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赐爵,避喧听政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52章 赐爵,避喧听政

在黄立看来,紧要的地方是能占一个占一个,关系到大明将来几百年的发展。

但在安坤等人看来,却是惦记着金银财宝和土地人口。那可都是财富,就是把俘虏运到国内挖矿做工,都有利可图。

黄立自然也知道他们的心思,才派了陈进才去约束,去管理。有些地方可以涸泽而渔,有些还是要做长远的打算。

大明子民庆幸皇帝仁厚,不说爱民如子,优惠政策也是一个接着一个,至少能衣食无忧。

但那些被侵略的南洋诸国,再加上莫卧儿王朝,却是另外的感受。

“这世界就是弱肉强食,没有什么道理可讲。换成近代的中国,又有谁同情,谁来主持公道呢?”

黄立早已经心硬如铁,反抗明军的非死即俘,一批批的俘虏被押到矿山服苦力,已经难以激起他情绪的波动。

“老老实实地服贴多好,这边也没苛待,倒是比原来那些领主土酋统治的时候,过得更好。”

黄立看向安坤,缓缓说道:“如何治理才能保证稳定,这是一门大学问。但归根究底,也就是恩威并施。让治下人口衣食无忧,也就生不出闹事作乱的心思。”

“虽说对那些外夷不用太客气,但能用则用。没人的话,谁种地供粮,谁做工造物呢?”

伸手指了指殿外,安胜祖已经被宫人带到外面玩耍,黄立微笑着说道:“让孩子多看书学习,你们也一样。没有不变的成法,总要调整,甚至是改革,才能更能持之长久。”

对于土司类似于奴隶制的治理方式,黄立是不赞成的。

但要土司作太大的改变,又不太现实,那跟改土归流有什么区别?还怎么激发土司出兵占地的积极性?

最主要的是让土司们安心,也就要保持世袭制。弊端很明显,但也不是不能改变。

明朝要求各地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并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入官学或司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

黄立也准备效仿,并且让他们多走走看看。这眼界宽了,思想活了,自己可能就会做出改变。

安坤还不太明白皇帝话中所指,禄天香却是懂了。

她看了丈夫一眼,躬身奏道:“万岁英明,读书明理长见识。待胜祖稍大些,便会请先生来教。若是朝廷建学,也必定让他入学。”

黄立点了点头,没把这件事情彻底落实。

或是在京城,或是就近建官学,他还没有最后决定。但他倾向于在京师,繁华之地,更让人向往,也更能影响心志。

江南已经光复了两年,但很多工作也没有完善。主要是国战未止,都在全力为战争服务。

首先是朝廷的组织架构,本着省钱的原则,很多部门都没有设置。就算设置了,也是最为精简,也不是全面的工作。

所以,国子监倒是有,可地方不大,招的学生也不多。

其实,这也与黄立的改革有关系。原来的很多部门,黄立准备裁撤;一些新部门,条件成熟也会增设。

北方光复,朝廷各部门肯定要增加官员,行使更多的职能。秋闱之后,很多新科进士就会进入各部行走实习,或是派到基层历练。

禄天香聪慧,比安坤强。皇帝召见,话里话外的意思也都听明白了。她觉得做出些改变也好,若是治下不稳,倒是给了朝廷插手的理由。

安坤交出水西,也是出于禄天香的劝说。

眼见国战结束,皇帝该把目光集中在国内,手握几十万骄兵悍将,说不得就要趁势改土归流。

缅甸挺好,只是田地的肥沃和出产,就比水西强得太多。天竺那边更好,天高皇帝远,这土司的传承也能长久。

在缅甸还有些云南土司,对于征伐天竺,却不是很热心。他们惦记着安南,认为朝廷早晚会动手,还会再借他们的力。

禄天香却猜测,打击安南不会用土司的兵,而是全用明军。占领之后,就会建省设县,由朝廷直接管辖。

离着越远,朝廷管理得越松散;越近,则是越严密,不太会容许再有土司的存在。

“哼,安南是好,可惜,你们都是白日做梦。”禄天香心中冷笑,脸上却是愈发恭谨。

安坤眼界不高,也不是很聪明,但也知道明军的强大,也是土司们在外抢掠的依靠。

别的不说,光是武器弹药,就不能自给自足,完全靠朝廷供给。反正,跟明军是万万不能为敌,欺负蛮夷倒是挺爽。

“天竺的各土邦总督,都是传承长久,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52章 赐爵,避喧听政

