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要地淡马锡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80章 要地淡马锡

在丁调鼎看来,恢复大明的三宣六慰之地,应该是万岁的首选。也就是说,下一阶段的重点,是从云南用兵。

“顾中国自古视藩服之地,只取羁縻臣属之义,无利土地之心;有征服之武功,无建设之政治。迨乎衰季,则并武功而无之。”

丁调鼎捋着胡须,思索着说道:“万岁已改弦更张,既利土地,又要征服建设,以为大明永固之领土。暂时松缓,不过是蓄力待发,以有大图。”

青年官员似懂非懂,拱手道:“此番大人回京述职,自能得万岁面授机宜,可定湄公省之进取。”

丁调鼎微笑着点了点头,感慨道:“数年未观觇圣颜,未聆听圣语。想必,这也是迁都前的最后一次了。”

虽有旨意下达,也有书信联系,但数年时间未见到万岁,丁调鼎对于此次觐见,却是相当期待。

他也算是从龙之臣,在明军进入水西后,才被黄立召见。之后,与常金印、陈进才、倪生龙从贵州干起,一直负责边远省份的治政。

现在,他们都已是一省巡抚,在湄公和缅甸发展的他和陈进才,倒是功绩更为显著。

丁调鼎是希望留任湄公省的,不同于内地已经固定的省份,湄公省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他自然也能水涨船高。

对此,他还是颇有信心。

毕竟,从开始到现在,湄公省是在他手中一步步发展起来,对于异族蛮夷的恩威并施,他也更有经验。

“估计陈进才也会入京述职,领受旨意,再回缅甸。不知道缅甸何时建省,真正地归在大明治下。”

缅甸和湄公省还有所不同,黄立一直没有把其纳入大明的疆域。治理上有所不同,官衔也是总督,而不是巡抚。

缅王也一直没有除号,在名义上,还是缅甸的最高元首。但被软禁在阿瓦城,与囚犯无异,生死只在黄立的一念之间。

丁调鼎还不知道明年征伐孟加拉的事情,也就不知道陈进才的总督头衔,将要从驻缅变成印缅。

等到在印度打下相当于一两省之地的稳固根基,还要征调数十万缅人在印度开疆拓土,缅甸内附才会纳入日程。

征服印度将是长期的任务,黄立却不准备动用太多的明军。

初期以土兵和缅人附庸兵为主,稳定之后则以夷制夷,在当地组建附庸兵,进行东征西讨。

比如孟加拉兵,以及历史上英国佬曾大量雇佣的廓尔喀人和锡克军团。

印度的多民族组成,土邦林立,以及宗教多样化,为分化瓦解、个个击破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而且,贫穷的印度,更是拉拢招募当地雇佣兵的有利因素。

能得到丰厚的报酬,那就是一份好的工作。什么民族大义,什么国家领土,对于印度人来说,应该没有这样的概念。

或者说,钱粮才是印度人需要忠心的对象。甚至于,以利诱之,也适用于其它的南洋之地。

只不过,黄立还没有最后确定的,是拉拢上层,还是同化底层民众。

英国佬是利用印度的封建王公和地主来为他们服务,甚至在镇压人民起义时,这些王公和地主为英国殖民者提供了军事、财力等方面的帮助。

但从历史上看来,最底层的才是暴乱之源。各土邦的王公,有多大的号召力,能让多少民众拥护,却是个未知数。

借助于总督和王公的权力,似乎能更快更容易地占领大片的地盘。

就象英国佬那样,用各种手段威逼利诱,迫使封建王公与他们签订条约,承认东印度公司的保护。

用武力征服的直接统治,藩必土邦保留王公,实行间接统治。

人为地保持分裂,以给予土邦统治者部分统治权为代价,换取他们充当殖民统治的支柱。

英国佬的手段并不复杂,不过是分而治之,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的体现。

但英国采取这样的统治策略,也与其国家的缺陷有关。虽然海军强横,但总兵力却并不多。

在印度如此广阔的土地上,要维持足够的军队来实行直接统治,对英国佬来说,显然是困难的。

同时,英国佬也害怕分散兵力。他们尽量集中军队,以便能对不服顺的土邦进行打击,以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也就是说,如果印度土邦能够团结御敌,不给英国佬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机会,想要征服印度,是相当困难的。

