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缅人归化的榜样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82章 缅人归化的榜样

凯东是幸运的,非但在战场上毫发无伤,还因为奴隶身份而没有受到更加严格的对待。

在接下来的作战中,明军横扫众土邦,凯东则成为了搬运粮草物资的一员。

老老实实干活儿,谦卑恭顺的听命,得到了明军的信任。

由此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炮灰,参加了对其他土邦的作战,还立了一功,成为了转正的附庸军。

作为孟族人,缅甸的第二大民族,和第一大民族缅族,有着积年的仇恨。凯东在明军打击孟族的作战中,甚是勇猛,还升为了什长。

不光是他被明军认可,社会地位上升,连带着他的家属也跟着沾了光。

此次移民登嘉府,被优惠政策所吸引,凯东主动请缨,再次得到晋升,已是率领百余兵的小旗官。

只是军饷和作战津贴,其实也够全家人吃喝。不过,享受军属待遇,耕种田地的赋税交得很少,却能让生活水准更高。

而且,如果凯东作战牺牲,除了抚恤金外,低赋税的田地还将保证家人有长达百年的生活保障。

没错,就是一百年不变。这就是当兵为大明征战的待遇,三十亩免赋田,五十亩半赋。

“凯大人。”迎面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儿走过来,热情地打着招呼。

老头儿既是村长,又是村里的先生,教导村人学汉文、说汉语。要说以前,不过是在大明边境跑小买卖的阿台。

凯东自从改姓为凯,便逐渐忘记了原来是没有姓的,并且喜欢上了“大人”这个称呼。

要知道,缅甸人是没有姓的,只有名字。

但是他(她)们在名字前面还有一个字,也就是一种尊称。和先生、女士的意思差不多。

所以,缅甸男人几乎都姓吴,女人都姓杜和玛。象什么吴奈温、吴丹、吴努,以及杜丹敏、玛丹敏。

而缅人加姓改名,既是官府的要求,也是表示归化和服顺的标志。为此,明朝官府拿出了姓氏名录,准其挑选,但却不可创造新姓。

凯东认为自己是幸运的,竟然有“凯”姓,不用去选新姓氏。

“村长大人。”凯东轻轻颌首,表示回礼,笑着说道:“我的家人在夜校学习,还请您多多照顾。”

村长听到大人的称呼,枯瘦的脸上笑得开怀,皱纹更密更多,“放心吧,全村人都得好好学。”

学习成绩与村长和老师的收入挂钩,他可是领着双份薪水,每教出一个达到入籍标准的,都有奖励。如果达到小学毕业,奖金更加丰厚。

尽管凯东因为战功而入籍,也只能荫其妻子,不能惠及家人。如果不能入籍,则要交纳归化税,也是人头税改换的称呼。

“还能歇几天?”村长显出关切的神情,询问道:“有空儿去家里做客,让眉敏做鱼汤粉,味道鲜着呢!”

凯东呵呵笑着,说道:“后天便要归队,家里还有活儿,怕是没有时间哪!”

“那就明天晚上来。”村长显得甚是急切,直接确定时间,不等凯东推辞,便转身就走,还挥手强调道:“可一定来啊!”

凯东抬起的手慢慢收了回来,他自然知道村长的意思。眉敏是村长的女儿,这是看好自己,要相看相看的意思。

“嗯,眉敏长得还行。楠素芜更漂亮,可惜嫁给了明人。”凯东向家里走去,脸上浮起笑容。

能够成为明军,或者说是明军的附属军队,拿军饷赚津贴,在缅人当中便是令人羡慕的职业。

只要为大明忠心献力,不管是教书当官,还是从军征战,都已经成为缅人中高人一等的存在。

榜样和示范的作用是巨大的,这就是胡萝卜的诱惑。相反,难驯闹事的,会很快消失,连带家人也不见了踪影。

征服就伴随着杀戮和掠夺,在什么时候也都是一样。明军和土兵联军在缅甸占地掠财,对于反抗者毫不留情。

在战争中,弱者只能是随波逐流,把命运交给上天。很多缅女被抢掠,集中学习,掌握基本汉语后,被分配给明军士兵。

在民间,也有很多缅人把自家女孩嫁给明军,以寻求庇护,并能尽快得到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享受明人的优惠政策。