积攒了无数的金银财宝。先打下孟加拉,占了一府之地。根基稳固了,说不得要一年打一个。”

安坤盘算着,直觉得献了水西也不亏。

天竺地方大了去了,土王总督一大堆,说不定十几年后,自家占的土地能赶上一个省。

不管是野心,还是贪婪,黄立并不以为意,反倒是在鼓励和纵容。缅甸就是第一个诱饵,又香又甜。

陛见也是陛辞,这可是说了半天的话。在古代,这也是要感恩戴德的,所谓圣眷隆厚。

皇帝的赏赐也丰厚,既有金银器物,又有奇巧物件,还有书籍画本。最主要还是赐封安坤侯爵,禄天香的诰命则升到最高。

既然要淡化土司,宣慰使就不想给了,侯爵还是世封,且更显尊贵。

“微臣谢万岁隆恩。”安坤跪倒叩头,感激涕零。

这比照宣慰使可是更有排面儿,土司中的头一份。本来他以为水西宣慰使辞了,会再换一个宣慰使头衔。

黄立亲手扶起安坤,拍着他的手臂,笑着勉励道:“朕与你有着并肩作战的情谊,你又是识大体的。于国有功者,朕从来不吝封赏。好生去做,朕希望你能更进一步。”

侯爵上面有公、郡王,代表着上升空间。而且,由宣慰使转换爵位,也意味着皇帝的亲近,不拿他当外人看。

要知道,土司虽然是一方土皇帝,但在朝廷和汉官汉将来看,却是属于蛮夷,很是瞧之不起。

而之所以设土司,与羁索统治一样,也是中央王朝的手段。

改土归流是大势所趋,黄立便从名字开始,逐渐消除土官这一名称。

而安坤也是抗清有功的,在缅甸作战,也颇为卖力,以军功封爵倒也在情理之中。

安坤当然不知道,将来在印度还会有很多的封爵将领,占领的南洋之地也是如此。

黄立很早以前就说过,封爵者会有封地,也在开始实现自己的承诺。

印度地盘足够大,沿海地区是黄立的重点,一定要稳固占领。至于内陆,他就准备分封给功臣。

当然,这种分封并不是春秋战国时的诸侯,没那么大的权力,朝廷还是有较强的管控能力。

安坤和妻子告退而去,还将在南京城住上几天,好好领略下帝都的繁华。这也是黄立的意思,让他们开开眼界,心生羡慕。

那以后就可能把自家的地盘照着这个标准来建设,若是按照老的土司制度,肯定是不行。

殿内安静下来,黄立坐在御椅中,垂下眼帘,有些疲累。

开疆拓土,侵略扩张,脚步迈得可能有些大,但他并没有改变的打算。这个时期,西夷还顾不上东方,时机很好。

当然,他也没奢望使大明成为庞然大物,那需要时间,需要人口数量跟得上。

“对外征战,还是对内的裨益,基本盘却是要稳健增长,不能心急。”黄立并不认为自己是穷兵黜武,而是根据实力作出的分析判断。

英国佬征服印度也是从孟加拉邦开始的,最初只是东印度公司的力量,动用的兵力都不过千。

这与远隔重洋有关系,也跟当时英国牵绊在欧洲有关系,英法七年战争之后,英国才能够集中力量对印度下手。

而大明不仅离印度很近,更能动用数万大军,这就不是英国佬能比的。

何况,出动的还不是正规军,只是训练武装过的土兵,还有缅人的部队。

用征服之地的兵去征服其他的地方,军队只能是越打越多,黄立觉得自己真是太聪明了。

“越人和高棉人也能派过去充当大明的武力,只要有足够的好处。以后还会有倭人,朝鲜人,蒙古人,都将成为朕手中的刀子。”

黄立轻轻活动着脖颈,嘴角微微翘起。

小柳看着皇帝略显疲惫的神情,知道他是脖子硬了。

虽说奏疏大半由内阁处理,皇帝只是过目用印,但直呈御前的也有一些。只是,皇帝好象在著书,时间很长,用笔颇多。

壮着胆子,小柳轻声禀道:“万岁,奴婢会些推拿按摩,要不要给您揉揉?”

