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让万岁高兴顺心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96章 让万岁高兴顺心
离过年还有一段时间,但随着军事行动告一段落,北方的军政工作也安排妥当,逐渐顺遂,南京的官员们便轻快下来。
南方的恢复重建是不用操心费力了,得益于各项优惠政策,以及海贸的促进,经济状况已经超越了满清统治时的最好水平。
当时的江南,全靠着农耕收入。由于郑家的存在,海疆不靖,海贸没有兴起,甚至还沿海迁界,经济发展滞后。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靠着土地赋税,南方还养着三藩的兵,以及大批绿营,清廷的财政并不宽裕。
光复之后,除了海贸,还有缅甸和湄公省的补充,南方气候又适宜农业。在优惠政策的激励下,恢复重建的速度超乎预期,也就不意外了。
如今,北伐成功,民心振奋之余,也更加地安定。没有了战乱的阴霾,自然地安心地顾小家,奔小康。
没错,小康是皇帝提出的目标,要在南方三年内实现。这也差不多是光复债券到期的时间,朝廷没有了外债,百姓也有了积蓄。
北方呢,恢复重建也应该差不多了。虽然肯定比不上南方,但只要不为吃饭发愁,这太平盛世就算是到了。
“太平盛世,如今已是初见气象。”李来亨坐在马车里,拿着刚买的茶叶,透过车窗望着街旁的店铺和行人,嘴角微微翘起。
只看商铺伙计的吆喝,以及行人脚步的轻快,以及脸上的笑容,便能看出这世道的好坏。
还有这街面的清洁规整,行人车辆虽多,却是井然有序,不显纷乱。
“果然还是要早立规矩,并且严格施行,才能上行下效。时间长了,大家也都习惯了,也就习以为常,不觉苛严。”
李来亨放下了窗帘,思绪有些翻飞。
规矩,是皇帝所注重的。从小处看,施粥放粮领取赈济补助,老百姓都要排队;从大处看,恭谨自守,不违法乱纪,就是对于文官武将们的要求。
虽然有开国之功,李来亨等人却有自知之明,不敢居功自傲,一直谨守本分,甚至是小心翼翼。
稍有些忌讳的事情,他们都不去做。比如晋升亲王,比如外派差使,都担心物议,以及皇帝的心情。
李岳镇守辽东,李来亨就辞了北京军区的职务。虽然刘享镇守山东,刘体纯在北京军区,但这是皇帝的旨意,也是推脱不得。
当然,在刘体纯、李来亨、袁宗第、郝摇旗、王光兴这五位爵位最高的勋贵中,刘体纯以骁勇有方略著称,皇帝如此安排,自己也能放心。
剩下的党守素、塔天宝、马腾云三人,也是各镇一方,都封为郡王,资历和名望上,却还差了刘体纯等人一筹。
而且,得封郡王后,他们也有了激流勇退的心思。毕竟,郡王已经到头儿,虽然还能在军衔上晋升,可也不想到封无可封的程度。
所以,现在积极进取,想要建功立业的,都是爵位在侯以下,军衔在将以下的中低级将领。
“自古以来,武将因为掌兵,便多遭嫉妒和猜疑,比不得文官,皇帝没有拥兵自重、跋扈自雄的担忧。”
李来亨觉得不掌兵权的话,更能安心。毕竟,他们这一代都有些历史问题,不好位高权重。
“幸好下一代还算争气,在战争中成长起来,也得到皇帝的信重。按照年龄,哪怕是下一任皇帝,兴许也有用得着的机会。”
李来亨摇了摇头,甩开这点私心杂念,甚至是有些大逆不道的心思。
马车停了下来,已经到了郡王府,侍卫队长上前拉开了车门。
李来亨下了车,看了一眼府门,刚换的匾额,可宅府没换,就比正常的郡王府第要小很多。
但李来亨看似满意,皇帝要重新赐宅或扩宅兴建,他也是婉拒了。同他一样,王光兴和刘体纯也是如此。
一是要迁都北京,他们这些勋贵十有八九也要去京师居住。毕竟,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更让人放心。
二是想着低调一些,府宅已经尽够住了,再大兴土木,引人侧目,兴许真当自己是居功自傲。
进到府中,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便蹦跳着迎上来,嘴里喊着爹爹。那是李来亨的小儿子,叫李国。