楠素芜的美丽,便是她的资本。嫁给明军士兵后,她的家人也成为缅人中的体面阶层。

院子里,凯东的父母正在编着高杆莎草的草席,他的妹妹在伙房里做饭,弟弟凯西正在院角削着锹把。

“回来啦!”父亲只是抬头看了一眼,母亲则笑着说道:“快喝口水歇歇。”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82章 缅人归化的榜样

凯东笑着应着,放下锄头,并没有着急休息,走到弟弟跟前,说道:“我来吧,别削了手。”

凯西已经十九岁,长得比哥哥还有高一点,只是看起来没那墩实。

“马上就弄好了。”凯西咧嘴笑着,说道:“这以后你不在家,啥活儿不都得我干?”

凯东笑着拍拍弟弟的肩膀,转身去打水洗手洗脸,又和父母说了村长相邀去做客的事情。

“眉敏嘛,好象有点笨。”父亲停下手中的活计,缓缓说道:“应该是担心难以入籍,才想着攀附这门亲事。”

要知道,凯东现在的军官身份,不同于刚刚成军的缅人,已经与明军无异。

缅人刚从军并不能享受全部的优惠政策,他们要通过考验期,或者在作战中勇猛立功,身份转变得才会更快。

凯东没想到这个,但也觉得没什么。所谓的笨,不过是在学习上迟钝不开窍,倒不是痴傻。

母亲却很赞成,笑着说道:“眉敏那孩子不错,干活儿勤快,相貌也挺好。只要你们看好就行。”

父亲垂下眼帘,没有再说话,表示了默许。

聚居的村镇以缅人越人高棉人为主,还包括少数的华人。相对而言,还是更希望能同族通婚。

或许十几年几十年之后,才会消灭族群的印迹,全部变成明人的标签。但现在,还做不到。

当地土著因为宗教信仰的关系,与主要信奉佛教的新移民格格不入,强行组合势必会引起混乱。

杨生芳为了稳定的大局,暂时容忍了当地土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但这不意味着会一直如此。

等到新移民达到一定数量,军队的力量更加强大,才可能采取进一步的强硬措施,加强同化和归化。

且让那些土著耕种生产,为登嘉府的建设作贡献。

到时候,如果现有的同化归化手段收效不大。那宁肯选择杀戮或驱逐,也不会姑息牵就,为将来留下隐患。

“饭做好啦!”妹子凯乐欢快地叫着,从灶房里探出头。

时间不大,一家人便围坐在桌旁,开始用饭。

为了彰显与明人的相象,很多缅人都改变了用手抓饭吃的习惯,使用筷子和勺子。

用餐形式可以改,但做出来的饭菜,还是具有缅人特色。或者说,他们与印度人差不多,喜欢吃咖哩味的拌饭。

拌饭里还有辣椒和蔬菜、鱼肉,吃起来味道挺好。这在凯东一家人看来,已经比以前的生活水平高了很多。

“这次大概要在军队上呆半年左右。”凯东一边吃着饭,一边说道:“还可能是一年。要是打仗更好,除了缴获,还有津贴。”

对于打仗,既然当兵,就有心理准备,甚至是有所期待。打仗才能立功,才能缩短服役时间,才能获得更多的钱财。

母亲抬起头,有些不放心地叮嘱道:“那可得千万小心,别伤着。”

凯东笑了笑,说道:“就是那些土著,根本就不是对手。大炮一轰,就吓得四散逃窜了。”

尽管在海外征战的明军和缅越部队都没有换装线膛枪,但触发式炮弹已经足够解决敌人,对土著基本上是碾压般的优势。

当然,如果对上西夷,也具有火炮上的优势。而且,明军也有精锐部队在换装,那就是各支海军也配属的陆战队。

不仅仅是登陆作战,在海战中,火枪在敌船接近时,也能够发挥威力。当时的海战,也没有完全废弃跳帮战术。

国战结束,有大批的武器装备可以调换。成为开疆拓土主力的海军,特别是海军陆战队,装备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更换。

凯东并不知道这些,海军陆战队现在也不招募外籍士兵,入籍的也不行。

但凯东见识过明军和土兵联军对缅族孟族的战斗,摧枯拉朽般的胜利,也增强着他的信心。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站在优势,或是胜利者的一方。否则,你加入另一方作战,岂不是找死?

