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紧抓枪杆子,不立后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有积极参军入伍,有慷慨解囊犒劳王师的,也有这等自私自利的无耻之徒。
“两年之后,全民的思想应该就有所改变。年轻人参军入伍,社会上兴教办报,忠君爱国,人人有责……”
冯建起身走到窗前,微翘起嘴角,瞭望着马尼拉城的街景。远远的,胜利门高耸,大明的龙旗在猎猎飘扬。
吕宋虽然华人还不算多,但稳固统治却没有大问题。
他的背后,是蒸蒸日上的大明,是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是能动员起来的数百万军队,是正在急速扩充的海上雄师,是亿兆子民的泱泱大国。
……………
孟加拉,达卡。
总督陈进才坐在屋内,正听着杨起隆在汇报着周边各邦,以及莫卧儿帝国的情报。
“奥朗则布亲自率军到德干地区,正在进攻比贾普尔王国。比贾普尔城坚固异常,粮草充裕。属下以为,坚守至少半年当无问题。”
杨起隆说着自己的判断,自以为已经是比较保守,却不知道已经是偏差很大。
历史上,奥朗则布围困比贾普尔长达十八个月,才攻破了这座德干最先进、最开放的城市。
随后,他又进攻最后一个在德干的独立王国高康达,在印度南部最坚固的堡垒城市高康达城下,九个月都未能建功。
最后,奥朗则布最终采取反间计,才从内部攻破了这座城市,完成了统一南印度的计划。
这样加起来,奥朗则布征服南印度,就用了两年多时间。
即便如此,陈进才认为有六个月的时间,也足够采取行动,再吞并几个小土邦,为孟加拉打出缓冲之地了。
“还有高康达,城池坚固不下于比贾普尔,号称南印度第一坚城。”杨起隆沉吟了一下,说道:“属下以为,也需数月时间才能攻破。”
陈进才振奋起来,微笑着说道:“如此说来,咱们就有了大半年的时间,光孟加拉军队,便能多训练出数万。”
杨起隆说道:“边打边练边扩充,属下以为最为妥当。”
陈进才轻轻颌首,说道:“确实如此。但控制枪枝发放数量,也是有效的防范措施。”
“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孟加拉附庸兵,还是服顺的。这方面的情报,你们不是刚刚呈递上来?”
杨起隆笑了笑,稍显尴尬。
陈进才摆了摆手,说道:“倒不必如此谨慎,只要工作尽责,出现些小意外,也在所难免。”
杨起隆微微躬身表示受教,又接着说道:“特里普拉邦和阿拉干国实力孱弱,出动两万人马,便可轻易占领。”
“奥里萨邦地广人稀,海岸线有五六百里,却少有天然良港,只在帕拉迪布有一个。内陆多山,部落众多,有六十多个…….”
奥里萨邦位于印度东部沿海,孟加拉邦东面,面积十五万平方公里,东濒孟加拉湾。
虽然是沿海地区,但奥里萨邦以农业为主,全邦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盛产水稻、小麦、高粱、油菜、黄麻、粟类、甘蔗等。
尽管奥里萨邦缺乏良港,但其森林和矿产资源丰富。
特别是煤炭和铁矿储量,分别占全印度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还有铝矾土储量,占全印储量的三分之一。
陈进才思索半晌,看着杨起隆,询问道:“一万军队能够占领,并稳固统治吧?”
杨起隆笑着说道:“大人,您高估奥里萨邦的土著了。那么多部落,形同散沙,一击可破。”
陈进才笑了两声,又开口问道:“比哈尔邦情况如何?”
