和孟加拉那边,大明各地基本上都进入了安定和巩固的时期。

虽然恢复重建的速度令人欣慰,但到底还是时间短。特别是北方和辽东,如果不是有海外的廉价粮食,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

经过一年多的休养生息,或者说是运粮补贴。今年秋收之后,北方的情况已经基本上不用再从外购粮。

主要是土豆的大量种植,以及移民工作的进行。战乱之后,土地是足够的,官府又尽量购进大牲畜,耕地面积比去年翻了一倍。

当然,这也只是解决了百姓的温饱,想要富裕起来,还得要两三年的时间。

黄立知道,即便如此,这在封建社会,已经是极为惊人的成就。老百姓也只有感激,没有怨恨。

还是那句话,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要求其实是很低的。

哪怕是黄立不进行改革,依旧沿袭封建社会的老一套,一样会有类似于康乾盛世那样的时期。

尽管黄立并不认同康乾盛世,也不能否认满清确实把封建社会推到了巅峰。

在黄立所定的标准,真正的盛世应该在十几或二十多年后。在此之前,黄立宁愿将其定义为温饱,或是温饱向小康的过渡期。

只不过,有些地方肯定是先富裕起来。比如南方,比如沿海地区。

同样,也会有些人先富裕起来。比如商贾,比如工坊主,比如买岛经营的那批人。

要知道,黄立认为小康不仅仅是伙食上的改善,还有住房和环境,穿衣戴帽等方面。

砖瓦房,玻璃窗,冬天有取暖,穿着有棉衣,耕地有牛马……他把这些都归在了小康标准的范畴。

黄立批阅着奏疏,对于有些地方上报的灾害,也能够心平气和。疆域万里,哪里能够保证风调雨顺、不旱不涝?

只要不是大面积的持续性灾害,对于大明的总体发展,已经是影响不大。

而领土越广阔,调剂能力也越强。东方不亮,西方亮,差不多就是这个道理。

特别是南洋地区的占领,一年两三熟的粮食收成,完全能够保证大明粮食总体产量大有富余。

粮食充足了,就要多种经济作物,南洋适合橡胶、金鸡纳树和甘蔗,河南和江淮适合种植棉花。

明年要对青藏和西域用兵,西域又能成为棉花种植基地。

还有蒙古诸部,在逐渐收服的过程中,马市交易除了牛马羊等牲畜,还有奶制品,最重要的是羊毛。

在黄立的记忆中,英国佬主是靠着纺织业,垄断了整个欧洲市场,支撑起了经济命脉。

虽然现在离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有几十年的时间,但黄立的介入和推动,大明的纺织机械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也将把工业革命的时间大大推前。

飞梭、新式纺纱机、轧花机、畜力水力和风力的应用,使得纺织效率不断地提升。

再加上硝化棉的研究开发,作为原材料的棉花,需求量正在成倍的增长。

黄立已经确定,将以纺织业为龙头,推动大明的工业革命,使棉布成为人类史上的第一个全球化商品。

要知道,棉花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

略物资。

而围绕这种被称作“白金”的植物,历史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明争暗斗,堪称大国博弈。

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从纺织业开始的,英国是传统的养羊大国,是欧洲重要的羊毛产地,也大力发展毛纺织业及其贸易。

当英国羊毛和呢绒成为欧洲国际贸易中的主要货品,垄断了整个欧洲市场后,便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

对手不是传统的欧洲大陆国家,而是远在亚洲的印度;挑战的不是军事,而是棉纺织业。

十四世纪,印度棉织品远销非洲;十五世纪,印度高质量的棉织品源源不断地来到欧洲。

最厉害的时候,印度莫卧儿帝国控制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纺织品贸易,每年税收达到一亿两白银,是同时期明朝税收的十几倍。

莫卧儿帝国因此获得了巨额的财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而印度作为世界棉花产业的古老发源地,无疑是最好的棉花种植基地。

现在,孟加拉已经开始大力推广棉花种植,并减少粮食种植的面积。

控制住棉花的出口,并把住进口粮食的渠道和数量,就扼住了孟加拉人的生死存亡。

别看种植棉花获利更高,但钱买不到粮食的时候,就是废纸和废银。

对于印度的征服,黄立已经改变了思路。

除了孟加拉等地,其它的土邦将成为殖民地,不将其纳入大明的领土,是可以抛弃的。

而且,棉花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力,收获棉花所需要的工时,比纺纱和织布还要长。

象西方殖民者发现新大陆后,为了解决劳力不足的困难,就进行了肮脏的奴隶贸易。

而印度虽然能够提供原料棉花,但运到大明的话,运输成本也很高。

如果能够控制印度棉花产业,就地生产大量廉价的棉纺织品,并贩卖到世界各地,性价比更高。

印度众多的人口,显然是大明可以加以利用,并发展棉纺业的有利条件。

除了印度,还有新大陆,也是适宜种植棉花的好地方。

黄立思索已定,提笔给陈进才写了书信。

伐倭的胜利基本确定,征服印度却一直在进行。与莫卧儿王朝的一场大决战,也在所难免,不过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也只有击败其主力,各土邦才会分崩离析。而各自为政的格局,对大明才是最有利。

小柳走进殿内,送上了刚送来的文件,其中就有陛见的官员名单,以供皇帝确定时间。

“李岳入京啦!”黄立随意阅看着,眉头一挑,露出了笑容。

这是他看好的年轻将领,是他一手教导提拔起来的。按照年纪,再干个二三十年也没有问题。

而且,对于李岳和刘享等人的信用,也会影响到李来亨等勋贵。

对于历史问题,黄立也挺苦恼,毕竟他的身份在那摆着,很多事情不好说明。

唯有用实际行动来表明态度,或许是最能让人相信,并解除疑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