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稳心,不征之国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78章 稳心,不征之国

宫殿内,黄立并没有多想臣子们的思维。他才是九五至尊,别人需要揣摩圣意,他却不必琢磨别人的心思。

嗯,也不是一点不想,只要自己做到公平公正、赏罚分明,也就是合格的领导人。

眼看着文臣武将都有上进之心,工作也兢兢业业,并没有因为天下安定而懈怠,黄立也是非常欣慰。

不怕你有野心,就怕你躺平当咸鱼。

黄立与封建帝王的思想可不一样,原因很简单,他看到的不只是大明,还有亚洲,以及世界。

眼光有多长远,奋进的动力便有多强劲。不仅强劲,还持久。正因为如此,黄立才不会满足于现在的功绩。

“如果停滞不前,历史的悲剧就还会重演,只不过是换了方式,可同样会是惨痛到令人无法呼吸。”

黄立知道,如果大明衰弱,扑上来撕咬的敌人就不会是一个两个,而是成群结队。

沙俄、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甚至是小本子,都将露出爪牙,分食华夏的血肉。

驱除了鞑虏,等于争回了华夏的气运,黄立是绝对不会因为享乐而继续前进的。

何况,现在也不用他辛苦,享乐也不耽误,只是不象历代皇帝那么豪奢罢了。

至于什么选秀女充后宫,黄立也并不十分热切。劳民伤财是小事,让百姓家人离散,却不是他所愿意看到的。

有些事情,黄立还是不太相信下面的官员,也就很少折腾。所谓上行下效,他不想留下伤民扰民的机会。

“现在的吏治,看起来还好,但也不可松懈。打下好的基础,树起好的风气,再有严密的制度监督,应该能持之长久。”

黄立知道,打下再多的地盘,就是把大明推向世界巅峰,吏治腐败,也足以让大明再次沉沦。

没错,就是吏治。腐败能够亡国,这已经是无数王朝更替所带来的最深刻的教训。

这是根源,一旦腐败,就是百姓怨声载道,甚至是民不聊生;军队也随之缺粮少饷,武器装备低劣不堪。

要知道,不仅仅是文官会腐败,军官也是一样。军队若是腐败,后果更加不堪设想。

明朝因何而亡,腐败是第一原因。其它的如党争、天灾等等,其实都可以归在腐败的衍生上。

黄立看过督察院的奏疏,少了担心。于成龙铁面无私,督察院的御史和官吏也都兢兢业业,或者说是战战兢兢。

就应该有这种心中的凛惧,还有工作的压力。否则,尸位素餐又怎么能起到有效的监督和震慑。

除了督察院,还有国安部,一明一暗,对吏治的清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至于民爵的社会监督,显然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适应新职责。

“时间哪!”黄立苦笑了一下,稍显无奈地看向旁边的奏疏。

那是李岳和刘国轩的上奏,都说到了完成任务非一时之功。

“也只有亲身体会,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到底还是朕纸上谈兵,太过于想当然,也太过操切了。”

黄立暗自警醒,也幸亏自己没有作出硬性决定,才有调整的空间和余地。

求治心切不是什么好事情,崇祯就犯过这样的错误。登基之后,便被袁崇焕忽悠,以致辽东局势更加败坏。

“稳健地向北推进,确实用不着太过心急。虽然有沙俄的南侵,可他们并没有多强的实力,晚几年交锋,也没有关系,照样能把被侵占的地盘抢回来。”

“而且,世界上的各个国家,还将发生很多重大的变化,也不是先占就先得,还要看能不能长久地稳固守住。”

如果着眼于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疆域地图,就知道各个国家的盛衰,所控制的地方有什么样的剧变。

即便到了近代,各个国家的领土也不固定,侵略和占领不断。

“现在是你的,也只是暂时的。先行之利是有,但也不必勉强。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根基要打得牢牢的,以后的变动才会越小。”

黄立放平了心态,也就有了更加稳妥的决定。

李岳和刘国轩都是从实际出发,想要收复东北,并继续向北推进,缺的是人口和基础。

人烟稀少、粮草物资只能随军携带,即便是面对鞑虏残余,也不能持久作战。鞑虏若是躲藏避战,肯定是劳师无功。

鞑虏又不是傻子,还敢与明军正面交锋。游击战也未必有,只要躲起来,那么宽阔的地区,又是山林众多,还真没法找。

至于沙俄,不仅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78章 稳心,不征之国

精力多集中在欧洲,且也没有多少人口能经营远东。你先占了能怎样,抢回来也就是了。

现在的沙俄,还是内陆国家,彼得也未亲政。要想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从地图上看,还要与当时欧洲最强国家之一的瑞典开战。

况且,历史上沙俄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也是旷日持久。可能还会卷入拿破仑战争,被法国军队打到莫斯科。

总而言之,大明在远东应该是占据着优势,还会趁着沙俄被牵制于欧洲的战争,而有更多削弱北极熊的机会。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把目光放得更长远,选择也就更多,操作空间更多,也能更加的灵活。”

