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以工代赈,大修京师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06章 以工代赈,大修京师

孙老四本来是向着修盖厕所的桌子走,听到东城挖排水沟,便又停下了脚步,改变了方向。

并不是哪个活儿更加轻松,而是东城离家近,更加的方便。

劳力们已经习惯了规矩,排着队走到桌前。

官员负责登记,衙役则负责挑选,看着比较精壮,不是病恹恹的样子,便算合格,发放号牌。

每天收工,拿着号牌领薪酬。如果一天干不完,号牌不收回,第二天到工地再报到即可。

“都好好干,别偷懒。”衙役大声警告着,“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活儿,你们可要珍惜机会。”

这些衙役多是何春义和杨起隆发展组织的义军,已经分散安置到京城周边的官府,还有部分人参了军,部分人回乡领地耕种。

孙老四接过号牌,点头哈腰地陪着笑,心中一下子轻松了不少。

当时的米价定为每斤二十五文,差不多等于每斗两百五十文,相比于南方,高了约一倍左右。

但要和满清败逃前石米五两银子的昂贵价格相比,却又低了一半。

定价也是一门学问,朝廷将价格定在这个标准,使得国家和粮商都有赚钱的利润空间,也与北方的供求情况联系起来。

国家赚了钱,能够采购更多的粮食;粮商有钱赚,贩粮的积极性也能够保证。

等到北方农业逐渐恢复,市面上粮食数量逐渐增加,粮价也会慢慢降下来。用黄立的话来说,就是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而对北方百姓来说,粮价的大幅降低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大明的好处,谁也得承认。

以工代赈,每个劳力中午管顿干饭,一天还有四五斤粮食收入,家里就算人口多,喝粥也不会饿死。

这样算下来,官府给的工钱简单就是剥削。

但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对于处于饥饿线上的北方百姓来说,却是大大的惠政,只能是感恩戴德。

孙老四把号牌系在腰上,领了工具,等人招齐,便在几个衙役的率领下,赶往东城。

“招做饭的妇女,管一顿干饭,一天三十文工钱。”又有衙役在喊了起来。

“招打扫卫生的妇女,管饭,每天三十文,一个月休息两天。”

“招缝补做衣的妇女……”

招工的范围和规模再次扩大,女官吏也出现在众人面前,引来了百姓们的注目。

“嘿嘿,家里的婆娘也不知道能不能来?”一个男人远远地望着,却不得不跟上队伍的脚步。

消息是早就放出去的,这两天已经进行了招工,规模逐渐扩大。

“要是宁肯饿死,也不出来干活儿做工,那可真是没人可怜。”有人在队伍中插话,说道:“俺家的婆娘前天就去洗衣做饭,已经挣了六十文钱。”

有人赞同,似乎挺骄傲,因为家中的孩子都吃上了干饭,精神头儿可足啦!

家里妇女没出来的,都默不作声,甚至产生了羞愧之色。

官府给了机会,为了面子不肯来,饿肚子又怨得了谁?就是饿死,也活该。

刚开始搭棚施粥是谁都能去喝上两碗,现在可是加了限制。只有老人孩子,以及看起来病弱的人们才有资格。

孙老四跟着队伍,心里还盘算着,婆娘去做饭,不仅能混个肚饱,还能贴补家用。家里的半大小子和小丫头也不会老吵着饿,令人心烦意乱了。

“嗯,多买点土豆,比米便宜三四成呢!既能当饭,也能当菜。”

孙老四正琢磨着,突然被喧嚣声打乱了思绪。

一队士兵押解着二十多人从街道上走过,看方向是要出城。

“又抓了一批地痞无赖,要全送到辽东种地改造呢!”有人幸灾乐祸,语气中的快意掩饰不住。

孙老四盯着那些地痞无赖,也咧嘴笑了起来。

咦,里面还有一个认识的,曾经讹过自己银子的镇西街。坏东西,活该!孙老四想上去啐两口,终是忍住了,可嘴咧得更大。

作为帝都,本来应该意味着庄严肃穆,意味着昌盛繁华,就象后世首都。

但在古代,北京城的卫生状况却是令人惊讶的脏乱差。特别是有南贱北贫的两个城区。

《燕京杂记》对于京城的描述:“天晴时则沙深埋足,尘细扑面,阴雨则污泥满道,臭气蒸天”。

当时,不同于南京等南方城市,大多以青石板铺路。北方城市,包括北京,却还是以原始土路为主。

北方多是刮风扬尘的天气,日积月累,地面的尘土便结上厚厚的一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06章 以工代赈,大修京师