李来亨老怀大慰,蹲身相迎,抱着儿子转了一圈,才放到地上,牵着儿子的手向后宅行去。
一边走,一边和儿子说着话,李来亨问着儿子的学习情况。
大城市中都建起了小学,不管是出身富贵高官,还是平民百姓,都有资格入学。但却是要交学费的,这和乡村有所不同。
学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96章 让万岁高兴顺心
费不算高,且还有退费的规定。小学毕业考试通过,退一半;初中毕业,全退。
这主要是鼓励学生们继续深造,而不是为了赋税优惠而只混个小学毕业就算完事大吉。
普及教育是提高受众面,但也会逐渐出现金字塔形的人才结构。高端的少,可普及的越广,人才基础越是牢固。
就现在的知识深度,黄立觉得达到高中都够呛,就更不用说大学了。初中毕业的优秀者,就能够进入研究机构,分专业深造。
“儿子这回考了第三呢!”李国象同龄孩子一样,拿个奖状都能兴奋几天的那种,对着父亲充满骄傲地说道:“老师夸了我,当着全班的面儿。”
李来亨欣慰地笑着,也夸奖道:“考得不错,等考了第一,爹有奖励。”
李国眨巴着眼睛,说道:“爹,能奖励我一把刀嘛?”
李来亨愣了一下,随即想到李岳派人从辽东送来的马刀,是缴获的战利品,十分精美。
那把马刀就放在书房,打造了专门的刀架。李国盯着眼睛发直,还小心翼翼地伸手摸过。
男孩子嘛,没有不喜欢刀枪的。但年岁在那摆着,拿着利刃让人担心。
李来亨沉吟了一下,说道:“爹叫人打造一把没开刃的,但也只能放在家里,不能拿出去。”
李国连连点头,咧着嘴笑道:“不拿出去,就在家里稀罕。”
李来亨这才放心,抬头已经看到妻妾迎候,便微笑颌首,随妻子先去了正房。
这是李岳的母亲,后宅之主。李来亨一向很敬重,也很放心。
“祖母那边可好?”李来亨在城外的炮兵学院呆了数天,便先问起了高夫人的情况。
高桂英,李自成的遗孀,李来亨是她的侄孙,一直由他奉养,当作亲祖母一般的尊敬孝顺。永历时,封了一品忠贞夫人。
诰命夫人是唐、宋、明、清各朝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
明清时期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诰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从夫品级,故世有“诰命夫人”之说。
诰命夫人跟其丈夫官职有关,有俸禄,无实权。
明朝,一品二品官员的正妻叫做“夫人”,嫡母叫做“太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以下是孺人。
也就是说,高桂英的一品夫人,已是诰命的最高级,再无上升的空间。
黄立登基之后,也确实封无可封,但却颁赐的全新的一品诰命服饰,以及金银绸帛。
这样也算是让人安心,毕竟有李自成这个敏感人物,总不能再追封他。追封李过那代表翻篇,以前的不追究,已经是皇恩浩荡、气度宽广了。
“祖母身体还好,前几日万岁还派了御医诊脉,连带妾身也沾了光。”李夫人微笑着说道:“只是有些想岳儿,嘴上说了两回。”
派御医给文臣武将定期诊脉,也是皇帝的恩典。黄立是想着有病早治,当时的医疗水平,重病实在是难医。
除了够品级的文臣武将,还有象方以智、王夫之等前朝的遗老和名人。
没错,黄立其实喜欢这么定义,虽然没有公开,但之前的大明和现在的大明,确实应该分成两个朝代。
或者说,这是中间有断代的。如果不算南明的话,前朝和新朝有二十余年是清朝的历史。
只不过,大明实在是众望所归,黄立也就顺其自然,并没强加自己的意志,导致现在的统治缺乏正统性。
李来亨不以为怪,因为他的夫人也是诰命,也有这个资格。万岁施此恩典,也是表示希望大家都好好的,健康长寿。
“辽东重地,岳儿镇守一方,轻易是不会离开,除非有圣旨。”李来亨想了想,说道:“万岁迁都,倒是有可能召见北方各地守将和官员。”
李夫人轻轻点头,说道:“为国效力,也是应当的。只是岳儿年岁也不小了,亲事是不是也该操办了?”
