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实业,印度是肥肉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07章 实业,印度是肥肉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指的不仅是官僚阶层,还包括应势而起的利益集团。
南方商贾和海商集团便是先从战乱中崛起,并迅速发展壮大,又占领广阔北方市场的得利者。
只要遵纪守法,黄立并不打算进行打压削弱。相反,他还要积极地进行引导,使商贾集团向工商和武装集团过渡进化。
只是贩货,朝廷收商税,商贾赚差价,只是传统的赢利模式。很多资金积压,有浪费之嫌。
黄立已经决定把玻璃和水泥的制造工艺拿出来,引导商人投资建厂。
只收一笔并不高昂的专利费,皇家作坊便会派人指导技术,保证能够建起工厂并制造出合格产品。
玻璃厂也是一样的模式,除了能窗明几净的透明平板玻璃,作为容器的玻璃杯、玻璃瓶罐等,都将逐渐地走进千家万户,或得到各种应用。
比如耐储存的罐头食品,比如瓶装的酒、油、醋等等,玻璃的应用领域不仅是在建筑,还有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由皇家四下建厂,普及的速度慢,资金也不够充足。黄立倒是想过股份制,但觉得直接授予专利,更加简单高效。
毕竟,皇家令人生畏,不管股份占多少,主导地位也没人敢争。涉及到利润分红,不满意也无人敢说。
所以,引导商贾涉及实业,既有效的利用闲置资金,又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一举两得。
“实业只有水泥和玻璃,加上炼钢炼铁业,也还是少了些。制造业的纺织,机械方面的钟表、自行车、手摇机械风扇……”
“化工方面,有石油的粗加工,橡胶还要十数年后,在南洋大规模种植,才能广泛应用。”
“制药的话,金鸡纳霜也要等上几年;用柳树皮提炼粗制阿斯匹林,似乎不适合交给商贾。”
“至于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来取代柳树皮,就是朕全心研究的话,也要十几年时间吧!”
黄立打了退堂鼓,并不是停止化学方面的研究,而是不打算亲历亲为。
他要当个好皇帝,引领着大明奔向世界,参与到列强的角逐竞争大潮之中。这是大势所趋,不争就是损失,不争就会衰弱。
至于化学研究,治病救人,与这个大目标相比,都是小道。
虽然政务他已经不怎么处理,军事行动的计划也都按部就搬地执行,他或是指导科学研究,或是记录强国秘籍,很有些不务正业。
但要他抽出大部的时间和精力,去搞科学研究,还是不太现实。
在爬科技树上,大方向有他引路,再偶尔地指点一二,少走了多少弯路,节省了多少时间?
十七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得缓慢,并不是人的脑子不够聪明,而是知识积累太少,很多学科都是刚刚开始,都是在摸索着前进。
等到学科健全,知识的积累也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候,科技的发展才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速度。
黄立知道自己是在拔苗助长,强行提升大明的科技水平。虽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基础不牢固,发展潜力也有限。
正是有虑于此,光复江南后,他便着手招募人才,组建科学院。
可让读孔孟之道的书呆子搞科研,可不仅仅是跨专业那么难,与从头学起也没太大的区别。
但这也没办法,至少书呆子识文断字,省却了文化学习这个基本阶段。
等到培养出初中生,就算是聪明的孩子,也至少要五六年时间。他们再进行科研,也算是接上了断层。
黄立比较看好从头学起的孩子们,毕竟是按照他制订和审批的教材学习的,有很多实用知识,权当是打基础。
“这些书呆子,倒也出来几个转行成功,从孔孟之道向科学研究发展的。如果能耐下心来,也有几十年的时间,科学家不敢奢望,科学工作者是没有问题的。”
黄立略感欣慰,不管是因为赏了功名赐了官职,还是真有志于此,能认真地去做,认真地研究,就值得肯定。
毕竟,科学家也是要吃饭的,也是想出名的。名利都视如粪土,那样的人太少太少了。
只要你认真工作,专心研究,才不管你心里想什么,为了什么,黄立只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不管是钱财,还是名利,都是皇帝随手便能给的。如果能靠这些激励出成果,他自然是在所不惜。
黄立想得很多,手里却拿着科学院印出的《混凝土营造法式》在阅看着。
水泥作为一种新的建筑材料,怎么用才能持久坚固,外面人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07章 实业,印度是肥肉
可不知道。
砂石灰料和水怎么配比,多长时间初凝,多少时间达到强度,需要如何养护才不干不裂……
这都是科学院和水泥作坊经过无数次试验得出的数据和结果,铺路的,抹墙面的,加钢筋建柱子的,都写得详细。
“虽然百姓的识字率还是很低,但也是有读书人的,以此书为指导规范,水泥的应用就能广泛起来。”
黄立很是满意,决定尽快地印刷,先是工部和水利部,再到民间地推广普及。
钢筋水泥混凝土,可以称之为一个时代,百米高楼平地起,跨河大桥使天堑变通途。
而且,水泥的制造工艺和使用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
特种混凝土,防水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减水剂混凝土,水泥坚如磐石的历史长久着呢!