黄立愣了一下,抬头看着小柳,想了想,才笑了笑,说道:“那就按两下,倒不知道你还会这个。”

以前也有给皇帝按摩的,是女官孙婉。可孙婉求了李云容的恩典,出宫嫁人,黄立便没有特意去找。

其实,他这个年纪,偶尔脖颈不舒服,也当不得什么事。就是坐着写东西时间长了,勤活动也就没事。

小柳走到近前,先按肩周,再揉脖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52章 赐爵,避喧听政

颈,由轻到重,手法虽说不上多熟练,却也是学过的。

黄立感觉着温软的小手,按得挺舒服,不由得微闭上了眼睛。

……………

京师,海淀。

张煌言带着几个官吏,正在巡视园址。

这里原是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人称“李园”。如果历史没变,康小三会改为“畅春园”,成为西郊第一所皇家园林。

清华园占地一千多亩,在明代以宏伟壮阔煊赫一时,被称为“京师第一名园”。

有书载:“清华园,前后重湖,一望漾渺,在都下为名园第一。若以水论,江淮以北亦当第一也。”

清华园始建于李伟封侯之前,建园初期的名气并不很大,直至李伟之孙第三代武清侯李诚铭斥巨资“穿沼垒石,费亿万缗,胜甲都下”。

崇祯十一年,第四代武清伯李国瑞被迫将清华园出售。满清攻占北京时,满人“毁其阁”,后来此园被肃亲王豪格所得,又重新修筑。

“大体还好,修缮起来也能节省许多。”张煌言看过之后,也比较满意,交代着身旁的官吏,“趁着还未入冬,赶紧开始吧!”

“下官这就布置安排。”官员躬身领命,说道:“人手是足够的,先清湖,待木石材料齐备,便开始修缮。”

北京虽在北方,冬季寒冷,可夏季却也有数月炎热难当。老百姓只能熬着,皇家则有冰窖,供给皇室使用。

黄立便询问过北京行辕,在城外可有园林建筑,可“避喧理政”,还能居住避暑。

张煌言以为皇帝要找借口拖延迁都,赶忙布置,巡视一番,便看中了“清华园”。

不必大兴土木,地方又大,有林有水,就在京城郊外,非常合适。

反正人手多得是,不管是城中的小市民,还是周边郊区的农人,以工代赈便能招来。

“今年冬天便开始采冰,把冰窖都储满。”张煌言在清花园内走着,观赏着周围的景色,继续吩咐着差使。

冰窖要么是皇家的,要么是王公贵族和富豪的。现在统归了一处,差不多也就都成了公家。

至于新兴的富豪,张煌言管不着,有钱就修呗!

官员应承着,在心中记下。

园中楼阁不算少,计算着南京皇宫的人数,张煌言认为是绰绰有余。

“官房统计清楚,画好图,上呈御览。”张煌言停下脚步,望着不远处的湖面,“房子不怕住,就怕闲置,破败得最快。”

光复京师,满清王公贵族和大臣的府宅,还有官房都空置下来。这些都是等着迁都后给官员们分派的,也都进行了修缮和清扫。

“准备得妥妥当当,希望皇帝能够明年就迁都北上。”张煌言收回目光,心里想着。

在他看来,也不用等到秋收之后。在夏秋之际,按照耕种面积,粮食产量便能估算出来。

也不用自给自足,南粮北运,不也是南方粮商的获利之道。只要缺口不大,就不用担心北方百姓的吃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