层。一旦下起雨来,路面泥泞不堪,有如沼泽。

而且,古代皇帝每次出行,老百姓都要“黄土垫道,净水泼街”。

就这样一层铺一层,路中间的车道逐渐积累起厚厚的黄土,以至大街中间道路被生生垒高。

现在还不算严重,等到了晚清,大街中央已经堆积了约半米黄土,人与车轮常常淹没其中。

而且,明清两朝并没有象后世类似环卫的公共管理机构。

所以,“北京缺乏厕屋,故居民以街巷为方便之所,城市里揽衣方便者触目皆是”。

还是《燕京杂记》,对此描述道:“京请街道除正阳门外绝不砌石,故天晴时则沙深埋足,阴雨则污泥满道,臭气蒸天。”

“当道中人率便溺,妇女辈复倾溺器于当衢,加之牛溲马勃,有增无减,以故重污叠秽,触处皆闻。”

这种陋习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百姓家中没有卫生设施,生活垃圾和脏物都扔到大街上,混进了泥土里。

另一方面则源于封建想法,认为便溺还可带来祥瑞。当时大栅栏的同仁堂门前成为众人便溺之地,只因其认为这是兴旺祥瑞之地。

不用身临其境,只看文字描写,估计也能感觉到恶臭扑鼻的那味儿了。

当然,脏乱差的环境还是主要集中在南北两个城区,因为是贫民居住嘛!

而西城居住着许多王公贵族和官员,这些多为地位显赫的家庭。因此,西城又有“西贵”之称,卫生条件也较好,毕竟皇帝目睹的时候较多。

“东富”则指的是北京东城因靠近通惠河,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使得东城成为商贾云集之地,居住着许多富有的商人。

不管是富贵,还是贫贱,以后都是一样。在黄立看来,脏乱差的北京他才不会去呢!

沙尘暴,该死的沙尘天气。黄立其实挺打怵的,但也知道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治理好的。

天安门至中华门之间,有一条用石板铺成的供皇帝出入的中心御道。

御道两侧建有连檐通脊长七百步的千步廊,千步廊之外环筑高达六米多的朱红色宫墙。墙外两侧就是宗人府和六部衙门办公地点。

张煌言率领一批官吏赶到北京后,便在宗人府办公,六部衙门也建立起来,仿照的是明朝的两京制模式。

当然,六部衙门只是虚设,行使不了太多的职权。

“没想到京师竟然是如此的脏乱差,本官看,今年入冬前都未必能整治完毕。”顺天府尹,也就是北京市长张公诲进门便抱怨起来。

虽然北京行辕已经建起,但北方各地刚刚光复,通讯联系还没完全恢复,张煌言倒是比张公诲显得轻闲不少。

从办公桌后抬起头,张煌言笑了笑,说道:“今年不行,那就明年。反正北方农业要全面恢复,最早也要等到明年秋季。”

虽然很希望皇帝能早日迁都,可看北京的情况,以及迁都后对粮食需求的大量增加,张煌言也只能力争在两年内完成准备。

说着,张煌言请张公诲坐下,又令人奉上茶水。

张公诲喝了口茶水,便继续说道:“户籍统计正在加紧进行,再有几天便能完成。到时候,就可以发放贷款。另外,宛平县已经张贴布告,要各煤窑主申领执照,并给予困难者贷款,尽快恢复生产。”

张煌言轻轻点头,说道:“其它地方的汇报还未送到,本官估计也会很快。煤窑的生产相当重要,希望能够尽快恢复。”