丁调鼎考虑不到那么多,他明天才会坐船出发,看了装船的货物和速度,便上车赶回巡抚衙门。

“万岁要本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80章 要地淡马锡

官在广州上岸,去新成立的商品交易所参观学习,以便在西贡也建起来。”

丁调鼎捋着胡须,对着年轻官员缓缓说道:“你要用心观察,认真学习。现在只有上海和广州开设了这个商品交易所,机会难得。”

年轻官员用力点头,说道:“下官倒是听海商说过一些,但更细致的情况,以及如何管理,却还知之不多。”

“既是万岁筹划并推出的,那肯定是很好的模式。”丁调鼎说道:“在经济发展方面,万岁的眼光和思路,是我等高山仰止的。”

不管是迷信般的崇拜,还是盲目的信任,皇帝确实还没有出现过什么大的失误,也没有让臣民们失望过。

传闻因此也逐渐成为传说,让皇帝身上笼罩着神秘,或者是神圣的气息。

不管是海外游历,还是百战百胜,都让人津津乐道,不断用臆想增加着神奇的素材。

当然,这是在民间的流传。象丁调鼎等官员,却不相信什么神仙鬼怪之类的描述。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皇帝的见识肯定是与他在海外的游历有关,十几年的颠沛流离,也形成了坚韧勇武的性格。

“不同于在皇宫深院中的成长,万岁深知平民百姓的艰难不易。同时,亡国的苦痛,也使其对于社会的积弊更加了解。”

“这是一位经历过苦难,锻炼出坚强性情,又能够深恤民苦的皇帝。屡次提及的‘以民为本’,可不是只停留在表面。”

丁调鼎的心中早有定论,在施政上也是以此为宗旨。他相信,皇帝也希望官员是这样的原则。

明末的农民大起义,殷鉴不远。皇帝不计旧怨,但历史教训又怎能不吸取?

“大人。”年轻官员瞅了眼车外,看似随意地问道:“今天民政部又有一批宣誓入籍的夷人。”

丁调鼎沉吟了一下,打消了去看看的心思,象是告诫般地说道:“往后不可把夷人挂在嘴边,不管是入籍的,还是尚未入籍的。”

“是,是下官的错。”年轻官员赶忙躬身,表示受教。

《国籍法》日渐完善,实施后的效果也相当不错。

大明子民所享受的待遇,令人垂涎眼热。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家人,更为了能挺直腰杆自称明人,

等级是必须要有的,这样才能使人上进。或者说,彰显出明人的优越。

要想加入大明国籍,除了正常的规定,比如定居五年以上,会说汉语,通过小学毕业考试,没有违法犯罪事实等等。

还有人性化的规定,能够比正常的年限快上许多的。其中最容易的,便是当兵入伍,为大明征战,三年即可。

如果作战勇敢,荣立军功的话,两年也能入籍。而且,其它的如文化程度等条件,还能够放宽。

如果是走从军入籍的路子,不仅能得到粮饷,退役之后还能享受优惠政策,家属享受军属待遇。

因此,在湄公省的越人十分踊跃。最近一年,又有了高棉人的入伍从军。

能够在湄公省定居生活的,自然都是服顺的。不服顺的,早就或杀或逐,或是被送去做苦力挖矿了。

现在湄公省暂缓扩张,这些越人高棉人组成的军队也没闲着。

丁调鼎调派了一万多去登嘉府,连带着家眷一起。既增多登嘉府的人口,又增强那边的战力。

当然,也给予了这些人优惠的政策,由杨生芳负责落实。

除了湄公省的支援,缅甸的陈进才也调派了一万多缅人组成的军队前往登嘉府,使得杨生芳手中有了更加强大的实力。

登嘉府的征战还要继续,要按照万岁的计划,占领淡马锡后,也就是后世的新加坡,才能够暂时告一段落。

丁调鼎看过地图,发现一点也不出名的淡马锡,地理位置竟然相当地重要。而且,现在抢占淡马锡,孱弱的柔佛王国肯定抵挡不住。

淡马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北隔狭窄的柔佛海峡与柔佛紧邻,处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要冲地带。