比哈尔邦面积有十七万平方公里,包括了后世的比哈尔邦和恰尔肯德邦,在奥里萨邦的北面,孟加拉邦的西面。
比哈尔邦的北面,就是后世的尼泊尔,原来由马拉王朝统治。但现在已经分裂为提普尔(现加德满都)、巴德岗和帕坦三个王国。
而加德满都谷地西部的廓尔喀人,对于分裂的尼泊尔虎视眈眈,正在等待可乘之机。
“比哈尔邦的土地十分肥沃,盛产多种农作物。而且,其南部的加尔克汉德地区矿产丰富,铁、铜、煤产量可观,似可成为工业基地,大力发展。”
陈进才的眼睛亮了,奥里萨邦和比恰尔邦都有矿产丰富的特点。而煤和铁,以及铜,正是发展壮大所最需要的资源。
冶炼钢铁,打造枪炮,这也是在孟加拉稳固统治,并且不断增长实力的关键。
不能什么都依靠国内供应,朝廷也希望在更多的方面,海外领地能够自力更生,不断发展。
“起隆,依你看,这两个土邦,先打哪个比较合适?”陈进才的称呼变得亲近和蔼,并表现出了虚心的姿态。
杨起隆想了一下,说道:“若是偏重于海岸和港口,自是奥里萨邦优先;若是偏重矿产,属下
觉得先拿下比恰尔邦的南部,更为稳健。”
“当然,如果还能抽调出两万兵力,一举攻下这两个土邦,也是能够做到的。”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如果是建立缓冲,以备与莫卧儿帝国作战,属下以为先攻下奥里萨和比恰尔更好一些。”
陈进才垂下眼帘,陷入了沉思。
有土兵联军,已经与明军战力相差不大。还有两三万的孟加拉附庸军,左右开弓,对三个土邦一个小国开战,实力也是允许的。
但占领是占领,是否能够迅速稳定秩序,完成统治,却是要谨慎。万一被拖住了手脚,反倒是得不偿失。
而从长远考虑的话,莫卧儿帝国才是大敌,向西打出缓冲,应该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况且,有了比恰尔邦和奥里萨邦的矿产资源,枪炮打造就有了充足的原材料,能尽快地提升军力。
从面积和土地肥沃上看,这两个土邦也很诱人。土地的产出和赋税,又能使财政更加宽裕。
“辛苦了。”陈进才抬起头,微笑着称赞了一句,说道:“接下来要进行军事会商,这些情报你整理清楚,会上要发言的。”
“属下明白。”杨起隆起身施礼,退了出去。
陈进才又陷入了长长的思索,对于各家土司和治下人口的安置,又有了新的思路。
普遍兵役制在海外率先推行,针对的人群便是海外华人群体。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还是汉人的军队,最令人放心。
一两代人之后,没有了历史和文化,甚至是语言,已经完全同化的异族,才会考虑也视为大明的忠诚子民。
但土司和治下的人口,或许可以视为忠诚子民,并实行普遍兵役制。
这样的话,土兵联军也纳入明军编制,并成为职业军人,而不是从事耕种等工作。
军队足够强大,土著也翻不了天,就老老实实地种地做工,交纳赋税。
把枪杆子牢牢掌握在手中,这样似乎更加安全,也更能长治久安。
但陈进才也没有擅专,准备上奏疏,请万岁定夺。同时,他也要与众家土官商议,看他们是否愿意。
毕竟,土官们是奔着土地来的,治下也要有子民。抽调出来的土兵,算是他们的,还是统一指挥的,都要有个章程。
“孟加拉人倒是出奇地乖顺,但要同化,十几年、二三十年的时间,还是需要的。”
文字、历史、语言,这从现在的儿童期就可以进行改变。从小上学,进行教育。
但宗教和习俗,却是根深蒂固,极难消除的。世俗化是必然的,可总让人觉得有些别扭。
特别是一家独大的情形,不利于统治,陈进才也是搅尽脑汁,想方设法。
孟加拉是伊教势力最大,奥里萨邦则是印度教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比恰尔邦的印度教占五分之四,伊教占五分之一。
吞并这两邦的话,陈进才也想调整当地的宗教人口比例。
如果能形成分庭抗礼,或是三家分薄,使得人心不齐,也减少了反叛的可能。
怕就怕地方上一个宗教占统治地位,一呼百应,没准儿还真能掀起风浪。
虽然武力掌握在自己手中,血腥镇压也有把握恢复秩序。但到底是一场动荡,能避免还是要避免。
“人口太多,虽然看起来服顺,赋税也收得也很多。但从长久来看,却也是隐患。可要想得太多太远,却也没有必要。”
陈进才想到了王朝更替,想到了盛衰无常。
当今万岁英明神武,开疆拓土,给大明打下了雄厚的根基。少说,也是上百年的国祚。
上百年都不算长,从汉唐宋明等汉人王朝来看,哪个不是两三百年?隋朝,是个例外,可以排除在外。
也就是说,新兴的大明国祚还长着呢!