光靠以工代赈的那点收入,并不足以使北方百姓的生活得到明显的改善。毕竟,除了粮食以外,他们缺的还有很多。

比如油盐酱醋茶,还有穿在身上的衣服,以及烧饭御寒的燃料。

西山的煤炭开采和运输很快就会恢复,但老百姓没钱,也买不起。

古语说:烧不尽的西山煤。

北京西山一带自古煤炭资源丰富,辽代开始就有开采,明清以后,西山成为著名的煤炭产区,有效地保障了当时北京城的燃料需要。

尽管明代以前西山就开采煤炭了,但明代中前期北京城的取暖,仍然大量使用木材、木炭。

当时,由于北京城市人口的增长,燃料需求大增,致使北京附近森林大量砍伐,森林资源接近枯竭,造成柴薪樵采越来越困难,柴薪供应量减少,价格上涨。

嘉靖年间,北京的木柴,每万斤要银十五两以上,木炭则要银四十五两以上。于是,煤成为当时京师的另一选择。

万历三十三年,明神宗颁布圣旨:“畿辅煤窑,系小民日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06章 以工代赈,大修京师

用营生,除官窑煤炸,照旧内监开取供用,其余民窑税课,尽行停免,以昭朝廷优恤根本地方德意。”

自此,西山的煤窑在明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成为北京城燃料供应的主要基地。

到了清朝,一些保守的官僚,以种种理由,竭力禁止开矿。

他们认为各地有各地的风水和地脉,是各地兴衰福祸的依托,如果掘地挖煤就会伤到地脉、毁掉风水,其祸无穷。

这些说辞成了一些官员禁止采煤的依据,各地相继禁止采煤。

这使得全国的煤炭生产滞后,北京西山地区的采煤也大大受到了制约,甚至影响了京城的用煤。

而黄立则是迥然相反的态度,提倡用煤,以减少对树木的砍伐。为此,已经制定了比较详细的章程,并实施采矿执照制度。

顺天府不仅切实推行朝廷的政策,还要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各项措施帮助煤窑。

比如,贷款给煤窑主,帮助他们修建煤窑和排水设施,使其能尽快恢复正常生产。

同时,在南方已经开始应用的先进技术,比如板轨运输,也将在煤窑逐渐推广。

“城外砖窑也要开工,烧制大青砖,再加上石板,进行京师路面的全部铺设。”张公诲说道:“成本较高,但坚固耐用。如果是砖石路面,则要便宜许多。”

张煌言沉吟了一下,说道:“看工期,在四个城区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如果来得及,还是用第一种。”

张公诲点了点头,说道:“下官也是这样想的,虽然有厚此薄彼之嫌。”

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道:“虽然纸钞能够大量印刷,但早晚是要兑换成银元的。而且,很多商人会把纸钞拿到南方花用或兑换,也不能滥发吧?”

张煌言笑了笑,说道:“朝廷自然是规定了份额的,但也会与北方收回的银子有关联。从目前来看,还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纸钞与银子是挂钩的,但银元才是流通货币,而银子却不是。

也就是说,北方民众手中的银子也将逐渐流入官府,被纸钞或是银元所取代。

这样一来,朝廷手中的准备金也在增加,纸钞的滥发危险便大大降低。

天津铸币厂便是为此而建,就近把收上来的银子铸成银币,还能赚百分之二十的铸币税。

张公诲略微放心,说道:“根据初步统计,第一批贷款将在二三十万左右。顺天府的开支,每月也在十万上下。当然,这是今年的大概花费。”

“还在预算之内。”张煌言并不如何惊讶,缓缓说道:“其实,如果不是在困难时期,花费可能会更大一些。”

这是指的人工费用很低,如果没有缺粮的影响,要完成整治京城的任务,花费绝不仅仅是张公诲报上的数额。

正说着,有工作人员入内汇报,呈上了最新收到了南京传来的信报。

张煌言展开阅看,不禁微微皱眉,苦笑着把信报递给张公诲,说道:“万岁要开放部分皇宫供人游览参观,收取门票以增加收入。”