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宗族之恶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59章 宗族之恶
于成龙认真地倾听着,知道国战大胜,皇帝要借大胜之威,对江南的宗族势力下手了。
南方的宗族势力强大,宗族自立宗法,尤其是宗族拥有处死族人的权力,这本身就是违背国家律法的。
但很多朝代对于地方的治理,却在很大程度上放宽了政策。原因很简单,朝廷想通过宗族来实现对基层的有效管理。
在很多帝王看来,宗族是皇权的支持者,赋予宗族很大的自主权,也能够维护皇权。
但这样的政策,以及公开承认的宗族权力,却使得宗族的势力日益膨胀,造成了一些地方私立禁约、条规等。
有人犯罪却不报官,反而是按照族规宗法处置,国法威严和社会政治必然会受到冲击,宗族势力也会在不断地膨胀中失去控制。
即便在后世,农村宗族黑恶势力把持基层政权,也在国家严厉打击之列。
“宗族势力强大的地方,以广东和福建为最,朝廷也当以这两省为重点。首先进行祠堂整治,以查禁流弊,清除诉讼之源……”
皇帝朗朗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对宗族势力进行打压和整顿的步骤和政策,也呈现在于成龙面前。
查禁祠堂是第一步,因为宗族管理通常以祠堂为健讼之地,相当于公堂。没有了审案之地,宗法就失去了很大的权威。
整治祠堂的同时,则是对宗法族法进行审查,与国法相悖,甚至是超越国法的,将予以删除。
族长的人选也要报备官府,由官府审核批准,授名为“宗正”。
这也是一道限制,族长的人品不好,是乡间恶霸,官府不承认,还有什么权威?
而且,利用宗正制,朝廷也能有效加强地方的管控。
毕竟,宗正还能够有效约束族人的行为,宗族作为一个整体也比较好管理,一旦发现害群之马就能尽快处置。
黄立深知,宗族观念已经深植于国人的思想中,敬畏之心对族人形成了威慑,想要彻底消除,是不可能的。
“宗族对朝廷来说,有利有弊,整治起来也就四个字‘兴利除弊’。”黄立看着于成龙,缓缓说道:“御史有纠察监督之责,地方官吏更要深入了解政策。”
于成龙躬身道:“微臣明白,必在这一两年内解决宗族问题。”
一两年后,皇帝就要迁都北上,不把这件大事处理好,他也不放心。
黄立微笑颌首,说道:“南调的军队将以原籍为准,进行分派。特别是广东和福建,地方军力要加强,以为震慑。”
广东和福建的宗族势力最强大,以械斗而出名。象莆田,象潮汕等,都是多发之地。
黄立不希望进行武装镇压,但也要备而无患。
如果真的发生,那就将涉及的宗族彻底铲除,分别流放到东宁和湄公,或者是登嘉府。
“朕已经给福建巡抚和广东巡抚去了书信,要他们加紧准备,一个月后,便开始整治宗族。”
黄立抿了下嘴角,说道:“给各宗族一个自查自纠的机会,勿谓不教而诛。”
能够平和地解决问题,那是再好不过。可在黄立看来,肯定还是会有不知死活的家伙,那就是儆猴的鸡。
自己坐镇南京,再借助日益完善的高塔通信,能够尽快掌握南方各地的消息,作出最快的反应。
“天下大定,区区宗族,岂敢造次?”于成龙拱手道:“万岁放心,出不了乱子。”
黄立点头,笑道:“大乱子没有,小乱子也不可不防。有于卿等能员干吏,朕却不担心。”
君臣又谈论了一会儿,于成龙才告退而去。
……………
福州。
陈永华放下御笔书信,手指在桌案上轻轻叩击,陷入了长长的思考。
“国战结束,且是大胜鞑虏,外患基本解决,万岁把精力集中在内部,倒也在情理之中。”
光复江南,实施新政,短时间内就呈现出篷勃的生气。再在海外开疆拓土,抢掠粮食财物,为北伐提供了充足的物资。