陈进才也能耐下心来,不通过屠戮的手段,也有信心把孟加拉等土邦,变得与本土越来越相近相象。
凡事有利就有弊,利弊权衡,才能有相对正确的手段。
比如孟加拉邦的人口较多,改变人口比例就比较困难。
但相对于地广人稀的地方,开发程度较高,赋税缴纳得较多,既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也能为大明提供财政上的补充。
换成地广人稀的地区,用移民来改变人口比例倒是容易。可初期的驻军和经营等费用,就比较紧张。
“万岁虽看好莫卧儿帝国的财富,但对于长久统治,也是心怀疑虑,要看具体的形势。”
陈进才是得到黄立耳提面命的,书信往来也密切,对于皇帝的心思更为了解。
莫卧儿帝国,或者称为印度,在人口数量上位居世界第二,与大明相差得也不算太多。
虽然土邦众多,形如散沙,但宗教和民族也同样复杂,硬捏和在一起,还要长期统治,连黄立都觉得
头痛。
打下来容易,治理和长期统治并且稳定,却是更难。
所以,黄立作了两手打算,也没对陈进才隐瞒。
莫卧儿帝国太大,当时可是包括后世的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朗的部分领土。
能占领就占领,并且要稳固统治,哪怕手段酷烈有几个重要地方也是不能放弃的,孟加拉是其中之一。
有些地方形势复杂,就退而求其次,或是掠夺,或是成为保护国,以获取钱粮物资为目的。
还可以分而治之,以宗教或民族来划分,使印度分裂成几个小破国,对大明难以构成威胁。
这也是效仿英国佬的做法,眼瞅着在印度呆不下去了,就搞出了印巴分治。
最后,印度也分成了三个国家,且陷入长期的纷争。
而在黄立看来,宗教和民族众多的印度,本来就不应该是个统一的国家。
莫卧儿帝国看似强大也统一,却也是土邦林立,独立性较强,形同诸侯。一旦中央势力衰弱,或是没有强人震慑,便马上就分崩离析。
由盛转衰,到分裂乱战,奥朗则布死后,也就是十几年时间,偌大的莫卧儿帝国便基本上完蛋了。
……………..
南京,皇宫。
黄立歇在了贵妃李云容的宫里,一番亲热完毕,还耳鬓厮磨,说着话儿,没有马上入睡。
“时间过得真快,孩子都能扶着走了。朕还记得,去年刚出生时,是小小的,都不敢抱。”
听着皇帝的唏嘘,李云容轻声笑着,说道:“臣妾还觉得他长得慢呢,要是能跑会说话,才象个大孩子,不粘手了。”
黄立轻抚着李云容的手,说道:“是个聪明的孩子,随朕,也随你。以后好好教导,肯定会有出息。”
“有皇爷亲自教导,肯定差不了。”李云容心中窃喜,说道:“臣妾就偷个懒,也不是有耐心的。”
一直没有册封皇后,黄立有些愧疚,但这话也不好跟李云容说透,只因为他想得长远。
臣僚们虽然觉得李云容出身有暇,但母以子贵,若是封后,也不会有太大的反对意见。
但黄立觉得一旦封后,皇子就要册封太子。太子为储君,只在皇帝之下。小孩子从小被捧得太高,未必是好事。
况且,黄立不想讲究嫡庶那一套。自己还年轻,难道只会有这么一个继承人?
立嫡,立长,立贤。
黄立是倾向于后者的,不会太在意儿子的生母是哪个妃嫔。他打下的大明,重塑的华夏,可不想交到败家子手中,二世而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