凯西充满羡慕,不加掩饰地望着哥哥。就是哥哥的勇敢,撑起了这个家,让亲人们的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而且,哥哥从士兵到军官,赢来的是旁人的尊重,包括村长在内。还有美女的青睐。都不用主动提亲,村里的适龄姑娘便都想嫁过来。

在旁人还需要更卖力的努力时,哥哥出去打几仗,白花花的银元便挣到手,能够在别人眼红的目光中,买牛盖房,添置家用。

象哥哥所说,打那些土著好象毫不费力,大炮一轰,就能冲上去追杀,军功就能到手。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82章 缅人归化的榜样

可惜,明军对于招兵的要求很高,考验也严格。虽然自己不太担心这些,可家里又只剩下自己一个男丁。

凯西也想象哥哥那样,能够挺胸抬头地走在村人之中,享受别人尊敬崇拜的目光,听着一声声“大人”的称呼,甚至还有年轻的姑娘主动求亲。

“在家好好的,照顾好父母和妹子。”凯东似乎看穿了弟弟的心思,语气温和地说道:“哥哥在军中好好干,给你攒出聘礼,给妹子攒出嫁妆。”

凯西笑了笑,在哥哥期盼的目光下,用力点了点头。

凯乐呵呵笑着,对于嫁妆倒不是很上心。她才十四岁,离官府替定的婚配年龄还有三年呢!

而且,她觉得自己长得也不丑,好好学汉语汉文,入了籍便是明人。再找个明军嫁了,这辈子也就吃喝不愁了。

顶着大日头在田里劳作,实在是很辛苦。看着村里的其他姑娘,皮肤都晒黑了,手脚也粗糙。

嫁了人倒也不是啥也不干,可这辛苦的活儿,还是尽量不去做。

听人说,明军的家眷,官府都给安排工作,很轻闲,按日子发钱,也不用担心田地里的收成。

旱了涝了的,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凯乐知道稼穑的艰难,就越发不想把以后的生活全押在田地里。

“哥,听说楠素芜在官府当官了?真的假的?”凯乐既是羡慕,又带着几分诧异。

尽管没有什么三从四德,但男尊女卑的思想和传统,在缅甸还是相当严重。

缅甸的社会等级分明:和尚是一等公民,男人是二等公民,女人和尼姑是三等公民,人妖是四等公民。

缅甸女性地位卑微,不得不肩负起生活的重担,日复一日,一生操劳。非但如此,一天的劳作结束后,洗澡却是男人优先,女人在后。

无论是马哈穆尼佛寺,还是大金石,男人们可以近前贴金,不受任何限制。而女人则永远不得靠近,只能被远远的隔开。

在实际生活中,缅甸妇女付出的汗水更是远比男人多。

在缅甸农村,男人在家等天亮、等吃饭、等睡觉。他们除了喝茶、聊天,或在家照看孩子,平日很少去干农活。

在农田里,粗重的活儿大多数是女人在干;在家里,洗菜做饭做家务,也是缅甸女人的操劳。

所以,女人当官,在当时的缅甸社会中从没有过,简直是难以置信,也怪不得凯乐如此的心情。

凯东点了点头,说道:“她的汉话说得好,也能写汉文。前些日子在县上见过她,正在给移民作登记。嗯,应该算是个小官儿。”

在凯东看来,能在官府工作,那就是官了,比村长还要大的官儿。

凯乐真是太羡慕了,说道:“那我好好学汉语和汉文,以后能去官府作官儿吗?”

父亲哼了一声,放下饭碗,说道:“女人就应该在家干活儿,你不用乱想。”

母亲看了眼女儿,嘴唇翕张了两下,终于还是没有表达意见。

凯乐垂下头,却并不灰心丧气,只是没有继续顶嘴。她似乎看到了光明,只要自己努力,就能摆脱那种被束缚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