但陈永华却知道,大明内部确实有很多积弊未除,只不过都掩盖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大业之下。
通常来说,都是攘外必先安内,但皇帝是反着来的。
只不过以大义名分作为号召,鼓舞起汉人百姓对鞑虏的仇恨,再以武器装备的优势,一举北伐成功,确实也是睿智英明。
而且,宗族势力在国战时也没消停,如果不是陈永华深知其弊,严防死守,官府排解得力,少不得要搞出乱子。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59章 宗族之恶
“现今不比前朝,皇帝英明神武,手下有精兵强将,统治力量并不薄弱。乡绅村霸想通过宗族来维持独立王国,痴心妄想罢了。”
陈永华嘴角微抿,铺纸提笔,准备写奏疏上呈。
作为一个权力组织,宗族天然具有扩大势力范围的冲动。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宗族械斗难以避免。
现在还只是压制,维持着表面上的平稳。但很多宗族之间有着经年累月的仇恨,只是还没有爆发而已。
在陈永看来,某些宗族势力已经变质成为地方恶霸。
在宗族内部,国家法律难以施行,宗族凭借族规便能任意处罚个人,甚至可以随意伤害而不负责。
南方宗族势力强大,也跟在北方建都有关系。在南方,皇权无法全面覆盖,宗族势力便应时而起,坐大难制。
特别是莆田地区,宗族最早通过佛教寺庙建立功德祠来维持家族兴旺。
后来,宗族逐渐舍弃寺庙,开始自设宗族祠堂,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宗族,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宗族关系。
说到底,宗族组织的起源,本质上是科举之后,士族门阀势力衰弱。
士大夫们为了稳固地位,便以整个家族为单位抱团取暖,也就是精英阶层不愿分享权力和财富的结果。
“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大明疆土,自当尽服王法。万岁欲压宗法兴王法,此正当其时。微臣将做好相关准备,只待军队驻闽,便可按旨而行……”
陈永华思虑着,下笔如飞,又将自己的计划如实汇报。
“莆田大姓者,萧、刘、柯势大而骄,且有积年之深仇。微臣以为,当先行处置,以震慑其余……”
“福建现有驻军一镇,警备部队六千,足以平定宵小作乱。况圣君坐镇南都,又有国战大胜之势,宗族向为士绅操纵,岂不畏威顺服……”
福建驻军是相当多的,但有一多半是给郑家保留下来的。虽然也能归朝廷调动,可没有了国战的锻炼,战力和气势却难比南调之军。
犹豫了一下,陈永华想修改奏疏,可还是停住,决定去拜见郑经,说说调动军队的事情。如果不遂,改过奏疏,明日再发也不迟。
派了人过去,郑经倒是挺痛快,约了陈永华在某处酒楼吃午饭。
显然,郑经行事也谨慎了许多。陈永华虽然是出身郑家一系,但已经身为朝廷命官,来王府也容易让人误会。
中午时分,陈永华比约定的时间提前了一刻钟赶到酒楼,郑经也没卡点,稍等了一会儿便到了。
“见过王爷。”陈永华上前施礼,被郑经伸手拦住。
“复甫,怎地还如何多礼?”郑经脸上带了不乐意,嗔道:“孤已经说过多次了。”
陈永华笑了笑,说道:“礼不可废。”
郑经无奈地摇了摇头,两人先后落座,随便点了几样菜式,便将随从打发出去,雅间内清静下来。
“复甫就是不来寻孤,孤近日也要找复甫的。”郑经笑着说道:“明年征讨吕宋已经确定,万岁也准了孤王的奏疏,留了个不下于东宁的大岛。”
陈永华稍感惊讶,说道:“这么急嘛?难道是万岁要在迁都之前,解决这个大事?”