同时,其又扼守马六甲海峡出入口,是天然的黄金水道,素有“东方十字路口”之称,战略位置毋庸置疑。

当然,这是黄立基于后世的理论,得出的结论。现在的淡马锡,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而新加坡的近代史,要在一百多年后才肇始。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代表英国东印度公司登陆新加坡,与柔佛苏丹订约,开始在此设立贸易站。

也就是说,明军对于淡马锡的占领,可能会很轻松,甚至是兵不雪刃,便能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80章 要地淡马锡

完成。

要知道,柔佛王国不断地与苏门答腊岛上兴起的亚齐王国交战,后又与葡萄牙殖民者进行战争。

这场战争历史上称为“三角交争”,大约持续一个世纪之久。

在崇祯十四年,柔佛王国又与荷兰人联合,打败了葡萄牙在马六甲的军队。但也仅此而已,马六甲转而被荷兰人所控制。

现在,柔佛王国不仅要面对明军的强大进攻,还遭受了苏门答腊岛上的占卑的入侵,国势岌岌可危。

在这样的形势下,柔佛王国很可能不战而弃淡马锡。甚至会欢迎明军的占领,成为阻挡占卑入侵的屏障。

尽管明军已经相继占领了登嘉、吉兰丹、霹雳、槟榔屿和彭亨州,从陆地上打通了马来半岛,能进入印度洋,并同缅甸建立起联络。

但实际上,明军并未与柔佛王国大举开战。因为,吉兰丹和霹雳,以及吉打,是属于北大年苏丹国的地盘。

北大年苏丹国被当时的明朝称为大泥,地方还包括玻璃市,以及后世的泰南三府:北大年府、陶公府、也拉府。

也就是说,明军占领的马来亚半岛的地盘,将柔佛王国和北大年苏丹国分隔开来。

而北大年王国与暹罗则是敌对的关系,世敌缅甸被灭后,暹罗能够腾出手来,想要南下吞并北大年王国。

正因为如此,北大年王国面对虎视眈眈的暹罗,被牵制了力量。等到明军突然进攻,也难以集中全部力量作战。

于是,在马来亚半岛便形成了四支势力交织的复杂局势。如果包括占据马六甲的荷兰人,则是五方角逐。

而无论从兵力,还是武器装备上,明军都占有很大的优势。没有横扫鲸吞,不过是不想过于分兵而已。

“登嘉府经过将近一年的镇压和治理,所占地方已经基本稳定,应该能够再次发动,完成万岁制定的目标。”

丁调鼎眼帘微垂,陷入了思索。

既然登嘉府暂时归湄公省辖管,在入京述职时,少不得万岁要加以询问。

如果没有思虑周详而露怯,那可太丢人了,会影响万岁的观感和接下来的任用,这是丁调鼎所万万不希望的。

而且,万岁有万岁的安排和交代,他也要有自己的思维和见解。

比如湄公省的扩张,丁调鼎认为沿湄公河西进可以暂缓,但沿海的进击却还要继续。

至少,要占领真腊的西港,扼住金边的出海口。既能加强对暹罗湾的控制,离登嘉府的距离又更近一些。

同时,在与暹罗和安南对真腊的争夺中,明军也能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从十七世纪开始,真腊便成为暹罗和安南这两国互相角逐的场所。

在不长的时间里,真腊已经更换了二十二位国王。由于安南的南北对峙,暹罗最终确立对柬埔寨的宗主国地位。

“万岁对于暹罗的态度,似乎是决定吞并真腊的关键原因。”丁调鼎思虑着,也不敢确定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