李来亨也不是没想过这个,可去信询问,李岳却表示不用家中操办。
若是这边给相看定亲,就是盲婚哑嫁,李岳不喜欢那样的形式。但要说自己能找到,家里人还不放心。
“再等等吧!”李来亨有些苦恼,倒是羡慕刘体纯,那个刘享,去了贵州水西,就自己找的媳妇儿,出身也挺好。
估摸着高夫人也是惦记李岳的终身大事,李来亨便换了家居衣服,转去偏院给高夫人请安。
偏院是高夫人要坚持住的,她不爱热闹,也不爱应酬,好象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96章 让万岁高兴顺心
外人把她忘了,才是最好的事情。
几盆花就在院墙下,开得正好,姹紫嫣红,令人赏心悦目。高夫人在丫环的陪伴下,正在修枝赏花。
“祖母,孙儿给您请安。”李来亨来到偏院,便施礼问候。
高夫人看到侄孙,心情更好,虽是几日不见,可也想得慌,早就当孙子看待了。
叫起之后,高夫人仔细打量了一番,带了心疼和关切,说道:“在外面吃得可好,瞅着好象瘦了些。”
李来亨笑着说道:“没瘦,应该还长了肉呢!可能是晒得黑了点,才显得瘦了。”
高夫人轻轻颌首,说道:“万岁指的差使,尽心才好。”
讲武堂早已经分科,步、骑、炮、辎,算是正规化建设的第一步。然后便是军官轮训,谁都知道,这也是万岁加强对军队管理和控制的手段。
海军学堂也开设起来,选在广州和天津两地,还在初期阶段。主要是海军规模还不算大,也有重要任务要完成,抽调不出太多的军官。
即便如此,在皇帝的强行推动下,海军学堂的教材也编得七七八八,线列战术的小册子,也发放到军官手中。
既是不能先学,那就边练边学,省得糟蹋了大笔投入的钱财,以及为海军打造的军舰和火炮。
李来亨虚扶着高夫人进了屋,便有丫环端来茶水,又退了出去。
“云南的普洱茶,天凉了,喝着正好。”李来亨喝了口茶水,笑着说道:“今天路过茶铺,孙儿买了些给祖母。”
高夫人笑着点了点头,说道:“不知不觉的,这变化可真大。在穷乡僻壤的时候,能有茶叶就很不错了,哪还管什么生茶熟茶?”
李来亨心中也生出感慨,确实如此。就算时时警醒自己,可这条件和环境却是在变化,这人的变化也就不知不觉。
倒是谈不上什么奢糜浪费,但有了享受的条件,自然而然也就注意起来。说白了,以前过得糙,现在就精细了很多。
“听说朝廷已经开始筹备北上迁都的事宜,在京师的宅府,你也选好了?”高夫人开口问道。
李来亨如实答道:“这是朝廷的意思,也是万岁的恩典。”
不说府宅大小,既是让你选,那就是要你也去京师居住。李来亨自然要遵旨而行,不会再谦辞。
“皇恩浩荡,确实要让万岁顺心高兴。”高夫人现出欣慰之色,说道:“辽东重地,想必岳儿也要入京陛见。”
李来亨认为这是可以确定的事情,不光是辽东,北方各军镇的指挥官,恐怕都要入京述职,并领受新的任务。
北上迁都的意义重大,牵涉到军政的发展战略。依着皇帝的脾气禀性和行事习惯,面授机宜是肯定的。
“祖母放心,岳儿是万岁提携成长的,能以这般年纪镇守辽东,也是万岁的信重。”李来亨斟酌着说道:“至于终身大事,等到迁都之后再操办,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