只不过,现在的施工机械和技术水平,要在较为宽阔的大河上架设桥梁,难度不小。
南京长江大桥是不用想了,就是选择比较狭窄的江面,也是一个挑战。
“希望借着水泥的出现和应用,能出现几个建筑大师,建造起令世人瞩目的工程。”
黄立不是学建筑的,也不想偏离了自己这个皇帝的专业。只能是尽量铺路,寄希望于旁人在此基础上取得成就。
看了一眼座钟,黄立觉得时间还充裕,桌案上剩下的奏疏和文件不多,他便伸手取过,继续处理政务。
拿到手中的是登嘉府杨生芳的上奏,淡马锡已经轻松攻取,驻军三千。海军还突袭了柔佛王国的地盘,抢掠了两万多人口,迁居淡马锡。
这是之前便制定好的计划,这些人口将在淡马锡耕种,也将成为扩建港口、铺路建城的劳力。
驻军移民,淡马锡将成为大明在东南亚的重要贸易商埠和军事基地。并与登嘉府呈南北夹击之势,把柔佛王国挤在中间。
论实力,登嘉府的海陆军队完全能够击灭柔佛,彻底占领马来半岛。
但黄立否决,或者说是延后了军事行动。在吕宋和孟加拉的征伐取得胜利之前,扩张过快,很容易分散力量,未必是好事。
而且,登嘉府的宗教世俗化改造,时间还短,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这将决定以后占领地的政策,留出时间来权衡决定,也是好事。
主要是有长期占领并成为大明领土的目的,才要比较稳健。
不象西夷,就是掠夺和榨取,地方丢了就丢了。人口太少,也只能玩扶持傀儡的手段。
黄立提笔写了回复,少不得夸赞嘉励。
杨生芳肯定也知道皇帝接下来的安排,等到登嘉府安定下来,也会象湄公省一样,自己也是一省巡抚。
不仅登嘉府要建省,还有缅甸,面积几乎相当于两个云南,将划分为上缅下缅两个省。
只不过,缅甸已经是征伐孟加拉的总基地,单独建省就会出现沟通不畅,支援不力的情况。
所以,在征服孟加拉,并且要安定,能够成为稳固基地之前,印缅还是归为一体,由陈进才担任总督,统一调派兵力和物资。
对于征伐孟加拉,胜利是肯定的,不用置疑。
数万土司和缅人的联军全部换装了燧发滑膛枪,也经过了严格训练,再有上百门火炮相助,对孟加拉邦的军队是碾压的优势。
料敌从宽,因为不确定莫卧儿王朝的反应,征伐孟加拉的军队足有六七万。
而且,登嘉府也能调动上万的部队,并奉命向霹雳集结,能走海路赶去支援作战。
除此之外,登嘉和湄公的海军,还有四五千装备了线膛米尼枪的精锐陆战队,更是战力强悍。
“正月十八发动,时间已经基本确定,陈进才和夏国相很有信心。”黄立想起前几日陈夏二人的联名上奏,微翘起了嘴角。
攻打吕宋定在二月中旬,那才是黄立关注的重点战事。在实力上,南洋海军要强过西班牙人,按理说是胜利可期。
但海上风浪不定,这可能是最大的变数。至于海战,舰船数量众多,又有触发炮弹和火箭弹,胜利应该不成问题,只在于损失大小而已。
“光练不战终归难以成为强军,哪怕偶有小败,也能吸取经验教训,依靠着大明的财力人力,重新振作起来。”
攻打吕宋一是复仇,二是掠财。西班牙人在吕宋盘踞的时间很长,积累的财富也应该不少。
但要说真正能够发大财的,还是孟加拉。那是土邦封建王公累世的财富,如果能够全部抢到手,保守估计也价值上千万两。
按照分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07章 实业,印度是肥肉
配原则,朝廷至少能得到两三百万,差不多相当于前明一年的财政收入。
要知道,明朝的财政收入并非全部以白银形式征收,有很大一部分是以纳粮等实物形式进行征收的。
如果把这部分实物也兑换成货币来计算,明朝每年的财政收入会有两千多万两。如万历三十年,明朝的财政收入甚至达到两千两百多万两白银。
至于以后,天灾人祸,又有豪绅地主隐冒拖漏,朝廷收不上足额的税,崇祯最后却是穷死的。
现在的大明,总的财政收入在一千四五百万之间。没有北方和辽东的贡献,但却多了前明几倍的商税。
等到北方的恢复重建基本完成,又有海外的开疆拓土,突破两千万是肯定的,甚至有可能创下新高。
而随着人口的增长,税收也会随之增加。丁税,或者叫人头税,是肯定要豁免废除的。
但盐铁和烟草专卖的收入,却将因为人口增长而不断提升,充盈国家的财政。
而且,占领的土地越多,统治的人口越多,都将持续地创造财富,使大明国强民富,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孟加拉能得几百万两也知足,细水长流,倒是不好太过贪心。而且,印度还有那么多土邦呢,都打下来的话,那得是天文数字的财富吧?”
黄立咽了口唾沫,搜遍记忆,也没想起英国佬从印度到底搜刮了多少财富,反正应该是多到难以想象。
历史上,英国殖民印度,从1765年到1938年,一共从印度搜刮走了近四十五万亿美元的财富。
而英国在印度的年净收入高达4400万英镑,按照当时的汇率,在印度一年半的财政收入,几乎等同于辛丑条约的赔款,也就是每年三亿两白银。
正因如此,在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只要我们统治印度,我们就是世界第一。如果我们失去印度,我们将成为三流国家。”
可惜,印度这块大肥肉,已经被黄立盯上,并抢先下口,将狠狠咬下孟加拉这一大块。
当然,英国佬对于印度的掠夺,是基于不顾印度的死活上。大明对于印度的统治,可能会温和一些。
但即便打个对折,或是按三分之一算,那也是每年一亿两白银,绝对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
“大明会占领比英国佬更广阔的土地,也会成为比英国更富裕、更强大的国家。尽管这需要时间,甚至不是能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完成的。”
黄立要建立起对外扩张掠夺的国策,以及国人开拓进取和冒险的精神。
象西夷殖民国家那样,鼓励商人雇佣士兵去抢夺和占领海外之地,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这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保障商人的权益,以及朝廷的大力支持,才能让商人们胆子壮起来。敢去杀人,敢去抢掠,敢在某个荒地竖旗,宣布这是大明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