郑经沉吟了一下,说道:“除了这个,还有明军实力强横的原因。征讨吕宋已经用不着兴师动众,只是南洋海军便已经足够。”
停顿了一下,他补充道:“南洋海军到明年将有六十多艘主力战舰,每艘战舰载炮四五十门。海军陆战队也将有一镇兵力,吕宋的西班牙人万万不是对手。”
连造带买,广州造船厂和造炮厂就没停过,国战时也是如此。
如果不是分给登嘉府和湄公省联合舰队二十艘,又给北洋海军添了二十艘,南洋海军已经达到了百艘的标准。
即便如此,与吕宋的西班牙人的海上力量相比,也是绝对的优势。
何况,有触发炮弹,有火箭弹,在火力上也是碾压的优势。
现在,能够阻止明军征伐吕宋的障碍,只剩下了天气和海情。
通过各方搜集的资料和情报,吕宋及其周边海洋,台风较多的时间是七到十二月份。
再结合南海的四、五、八、九月台风多发季,南洋海军发动的时间已经确定,那就是明年二月。
只要航行顺利,就基本上胜券在握。
甚至于,南洋海军并不是倾巢而出,主力战舰四十艘,其它舰船六十余艘,也是百艘舰队的规模。
而且,到明年二月份,造船厂差不多又能造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59章 宗族之恶
出三四十艘主力军舰,使得大明海军的实力继续增长。
主要是国战结束,不仅财政会宽裕,军工制造也不减产能,便能向海军更多的倾斜。
大明的国策已定,或者说是皇帝的设想已经明确,以后将大力发展海军,几十年上百年也不松懈,要反超西夷。
黄立不仅给郑经保留了部分军队,原来郑家的舰船也没有全部抽调。
但郑经却清楚,与朝廷海军的差距已经拉得很大。一国之力,与他吃老本,到底是有本质的差别。
不仅是海军的差距,陆军也是一样。
既然郑家军队没有主动要求参与国战,黄立也不勉强,武器装备自然也不能够得到换装和补充。
现在,郑经实是有些后悔。本来以为北伐是一场硬仗,鞑虏必然是拼命,损失会很大。
可实际上,除了开始打得稍慢,部队伤亡较大外。后来就是兵败如山倒,绿营非降即反,鞑虏败亡的速度出乎意料。
“如果主动请缨,想必也不会拿郑家的军队当炮灰,就算有伤亡,也不会超过两成。有了实战锻炼,又换了武器装备,自家军队就是百战强兵,着实划算。”
可惜,没有如果,郑经心中暗自叹息,脸上却未显露,还有与陈永华继续说着。
“棉兰老岛,南北近五百里,东西千里,土地肥沃,土著还很少。孤准备把族人都搬过去,以为后代基业。”
陈永华心中甚是惊诧,没想到万岁如此大方。
尽管棉兰老岛还要郑家自己去占领征服,可西班牙人若被击败,区区土著又怎么会是郑军的对手。
陈永华当然不知道黄立所想,以后还会有这样的分封,南海岛屿众多,光由朝廷派兵占领,力有未逮。
至于割据或作乱,光增加人口就需要几代人。而大明无论是在军力,还是财力,都远远超出,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郑经献东宁有功,又在东南与满清对峙数十年,黄立也乐得郑家出藩,一来酬功,二来也没有了与郑家冲突的可能。
“下官恭喜王爷。”陈永华拱手道:“吕宋有朝廷大军,只要击败西班牙人,棉兰老岛便可唾手而得。善加经营,可为百年之基。”
郑经笑了笑,说道:“复甫,不知你有何事,可是朝廷又有旨意?”
陈永华点了点头,说道:“确是朝廷大事,下官唯恐差池,才请王爷相助……”
听完了陈永华的讲述,郑经笑道:“出兵震慑,或是镇压乱民,此事容易。厦门驻军,久已不动,正好是锻炼的机会。”
郑经在心中有些庆幸,明年便能占据棉兰老岛,远离国内的是非。外敌已除,皇帝开始关注国内,在海外立基的郑家却不用太过担心了。
“多谢王爷。”陈永华拱手致谢,说道:“也不用太多人马,劳师动众的。有三千兵就足以震慑那些宗族,先从莆田开始。只要莆田宗族服顺,其他地方的想必就没有胆量抗拒。”
郑经笑着颌首,虽然不是很同意陈永华的做法,却也不想干涉。毕竟,这是朝廷的意旨,好了坏了,他可不想沾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