黄立提笔给李岳写了书信,不再表现出迫切的心情,而是同意了稳进的策略,并提出了几个建议。

为了加快辽东的开发建设,黄立还会派出技术人员,在辽东建水泥厂,主要以铺路为主。

不仅恢复元明时期奴儿干都司的驿道,还要拓宽,向北不断延伸,成为通讯和运输的干道。

同时,待辽东农业恢复之后,继续加大移民的步伐。

这是内陆的北进计划,还能够借助于水运。北洋海军那边,也要向北拓展,既定目标不变,控制海参崴。

如果力有所及的话,还要控制图门江和黑龙江的出海口。

这也同样不能着急,但也有一个有利的条件,那就是能从朝鲜就近购粮供应,减轻后勤压力。

朝鲜是大明的铁粉,虽然驱除鞑虏时并未出过什么力,但国力就那样,也不能强求。

黄立登基,大明光复,朝鲜都派来使臣致贺,献上的金银财宝也显得很诚心。

特别是朝鲜国内的社会舆论,更是为宗主国的中兴而欢呼雀跃。

所以,对于租借济州岛,以及釜山港,朝鲜肯定答应。毕竟,这两个地方对于朝鲜来说,都不重要。

而且,大明光复北方和辽东后,又新开了对倭商路。或从青岛起航,或走旅顺、皮岛、济州岛、对马岛,朝鲜也能从中受益。

只可惜,朝鲜能够出口的商货不多,也不太指望海贸增加财政收入。

“对外劳务输出,不知道朝鲜是个什么态度?”黄立沉吟着,决定去信问问北京行辕。

朝鲜驻明使臣被安排到了北京,黄立早晚要迁都的,也不想在南京给安排地方,麻烦。

劳务输出在后世相当的普遍,但现在却让人有独出心裁的感觉。

辽东需要人口,大量的荒地需要重新开垦耕种。特别是建州,邻近朝鲜,雇佣朝鲜人去种地,很合适。

不管收成是按四六分,还是五五分,甚至是三七分,都能促进辽东的开发,加快其后勤基地的建设。

据黄立所了解,朝鲜地瘠民穷,土地兼并严重,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

几百年来以儒立国的朝鲜,就象已经灭亡过的明朝一样,积弊丛丛,暮气深重,却又缺乏自我革新的动力。

但黄立并不想促其改革,没有必要,且顺其自然,也不会让大明背上沉重的负担。

有个顺服的朝鲜,也算是个能提供人力物力的基地,北洋海军向北拓展,也能更加顺遂。

“至于倭国——”黄立眯了下眼睛,觉得从倭国抓“猪仔”,或许是个不错的办法。

不仅是东北需要人口填充,南洋也是一样。用倭人耕种生产也好,当炮灰打仗也罢,应该能够加快开发经营的速度。

“现在的倭人不知道是个什么思想,但从历史上看,确实是个比较奇葩的民族,有着鲜明的两面性。”

黄立记得历史上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出现了排日狂潮,移居美国的日本人都被关进了类似集中营的地方,家产全部被没收。

但这些加入美籍的日本人却并没有与本国表示一致,他们已经以美国人自居,割离了与祖国的关系。

所以,即便被囚禁关押,这些美籍日本人也表示着对美国的忠诚,每天还要举行升美国旗的仪式。

甚至于,为了消除美国对他们群体的歧视,他们还积极参军,加入到对本国的战争中去。

当然,如果加入美国国籍,就意味着他们的宣誓效忠,会忠诚于现在的祖国,而不是日本。

“或许,大明也能够兼收并蓄,不以种族或血统为界限地吸收子民。”黄立早就有这样的想法,同化和归化便是实现的手段。

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也是根深蒂固,使他相当地警醒,或者说是谨慎。

同化是最好的,归化也能接受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78章 稳心,不征之国

,尽管时间长一些,但黄立也不打算更改政策。宁缺勿滥,还是大明子民更让他放心。

对于倭国,黄立也相当地关注。至少在幕府的统治下,倭国现在是顽固而保守,且极度排外的。

这样的倭国,不会对大明构成威胁。甚至于,与大明,与世界列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萨摩藩,或许能成为大明插手倭国的一个棋子。凭大明的军力,以及倭国众藩林立的政局,幕府也只是能直接管理全倭国四分之一的土地。”

黄立不准备出动太多的兵力,直接倾覆德川幕府。而是准备分化瓦解,拉拢扶植象萨摩藩这样的日奸,与德川幕府对抗。

或者,仿效美国佩里舰队的黑船事件,逼迫幕府签订条约,但可能性有多大,不好评估。

一个统一的倭国,令黄立感到不安。如果是分裂的日本,则不会太过担心。

倭国大体上由四个岛屿组成,这可能会是分而治之的有利条件。毕竟,德川幕府的力量基本集中在本州岛,甚至是江户周边。

当然,如果阴谋手段不起作用,就直接出动数万明军,也可以作为最后的解决办法。

反正,黄立已经下定决心,在有生之年,无论如何也要解决掉倭国这个紧挨大明的祸患。

之所以先占南洋,再灭倭国,也是从实际出发,先弱后强,先抢掠粮食物资和金银财宝,为国战服务。

要知道,倭国虽小,但人口不少。武器装备虽然是火绳枪,可也比南洋土著要强上不少。

何况,除了已经开采接近枯竭的银山,倭国也没有别的资源。若要占领,成本比较高。

当然,黄立暂时没有对倭国用兵,与太祖朱元璋将倭国列为不征之国,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凡海外夷国,如安南、占城、高丽、倭国、暹罗、琉球、西洋、东洋及南蛮诸小国,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

“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逼近中国西北,世为边患,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在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中,大概列出了十五个不征之国。基本上都是需要远征,甚至远隔重洋大海的国家。

考虑到朱元璋刚刚建立大明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财政情况,可以推断出,老朱把北元视为大敌,周边的宵小国家不值当劳师动众。

可现在,大明的实力强横,以及时代的不同,再墨守什么祖训,已经不合时宜。

而且,黄立的穿越者身份,更是不必遵循什么祖训。

至于什么限山隔海,僻处一隅,现在更是不能阻碍明军扩张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